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蕾
摘要: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自我進入膨脹式發(fā)展時期,他們對自己的評價不斷因為自己的經歷而發(fā)生變化,但因為兩極化思維的影響,很容易陷入極端自我否定而對自己有不恰當的評價。以因學業(yè)挫折而否定自我的來訪學生的問題為例,通過敘事療法,幫助其發(fā)現(xiàn)“問題”對自我評價的負面影響,將困擾自己的“問題”與真實的自我分開,重新建立應對問題的信念和勇氣。
關鍵詞:學業(yè)挫折;自我認識;敘事療法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2684(2022)20-0048-04
一、個案概況
小浩(化名),男,八年級學生。家庭結構完整,親子關系一般,與母親關系較好。父母親在本地工作,平時比較繁忙,起居生活主要由奶奶照顧。自小學四年級起,學習方面主要靠自覺,有手機使用過度的情況。小浩自述,初一的時候,課業(yè)負擔沒那么重,作業(yè)完成后仍然可以有一些自由使用手機的時間,自己也控制得很好。但是進入初二,特別是經歷了疫情期間的線上學習,自己對手機的依賴有增無減,經常作業(yè)不能完成而只想著玩手機。因為父母工作時間較長,需要小浩自己督促自己,之前自己會采用制定計劃,按時打卡的方式來約束自己,但是最近發(fā)現(xiàn)這些方法都不奏效,感覺自己很失敗,很受挫,由此認為班主任和班上同學都看不起自己。期中考試成績不理想,心情一落千丈,想要破罐子破摔。
初一時曾向心理教師求助過親子關系的問題,所以再次尋求心理教師的幫助,希望能夠盡快調整學習狀態(tài),重新投入學習。
二、原因及輔導策略分析
小浩出現(xiàn)的因手機依賴而產生的自制力下降、注意力無法集中從而成績下降的情況,在中學生中十分常見,一方面,為學業(yè)壓力所困擾而心態(tài)緊張;另一方面,又因為自制力差,行動力弱而懊惱,很容易沮喪、無奈,從而一蹶不振。
(一)原因分析
小浩出現(xiàn)目前的問題,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家庭監(jiān)管的缺失,小浩處于青春期,自制力和行動力不佳,而父母因為工作原因,并不能對小浩的學習進行有效地督促和幫助,也沒有幫助小浩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去有計劃地完成任務,這讓小浩的問題越來越嚴重。另一個原因是,小浩目前受“某些問題”困擾,在“問題”的持續(xù)困擾下,心態(tài)已然崩塌,從而陷入了對自己的極端否定中,認為自己一事無成,不能正確、理性地看待自己,同時在使用以前的方法時,因短期難看到成效從而加劇了他的挫敗感,自己無法進行自我調適和改變。
(二)輔導策略分析
基于以上原因,心理教師判斷,小浩目前最需要的是調整心態(tài),重建對自己的信心和提升自我效能感,找回理性狀態(tài)下的自己;然后再給予他一些方法的總結和引導,幫助他重回學習的軌道。
對于調整心態(tài),我們常用認知療法,找出來訪學生的不合理信念,進行辯駁和重建,從而建立新的對自己的合理認知。在認知重建中,恢復自信是首要問題,我們需要幫助小浩看到消耗他自信的“問題”是如何影響他的,引導小浩看到自己受“某些問題”影響而產生的挫敗感和絕望感,教會小浩將問題和真實的自我分開。另外,在“問題”中尋找資源,總結方法,重塑信心。由此可見,敘事療法正是幫助小浩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
敘事療法認為,問題是問題,人是人,問題對個體的影響會令個體無法正確評價自己。咨詢師應當通過展開對話,通過問題故事了解、評估問題對來訪者的影響,同時尋找反映來訪者能力的支線故事,尋找支線故事中來訪者的特殊而成功的經歷,以幫助來訪者對抗問題的困擾。必要的時候,也可以通過外部資源,幫助來訪者營造對抗問題的氛圍與決心。它能夠啟發(fā)來訪者從自己的經歷中尋找資源,不去直接干預問題,而是干預問題對來訪者自身的影響,通過調整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
在本案例中,我打算通過與小浩的對話與描述,幫助他澄清“問題”,評估“問題”的影響,找到減少“問題”影響的資源,然后發(fā)出挑戰(zhàn),重塑改變問題的行為和信心。
三、輔導方法和輔導過程
小浩與我并不是第一次見面,平時課下也有互動,所以我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與他建立了穩(wěn)固的信任關系,接下來運用敘事治療的方法對他進行輔導。
(一)描述問題,外化問題
在關系建立后,我需要明確小浩的問題,并鼓勵小浩對問題進行命名,以便更好地引導小浩區(qū)分“問題”和“人”并不是一碼事,同時評估小浩改變的決心。(以下為對話節(jié)選)
心理教師:聽了你對自己的描述,感覺最近你對自己的狀態(tài)很不滿意,又沒有什么好辦法,似乎有點無力。
小浩:嗯,是挺無力,也挺無奈的。感覺自己都不是自己了,聽課時無法集中注意力,睡覺也總是失眠,看著自己的成績又很焦慮,無論哪里都不受控制。
心理教師:很多方面都不受控制,如果讓你給最近困擾你的問題取個名字,你更愿意稱呼它什么?
小浩:我在做事的時候,就像是有另一個魔鬼在控制我,一直告訴我“去玩吧,不要學習了”,那就叫他“魔鬼”吧!
心理教師:魔鬼出現(xiàn)的時候,讓你感覺怎么樣?
小浩:就是很想放縱自己,但是放縱后又很后悔,覺得自己不應該這樣。
心理教師:所以你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小浩:是的,我也嘗試過改變,但是似乎不奏效。
心理教師:看來魔鬼讓你相信了你是一個一事無成的人,還讓你相信自己沒有任何辦法對抗他,很無力?
小浩:是??!
心理教師:魔鬼似乎讓你對自己的評價不那么理性了。
小浩:嗯,仔細想想,其實我也不是所有時候都一事無成吧!
心理教師:魔鬼讓你感到無奈、絕望,否定自我,其實你并不是一事無成。相反,你有一些想法,也有實際行動,比如你來找我了。這說明,魔鬼還沒有完全控制你,讓你徹底放棄自己。接下來,老師請你想一想:你是想繼續(xù)被魔鬼控制,還是反過來想做點什么,控制它呢?
小浩:我當然希望能控制它,但是我怕我做不到。
心理教師:沒關系,我們來試一下!
(二)繪制問題影響地圖
經過問題外化的階段,小浩把他目前面臨的困境定義為“魔鬼”,接下來我從時間長度、廣度和影響程度三個方面評估“魔鬼”對小浩生活的影響,完成問題影響地圖的繪制(見圖1)。以下為輔導過程節(jié)選。
心理教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魔鬼是怎樣影響你的生活的?什么時候你開始意識到,魔鬼對你有影響了呢?從開始發(fā)現(xiàn)到現(xiàn)在,程度有變化嗎?(評估時間長度)
小浩:大概是初二的時候吧,居家學習結束回到學校,發(fā)現(xiàn)自己怎么都無法專注,上課也總是走神。我嘗試用以前的方法,發(fā)現(xiàn)自己靜不下心來,感覺越來越嚴重。
心理教師:魔鬼一般會在什么時候或者在什么樣的情景下來呢?比如上課時,是每節(jié)課都會來嗎?(評估影響程度)
小浩:也不是每節(jié)課都會來,像語文課、心理課好像沒怎么來,數學課上會來,而且干擾我聽課。還有,作業(yè)特別難,我不會做的時候,受到的影響最大。
心理教師:跟朋友、父母待在一起的時候,它會影響你嗎?
小浩:有時候會,有時候不會。大家相處愉快的時候就不會,但是每次我爸爸說我學習不上進的時候,我就特別想自暴自棄。
心理教師:魔鬼來了之后,讓你特別想放棄自己。還有其他的想法和感受嗎?(評估影響廣度)
小浩:反正很受挫吧,我會覺得別人都瞧不起我,不但覺得自己一事無成,別人可能也這么看我,有時候干脆什么都不做,班級的活動也不想參加。
(三)尋找問題中的特殊經歷
在繪制問題影響地圖的過程中,有一條支線故事引起了我的注意,即魔鬼在語文、物理和心理課上對小浩的影響很小,抓住這一信號,我適時開始了支線故事的對話。
心理教師:剛才你提到,在語文課上,魔鬼似乎對你影響很小,能具體談談嗎?
小浩:在語文課上,語文老師會經常提問題,我很喜歡回答問題,這個時候我覺得我沒有被魔鬼控制。
心理教師:嗯,那在語文課上的你和平時的你,有什么不一樣嗎?
小浩:或者說語文老師比較喜歡我吧,所以我更主動。
心理教師:語文老師比較喜歡你,能具體講講,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嗎?
小浩:其實我也不太確定,就是初一剛開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布置了作文,上交批改后,我根據老師的意見重新修改了再拿給語文老師,她表揚我很認真主動。從那以后,我覺得在語文課上我都很有勁。
心理教師:所以你的認真主動獲得了老師的認可,而這種認可讓你愿意主動參與課堂,這個時候就感受不到魔鬼的影響了,對嗎?
小浩:嗯,好像是。還有物理課和心理課,我都比較主動。
心理教師:所以,積極主動也許是趕走魔鬼的好辦法。
通過對話的展開,我?guī)椭『普业搅俗陨淼馁Y源——積極、主動,這讓輔導的進程有了很大的進步。接下來,我又從“一個人很專注不受影響”這個支線故事出發(fā),幫助小浩獲得了自己一個人時趕走魔鬼的資源,小浩的信心有了很大的改善。
(四)重建資源系統(tǒng)
敘事療法除了看重來訪者個人的資源,也注重外在環(huán)境中的資源與認可。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通過詢問小浩“如果你發(fā)生了變化,越來越好,誰會為你鼓掌“的問題,了解到小浩的好朋友小鵬和班主任是支持小浩的有力的外界資源,可以給他肯定和鼓勵。
四、輔導效果
經過輔導,小浩的情緒狀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初進輔導室的沮喪已經消失大半,重新找到了行動的信心,同時也明確了下一階段的行動方向。我適時給予肯定和鼓勵,也提供了一些成功克服手機依賴、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小浩表示愿意去嘗試。他表示,還會記錄自己的變化,約定下次輔導進行反饋。
五、反思與啟發(fā)
學業(yè)挫折在中學生中是很常見的成長問題,以往在面對這樣的個案時,我會比較多地使用認知療法,因為很多學生在面臨學業(yè)挫折的時候,容易產生各種不合理的想法,對自己或者對挫折事件存在一些非理性認識。通過認知辯駁,重建新的認知,學生也能夠重拾信心。但是認知療法需要來訪者能夠真正認識到非理性認識對自己的負面影響,且能夠主動轉變思維方式,這對于不少中學生來說,還是有難度的。所以在實際生活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反復,甚至受挫感更加強烈。
偶然接觸敘事療法,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問題是問題,人是人,人不應該被問題定義,人可以減少或者控制問題對自己的影響;來訪者的資源藏在自己的故事中,當來訪者向咨詢師敘述故事的時候,其實就暗藏著很多的可能性;作為咨詢師,需要認真聆聽,隨著來訪者的故事敘述,找到這些令故事發(fā)生轉折的有益資源。比起與不合理認知進行辯駁,讓來訪者在自己的身上找到問題解決的方法,不是更好嗎?于是,在后來的輔導中,我開始有意識地嘗試使用敘事療法,從問題的外化開始,首先幫來訪者澄清困擾自己的問題到底是什么,再用開放接納的態(tài)度,用一些引導性的提問,讓學生對問題影響自己的故事進行詳細地敘述。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的每一次敘述都能給我驚喜,往往學生在敘述的過程中就會逐漸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在很多時候已經跳出了問題的控制和影響。
在本案例中,小浩本來是有很多挫敗體驗的,來求助的時候情緒比較低落。在正式進入輔導之前,心理教師做好情緒的共情和接納是很重要的。小浩急于想知道解決方法,但是如果我們立刻進入認知辯駁環(huán)節(jié),反而會讓小浩的挫敗感更重,在他能力不足的情況下,難以重新建立新的認知。這時候,我從整體的角度看待來訪者的問題,運用具體化技術,讓小浩開始他的故事敘述。第一環(huán)節(jié)的敘述主要目的是讓小浩用旁觀者的角度看待影響自己的問題,為了讓問題和人分離得更徹底,還需要引導小浩給問題命名。第二環(huán)節(jié)的敘述中,和小浩一起用問題影響地圖的方式,評估了問題對他的影響,讓他自己對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個環(huán)節(jié)還有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在小浩的敘述中發(fā)現(xiàn)支線故事。而第三環(huán)節(jié)就是重要的轉折環(huán)節(jié),小浩通過自己的敘述,也發(fā)現(xiàn)了令魔鬼影響減少的力量,最終一點一點積累起了信心,對自己也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和評價。
這個案例的輔導,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助人自助”的妙處,我沒有給他很多方法,但是我跟他一起從他的故事中發(fā)現(xiàn)了他自己才是問題解決的關鍵,問題解決的答案和力量也都藏在他自己身上,真正做到了助人自助。對類似這樣的案例,如果簡單地給予建議、鼓勵和方法,來訪者再次遇到問題時,很容易因為力量不足而重蹈覆轍。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老師們不妨也可以借用敘事輔導的思路,多讓學生講講自己的故事,做一個細心的聆聽者,用發(fā)現(xiàn)和期待的心態(tài),在故事中帶領學生發(fā)現(xiàn)他自己的力量所在,讓自身的力量成為強化他不斷應對挫折的動力。
編輯/張國憲 終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