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重慶財經職業(yè)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2160)
自教育部2015年6月發(fā)布《關于建立職業(yè)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以來,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工作歷經啟動、試點、總結、推廣等階段,已成為當前最重要的改革工作之一,引起了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從現有研究來看,大多數學者討論了教學診改的內涵與理念[1-2]、意義與作用[3-4],體系、機制與模式[5-7],但有關教學診改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影響的研究較少。有學者指出,在國家深化“放管服”改革和推進教育管辦評分離的背景下,教學診改被賦予了落實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保證責任的重要使命[8]。學校開展教學診改要緊緊抓住人才培養(yǎng)質量這個核心,任何決策做法必須服務和服從于這個核心[9]。但也有學者認為,僅僅依靠階段性的一兩次教學診改難以解決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長遠大計[10]。
當前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不斷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fā)展的關鍵階段,亟須釋放制度紅利效能來二次提升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教學診改作為一項旨在培植內生發(fā)展力量、建構內生發(fā)展機制的重大制度,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影響值得深入研究。簡單的理論分析和事實判斷仍不足以回答上述問題,需要從實證的角度進行量化分析,尤其要評估教學診改政策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及其不同維度的異質性影響。因此,本研究緊扣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的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選取該地區(qū)85所高職院校為樣本,基于2013—2018年的數據,運用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評估2016年實施的教學診改政策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及其不同維度的影響效果,同時進行平行趨勢假設檢驗和調整樣本框檢驗,以觀測實證結果的穩(wěn)健性,最后提出相關對策。
對政策實施效果評估的邏輯通常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前提下,比較政策實施前后的差異化表現。從方法上來看,既可以是橫向比較,也可以是縱向比較,但兩種方法都存在局限。前者無法剔除試點樣本與非試點樣本之間不可觀測的差異,后者難以剔除政策實施前后政策以外因素變動的影響。而倍差法(DID)可以很好地彌補上述局限,其基本原理是用試點前后樣本的差異之差來衡量政策效果,是一種準自然實驗方法,已成為政策評估的常用方法。此外,倍差法還避免了政策實施前后組內固定效應對組間效應的干擾,有效地解決了內生性問題。本研究選用倍差法設定如下模型:
其中,i為院校,t為年份,因變量Q為人才培養(yǎng)質量,Time為時間虛擬變量,在教學診改實施之前(2015年及之前)的年份取0,實施之后的年份取值為1。College也是一個取值為1或0的啞變量,若某院校實施了教學診改,則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College×Time為院校虛擬變量與時間虛擬變量的交互項,是模型的核心估計量,其系數反映了教學診改的政策效應,衡量的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在教學診改前后的平均變化。Z為控制變量,β、γ、φ為待估參數,ε為隨機擾動項。
后續(xù)在OLS(最小二乘法)回歸的基礎上,采用倍差法(DID)來估計教學診改政策的效果,這能夠更好地控制由于院校層面未觀察的因素所引起的系數偏誤。
(1)被解釋變量(Q)。為全面地度量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本研究參照有廣泛影響力的《高等職業(yè)教育人才培養(yǎng)質量年度報告》之做法,分別選取“就業(yè)率”(E)、“月收入”(M)、“母校滿意度”(C)、“自主創(chuàng)業(yè)比例”(I)、“雇主滿意度”(S)五個指標來表示,分析教學診改對各個維度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影響。同時將各指標進行標準化無量綱處理,然后運用熵權法賦權,得出人才培養(yǎng)質量綜合指數,用作整體分析。
(2)核心解釋變量(College×Time)。根據各高職院校教學診改的實際情況,對某院校某年份開始實施教學診改的賦值為1,否則為0。
(3)控制變量(Z)。根據相關研究成果,分別從師資隊伍、設備條件、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和經費投入五個方面,分別選取“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F)、“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值”(V)、“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P)、“企業(yè)兼職教師年課時總量”(T)、“日常教學經費”(H)五個指標。
表1為各變量的描述統(tǒng)計結果。易知“College×Time”均值為0.29,意味著2013—2018年期間,高職院校實施診改且當年為診改年這一情形發(fā)生的比例為29%,處于較高水平?!叭瞬排囵B(yǎng)質量”均值為0.51,總體水平較低,最大值與最小值的差距較大,表明人才培養(yǎng)質量存在“兩極分化”現象?!熬蜆I(yè)率”均值為96.3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標準差較小,顯示了樣本高職院校就業(yè)形勢較好。但“月收入”的均值僅2 872.79元,低于全國水平,且最大值為最小值的近3倍,表明樣本高職院校畢業(yè)生月收入尚有待提高?!澳感M意度”和“雇主滿意度”均值分別為92.59%和94.16%,為較高水平,但前者的均值、極差和標準差均大于后者,也顯示了畢業(yè)生對母校的評價不如雇主的評價。五個控制變量具有類似性,即均值水平較高,但標準差、極差較大,顯示了各院校間的差距較大。
表1 各變量的統(tǒng)計描述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上提出“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旨在將成渝地區(qū)打造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11]。高職院校作為成渝地區(qū)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通過提供高質量智力和技術支撐助推區(qū)域經濟發(fā)展,通過開展產教融合和技術轉化加速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目前,成渝地區(qū)已有入列國家“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18所,占兩地院??倲档?8.4%,高于全國和西部地區(qū)平均水平??紤]到數據的完整性,本研究搜集到重慶35所、四川50所共85所院校2013—2018年數據[12]。
以“人才培養(yǎng)質量”(Q)綜合指數為被解釋變量時,得到的是整體回歸結果。表2中第二、三列為最小二乘法(OLS)估計結果,其中第二列未包含控制變量,第三列包含了控制變量。不難看出,模型的R-squared值較大,尤其是加入了控制變量后,R-squared值有了明顯增加,意味著本研究設定的模型總體顯著性較好,估計結果是有效的。同時,無論加不加入控制變量,College×Time的回歸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檢驗,且為正,也就是說,平均而言教學診改政策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確有較顯著的促進作用。
表2 整體回歸結果
表2中第四、五列為倍差法(DID)的估計結果,其中第四列未加入控制變量,第五列加入了控制變量。不難看出無論是否加入控制變量,在以“人才培養(yǎng)質量”綜合指數作為被解釋變量時,重點關注的交互項系數均在1%顯著性水平上為正值,這表明教學診改政策對于我國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確實存在顯著的推動作用。而且DID法估計的各變量回歸系數和t值普遍大于OLS法估計的結果,也證實了DID法優(yōu)于OLS法。
從控制變量來看,雙方的t值均通過1%或5%的顯著性檢驗,表明師資隊伍、設備條件、實踐教學、校企合作和經費投入對高職人才培養(yǎng)質量都有著顯著影響。當“雙師素質專任教師比例”和“生均校內實踐教學工位數”提升1%時,人才培養(yǎng)質量綜合指數將分別提升0.020 2%和0.089 5%,不難看出,實踐教學的貢獻作用大于師資隊伍。類似的,校企合作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貢獻作用大于經費投入,經費投入大于設備條件,這說明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仍是高職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關鍵驅動力。
考慮到教學診改政策對不同維度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可能存在異質性異響,繼續(xù)采用倍差法進行分次估計,具體結果如表3。從各模型的R-squared值來看,均接近于0.7,顯示了模型的擬合性較好,其整體解釋能力較強,因而這些模型是有意義的,可以作進一步分析。
表3 不同維度回歸結果
從就業(yè)率這一列的估計結果來看,College×Time的系數為正,通過了1%的顯著性檢驗,表明教學診改政策對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產生了明顯的促進作用。同時,師資隊伍、設備條件、實踐教學和校企合作對畢業(yè)生就業(yè)率均有貢獻作用,但經費投入沒能產生顯著的促進作用,這可能與其滯后效應有關。類似地,教學診改對畢業(yè)生月收入、母校滿意度和自主創(chuàng)業(yè)比例均產生了正的政策效應,且畢業(yè)生月收入的顯著性較強,這意味著教學診改不僅對高職院?!昂镁蜆I(yè)”和“就好業(yè)”有明顯的推動作用,還極大地提升了學生獲得感和創(chuàng)業(yè)水平,這對當前做好高職院校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需要注意的是,教學診改政策對雇主滿意度雖有0.010 9的貢獻作用,但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表明教學診改政策還沒有顯著地提升雇主滿意度,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方面,教學診改政策的實施效果存在滯后性,其傳導路徑通常由內及外,因而先影響的是高職院校內部體系,還沒有擴散至雇主評價這一外部體系。另一方面,現階段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可能存在“自導自演”傾向,還沒有將雇主作為關鍵主體引入[10],這既有院校方面的原因,也有行業(yè)企業(yè)參與機制“中梗阻”問題。此外,各個模型中控制變量也存在個別不顯著問題,這就要補齊短板,精準施策,推動其“齊頭并進”。
采用倍差法檢驗教學診改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政策效應,其基本假設是處理組與對照組具有可比性,即如果教學診改沒有發(fā)生,人才培養(yǎng)質量將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然而除教學診改實施之外,還可能存在其他潛在因素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產生擾動,但這種擾動并非教學診改政策實施造成的,因而上述政策效應評估可能存在偏差。借鑒已有的研究,通過改變政策執(zhí)行時間進行平行趨勢假設檢驗。
為避免偏差的存在,假設教學診改政策實施時間發(fā)生在2016年之前,若交互項系數不顯著為正,則說明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增量貢獻來源于教學診改政策實施。從表4的結果來看,無論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整體回歸還是不同維度回歸,2014—2015年各交互項系數并不顯著,無法拒絕平行趨勢假設。這意味著,教學診改政策效果并未被夸大,且政策的實施確實促進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提高。而在2017—2018年的這兩年內,交互項顯著為正且系數逐漸增大,意味著教學診改的整體效果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增強。
表4 平行趨勢假設檢驗結果
進一步來看,不同類型的高職院??赡艽嬖诓灰粯拥慕Y果,即有些院校教學診改的政策效果較強,可能掩蓋了一些院校表現不佳的情形。為了檢驗這類因素的影響,將院校分為“雙高計劃”類型與普通類型兩種,分別進行回歸;此外,由于四川省和重慶市高職教育的稟賦不同,也按地區(qū)進行分類回歸,具體結果見表5。
表5 調整樣本框檢驗結果
不難看出,教學診改不僅對“雙高計劃”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產生了顯著的正向政策效應,同樣也對普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有明顯的影響效應,且對“雙高計劃”院校的提升作用更為突出。此外,無論是重慶市還是四川省的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均存在積極的政策效果,四川省的表現略強于重慶市。這些結論再次證明了前述實證檢驗具有很強的穩(wěn)健性。
本研究針對2016年教育部開始實施的教學診改政策,評估了其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影響,結果表明教學診改顯著地提升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從政策評價的角度來看,此次教學診改不僅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整體上有積極影響,也對“就業(yè)率”“月收入”“母校滿意度”和“自主創(chuàng)業(yè)比例”有了明顯提升作用,但對“雇主滿意度”的作用不顯著。進一步的穩(wěn)健性分析顯示,教學診改如在2016年之前實施,政策效應并不明顯;同時,無論是“雙高計劃”院校、普通院校,還是四川省、重慶市院校,教學診改的貢獻作用仍然顯著。
首先,健全與人才培養(yǎng)質量增量掛鉤的教學診改復核制度和工作機制。教學診改的初衷是對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的問題與癥結進行診斷,旨在精準施策改進人才培養(yǎng)質量。現階段,有的院校存在“為診改而診改”的被動應付,有的院校熱衷于“炒理念”“提模式”,教學診改雖如火如荼,但冷靜下來的“真診改”仍然不多。2018年實施的《高等職業(yè)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復核工作指引(試行)》在“復核目的”中提出:“建立常態(tài)化的自主保證人才培養(yǎng)質量機制”,“進一步提升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此,在教學診改復核工作中,必須始終突出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核心地位,既要健全人才培養(yǎng)質量增量的量化評價制度,又要強化大數據技術支持和專家復核相結合的工作機制。
其次,破除行業(yè)企業(yè)參與教學診改的體制機制障礙,強化雇主評價導向。目前,行業(yè)企業(yè)參與人才培養(yǎng)質量評價尚處起步階段,這使得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證體系面臨重要缺陷。2015年,教育部在《關于建立職業(yè)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支持對企業(yè)有較大影響力的部分行業(yè)組織牽頭,以行業(yè)企業(yè)用人標準為依據,設計診斷項目?!币虼?,要充分發(fā)揮全國行指委和地方行會(協會、商會等)的重要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讓其參與教學診改工作。一方面,政府要加強教育、人社、財政、稅務等部門統(tǒng)籌,對參與協同診改的企業(yè)給予資金獎補和稅收優(yōu)惠;另一方面,高職院校要把雇主評價作為診改的重要內容,探索行業(yè)企業(yè)多渠道參與學校自我診改、省市診改復核等工作。
最后,將教學診改與設備條件升級、實踐教學改革和經費投入績效統(tǒng)一起來。從前述檢驗可知,教學診改雖促進了高職人才培養(yǎng)質量,但設備條件、實踐教學和經費投入并未對各維度人才培養(yǎng)質量產生顯著作用。這就是說教學診改既不是簡單地對涉及內部質量保證的制度體系、標準體系等“軟條件”進行“修修補補”,也不是僅僅對儀器設備、實踐教學工位和經費投入等“硬條件”的升級加碼,而是要將兩者結合起來,統(tǒng)一到“軟硬兼施”,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這一中心目標上來。因此,教學在“診”的過程中要著重發(fā)現短板,“改”的進程中則要積極補齊短板,通過教學診改不斷升級設備條件、改革實踐教學與提升經費績效,從而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產生更大更顯著的貢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