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曼曼
(慶陽市環(huán)縣思源實驗學校 甘肅 慶陽 745799)
近年來我國在教育領域中倡導素質教育,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期間不僅需要重點引導小學生認識的學習過程中存在的錯誤,還需重點利用錯誤資源,培養(yǎng)小學生正確的學習習慣和良好的問題分析和應對態(tài)度,引導小學生掌握數學問題的解決技巧和技能,全面發(fā)揮小學生錯誤資源在教學中的作用,最高程度上增強數學教學效果。
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學生錯誤資源利用方面的問題或不足,難以確保在教學期間合理運用學生的錯誤,增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當前,部分小學課堂教學方面,普遍存在師生對課堂學習錯誤進行逃避和妥協的問題,在課堂中師生沒有形成對學生錯誤資源利用的觀念,一方面,學生在出現錯誤的過程,存在懼怕心理和逃避心理,害怕在學習期間暴露自身的問題,不愿意接受教師和其他同學的批評,甚至會認為自身出現錯誤,會被他人嘲笑,在數學知識學習期間,不能積極提出問題,長此以往,學生很難在學習過程中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出現的錯誤逐漸積累增多,對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而從教師方面來講,部分數學教師在課堂中認為,只要學生出現錯誤就是因為沒有認真聽課或許沒有認真學習,一旦學生發(fā)生錯誤,就會進行指責,甚至還會嚴厲批評,雖然經過教師的批評和講解,能夠引導學生改正錯誤,但是卻不能利用學生的錯誤提升整體課堂教學效果。
目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方面,雖然已經充分意識到在學生發(fā)生錯誤之后進行引導和指導的重要意義,但是由于缺乏較為良好的教學方法,一旦學生出現學習的錯誤,就會直接講解正確答案,無法全面分析學生出現錯誤的根本原因,不能真正意義上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合理的學習方法,與此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認識到學生錯誤屬于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不能按照學生錯誤的情況進行思維開發(fā)性教學,難以通過學生所犯錯誤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chuàng)新素養(yǎng)。
從數學教學的科學角度來講,學生的學習來自思考,思考來源于質疑,小學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重點進行學生錯誤資源的挖掘,引導學生進行質疑和自主探究,使得學生不斷進行嘗試和犯錯,產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的勇氣,在犯錯期間收獲更多知識學習技巧,利用自身所學習的知識進行錯誤地糾正,形成非常準確的觀念和認知。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應重點重視學生所犯錯誤,引導學生對自身所犯錯誤有著正確態(tài)度,為學生留下充足的自主探究空間,使得學生成為課堂主體,轉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犯錯的過程中領悟課堂知識,加深對知識的記憶,養(yǎng)成糾正學習錯誤、敢于面對問題的學習習慣,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和學習素養(yǎng)。
如: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小數除法》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就可以為學生先提出問題“285÷12=?”,提出問題之后要求學生自主探究分析,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做出以下錯誤解題“285÷12=28.6”,教師應重點進行此類錯誤資源的挖掘,指導學生利用已經學習和掌握的驗算措施進行驗證“商數X除數=被除數”,在學生驗證的過程中進行錯誤的思考和分析,能夠發(fā)現“28.6X12≠285”明確研究發(fā)生錯誤的原因,展開學習其中的知識點,研究分析:
這樣在引導學生分析錯誤、自主進行探究的情況下,能夠使得學生對自身學習的錯誤形成正確認知,積極參與自主探究和學習活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合理利用錯誤資源,促使學生全面理解和學習各類錯誤知識點,利用所學的公式和知識等快速解決錯誤問題[1]。
由于小學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存在差異,導致在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有所不同,面對新的事物,有著自身獨特的理解,看待和思考問題的角度不同,而任何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都可能會發(fā)生錯誤,如果教師一味進行責備,就很難引導學生自主研究錯誤發(fā)生的原因,教師也無法深入理解學生的思維和想法,不能做好學生學習方式和學習技巧方面的指導,因此,教師應重點認識到,學生課堂學習期間錯誤資源挖掘的重要意義,帶領學生共同分析和剖析錯誤問題發(fā)生原因,使得學生正確、準確面臨各類錯誤,準確調整自身的學習方法和習慣,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發(fā)揮錯誤資源培養(yǎng)學生思維和學習能力的價值。
如:教師進行小學數學《認識時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先為學生展示時鐘,進行分針、秒針的調整,然后要求學生說出時鐘上的時間,提出問題“你是如何思考的呢?”,要求學生在回答時鐘時間的同時說出自己的思考方式,這樣教師在教學期間就能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習慣。在此期間學生可能會存在分針、秒針認識不準確的問題,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分析問題的原因,引導學生研究分針和秒針的長度、分針與秒針的規(guī)律等,要求學生先觀察時針的位置,然后觀察分針的位置,最后觀察秒針的位置,這樣不僅可以指導學生合理糾正學習的錯誤,還能使得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思維,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和學習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期間應充分意識到,小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各類理論知識,還要有著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可以將所學知識應用在操作中,通過動手操作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在此期間,教師就應將學生所犯錯誤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充分利用各類錯誤資源,引導學生進行動手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想象力,促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全面認知和學習數學抽象知識,增強整體的學習效果[2]。
如:教師在進行《三角形》課程教學的過程中,部分小學生對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的概念區(qū)分不清,此情況下教師就要利用學生學習的錯誤資源,要求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根據課程中的概念,我們自己動手剪出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剪出以后看看這兩種三角形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學生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先用紙張剪出和教材圖片中相同的鈍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然后將兩個三角形重合,觀察兩者的區(qū)別,用直尺進行測量、用三角尺進行測量,然后提出問題“鈍角三角形和銳角三角形的角度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通過動手操作你是否理解了兩種三角形的不同呢?”,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講解三角形課程的重點概念和難點知識,使得小學生在面臨錯誤的過程中迎難之上,懂得如何進行實踐操作,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期間,要想充分有效進行各類錯誤資源的利用,還需合理為學生創(chuàng)造錯誤,通過錯誤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問題分析和觀察能力,使得學生自主進行問題的發(fā)現和探究,增強問題的解決能力,這樣不僅能夠提高課堂的趣味性,全方位進行錯誤資源的挖掘利用,還能改善教育工作的現狀,營造良好課堂環(huán)境,彰顯出錯誤資源的育人價值[3]。
如:教師在進行小學數學《比》課程教學期間,就可以先為學生設置錯誤資源,提出本身帶有錯誤的問題“如果四年級有20名男同學,女同學和男同學的比例是1:4,那么女同學比男同學多多少?”,教師提出問題之后要求學生進行分析,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會發(fā)現,女同學和男同學的比例是1:4,女同學數量是4人,就不會比男同學多,也無法減去男同學的數量,在學生發(fā)現問題之后,教師可以順勢要求學生將正確的答案計算出來,之后學生會列公式、計算男同學和女同學的數量,然后說出“女同學是4人,男同學是20人,提出的問題應該是男同學比女同學多多少,問題的答案是男同學比女同學多16人”。通過教師為小學生設置錯誤資源,能夠使得小學生仔細研究和分析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勇敢指出教師的錯誤,利用自主計算和探究的方式進行正確答案的解答,這樣除了能夠增強小學生知識的學習興趣度,還能培養(yǎng)小學生敢于發(fā)言和勇于探究的精神,促使小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和解答能力的提高,彰顯出數學課堂中錯誤資源的作用價值,使得小學生在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中進行問題的思考和分析,提高學生的問題分析和解決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重點結合不同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思維特點,設置不同的錯誤資源,不局限于某種錯誤資源的挖掘和利用,以此確保能夠增強育人工作效果[4]。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巧妙利用學生所產生的錯誤,通過錯誤的挖掘提升教學工作效果,轉變傳統的觀念認知,引導學生正視自身的錯誤,通過挖掘學生錯誤資源,促使其自主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帶領學生研究和分析錯誤問題發(fā)生原因,使其能夠形成正確的思維能力,通過對學生錯誤地分析,增強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同時,還需合理進行錯誤資源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問題分析和應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