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共東營市委黨校 武傳英
新時代的領導干部身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如何提升群眾工作中的法治思維能力,對我們黨的執(zhí)政將是一項重大挑戰(zhàn),也是一個重大時代課題。
領導干部依法辦事的能力與做好群眾工作的水平,與我們黨執(zhí)政興國、國家長治久安及人民幸福安康有必然聯(lián)系。因此,提升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與法治能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時代要求、客觀要求與底線要求。
(一)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時代要求。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是新時代領導干部的基本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是指對物質文化生活的要求,同時在民主、法治、公正等方面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些都離不開法治的協(xié)同推進,都需要用法治來作為有力保障。因此,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法治的進步。新時期,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既不能靠自己的個人意志也不能靠行政命令,要沿著法治的軌道進行,要充分發(fā)揮法治的引領和規(guī)范作用。因此,群眾工作要和法治有機結合,提升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與法治能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時代要求。
(二)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客觀要求。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客觀要求。領導干部是群眾工作法治化的重要推動者和實踐者,在群眾路線實踐中履行著相當重要的責任。因此,領導干部能不能具備法治思維和培養(yǎng)依法辦事的能力,直接影響著法治政府目標的實現(xiàn)。一方面,隨著老百姓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的不斷提升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群眾更加注重自身的利益訴求,老百姓注重自身利益的同時,對領導干部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市場經(jīng)濟導致社會利益多元化、格局復雜化。因此,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客觀要求??傊?,無論是人民群眾主觀上權利意識和法治意識的不斷提升,還是客觀上對領導干部的要求越來越高,搞好群眾工作是其實際工作中需要面臨的一項重大考驗與挑戰(zhàn)。因此,在依法執(zhí)政的視角下,做好群眾工作是新時期領導干部的客觀要求。
(三)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是做好群眾工作的底線要求。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離不開德法并舉,法治是群眾工作的底線要求。當前,基層治理是鄉(xiāng)村振興的關鍵,如何創(chuàng)新基層治理、化解群眾矛盾、搞好群眾工作,是基層領導干部工作中的重大挑戰(zhàn),國家長治久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yè),離不開德治與法治共同發(fā)揮作用。一方面,偏離法治道路的德治,既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群眾的訴求,也不能切實保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做好群眾工作,領導干部既要依法執(zhí)政與依法行政,也要靠道德的補充和推進。因此,不論是道德還是法律,任何一方都不是萬能的,都有自身的特點和適用的領域,既不能隨意讓道德法律化,也不能任意犧牲法律的權威。因此,群眾工作法治化是新時期領導干部的底線要求,在社會基層治理中要發(fā)揮德治與法治并舉。一方面,領導干部要依法行政;另一方面,法治與德治有機結合,從而賦予群眾路線強大的生命力。這不僅需要領導干部具備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方法和智慧,更需要領導干部用法治來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和解決群眾的矛盾糾紛。
新時代的領導干部搞好群眾工作離不開法治思維。近年來,面對人民群眾,領導干部運用法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但存在諸多不足,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領導干部群眾工作中的法治觀念比較淡薄。有些領導干部在想問題、做事情時存在著學法不用法和用法不信法等怪現(xiàn)象?,F(xiàn)實生活當中,基層領導干部是直接和人民群眾打交道的人,由于部分人員法治觀念的淡薄,在做群眾工作的過程當中,法律容易被看作是行政管理的工具,對自身有利的時候拿來用一用,不利于行政的時候容易放到一邊,也就是“有用則用,無用則廢”。雖然大部分領導干部認識到學習法律的重要性,但是基層領導干部能夠認真、系統(tǒng)地學習法律知識并把其運用到群眾實際問題中的并不多,部分基層干部存在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等問題。一方面,基層干部工作繁重,加上業(yè)余時間不夠充足,思想認識不夠充分,存在著忽視法治的學習和培訓等不足和問題,還靠老辦法解決老百姓的訴求和糾紛;另一方面,傳統(tǒng)社會在人治思維和政策思維的指導模式下,有些干部權大于法的思想根深蒂固,認為法律僅僅是維護權力的工具,人治思維、政策思維的存在導致領導干部法治觀念的淡薄,有些基層干部為了學習法律而學習,為了培訓而培訓,沒有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用。有些領導干部在和人民群眾打交道的時候,法治思維淡薄,擅長老一套,學習的法律知識沒有用到群眾工作的實際當中來,導致法治與群眾工作脫節(jié),沒有樹立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的能力。另外,有些領導干部把穩(wěn)定理解為不出問題、沒有矛盾,而不是去考慮出了問題、有了矛盾以后怎樣用法律的手段去解決問題。有些情況下,為了維護穩(wěn)定,甚至可能采取法外手段去解決,破壞了法治的權威,破壞了人民群眾對法治的信任,也造成了人民群眾“信訪不信法”的社會環(huán)境的存在。因此,領導干部學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搞好群眾工作法治化,不僅需要領導干部認真學習法律知識,還要在學好法律知識的同時,進一步體會認識法治的精神和本質,養(yǎng)成在同人民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時刻運用法治思維的好習慣。
(二)對領導干部群眾工作的法治培訓形式單一。現(xiàn)實生活中,領導干部接受的法治教育和學習培訓,形式比較傳統(tǒng)單一,針對性也比較差。要知道,領導干部群眾工作法治化的培養(yǎng),是建立在學法、守法和用法的基礎之上。然而,領導干部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感受,為了法治培訓而培訓,為了法律知識學習而學習,學習培訓成了走過場,成了完成任務。法治培訓形式單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對領導干部的培訓內容比較枯燥乏味。也就是開講座或者辦學習班這兩種常見的傳統(tǒng)形式,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tǒng)培訓沒有抓住領導干部的興趣點;二是由于缺乏對現(xiàn)代信息技術以及新媒體技術的創(chuàng)新運用,培訓對領導干部來說就成了被動地灌輸,導致法律知識很難入腦入心;三是缺乏對社會資源的整合,進行法治培訓的主體比較有限。除了普法領導小組就是黨校的法治培訓班,缺乏有效競爭,社會培訓進不來,缺乏對跨行業(yè)、跨領域的教育資源整合,沒有打破城鄉(xiāng)和行業(yè)壁壘,形成了法治培訓的信息孤島,導致法治培訓形式單一。
(三)對領導干部群眾工作法治化的監(jiān)督機制不完善。黨的人民立場要求領導干部搞好群眾工作要完善監(jiān)督,這就需要我們完善法治監(jiān)督機制。領導干部搞好群眾工作法治化自然要接受監(jiān)督,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因此,監(jiān)督就不能僅僅作為口號掛在嘴上,一定要制度化,落到實處,不僅要實施黨內監(jiān)督還要黨外監(jiān)督,不僅要線上監(jiān)督還要線下監(jiān)督等,要讓監(jiān)督制度化,完善法治監(jiān)督機制。領導干部群眾工作做得好與壞,重要的一點就是監(jiān)督得有效性好不好,因此,搞好群眾工作,要健全法治監(jiān)督機制體系。領導干部不僅要靠自律和自我修養(yǎng)去提升,也要靠他律和外在監(jiān)督機制去倒逼其法治思維能力和依法辦事能力的養(yǎng)成。目前來看,監(jiān)督機制的考核指標還比較輕,不夠規(guī)范和完善。因此,完善相關法治監(jiān)督機制體系是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法治化的關鍵,也是推進法治社會和鄉(xiāng)村基層治理的重要保障。
群眾工作法治化要求領導干部在培養(yǎng)法治思維和法治觀念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學會把法治思維轉化成法治方式和法治行為,也就是領導干部依法辦事和依法解決問題的能力,讓領導干部在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的視角下做好群眾工作,推進基層治理和美麗鄉(xiāng)村建設。
(一)提升領導干部在群眾工作中的法治思維能力。領導干部要想做好群眾工作,需要解決其法律知識的學習和工作實際的脫離以及法律知識的掌握和法治觀念培養(yǎng)的分離等主要問題。這就要求領導干部要轉變工作職能和方式,把依法行政和依法行政作為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式,同時也要把依法執(zhí)政同堅持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依法行政同執(zhí)政為民結合起來,從而真正地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同時,用法治做好群眾工作。一方面,領導干部要樹立規(guī)范公權、保障私權的法治理念。領導干部要明白規(guī)范公權和保護私權的道理,厘清公權和私權的界限,要明白公權來源于私權,公權力的產(chǎn)生是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人民群眾的個體權利。要學會從法的價值來判斷和分析問題,法治思維強調法律至上、強調公平正義、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是理性思維,是規(guī)則性思維,也是程序性思維,對領導干部來講,更是權責性思維和以民為本的思維。另一方面,領導干部要培養(yǎng)用法治方式處理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用道德的、政策的等多種方式,用法治方式來解決問題并不排除其他方法的使用,但是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是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的基本方式和首選方式。因此,要想養(yǎng)成領導干部用法治方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必須推行權力清單制度,進一步明確法律賦予了領導干部什么權力、公權與私權的邊界在哪里、公權力行使的程序和依法應當承擔的責任是什么等問題。從而切實解決領導干部群眾工作法治化的缺位等問題,從而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為實現(xiàn)鄉(xiāng)村振興和基層治理提供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創(chuàng)新領導干部在群眾工作中的法治培訓。領導干部群眾工作法治化的培養(yǎng),離不開法治教育的培訓。在新時代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創(chuàng)新領導干部法治教育形式,豐富培訓方式和內容,不論是從手段還是教學方式上提高法治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創(chuàng)新領導干部對群眾工作的法治教育培訓。一方面,要創(chuàng)新領導干部的法治培訓方式。既要結合領導干部的工作實際,又要采取寓教于樂、豐富多彩的培訓方式,豐富干部培訓的載體,要善于利用數(shù)字技術和新媒體等高科技手段,配合震撼人心的電影畫面等,讓領導干部體驗到前所未有的真實感受。比如,投資建設“法治教育”主題VR體驗館等;另一方面,要整合行業(yè)和領域資源,打破法治培訓壁壘。相關部門要向基層輸送普法教育,送法下鄉(xiāng),加強基層干部法治活動開展的可行性與趣味性,最大程度上提升基層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
(四)完善領導干部在群眾工作中的制度保障。制度建設是提升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能力的根本保障。制度建設帶有全局性、根本性和長遠性,做好群眾工作法治化要求領導干部把依法執(zhí)政同做好群眾工作的制度建設有機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機制來保障群眾工作法治化得以嚴格執(zhí)行。因此,要做好以下幾點:一是要建立一支素質過硬的領導干部執(zhí)法隊伍,確保執(zhí)法人員具備良好的法律素質;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的考核評價制度。這就要求有一套完備的考核指標,細化群眾工作法治化體系要求,量化考核內容和標準;三是要建立依法執(zhí)政和依法行政的監(jiān)督機制,落實行政執(zhí)法責任。
(五)優(yōu)化社會法治環(huán)境,形成法治文化。群眾工作法治化的背后離不開法治權威在社會中的樹立。營造良好的法治環(huán)境要求我們要搞好法治文化建設,如果領導干部遵守法律只是因為他們害怕國家強制力,害怕遭受法律的制裁,那么法治就無法成為一種信仰。探討培養(yǎng)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必要性,實際上也是探討實行法治的必要性,領導干部如果沒有對法治的了解,沒有對法治必要性的認識,沒有對法治的信仰與敬畏,是絕對不可能養(yǎng)成法治觀念的。重視法治文化的建設,就要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法治環(huán)境。我們不僅要加強領導干部的普法學習,同時要讓老百姓加強法治學習,為領導干部做好群眾工作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社會守法環(huán)境,這就要求我們積極引導老百姓學法、守法、尊法和護法,提高群眾對法治的認識。同時要讓更多人認同法治理念,形成法治在社會價值中的基礎地位,樹立法治在社會中的權威,從而形成法治生態(tài)的良性循環(huán),讓法治和群眾工作相互推進和有機融合,從而為推進美麗鄉(xiāng)村建設和全面依法治國提供強有力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