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蘭珍,林露萍,徐 偉,黃澤豪*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福建福州 350122;2.賽諾菲(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福建三明 365400;3.福建醫(yī)科大學藥學院,福建 福州 350122)
茶一般是指山茶科植物的葉片加工而成,但也有來自其他科屬的植物,藤茶就是其中之一[1]。藤茶的基源植物呈藤蔓狀,是按照獨有加工方法而制成的茶或茶餅。福建省藤茶主要流行于閩西北客家人聚居的地區(qū),故有客家藤茶之稱。藤茶是福建客家地區(qū)常用的夏季飲品,用于清熱解毒、消腫抗炎、解暑等,被收載于《福建省中藥材標準:2006年版》[2]。因在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中皆有應用,如瑤族、土家族、云南拉祜族、侗族等[3-5],導致其基源植物較為混亂。近年來文獻報道了其具有抗腫瘤、抗氧化、抗炎、調(diào)血脂、降血糖、保肝等多種藥理作用,更是引起研究人員的關(guān)注與研究[6-7],但在福建客家地區(qū)自然分布有顯齒蛇葡萄和廣東蛇葡萄[8],在藥材檢驗及質(zhì)量控制中容易造成混淆,特別經(jīng)過發(fā)酵的藥材或者破碎的藥材粉末在性狀上難以鑒別。本文通過文獻考證理清福建客家藤茶的植物基源,并通過顯微生藥學實驗,對其原植物顯齒蛇葡萄與近緣植物廣東蛇葡萄進行比較鑒別,為藤茶的開發(fā)利用及質(zhì)量控制提供基礎(chǔ)依據(jù)。
1.1 實驗藥物 實驗樣品分別采集于三明泰寧和福州閩侯,經(jīng)福建中醫(yī)藥大學藥學院黃澤豪教授鑒定為葡萄科植物顯齒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和廣東蛇葡萄(Ampelopsis cantoniensis)的葉。
1.2 實驗儀器及試劑 Nikon YS2-H 顯微鏡(日本Nikon 公司);水合氯醛(中國醫(yī)藥集團有限公司);間苯三酚(上海麥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鹽酸(西隴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1.3 實驗方法 徒手切片法做顯齒蛇葡萄、廣東蛇葡萄葉中脈橫切片,用水合氯醛透化,間苯三酚和鹽酸染色;采用表皮撕片法制作上、下表皮水裝片;采用水合氯醛透化裝片法,制作粉末片。經(jīng)顯微攝像系統(tǒng)拍照,再手繪墨線圖。
2.1 客家藤茶的原植物品種考證 在明清時期的棚民謠中,記載了福建地區(qū)的客家人開始用藤茶,以及藤茶功效是清熱潤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壓減脂、消除疲勞,尤其對煙酒過度、油膩過多、肝火過旺引起的身體不適或消化障礙等有效。清朝光緒帝臉上常有紅痘和黑斑,而且聲音沙啞,其老師陳子賀帶了一些藤茶給皇帝飲用,光緒帝的病癥得到很好的改善,并為藤茶賜名“野藤茶”,藤茶在民間就變得盛行[9]。
全國有多個省區(qū)都有藤茶,但其原植物卻不盡相同,例如廣西藤茶也叫甜茶,但廣西甜茶的品種來源7 科8 屬9 種植物,除了葡萄科顯齒蛇葡萄之外,還有薔薇科甜茶(Rubus chingii var. suavissimus)、殼斗科多穗柯、茜草科華腺萼木(Mycetia sinensis)、光葉耳草(Oldenlandia mellii)、牛白藤(Hedyotis hedyotidea)、胡桃科黃杞(Engelhardtia roxburghiana)、桃金娘科子楝樹(Decaspermum gracilentum)、菊科甜葉菊(Stevia rebaudiana)[10]。藤茶炮制后表面會出現(xiàn)一層白霜,與白色霉菌的外觀一致,湖北土家族人又稱為霉茶,但是當?shù)孛共杌粗参锛扔袕V東蛇葡萄,又有大葉蛇葡萄[11]。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制作藤茶的原料也有2 種,分別是廣東蛇葡萄和顯齒蛇葡萄[12]。
雖然早在唐朝時陸羽的《茶經(jīng)》中有記載藤茶為帶新枝葉梢藤狀植物,但描述不詳細,沒有精確的植物形態(tài)描述或圖文匹配,造成藤茶基源植物不明確?!恫菽颈惴浇襻專ㄒ辉分刑俨栌址Q“田浦茶”,藤茶葉“甘溫消渴,諸氣鼓脹月瘕活,丹停氣腫下盅毒,利便通腸伐(代)茶喝”[13]。
從已有文獻看,藤茶的基源主要以顯齒蛇葡萄為主(詳見表1),但全國不同地區(qū)因植物分布的不同,存在不同基源植物混用狀況。福建客家地區(qū)主要以顯齒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為原料制作藤茶。
表1 文獻記載的各地藤茶原植物比較表
2.2 顯微生藥鑒別
圖1 顯齒蛇葡萄葉(過中脈)組織構(gòu)造圖
圖3 顯齒蛇葡萄葉表皮特征圖
2.2.1 葉組織構(gòu)造特征(過中脈橫切面) 顯齒蛇葡萄葉構(gòu)造:上、下表皮為1 列類方形細胞且外被角質(zhì)層,上表皮有單細胞非腺毛。中脈位置的上下表皮內(nèi)側(cè)皆有厚角組織,在中脈上方厚角組織特別發(fā)達,形成一個大的凸起。上表皮下方分布有柵欄組織,柵欄組織細胞一列,不經(jīng)過中脈上方;海綿組織排列疏松,有的細胞中可見針晶束。中脈位置有維管束4 個,排列成十字形,維管束呈扇形,束鞘纖維明顯緊貼于韌皮部外側(cè),木質(zhì)部導管類圓形,見圖1。廣東蛇葡萄葉構(gòu)造:上、下表皮為1 列類方形細胞且外被角質(zhì)層,中脈上有單細胞或多細胞非腺毛。厚角組織位于中脈處,柵欄組織1 列細胞,排列緊密,不過中脈;海綿組織排列疏松,有的細胞中可見針晶束。中脈維管束外韌型,共有6 束,呈環(huán)狀排列,中間大型薄壁細胞構(gòu)成髓部,見圖2。
2.2.2 葉表皮顯微特征 顯齒蛇葡萄葉表皮特征:上表皮細胞為不規(guī)則多邊形,垂周壁較平直,有單細胞非腺毛;下表皮細胞為不規(guī)則多邊形,具有不定式氣孔,見圖3。廣東蛇葡萄葉表皮特征:上表皮細胞呈不規(guī)則形,垂周壁邊緣成波狀;下表皮細胞呈拼圖狀,氣孔排列方式是不定式,見圖4。
圖2 廣東蛇葡萄葉(過中脈)組織構(gòu)造圖
圖4 廣東蛇葡萄葉表皮特征
2.2.3 葉粉末鑒別特征 顯齒蛇葡萄粉末特征:纖維有紋孔或有橫隔,并且有的纖維外壁附有小型草酸鈣簇晶;非腺毛為單細胞非腺毛;草酸鈣針晶存在黏液細胞中或散在;導管多為螺紋導管,見圖5。廣東蛇葡萄粉末特征:纖維有孔紋或無;非腺毛少數(shù)為單細胞,多數(shù)為多細胞非腺毛;草酸鈣針晶存在黏液細胞中或散在;導管多為梯紋導管,見圖6。從顯微觀察結(jié)果看,兩者在組織構(gòu)造、表皮特征、粉末特征等方面均存在較為明顯的差別,見表2。
圖5 顯齒蛇葡萄粉末特征圖
圖6 廣東蛇葡萄粉末特征圖
表2 顯齒蛇葡萄和廣東蛇葡萄顯微鑒別特征比較表
福建客家地區(qū)使用的藤茶基源植物是顯齒蛇葡萄(A.grossedentata),廣東蛇葡萄(A.cantoniensis)為其混淆品,有必要進行比較鑒別。
顯齒蛇葡萄(A. grossedentata)與廣東蛇葡萄(A. cantoniensis)在顯微特征上具有明顯的區(qū)別:葉中脈橫切面構(gòu)造上,顯齒蛇葡萄的中脈維管束4個,十字形排列;廣東蛇葡萄維管束6 個,排列成環(huán)狀,中間具明顯的髓部。顯齒蛇葡萄的非腺毛是單細胞,廣東蛇葡萄為多細胞非腺毛。葉表皮特征上,顯齒蛇葡萄上表皮有非腺毛,上、下表皮細胞均為不規(guī)則多邊形,垂周壁平直;廣東蛇葡萄上表皮無非腺毛,上、下表皮細胞垂周壁為波狀。粉末特征上,顯齒蛇葡萄有嵌晶纖維,有的纖維有橫隔,單細胞非腺毛,導管多為螺紋導管;廣東蛇葡萄粉末中無嵌晶纖維,多細胞非腺毛更多見,導管多為梯紋導管。
近年來,福建客家藤茶頗受學者關(guān)注,已有較多研究,特別是關(guān)于其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較多[19-22],雖然也有人關(guān)注到顯齒蛇葡萄的生藥鑒別[23-25],從性狀方面進行鑒別[8],但對于其與混淆品廣東蛇葡萄的顯微鑒別方面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從顯微構(gòu)造特征、表皮細胞特征、粉末顯微特征3 個方面對顯齒蛇葡萄與混淆品廣東蛇葡萄進行了比較鑒別,找到兩者之間的鑒別特征,可作為兩者之間鑒別的依據(jù),這為藤茶的質(zhì)量控制、保障用藥的安全有效提供了基礎(chǔ)依據(jù)。本文觀察到顯齒蛇葡萄的中脈維管束為4 束,與文獻[25]描述相同,但也有文獻報道為2 束[23],具體原因還有待探討。至于廣東蛇葡萄是否可以代替顯齒蛇葡萄作為藤茶的來源,尚有待更多的基礎(chǔ)研究來佐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