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聰,李陽,邵艷芳,孔慶芬(玉溪市人民醫(yī)院感染性疾病科,云南 玉溪653100)
艾滋病是一種極具危害性的傳染性疾病,患者受到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感染而誘發(fā),造成機體免疫功能缺陷,該病的危害性極高,傳染源為HIV病毒感染者,傳播途徑有母嬰、性接觸、血液和血液制品等。 艾滋病患者未經規(guī)范化治療或進入疾病晚期各類感染甚至惡性腫瘤的患病風險較高,增加了患者的病死風險。 帶狀皰疹是常見的急性感染性皮膚病,與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感染有關,該病毒可通過呼吸系統(tǒng)黏膜抵達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并誘發(fā)病毒血癥,當潛伏病毒出現激活后可沿感覺神經直至神經支配區(qū)域分布并形成水皰,受累神經出現炎癥及壞死誘發(fā)劇烈的神經痛,患者可伴乏力、納差及發(fā)熱等癥狀[1]。 艾滋病患者同時合并急性帶狀皰疹時病情復雜,且治療難度提升。本研究分析艾滋病伴急性帶狀皰疹患者采用綜合療法的治療價值。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 月~2021 年10 月本院收治的74 例艾滋病伴急性帶狀皰疹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7 例。 觀察組中男20 例、女17 例;年齡23~68(42.3±1.7)歲;體質量42~75(55.6±1.5)kg;艾滋病病程1~7(3.2±0.3)年;帶狀皰疹時間1~9(3.2±0.5)d;疼痛部位:上肢3 例、腰腹部9 例、胸背部25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女18 例;年齡21~69(42.4±1.6)歲;體 質 量41 ~76(55.7±1.3)kg;艾滋病病程1~6(3.3±0.3)年;帶狀皰疹時間1~8(3.3±0.4)d;疼痛部位:上肢5 例、腰腹部8 例、胸背部24 例。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通過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關于艾滋病及急性帶狀皰疹的判定標準;(2)一般臨床資料完善;(3)對研究方案等知曉,且取得知情同意;(4)精神狀態(tài)良好,且具備正常的語言溝通及認知等能力。排除標準:(1)合并心肺腎等重要組織器官功能病變者;(2)對所用藥物有過敏等禁忌者;(3)合并精神疾病;(4)具有語言、聽力等方面障礙者;(5)治療依從性差,或隨訪中途失訪者。
1.3 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治療,予以阿昔洛韋(石家莊以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050)800 mg/次,4~5 次/d,口服;尼美舒利分散片(南昌市飛弘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20196)0.1 g/次,2 次/d,口服;觀察組行綜合療法治療,方法為:(1)椎旁神經阻滯+局部注射藥物。 配制藥液0.5%布比卡因(上海禾豐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840)5 ml+曲安奈德(昆明積大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3021604)20 mg+20%利多卡因(上海朝暉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072)5 ml+維生素B6(山東圣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238)100 mg+維生素B12(湖南科倫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0029)1 mg+利巴韋林(鄭州卓峰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1023268)0.6 g+0.9%氯化鈉溶液,使其成為20 ml 的混合溶液,給予患者各節(jié)椎旁神經進行注射,3~5ml/次,患者皮疹區(qū)域進行注射2~3 ml/點,3 d/次,治療6 次為1 療程;(2)靜滴+口服+局部用藥治療。阿昔洛韋(石家莊以嶺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4050)10mg/kg,靜滴,2 次/d,共治療7 天;阿昔洛韋800 mg/次,4~5 次/d,口服;給予尼美舒利分散片0.1 g/次,2 次/d,口服;維生素B1(山西振東安欣生物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4020622)20mg/次,3 次/d,口服;利巴韋林軟膏(浙江浙北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40014)局部涂抹治療;(3)心理治療+其他治療。借助認知行為療法給予患者心理治療,詳細講解急性帶狀皰疹的發(fā)病原因和疼痛的規(guī)律特征,介紹目前的治療手段,幫助患者更加充分全面地認知艾滋病及急性帶狀皰疹;借助安慰心理療法給予心理疏導,提升其抗病信心,并向患者介紹治療持續(xù)時間較長,及時排除其顧慮、擔憂心理,使患者維持心情愉悅;引導其參與娛樂活動,促進身心放松進而轉移患者對疾病的注意力,緩解疼痛程度;治療期間進行飲食指導,如避免食用辛辣食物和各類海鮮食物,加強病變區(qū)域皮膚保護,防止感染及疼痛加重。
1.4 觀察指標 (1)兩組疼痛程度比較:患者于治療前及治療1 周、2 周、3 周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對其疼痛程度進行評估,0~10 分,得分越高痛感越重。(2)兩組睡眠質量比較:治療前及治療1 周、2 周及3 周利用匹茲堡睡眠質量量表(PSQI)評估患者睡眠質量,0~21 分,分數越高睡眠情況越差。 (3)兩組療效比較:治療3 周后對比兩組療效。 顯效:疼痛完全消失,皮損結痂、相關伴隨癥狀消失。 有效:疼痛改善,皮損有所愈合,伴隨癥狀緩解。 無效:癥狀、皮損無明顯變化。 (4)兩組心理狀態(tài)比較:治療前及治療3 周利用焦慮、抑郁自評估表(SAS、SDS)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估,得分越高焦慮、抑郁情況越顯著。(5)比較兩組疼痛、乏力、發(fā)熱等消失時間。(6)比較兩組止皰時間與皮疹結痂時間。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 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 檢驗,計數資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VAS 疼痛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 周、2 周、3 周VAS評分觀察組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1。
表1 兩組VAS 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VAS 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 周 治療2 周 治療3 周觀察組對照組37 t P 7.62±0.5.63±0.5.07.94.32±0.8.59±1.2.083<0.00.36±0.7.79±1.0.699<0.00.75±0.2.62±1.00.778<0.001
2.2 兩組PSQI 睡眠質量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PSQI 評分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1 周、2 周、3 周觀察組PSQI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2。
2.3 兩組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30%)高于對照組(78.38%,P<0.05)。 見表3。
表2 兩組PSQI 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PSQI 睡眠質量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1 周 治療2 周 治療3 周觀察組對照組37 t P 11.16±1.11.17±1.1.03.97.16±0.3.92±1.2.565<0.00.26±0.1.06±1.1.569<0.00.09±0.1.95±0.33.208<0.001
表3 兩組療效比較[n(%)]
2.4 SAS、SDS 心理評分組間比較 治療前兩組SAS、SDS 評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 見表4。
表4 SAS、SDS 心理評分組間比較(±s,分)
表4 SAS、SDS 心理評分組間比較(±s,分)
組別 n SAS SDS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對照組37 t P 52.62±3.12.63±3.1.01.983.16±1.17.95±2.21.447<0.004.16±3.04.15±3.1.01.985.05±2.09.96±2.8.630<0.001
2.5 兩組康復進程比較 觀察組疼痛、乏力、發(fā)熱等癥狀消失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見表5。
表5 兩組康復進程比較(±s,d)
表5 兩組康復進程比較(±s,d)
組別 n 疼痛 乏力 發(fā)熱觀察組對照組37 t P 13.63±3.98.53±4.0.255<0.00.69±2.65.61±2.00.670<0.00.33±1.1.17±2.0.334<0.001
2.6 兩組止皰時間與皮疹結痂時間比較 觀察組止皰時間與皮疹結痂時間均短于對照組(P<0.05)。 見表6。
表6 兩組止皰時間與皮疹結痂時間比較(±s,d)
表6 兩組止皰時間與皮疹結痂時間比較(±s,d)
組別 n 止皰時間 皮疹結痂觀察組對照組37 t P 2.75±1.5.95±2.5.40.01.36±2.2.69±3.2.57.001
艾滋病患者受到自身病情影響,細胞免疫功能逐漸減弱,進而使?jié)摲诟杏X神經節(jié)內部的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出現再次激活,并繼續(xù)沿外周神經分布,使得神經節(jié)及外周神經出現炎癥性反應并伴隨局部組織損傷,患者可產生局部神經細胞水腫及壞死,與此同時具有神經節(jié)內出血的情況造成局部皮膚基底甚至深部細胞層發(fā)生變性及膨脹,進而產生表皮內皰疹,患者受累感覺神經支配區(qū)域可出現皰疹帶狀分布的情況。 近年來研究發(fā)現[2-4],帶狀皰疹屬于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一項重要提示。 HIV 感染者在不同疾病階段均可能發(fā)生水痘帶狀皰疹病毒的感染,其癥狀表現為紅色斑,皮疹呈現局限性分布或單個分布,隨病情進展約數日后可產生水皰或結痂,部分患者也可表現為大皰、壞死及出血等現象。艾滋病患者同時合并帶狀皰疹病變時可能進一步散播至其他系統(tǒng),如肺部、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腎臟及肝臟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5-7]。 由于帶狀皰疹可進一步誘發(fā)炎癥性反應和局部組織損傷,并伴隨感受器的異常激活使得中樞高度興奮,所以該類患者通常具有比較劇烈的疼痛癥狀,影響其軀體健康和精神健康,也對其生理功能及生活質量構成嚴重影響[8-10]。從本研究結果可知,觀察組通過給予綜合療法進行治療,治療后疼痛度評分及睡眠質量評分獲得明顯改善,且改善情況好于同期常規(guī)治療的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也高于對照組。 提示與常規(guī)療法相比,綜合療法的應用能迅速有效地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幫助縮短疼痛持續(xù)時間,并可有效提升睡眠質量。
觀察組應用綜合療法將局部阻滯藥物、口服藥物及心理治療和外用藥物等方式進行有機結合,并綜合應用于治療中,能發(fā)揮不同療法的協(xié)同作用,可提升鎮(zhèn)痛效果并促進患者康復。 局部阻滯法屬于近年來比較常用的治療手段,有報道指出,神經阻滯的應用能有效改善急性帶狀皰疹患者的神經痛癥狀,與此同時有利于預防患者出現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分析原因在于:神經阻滯在應用過程中能對周圍神經產生阻滯作用,進而防止繼續(xù)向中樞傳導,有利于抑制患者的疼痛刺激并調低機體中樞興奮性,在此過程中對于交感神經的傳出沖動進行阻滯,有利于病變局部血管擴張并調節(jié)血液循環(huán),這對于促進炎癥介質消退和加快皮損愈合有重要幫助[11]。 給予患者維生素B 族治療,能幫助調節(jié)神經營養(yǎng)狀況,如維生素B12的應用可對神經組織產生高度親和力,有助于提升神經細胞中蛋白質的合成效果,可促使神經軸突變性改善,有助于修復受損神經組織細胞。結合心理療法有助于消除其焦慮、抑郁情緒,提升患者的抗病信心,對于增強其治療依從性、改善睡眠質量及生活質量等有重要價值。 本研究中,觀察組疼痛、發(fā)熱及乏力等癥狀消失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治療后睡眠質量評分改善情況好于對照組,焦慮、抑郁評分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綜合療法的應用能迅速改善并消除患者的疼痛等臨床癥狀,對于促進病情康復、提升患者的睡眠質量及改善精神心理狀態(tài)等有重要價值。 本研究中觀察組止皰時間及皮疹結痂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提示與常規(guī)治療相比,綜合療法的應用在加快艾滋病帶狀皰疹患者病情康復方面有重要價值,有利于迅速抑制病情進展,加快皮疹結痂。
綜上所述,對艾滋病伴急性帶狀皰疹患者采用綜合療法治療能獲得確切療效,可有效緩解疼痛癥狀并改善睡眠質量及負性情緒,可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