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福 劉莉莉 黃茂新 王桂芝 張一冰 林 堃
莆田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1.新生兒科;2.小兒神經(jīng)康復(fù)科;3.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福建 莆田 351100
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G-6-PD)缺乏癥是世界上最常見的一種遺傳性紅細胞酶?。?],非洲大陸、地中海沿岸國家、中東地區(qū)和亞洲是高發(fā)區(qū)域[2]。我國不同地區(qū)人群G-6-PD 缺乏癥的發(fā)生率相差甚遠[3]。國家臨床實驗中心報告的G-6-PD缺乏癥發(fā)生率為1∶44[4]。出生前G-6-PD 缺乏癥可發(fā)生流產(chǎn)、早產(chǎn)、死胎及胎兒水腫;出生后可表現(xiàn)為溶血、貧血、黃疸,嚴重者并發(fā)膽紅素腦病,甚至死亡[5]。慢性發(fā)病者可出現(xiàn)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6]。
目前G-6-PD 缺乏癥尚無有效的治療措施,因此,盡早明確新生兒G-6-PD缺乏癥的基因型及酶活性亞型,早發(fā)現(xiàn)早預(yù)防,對提高本地區(qū)出生人口素質(zhì)和群體生命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統(tǒng)計2020年7月—2021年6月莆田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新生兒疾病篩查中心的25 174 份濾紙片干血斑樣本,其中男性13 071例,女性12 103例,男女比為1.08∶1;收集G-6-PD 缺乏癥篩查陽性病例共215例,陽性率0.85%;男性176例,女性39例,男女比為4.51∶1。告知受檢病例的監(jiān)護人關(guān)于檢測G-6-PD缺乏癥突變基因及酶活性的必要性,征得監(jiān)護人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1 采用速率法檢測G-6-PD 酶活性 針對G-6-PD 缺乏癥篩查陽性病例,采用速率法檢測酶活性。靜脈空腹采血,檢測樣本采用壓積紅細胞,用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抗凝血,采集的抗凝血樣本密封2 ~8 ℃保存,可穩(wěn)定2周。樣品處理:抗凝血以4 000 r/min離心5 min,避開血漿層用加樣器準(zhǔn)確吸取壓積紅細胞20 μL加入到1 mL溶解液中溶解,待紅細胞完全溶解后(約1 ~2 min)上機測定,測定時間不得超過25 min,否則會因G-6-PD 失活而造成結(jié)果假性偏低。
結(jié)果判讀:酶活性<1 700 U/L 為陽性,可生化診斷G-6-PD 缺乏;酶活性≥1 700 ~4 000 U/L 為正常。
1.2.2 采用MMCA 法檢測G-6-PD 突變基因 根據(jù)2019年新生兒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癥篩查與診斷實驗室檢測技術(shù)專家共識[7]的推薦,采用多色熔解曲線分析法(multicolor melting curve analysis,MMCA)檢測G-6-PD 缺乏癥突變基因。該檢測技術(shù)原理是利用DNA 的可擴增性及熔點差值(Tm 值)對突變進行定性檢測,采用4 色熒光探針,根據(jù)靶序列和探針雜交體熔點變化檢出G-6-PD 突變位點。用于體外定性檢測人外周血基因組DNA中的中國人群常見的12 種G-6-PD 基因突變:c. 95A>G、c. 383T>C、c. 392G>T、c. 487G>A、c.517T>C、c.592C>T、c.871G>A、c.1004C>A、c.1024C>T、c.1360C>T、c.1376G>T、c.1388G>A。每份檢測樣本需要通過2 個PCR 體系完成,每個體系有4 種熒光探針。最后,對待測樣本與野生型對照對應(yīng)通道的熔解峰的Tm 值進行計算,判斷檢測樣本是否發(fā)生G-6-PD基因突變[8]。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xué)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zhǔn)α=0.05。
215 例G-6-PD 篩查陽性病例行酶活性檢測,其中168 例酶活性異常,可生化診斷G-6-PD 缺乏;男性143例,女性25例,男女比為5.72∶1。WHO根據(jù)G-6-PD 酶活性變異的程度及臨床表現(xiàn)的有無及程度,將G-6-PD 缺乏癥分為5個等級[9]。其中Ⅱ級95例(酶活性值32 ~147 U/L),Ⅲ級73 例(酶活性值213~950 U/L)。
采用MMCA法可同時檢測12種常見G-6-PD缺乏癥突變基因型。168 例G-6-PD 酶活性異常病例中有145 例(男性124 例,女性21 例)同意接受基因檢測,129例確診G-6-PD 缺乏癥突變基因型的分布情況見表1。
表1 129例突變基因分布情況(例)
145 例中檢出10 種常見突變基因型,混合突變僅1例。其中男性半合子112例,女性雜合子16例,女性純合子僅1 例,男女比為6.59∶1;另外16 例基因檢測陰性,其中7 例是Ⅱ級酶活性亞型(男性4 例,女性3 例),9 例是Ⅲ級酶活性亞型(男性8 例,女性1例)。
生化檢出率比較,男性81.25%(143/176)與女性64.10%(25/39)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χ2=5.495,P=0.019);基因檢出率比較,男性90.32%(112/124)與女性80.95%(17/21)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χ2=0.793,P=0.373);生化檢出率78.14%(168/215)與基因檢出率88.97%(129/145)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xué)意義(χ2=7.030,P=0.008)。
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G-6-PD 缺乏癥有400 多個基因突變類型[10]。從全球范圍看,非洲大陸以c.202G>A、c.376A>G突變?yōu)橹?,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和地區(qū)以c.563C>T 突變?yōu)橹鳎?1],而東南亞國家主要以c. 871G>A、c. 1311C>T 這兩種突變類型為主。東亞和南亞最常見的G-6-PD突變類型是c.1003G>A,又名G-6-PDChatham 突變,主要分布于日本、菲律賓和印度等國家[12],也有文獻報道此突變?yōu)閹讉€東亞及伊朗部分省市的第二常見突變[13]。該突變導(dǎo)致G-6-PD 蛋白僅有不到正常蛋白10%的活性。Nuchprayon 等[14]報道在緬甸南部發(fā)現(xiàn)1 例c.94C>G變異,由于變異導(dǎo)致組氨酸變?yōu)樘於彼?,從而影響G-6-PD 蛋白活性。該突變患者酶檢測活性為0。中國人群已報道的突變類型有40余種,國內(nèi)已發(fā)現(xiàn)的G-6-PD 基因致病性變異超過30 種,絕大部分為Ⅱ類或Ⅲ類,分布具有種族和區(qū)域特異性[15]。G-6-PD 缺乏癥是X 連鎖不完全顯性等位基因異常引起的,基因檢測是G-6-PD 缺乏癥確診的重要依據(jù),尤其對于女性雜合子、臨床疑似病例和有家族史的患者。女性雜合子由于其X染色體可隨機失活,導(dǎo)致部分女性可發(fā)病。G-6-PD 致病基因位于Xq28,長約20 kb,包含13 個外顯子和12 個內(nèi)含子,共編碼515 個氨基酸的蛋白酶[16],起始密碼子位于第2 外顯子,第1外顯子不參與翻譯。G-6-PD 缺乏癥基因突變以單個堿基置換的錯義突變?yōu)橹鳌?/p>
本組168 例酶活性異常病例中,其中男性檢出率為81.25%,女性檢出率為64.10%,表明采用速率法檢測酶活性可初步檢出80%左右本地區(qū)男性新生兒G-6-PD缺乏癥病例,適合在缺乏基因檢測條件的基層醫(yī)院推廣應(yīng)用。而女性病例生化檢出率比較低,提示女性病例更有必要采用基因檢測以明確診斷。從篩查陽性到基因確診,男女比例由4.51∶1(176/39)擴大到6.59∶1(112/17),反映出部分女性雜合子可能被漏診。本組病例基因檢出率88.97%明顯高于生化檢出率78.14%;但男性生化檢出率81.25%與女性基因檢出率80.95%相近;男女性常見突變基因檢出率分別為90.32% 和80.95%,兩者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提示酶活性異常病例的突變基因檢出率不存在性別差異。對比唐芳等[17]報道的酶活性異常病例中男女性常見突變基因檢出率分別為96.93%和90.52%,發(fā)現(xiàn)本組女性病例的突變基因檢出率與該報道有差距,可能提示本地區(qū)女性G-6-PD 缺乏癥突變基因型更具區(qū)域特點,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
本組病例中檢測出10 種常見突變基因型和1 種混合突變。比較陳瑤等[18]報道的應(yīng)用Massarray(質(zhì)量陣列)基因芯片技術(shù)共檢出9種新生兒G-6-PD缺乏癥單純型單點突變和7種復(fù)合突變,前3順位突變基因型為:c. 1376G>T、c. 1388G>A 及c.95A>G。除了第一順位都是最常見的c.1376G>T外,其他順位及基因型都不一致,表明與地域差異有關(guān)。129 例基因確診病例中112 例為男性半合子,16 例為女性雜合子,1 例女性純合子,僅1 例女性純合子和3例男性半合子有明確家族成員患G-6-PD 缺乏癥病史,顯示G-6-PD 缺乏癥呈X 連鎖不完全顯性遺傳。之所以男性發(fā)病居多,因為男性只有1 條G-6-PD 拷貝,而女性有2 條G-6-PD 拷貝,僅依靠正常表型不能區(qū)分其為純合子或雜合子。當(dāng)為雜合子時,有一正?;蚩珊铣烧5腉-6-PD,其等位基因則合成變異的G-6-PD,這種雙向合成使紅細胞表現(xiàn)為兩種情況,一種正常,一種則缺乏G-6-PD 酶。這就使女性雜合子G-6-PD 缺乏癥難以診斷,因為正常紅細胞部分掩蓋了異常紅細胞,其酶活性變化范圍較大,常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也可呈輕度至重度降低[19-20]。女性雜合子發(fā)病與否取決于其G-6-PD缺乏的細胞數(shù)量在細胞群中所占的比例,由于臨床上不同的表現(xiàn)程度,稱為不完全顯性[21]。
本組病例的酶活性亞型分布以Ⅱ級和Ⅲ級為主,沒有發(fā)現(xiàn)Ⅰ級、Ⅳ級和Ⅴ級亞型。與國內(nèi)報道[22]基本一致。另外,接受基因檢測的145 例酶活性異常病例中,除外129 例基因確診,還有7 例Ⅱ級亞型和9 例Ⅲ級亞型未檢出突變基因。由于MMCA 法僅檢測12 種常見基因變異位點[7],易將其他突變位點漏診。中國已有35 種致病突變被證實[23],尚缺乏大型流行病學(xué)調(diào)查數(shù)據(jù),Liu 等[24]對2013 至2017年多中心1 764 299 例新生兒篩查樣本進行基因檢測發(fā)現(xiàn)29 種基因變異,其中c.1388G>A、c.1376G>T 和c.95A>G 仍然是我國南方地區(qū)最常見變異位點,且僅在華人中存在,世界其他民族未見報道。本組病例中最常見的3種突變類型與國內(nèi)報道的前3 種突變基因型及順位都不一致[18,24],顯示本地區(qū)G-6-PD 缺乏癥突變基因型獨具地域特色的可能性,有必要通過基因測序分析以鑒定12 種基因型之外的其他常見突變位點和新的突變位點[7]。
隨著新生兒G-6-PD缺乏癥篩查在我國推廣,基因型與生化表型的關(guān)系受到關(guān)注[25],目前有關(guān)G-6-PD 基因型與新生兒篩查干血斑G-6-PD 酶活性的關(guān)系尚不十分清楚。郭靜等[26]報道的G-6-PD 基因突變位點與G-6-PD活性無明顯相關(guān)性,臨床不能以該病患兒G-6-PD 基因突變位點推測其G-6-PD 活性。陳鄉(xiāng)等[27]報道的單中心研究顯示,攜帶相同G-6-PD致病變異同性別患兒的表型譜有較大差異,攜帶相同致病位點且酶活性一致的同性別患兒臨床表現(xiàn)亦有差異。
綜上所述,采用速率法檢測酶活性及MMCA法檢測突變基因,對G-6-PD缺乏癥的酶活性分型及基因型確診都有意義。下一階段將采用基因測序分析聯(lián)合多色熔解曲線分析法探討G-6-PD 缺乏癥基因變異位點與酶學(xué)表型的關(guān)聯(lián)性。
利益沖突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