李沛竹,汪曉玥
(1.中國地質(zhì)大學珠寶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2.湖北省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珠寶首飾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中心”,湖北 武漢 430074)
線,是點的集合和延續(xù),它具有對視覺的引導性。線條運動的軌跡本身,實際上是對人所感知到的形狀最直觀最具體的再現(xiàn)。在中國歷代畫家不斷的努力下,中國傳統(tǒng)繪畫線條已不單是點的集合與延續(xù),而是通過多樣的筆法融合了眾多哲學思想和本民族的審美情趣,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宇宙的和諧交融,彰顯出獨具特色的東方神韻。
本文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線條的思考與探索,將線條的起承轉(zhuǎn)合轉(zhuǎn)化為三維結構運用在首飾設計中,旨在為首飾設計增添獨具東方特色的審美意識、美學思想及哲學觀念。
中國繪畫線條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舊石器早期陶器裝飾上的繩紋、藍紋、席紋等編織圖案中[1]。江西萬年縣仙人洞的幾何印紋陶,外觀有簡單的幾何線條;在半坡遺址出土的人面魚尾紋彩盆以及仰韶文化遺址中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圖1)上均繪有彩色線條。這些原始彩陶上的裝飾圖案對中國畫的運筆有著深遠地影響。
圖1 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2]Fig.1 Pottery tank with stone axe and marabou patterns
我國戰(zhàn)國時期楚墓的帛畫用黑白兩色描繪一位婦人合掌的姿態(tài)(圖2),展現(xiàn)出的用線條造型的能力已經(jīng)達到了很高的水準。到漢代進一步發(fā)展,如甘肅武威的東漢墓室的畫像石所描繪的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場景,全以線描技法完成,造型生動而富有靈性,敦煌壁畫(圖3)中的線條與飄飛的衣帶給人帶來的靈動與自由之感,粗細有變,錯落有致。從早期十六國的壁畫至唐代壁畫,線條一直在其中變化發(fā)展,滿壁風動,天衣飛揚,是珍貴的歷史遺存。
隨著中國畫的發(fā)展,每位畫家對于線條的運用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悟,為后世留下了深遠影響。到了近代,線條的發(fā)展更為完善和豐富,如齊白石運用金石般的線條表現(xiàn)作品的力度美,黃賓虹以亂中出奇的線條體現(xiàn)山水畫渾厚之感等。
圖2 戰(zhàn)國時期楚墓帛畫中婦人形象[3]Fig.2 The image of a woman in the painting of a tomb of Chu Stat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圖3 敦煌壁畫[4]Fig.3 Dunhuang frescoes
從外在形態(tài)來看,中國畫是以各種不同粗細、長短、濃淡、干濕等變化的線條來構成畫面的。線條的偃仰、開合、起伏、跌宕、強弱、濃淡等,構成了一種生命張力形式——即生命的律動。而線條自身的墨色變化、剛?cè)崆?、抑揚頓挫等成就了線條的形式美,它能形成一定的意蘊和氣勢,表現(xiàn)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如顧愷之的“高古游絲”與吳道子的“吳帶當風”。二人在繪畫線條中有相同的起筆方式:都是露鋒較多,然后直接壓筆,起收有度,用筆流暢自然,顯得細密綿長有節(jié)奏感。顧愷之在行筆的過程中,會根據(jù)對象的衣紋、動作、身份等形體的動作稍作粗細變化,線條具有美感的同時,畫面層次得到更豐富的表現(xiàn)。這些線條變化都可以在顧愷之的作品《女史箴圖》中體現(xiàn)出來。而吳道子則繼承發(fā)展了顧愷之的線條畫法,善用蘭葉描,采用虛入虛出的筆法,用筆豪放,用線肆意,其線條圓厚溫潤、雄強放達、飄逸飛動,并利用線條的疏密粗細構成強烈對比。在《送子天王圖》與《五圣圖》中都可以清晰看到線條的變化與氣韻,瀟灑自然,引人入勝。
“傳神”與“重氣”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線條的重中之重[5]。謝赫在《畫品》[6]中提出“六法論”,把“氣韻生動”作為六法之首,確立了繪畫藝術品評中重視風神、氣度、氣勢的獨特審美標準。在中國畫的線條運行中,藏露行留、疏密虛實都有理有氣,以此灌注物象的氣韻?!皻狻焙途€條的有機結合,才是中國畫線條表現(xiàn)的最高境界。如南宋梁揩的《李白行吟圖》,其中不乏生動而富有韻律的線條來展現(xiàn)人物形神。
此外,線條的內(nèi)在是畫家表現(xiàn)一種生命意識的情調(diào),彰顯的是一種主體精神[1]。線條被畫家賦予了對自然、生命、人生、宇宙、人格的思考和感悟。相對于對形體的簡單塑造,更加注重于精神層面的表達,畫面轉(zhuǎn)化為畫家內(nèi)在情感和精神的寄托,達到借景抒情有感而發(fā)的目的。
首飾設計語言是一種人類思想的特殊語言表達形式,屬于廣泛性語言文化范疇,是一個受社會文化形態(tài)、歷史發(fā)展階段、科技發(fā)展水平制約的、服務于社會的限定性語言文化體系[7]。設計語言折射設計師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內(nèi)涵,涵蓋了哲學、宗教、政治等眾多因素,融匯了不同地域的文化與審美,是社會發(fā)展、歷史進程的藝術表達,更是一個國家經(jīng)濟、文化和科技的時代表征。
線條是首飾設計語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西方的首飾設計中我們都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對于線條的多種運用,或勾勒造型,或體現(xiàn)抽象,或用于連接。首飾設計語言是一個文化觀念的共識系統(tǒng),中國繪畫線條在首飾設計中的運用是一種首飾設計語言的創(chuàng)新和探究,是對線條運用的完善與改進。它蘊含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審美與哲思,具有良好的認知接納基礎。將中國繪畫線條融入首飾設計中可以使佩戴者在設計語言中感受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找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共鳴與思想歸位,體會設計者的思想內(nèi)涵與價值取向。同時中國繪畫線條的融入也使得設計在市場環(huán)境下,因文化背景和審美趨向的關聯(lián)性更容易被消費者所接受,最終在設計者與消費者之間搭建橋梁[5]。
圖4 阮仕珠寶的曲線造型胸針[8]Fig.4 Curved brooch from RUANS
在首飾設計中,線條也可以分為簡單和復雜的曲線,簡單的曲線形態(tài)是首飾設計通過對自然中存在的曲線形態(tài)的直接引用或是通過對曲線形態(tài)的模仿來實現(xiàn)情感的表達。例如,圖4的胸針運用線條的分割、前后關系與粗細變化很好的概括表現(xiàn)出了葉子的形態(tài),突出了異形珍珠,整體線條部分不會擾亂視覺中心,又含有細節(jié)變化。在首飾設計中,這樣簡單直接的線條運用,通過對自然的再現(xiàn),喚起人們的共鳴,所表達的情感也比較單純。復雜的曲線形態(tài)是自然的抽象變現(xiàn),是對自然輪廓的高度理性的概括,將自然界中的元素或意象加以抽離、移位和概括,放棄多余細節(jié)的表達,它不同于直接對自然的模仿,具有人類強烈的意識在其中。如宜蘭珠寶的耳飾(圖5),輔以寶石鑲嵌來展示設計師的想法與審美,而線條的變化也使首飾有靈動的感覺。
圖5 YILAN宜蘭珠寶 曲線造型元素耳飾[9]Fig.5 Curving earrings from YILAN
線條在首飾設計中本就不可或缺。在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藝術家們更多的在紙上進行空間的敘述實驗,而首飾作為三維空間存在的物質(zhì),可以將繪畫中的線條在空間上進行扭曲剝離或是脫離平面,賦予其體積變化,將中國畫中線條的粗細、濃淡、干濕在首飾設計語言中轉(zhuǎn)化為起承轉(zhuǎn)合;中國畫中的運筆轉(zhuǎn)化為線條的靈活變化,這樣就有了二維空間中所不具備的體積感和量感[10]。例如圖6《送子天王圖》中的線條勾勒,都可以轉(zhuǎn)化成為首飾語言的表達,在首飾線條中改變其粗細轉(zhuǎn)折,得到如畫中一般的粗細有秩,轉(zhuǎn)折有序的線條,為首飾增添變化和細節(jié);用線排布得當,疏密適宜也可以為首飾突出視覺中心,增加前后關系,更加豐富立體。除此之外,由線勾勒衣帶飄飛的神韻也可以吸納在首飾設計中,簡化具象的造型,突出物象神韻,在減少金重的同時也賦予了中國傳統(tǒng)審美的意蘊在其中,為首飾設計增添生命力。
筆者截取圖6中框選的衣褶線條進行嘗試,首先勾勒出線條的粗細變化的二維圖像(圖7),將其導入Jewel CAD軟件中,嘗試在空間上增加厚度脫離平面,賦予其體積變化。第二步,沿線條形狀構建左右兩邊外輪廓導軌,以橢圓為切面進行建模,得到如圖8所示的三維結構,根據(jù)線條的粗細濃淡進行變化,但無前后位置關系,在側(cè)視圖中是直線的形式,這是繪畫線條在首飾中運用的最簡單且最常用的形式,可以勾勒自然界中的物象等。第三步在圖8的基礎上,嘗試根據(jù)線條的彎曲增加前后關系,結構的起承轉(zhuǎn)合都隨線條的用筆而靈活調(diào)整,所得如圖9所示,三維結構不但在正視圖中有了粗細曲折變化,在側(cè)視圖中也有了空間上的前后關系,這樣就有了二維空間中所不具備的體積感和量感。
圖6 送子天王圖 唐代吳道子[11]Fig.6 God Deliver Children by Wu Daozi, Tang Dynasty
圖7 從圖6中選中的線條Fig.7 Selected line from Fig.6
圖8 賦予線條體積Fig.8 Give volume to the line
圖9 增加前后關系Fig.9 Add context
最后,筆者嘗試以三維的視角,通過在其中加入扭轉(zhuǎn)變化,來豐富繪畫線條的空間關系。隨著扭轉(zhuǎn)的加入,線條可以產(chǎn)生無數(shù)種變化,扭轉(zhuǎn)的位置、幅度、節(jié)奏的不同都會產(chǎn)生全然不同的效果,而這樣的多樣性也可以更好地表達設計者的思想與情感。圖10為筆者嘗試的不同扭轉(zhuǎn)帶來的不同結構效果,它們在三視圖中均有不同的表現(xiàn)。不同起伏使結構所產(chǎn)生了不同的空間感和立體感,而筆者選用橫截面更大的線條進行較緩的扭轉(zhuǎn)有效減少了轉(zhuǎn)折帶來的尖銳和僵硬,形成了富有動感的空間。
圖10 同一視圖中,不同扭轉(zhuǎn)幅度形成的結構變化對比 Fig.10 Comparison of structural changes due to different torsional amplitudes in the same view
在上述試驗的基礎上,筆者將線條的韻律融入首飾設計中,利用線條的曲折、粗細、前后關系以及翻折來展現(xiàn)出物象的形態(tài)及氣韻,增加的首飾的靈動感。筆者的首飾設計作品《傳生》(圖11)采用相似的造型方式,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線條與現(xiàn)代首飾相融合,取鶴與蘭花的意象,鶴,擅飛、長壽,為高雅的象征。在草圖時從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汲取靈感,線條在轉(zhuǎn)折處必有提按,區(qū)分蘭草的空間層次,同時也使得線條更加豐富,嘗試做到美感與功能的統(tǒng)一。蘭草的表現(xiàn)還將中國傳統(tǒng)繪畫線條的氣韻融入其中,在虛實翻折中將流線形的蘭草交織成為項鏈,呈現(xiàn)瀟灑飄逸,搖曳生姿之態(tài),展現(xiàn)蘭草的風神氣韻。項鏈輔以紅翡翠和黑曜石增加細節(jié),保留了清雅、端莊、高潔的設計內(nèi)涵,又增添了獨特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審美與情趣。
圖11 李沛竹設計作品《傳生》效果圖Fig.11 Effect picture of jewelry work To Be Born by Li Peizhu
首飾設計作品《綻》(圖12)以煙花為設計靈感,是對煙花這一形象帶有主觀意識的創(chuàng)造,運用線條的扭轉(zhuǎn)變化展現(xiàn)了煙花盤旋上升及綻放的姿態(tài)。散射狀排布的線條展現(xiàn)出煙花綻放的瞬間,素面與鑲嵌結合增加了煙花造型的變化和豐富性。煙花的形象在筆者看來是閃耀與衰敗的共同體,而素面線條與錯落鑲嵌的寶石形成的對比可以展現(xiàn)出這樣的氣韻與內(nèi)涵。此外,煙花粗細變化翻轉(zhuǎn)彎曲的靈感來源于線條有度的收放,使首飾的表達更有韻律感。
圖12 李沛竹設計作品《綻》效果圖Fig.12 Effect picture of jewelry work Bloom by Li Peizhu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強調(diào)文化自信的當下,如何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融入首飾,將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審美的首飾推廣向世界是每一個中國首飾設計師應該考慮的問題。只有立足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大膽嘗試推陳出新,才能設計出真正有中國意蘊的首飾,為中國的首飾設計創(chuàng)造更廣闊的前景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