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柯 劉國芳
太原科技大學藝術(shù)學院
新絳稷益廟位于山西省新絳縣汾河南岸的陽王古鎮(zhèn),其是為供奉、祭祀古代神話和歷史傳說中的大禹、后稷、伯益而建。廟內(nèi)現(xiàn)存壁畫一幅,主要繪制在正殿內(nèi)東、西兩壁及南壁東西梢間,面積約131.11平方米[1]。據(jù)廟內(nèi)殘存碑刻記載,該廟壁畫由翼城畫工常儒和新絳畫工陳圓所領(lǐng)導的畫工班子于明正德二年(1507)繪制完成[2]。由于年代久遠、保護不當?shù)仍颍诋嬘芯植棵撀浠蛎撋F(xiàn)象,但好在壁畫內(nèi)容還算完整。稷益廟壁畫場景開闊、選材獨特、構(gòu)思精妙,其中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動物圖像寫實傳真、植物圖像蔥郁概括、建筑物華麗精美。特別是壁畫中的侍女形象更是造型飽滿、姿態(tài)優(yōu)雅、設(shè)色華麗,給人生動逼真的視覺感受,這為研究中國古代侍女畫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通過對稷益廟壁畫中侍女形象的剖析,解讀其造型、服裝及配飾、線條構(gòu)成等方面的藝術(shù)特色,為后期侍女畫創(chuàng)作和研究做準備。
稷益廟壁畫中的侍女形象造型飽滿、體態(tài)豐腴、表情豐富有趣,她們或快走、或靜佇、或捧物,姿態(tài)優(yōu)雅,合理地分散在畫面的各個位置。她們的身高近似七頭身,符合當時“美人無肩”的審美要求,也就是俗稱的“溜肩”,肩膀像是沒有骨頭一樣,有種輕盈柔和之美。侍女的臉型多為豐潤的橢圓形,也有圓形和鵝蛋形,五官比例合理,眉毛細而彎,丹鳳眼上挑,眼珠黝黑有神,鼻梁挺直,云鬢高聳,處處顯現(xiàn)出生命的充沛與瑩潤。畫工按照其身份以及所在場合的不同在造型上有所區(qū)分。
東壁壁畫的主題為賜種、朝拜典禮,場面宏大壯觀[3],其中有四處描繪侍女的場景。在東壁的上部繪有一個殿堂,殿堂是古代帝王朝會或供奉和祭祀神、佛及祖先的地方。殿堂中端坐三人,居中者為伏羲,兩邊為神農(nóng)和黃帝,畫中三位主神正在接受眾人的朝拜。侍女分四組侍立在三圣的左右,從左往右依次安排為兩人組、兩人組、兩人組、三人組,在平衡中力求變化(如圖1)。這些侍女有的手捧珊瑚瓊枝,有的手捧玉石假山,有的手托蓮花寶瓶,有的手執(zhí)拂塵。這些手捧寶物的侍女與永樂宮壁畫中的玉女形象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永樂宮北壁壁畫中的執(zhí)旌玉女與稷益廟東壁壁畫中一位回頭手持寶物的侍女姿態(tài)相仿(如圖2),兩處壁畫中人物的頭飾和衣物也有很多相似之處。稷益廟東壁壁畫中的殿堂兩側(cè)繪有廊廡和廂房,像一個私密空間,將侍女收納其中,兩邊的廊廡、廂房門口都站有卷簾侍女,房內(nèi)則繪有不同姿態(tài)的多位侍女。左邊空間繪有四位侍女,她們各司其職,一位手捧酒壇,一位手捧食盒,其余兩位洗碗刷碟,場面非常寫實。右邊空間描繪了兩位侍女打水澆花的情景,前面的一位侍女正在彎下身子取水,另外一位侍女正在澆花,整個畫面靜謐安適,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東壁的右下隅繪有一拱橋,橋上有一身穿紅袍、頭戴玉冠、身材高大的官員前來參加朝拜,男子前方有儀仗隊為其開道,身后緊隨三位身姿綽約的侍女,一正、一側(cè)、一背,造型各不相同,其中兩位手提香爐,另一位手持兵器。畫面的特別之處是有一位頭戴男士冕冠的女護法跟隨在紅衣官員身邊,為男子保駕護航。這種“女扮男裝”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在多元文化影響下的盛唐時期,由于當時社會環(huán)境相對自由,女性地位得到了進一步提高,女性意識也得到彰顯,尤其表現(xiàn)在其服飾上的變化,這種裝扮既滿足女性著裝需求,又迎合了男性對女性的審美要求,這種開放的思想對后代的影響深遠。[4]因此,這一形象出現(xiàn)在這里不足為奇。
圖2 侍女對比
西壁共有三處場景繪有侍女形象。西壁的左側(cè)位置是一個用界畫手法繪制的露天拜壇,拜壇是古代舉行祭祀等大典時用的高臺[5]。拜壇中端坐三人,正中為大禹,兩邊為伯益和后稷。三位帝君身后侍立有眾多侍女,從左往右依次為三人組、三人組、二人組、三人組(如圖3)。侍女有的手執(zhí)拂塵,有的手捧寶瓶,有的端著水果,有的拿著如意。拜壇右側(cè)有一小樹林,樹林中也繪有三位侍女,一位侍女手捧湯碗,一位侍女用湯匙調(diào)拌著,而另一位侍女則捧壺回頭觀望,她們步履緩慢,似在緊張中尋得一隙放松。在西壁的右上隅繪有仕女宴樂圖,畫面內(nèi)容含蓄,無宮廷歌宴盛大豪華的歌舞升平景象,而是通過手捧各種食器和樂器的備宴侍女忙碌的步伐來反映畫面中宴飲的緊張氣氛(如圖4)。
圖3 西壁壁畫
圖4 備宴侍女
東壁壁畫中殿堂之上的侍女多穿右衽寬袖衣[6],外套短袖挾褙,下穿及地長裙,外加一條短小的腰裙,披長巾,束腰帶,裙間有許多細小褶子,加以動勢便如水紋一般。衣服上沒有復雜的裝飾紋樣,只是在腰帶上做一些回形紋,在衣服袖子邊緣處鑲有寬花邊作為裝飾。此處侍女的發(fā)型基本都為朝天髻,這樣的發(fā)型可以拉高人物的比例,使得刻畫出的女性更加婀娜,“金絞絲燈籠髻”“挑心髻”“桃尖頂髻”等都是明代女性喜歡的發(fā)型。侍女的耳垂、頸項、胸前和腰間都佩戴精美的配飾,如金色耳飾、宮絳、瓔珞等。侍女頭發(fā)上均飾以金玉冠飾,有鳳形釵、黃雀簪、金玉梅花簪以及花冠、華勝。侍女在這些發(fā)髻與發(fā)飾的裝飾下顯得大方得體、雍容華貴,與周邊祭祀大典的莊重嚴肅形成互襯。殿堂兩側(cè)廂房和廊廡中的侍女與殿堂之上的侍女的服飾最大區(qū)別在于衣袖的寬窄,廂房中的侍女多穿右衽窄袖衣,她們的頭飾只蓋一塊紅布頭巾,搭配一些釵和簪,整體裝扮相較于殿堂之上的侍女樸素。東壁右下隅拱橋邊的三位侍女與其他處的侍女不同,她們的發(fā)型不是朝天髻,而是將頭發(fā)盤于兩側(cè)挽成雙垂髻,頭頂和發(fā)髻處用紅色方巾搭配一些簡單的圓形發(fā)簪來裝飾,風格獨特,也說明其身份不及殿堂之上的侍女高。
西壁拜壇之上的侍女都穿右衽窄袖衣[6],外套短袖挾褙,下穿及地長裙,披長巾,束腰帶,與東壁殿堂之上侍女的服飾相比除袖子寬窄不同外,有些侍女的衣服袖子邊緣沒有花邊裝飾。發(fā)型同樣為朝天髻,頭發(fā)、耳垂、脖頸、胸前及腰間都佩戴精美的金、銀飾品,雖不及東壁的富貴華麗,但也非常精美。
稷益廟東、西兩壁侍女的服裝和配飾的區(qū)別,體現(xiàn)了古代森嚴的等級制度和著裝典制,她們的著裝與身份和場合相匹配,不同身份的侍女在不同場合其著裝也有所不同。這一現(xiàn)象也間接反映了明代女性衣飾的特征和審美傾向,為研究明代服飾提供了可靠的圖像資料。
線條是壁畫中藝術(shù)形象的靈魂,壁畫常以線立骨、以線塑形。稷益廟壁畫從人物五官、須發(fā)、服飾與動態(tài)的用筆到各種裝飾圖案的勾勒都頓挫有力、富有節(jié)奏感,用筆極為精妙。壁畫中侍女形象的塑造繼承了傳統(tǒng)的“骨法用筆”,以蘭葉描為主,兼用鐵線描和釘頭鼠尾描。例如,侍女面部多用細而淺的赭色蘭葉描勾勒;服裝及其衣褶處運用疏密不同的墨色釘頭鼠尾描勾勒表現(xiàn)。在線條疏密組合上,畫工特別注意線與線之間的疏密、虛實變化。例如,東壁拱橋上的提香爐侍女,她身體右側(cè)線條密,左側(cè)線條疏,這種線條的疏密組合將侍女行走的動態(tài)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寬袖、裙擺和衣帶有著“吳帶當風”筆勢圓轉(zhuǎn)、飄逸飛動的風格,衣褶處的線條一氣呵成,用筆自然酣暢,中間完全沒有遲疑和停頓;頭發(fā)的勾勒嚴謹不茍、絲絲見功;殿堂和拜壇之上的侍女身上華麗的裝飾物和手中的寶物則用金色線表現(xiàn)其金屬質(zhì)感。
頓挫有力的用筆與縹緲輕逸的線條結(jié)合使用,使畫面剛?cè)嵯酀?、綿密修長。特別是線條的粗細變化,將女性光滑的皮膚、飛揚的飄帶都表現(xiàn)出了不同的質(zhì)感,觀者能夠透過平面圖像獲得一種超脫的空間感。而挺直的線條多用在裙裾之上,它們疏密相間、粗細相和,這種俊秀之美,完全符合明代佳麗柔橈嫚嫚、嫵媚纖弱的模樣。
色彩在壁畫創(chuàng)作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烘托畫面效果的關(guān)鍵所在。稷益廟壁畫以天然石青、石綠為主,并輔以其他的礦物質(zhì)顏料,使畫面的色彩保存至今仍層次分明、厚重飽滿、鮮艷奪目。畫工針對不同物像、面積、形狀等搭配不同顏色,使它們相互映襯,以突出畫面主題,這也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畫“隨類賦彩”的用色觀。
稷益廟壁畫中侍女形象的描繪大量運用了青綠、朱紅、粉紅、金色、土黃、藍色等。侍女身著的紅裙、殿堂和房屋之上的紅柱和紅色護欄在金色與黃色的點綴之下,顯得非常華麗。在設(shè)色方式上采用中國傳統(tǒng)工筆重彩“勾勒平涂法”,而人物臉部及其他皮膚外露部位多用層層暈染的方法繪成。在侍女面部借鑒了“三白法”[7]來渲染凹凸感,即在侍女的額頭、鼻子以及下巴處暈白粉,在觀感上使額頭寬廣明亮、鼻梁高挺、下巴飽滿,增強了人物面部的立體感。在眼眶和面頰處著染淡褐色,嘴唇顏色多著淺紅色,使得侍女個個面若桃花。畫工在侍女面部輪廓、五官及手部運用淺赭石色勾勒,以凸顯其皮膚的質(zhì)感,但上眼瞼和眼珠畫工卻用墨線勾勒,令侍女的眼睛靈動有神、熠熠生輝,這種線條的對比平添了侍女的秀麗嬌弱與嫵媚動人之感。
在侍女的服裝用色方面,畫工采用大面積的青綠色平涂裙裾,只在衣襟、袖口等處運用少量朱色平涂,也有幾位侍女的服飾以朱色為主,青綠色為輔,如東壁左側(cè)廂房中捧寶瓶的侍女、拱橋上的提香爐侍女。但不管運用哪種配色手法,紅綠互補色的搭配方式都會使畫面產(chǎn)生強烈的視覺沖擊效果,這種效果在此處沒有艷俗之感,反倒有一種優(yōu)雅、清澈的古典韻味。畫工除了用紅綠平涂服裝外,還點綴有白、淺黃、藍等色輔之,更在一些冠飾、配飾、寶物等處施有瀝粉貼金手法,并點綴紅、綠、白、紫等色裝飾。例如,東壁殿堂右側(cè)一執(zhí)拂塵的侍女頭飾以金釵、步搖裝飾為主,搭配藍色、綠色、白色、紅色的珠寶點綴,使畫面富麗堂皇,平添了不少世俗生活氣息。
綜上所述,新絳稷益廟壁畫中繪有侍女的場景共有七處,畫有四十一位侍女形象,根據(jù)侍女身份的不同分散安排在壁畫各處??傮w來看,侍女造型飽滿、身材豐盈、五官端正、身體比例適中。侍奉帝君左右的侍女多著華冠麗服,在廂房、廊廡勞作的侍女衣飾相對樸素。在形象組合上高低胖瘦、三三兩兩,疏密有致。她們舉止賢淑、姿態(tài)優(yōu)雅、顧盼有情,有的手中捧著寶物端莊靜穆,有的手拿食物或器物小心翼翼。衣服褶子的處理比較復雜,線條張弛有度、疏疏密密,處處體現(xiàn)著豐富的線條變化,體現(xiàn)著莊重而熱烈的氣氛。隨處可見的紅色游走在壁畫之上,與青、綠、藍、黃交織在一起,強烈的色彩直擊人們的眼睛。總之,稷益廟壁畫中的侍女形象對解讀明代底層女性形象與服飾特點提供了可靠的實證資料,為研究明代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有著重要的參考意義,對現(xiàn)當代女性形象塑造也有著重要的啟示和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