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虹,王紅英
(商河縣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山東商河 251600)
便秘是指糞便長時間滯留于腸道內而秘結不通,表現(xiàn)為排便困難、糞便干硬、大便量少或持續(xù)不排便等癥狀[1]。便秘在腦卒中患者中十分常見,能夠升高患者的血壓與顱內壓,易給其腦部組織造成損傷;同時,由于宿便長時間滯留于患者的腸腔內,形成大量毒素,可能引起腹痛、腹脹等癥狀,增加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風險,嚴重干擾了康復進程[2]。因此,亟需通過有效的護理方案改善腦卒中患者的便秘癥狀,提升康復效果。常規(guī)護理工作將遵醫(yī)囑用藥、病情觀察與功能訓練作為腦卒中患者康復護理的重點,未對便秘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單純以飲食指導、腹部按摩等方式開展便秘護理,效果多欠理想[3-4]。耳穴壓豆是一種中醫(yī)特色護理技術,其通過刺激耳穴促使氣血運行、通經活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并具有操作簡單易行、經濟成本低廉等優(yōu)勢。本研究選取2020 年8 月—2021 年7 月本院收治的腦卒中后便秘患者98 例為對象,通過分組對照,探究耳穴壓豆聯(lián)合護理措施的干預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選取本院收治的腦卒中后便秘患者98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對其進行組別劃分,每組49例患者。對照組中男性29 例,女性20 例;年齡40~73歲,平均(53.05±4.20)歲;病程5~62 d,平均(28.50±4.15)d;腦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40 例,出血性腦卒中9 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7 例,初中17 例,小學25 例。研究組中男性28 例,女性21 例;年齡40~74 歲,平均(53.08±4.18)歲;病程7~65 d,平均(28.48±4.13)d;腦卒中類型:缺血性腦卒中41 例,出血性腦卒中8 例;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上8 例,初中17 例,小學24 例。研究組與對照組的上述各項一般資料對比,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已對本次研究予以批準。
納入標準:(1)西醫(yī)符合《中國各類主要腦血管病診斷要點2019》[5]中關于腦卒中的診斷標準,羅馬Ⅳ標準[6]中關于便秘的診斷標準;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7]中對于“中風”與“大便難”的診斷標準。(2)首次發(fā)病。(3)生命體征平穩(wěn)。(4)所有患者與其家屬均對本次研究方案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嚴重臟器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2)意識障礙。(3)既往有消化系統(tǒng)器質性疾病,或者慢性腹瀉、便秘。(4)管飼飲食。(5)循環(huán)系統(tǒng)、免疫系統(tǒng)功能異常,患有惡性腫瘤。(6)患有精神疾病。
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護理。(1)治療與觀察: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與病情變化,遵醫(yī)囑給予其藥物治療。(2)心理護理:通過溝通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動態(tài),對其存在的不良情緒給予耐心疏導。同時,向患者介紹成功治愈的案例,增強其康復的信心。(3)健康指導:向患者講解腦卒中發(fā)病、治療、康復等相關知識,及腦卒中后便秘對疾病康復的不良影響,使其能夠積極配合相關診療及護理工作。(4)排便環(huán)境護理:為患者提供適宜的排便環(huán)境,例如:環(huán)境私密、衛(wèi)生間配腳凳、安裝衛(wèi)生間扶手、臥床患者盡量取坐位或選擇側臥大腿靠近腹部的體位排便;指導患者規(guī)律排便,根據自身節(jié)律,每天或隔天在固定時間排便,通常為早起或早餐后。(5)飲食護理:規(guī)律飲食,多攝入高纖維素的蔬果,每日飲水量在1 500~2 000 mL,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適當補充益生菌。(6)腹部按摩:對患者或其家屬開展腹部按摩指導,即用手掌以肚臍為中心進行順時針按摩,以腹部有微熱感但無疼痛感為宜,按摩時指導患者配合深呼吸,放松時吸氣,按壓時呼氣,20~30 圈/次,2~3 次/d。(7)適當活動:指導臥床患者進行骨盆傾斜、抬腿與低位軀干抬起活動,10 min/次,2 次/d;指導活動受限者進行步行活動,16 m/次,2次/d;指導有活動能力者進行步行活動,30~60 min/次,3~5 次/周。所有患者活動時均以循序漸進且無疲勞感為原則。干預1 個療程,即10 d。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耳穴壓豆。取穴:主穴取直腸、小腸、大腸、交感、皮質下;風痰瘀阻、風痰入絡型配以胃、脾、腦、心穴;陰虛風動、風陽上擾、肝腎虧虛型配以三焦、腎、肝、內分泌穴;氣虛絡瘀型配以脾、肺、腎、肝穴。每次主穴取3 個,配穴取2~4 個。首先消毒患者耳廓,使用探針探查并定位穴位,之后在對應穴位處貼敷王不留行籽,再以食指與拇指輕壓,按壓幅度以患者有脹、麻、熱、痛且能耐受為度,注意避免過度按壓損傷皮膚。每個穴位按壓1~2 min,5次/d,隔日調整為另一耳廓進行耳穴壓豆,雙耳交替實施。若患者因洗漱、多汗等情況導致王不留行籽脫落,應及時更換。干預1 個療程,即10 d。
(1)根據羅馬Ⅳ標準[6]中關于便秘的標準對兩組患者的干預效果進行評價。顯效:干預后患者便質轉潤,至少2 d 內排便1 次,解便時通暢,腹脹及腹痛等癥狀消失;有效:便質轉潤,至少2 d 內排便1 次,解便欠暢,腹脹及腹痛等癥狀改善;好轉:便質先干后軟,至少3 d 內排便1 次,解便時欠暢,腹脹及腹痛等癥狀有所改善;無效:便質、排便通暢度及癥狀表現(xiàn)無變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好轉)/總例數×100%。(2)采用Bristol 大便性狀分型量表(BSFS)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便秘癥狀,量表包括排便頻率、糞便性狀、費力程度、腹脹、排便不盡、排便時間,每項評分為0~3 分,分值越低說明便秘癥狀的改善效果越佳。(3)采用中文版便秘狀況評估問卷(PAC-QOL)評價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生活質量,量表涉及便秘癥狀、日常生活、便秘的感覺、滿意度方面,共計28 個條目,評分范圍為28~140 分,分值越低說明生活質量越佳。(4)觀察兩組的不良反應,包括:局部皮膚瘙癢、紅腫、腹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局部皮膚瘙癢+局部皮膚紅腫+腹瀉)/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BSFS評分、PAC-QOL 評分等計量資料采用()描述,組間比較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 檢驗;干預效果、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等計數資料以[n(%)]描述,行χ2或連續(xù)性校正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的干預總有效率95.9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效果比較[n(%)]
干預前,兩組的各項BSF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BSFS 量表中排便頻率、糞便性狀、費力程度、腹脹、排便不盡、排便時間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各項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便秘癥狀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0.05
干預前,兩組的PAC-QOL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的PAC-QOL 評分均顯著低于干預前,且研究組PAC-QOL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PAC-QOL 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PAC-QOL 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對比,*P<0.01
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08%與對照組的0.00%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n(%)]
便秘是腦卒中患者的常見并發(fā)癥之一,其發(fā)病原因與患者排便習慣、心理狀態(tài)、生活環(huán)境與飲食結構等因素有關[8]。腦卒中患者在患病過程中需長時間臥床休養(yǎng),加之活動量減少降低了食物的攝入量,腸內容物無法刺激腸道蠕動,故易引起便秘[9]。同時,有研究發(fā)現(xiàn)腦卒中患者普遍存在焦慮與抑郁情緒,而不良情緒會影響排便反射,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便秘的風險。相關調查顯示,便秘在腦卒中患者中的發(fā)病率高達40%~60%[10]。腦卒中后便秘主要表現(xiàn)為排便困難、糞便干硬、大便量少等癥狀,多數患者伴有腹脹與腹痛感,給其康復進程帶來了嚴重的影響,且若排便時用力不當,還會增加血壓或顱內壓而加重病情。因此,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糾正腦卒中患者的便秘癥狀,對保障其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
目前,臨床對于腦卒中后便秘患者主要采用飲食調護、心理疏導、腹部按摩及緩瀉劑等方法進行干預,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癥狀,但整體開展效果仍有欠缺[11]。中醫(yī)認為,腦卒中后便秘的病理特點主要與氣機阻滯、腑氣不通、濁氣不降有關[12-13]。中風后活動不利,脾胃受損,胃腸蠕動減弱,致使納運失調,宿糞秘結難下。同時,大便難則大腸傳導失司,血行不利、氣機不暢、肢體經脈有失氣血濡養(yǎng),易加重中風病情[14]。耳穴壓豆是一種基于中醫(yī)外治理論的護理技術,《類經》記載“手足三陰三陽之脈皆入耳中”,耳乃經絡的傳導與溝通,與臟腑關系密切,通過刺激耳穴中三焦、小腸穴,可以調節(jié)腸道功能,直腸、大腸與交感穴順氣導滯,胃與脾穴通便益氣,肺與腎穴促使腸導糟粕,皮質下穴改善血液循環(huán),以上諸穴共同作用具有調節(jié)臟腑功能平衡、疏通經絡,促進大腸傳導的作用[15-16]。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干預總有效率為95.92%,顯著高于對照組81.6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BSFS 量表中的排便頻率、糞便性狀、費力程度、腹脹、排便不盡、排便時間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耳穴壓豆,通過對耳穴的持續(xù)性刺激,可激發(fā)機體經氣運行,繼而調節(jié)臟腑與經絡,發(fā)揮瀉下通氣的功效。此外,干預后,研究組的PAC-QOL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說明便秘癥狀的改善為患者康復提供了有利支持,緩解了其身心負擔,進一步保障了生活質量。從安全性來看,研究組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08%,對照組未見不良反應情況。研究組部分患者在耳穴壓豆護理期間出現(xiàn)輕微的局部皮膚瘙癢與紅腫,休息2 d 后癥狀消退,說明耳穴壓豆的應用安全性尚可。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便秘患者采用耳穴壓豆聯(lián)合護理措施,能夠有效改善便秘癥狀,提高生活質量,適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