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楷
【教材分析】
《中國石拱橋》出自部編版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該單元屬于說明文單元,所選文章均為事物性說明文,除《中國石拱橋》外,還有《蘇州園林》《蟬》《夢回繁華》三篇課文以及寫作課“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該單元的教學目標為“感受說明文求真求實的理性精神,激發(fā)對自然與社會的探索興趣”“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了解常見說明方法,學會抓住特征來說明事物”“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周密,增強思維的條理性與嚴密性。”
作為該單元的第一篇課文,《中國石拱橋》在落實單元目標方面無疑有一定的范本意義?!督處熃虒W用書》對《中國石拱橋》的“教學重點”表述如下:1.了解中國石拱橋的特點,激發(fā)對民族文化與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自豪感;2.學習常見的說明方法,體會它們的作用;3.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與段落的內部結構,理解作者的行文思路。4.結合具體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這個“教學重點”正是“單元目標”的具體化、個性化體現。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介紹石拱橋知識的說明文,語言簡樸而具有一定的情味、情懷,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和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嚴謹治學的科學素養(yǎng)。作者茅以昇是橋梁專家,“他向普通讀者介紹有關中國石拱橋的知識,抓特點、舉例證、要言不煩”,對于初中生初學說明文而言,無疑具有典范作用。
作為一篇樸實的說明文,課文難以避免地缺少“趣味”或“細膩”等文學要素,課堂表現容易趨向板正沉悶,若能通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創(chuàng)意實現課堂的生動有趣,則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離不開對學情的把握。對于八年級的初中生,一方面他們已經具備了對說明文基礎知識的把握,故不宜止步于說明文入門知識,應根據學生情況適當調整教學內容。
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對初中學段說明類文本教學的要求以及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需要,筆者認為應在教學中體現以下意識:
1.應有說明文的知識落實意識,將語文學科的“工具性”體現出來。應在“語言的建構運用”和“思維的發(fā)展提升”的核心素養(yǎng)要求下展開設計,最終通向“文化傳承”的“立德樹人”目標。
2.應有“單元”意識,努力體現“以篇達類”的任務教學思想。應有“文本”意識,就課文來深挖細品,而不宜喧賓奪主,過分倚重視頻、動畫等流行素材。要把“文本”放在首位,讓學生心中有說明文、有中國石拱橋。
3.應有“生動課堂”意識,不能因為“文章樸實”就認為“課堂沉悶”是理所當然,而應創(chuàng)新設計,讓學生動起來、興奮起來、對說明文愛起來。這篇課文是整個初中學段的第一篇說明文,更需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為以后的說明文學習架好橋鋪好路。
4.應有觀照“人”的意識。說明文不能只有說明對象、特征和說明方法,一定要有背后那個“寫了這篇文章的”“人”的呈現,從字里行間感知作者的情懷和科研精神,實現語文教學“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
因此,筆者對這篇課文的講解將以體現這些意識為旨歸,兼顧“中國石拱橋說明文”與“中國石拱橋背后的情與人”,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生動、有趣、讓學生頭腦動起來、情緒興奮起來。
【教學目標】
1.把握文體特征、說明對象,能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
2.學習掌握“怎樣說清對象的特征”,即通過品讀課文,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了解常見的說明方法以及課文的說明順序與段落的內在順序。
3.引導學生走近作者,培養(yǎng)愛國情懷,提升科學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掌握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的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性。
【教學難點】
掌握說明的順序。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啟發(fā)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激趣導入
師:從前呀有座山,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跟小和尚講故事:有一年啊很多人擠在一座小橋上看錢塘江大潮,不幸的是橋不夠堅固而坍塌了,很多人失去了生命。一個孩子聽到了這件事非常難過,他暗下決心,要給中國造最好的橋!
屏顯:
橋梁塌毀,群眾死傷,一小男孩愁苦狀。
師:同學們,剛才老師講的這個故事,主要使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呢?
屏顯:
A.記敘(刻畫人物講故事)
B.說明(說清事物或事理)
C.議論(評價判斷表觀點)
D.描寫(具體形象地描繪)
師:——記敘!以記敘為主要表達方式來寫人記事的文章就叫做記敘文。那什么是說明文呢?——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說清事物或事理的文章。
師:這時,小和尚就問老和尚了?!盃敔?,中國最好的橋是什么樣的呢,你能不能給我說清楚呀?”老和尚說:“那你們就把語文書打開到第18課呀!學了你就知道啦!”
二、說清對象,明辨特征
1.設錯激思,妙引對象
師:我們今天要學習第18 課,這是一篇說明文。(板書:說明文。)
師:我們知道說明文的題目往往直接揭示說明的對象,所以,老師干脆給這篇文章換個題目,就叫《趙州橋》。(板書:將“趙州橋”字樣的弧形磁性黑板貼貼上黑板。)
師:因為老師發(fā)現文章全都圍繞趙州橋這一座橋展開說明,說明對象就是趙州橋。你們同意嗎?
生紛紛否定。
師:難道文中還寫了另外一座橋?既然寫的是趙州橋和盧溝橋,那好辦,咱們題目就換成《趙州橋和盧溝橋》,豈不是更好?(板書:將“盧溝橋”字樣的弧形磁性黑板貼貼在“趙州橋”的右邊。)
師:還是不行?文章還寫了別的橋?原來還不止這兩座呀,還有哪些?(板書:隨意貼上趙州橋、盧溝橋、旅人橋、江東橋、長虹大橋、雙曲拱橋。此處故意亂序設錯,為下文講解“順序”作預留。)
師:老師忽然發(fā)現問題所在了!這么多橋是不是有某種共性呀?它們都是什么樣的橋?——石拱橋!是哪個國家的呀?——中國!
師:哦!那老師明白了,咱們這篇文章的說明對象是某一座橋嗎?不是某一座橋,而是一類橋,這一類橋就叫作——中國石拱橋!所以,這才是咱們的說明對象!而趙州橋、盧溝橋都是中國石拱橋的例子。(板書:中國石拱橋茅以昇。)
師:老師小結一下:學習說明文,首先就要知道它說的對象是什么。所以,我們給黑板上的“說”加個對象。(板書:說對象。)
師:大家的聰明出乎老師意料,立刻就能發(fā)現真正的說明對象!
2.巧設畫圖,明辨特征
師:老師還想讓大家畫出中國石拱橋來。只允許大家畫一筆,看誰畫得又快又好。
師評價學生:你只畫了一條弧線,真是靈魂畫手!說說看,為什么這是石拱橋呢?評價學生:哦,因為這個是它的拱形橋洞,換句話說,你是抓住了石拱橋的什么?——特征。石拱橋外形上最大的表現就是“拱”!茅以昇先生提到了沒有?有,文章開篇就說“石拱橋的橋洞成弧形,就像虹”。
師:大家見過虹嗎?美嗎?嗯,把石拱橋比作虹,是為了突出石拱橋的一大特點——形式優(yōu)美!(板書:形式優(yōu)美。用磁性黑板貼,故意打亂順序。)
師:這么優(yōu)美的段落,請女同學一起讀一下!
在文章中,石拱橋還有一個特點,是什么?——結構堅固?。ò鍟航Y構堅固。用磁性黑板貼,故意打亂順序。)
師:堅固的段落,請男同學一起讀一下!
而作為一個文明古國、橋梁大國,中國的石拱橋還有什么特點?——歷史悠久?。ò鍟簹v史悠久。用磁性黑板貼,故意打亂順序。)
這么有歷史內涵的段落,老師給大家背一下!
師:大家真是太聰明了,不僅迅速找到了文章說明對象中國石拱橋,還迅速抓住了中國石拱橋的三大特征。所以我們說,說明文,說的是“對象”,“明”的就是特征。(板書:明特征。)
有了對象和特征,再把對象的特征說明白,這既是一篇優(yōu)秀“說明文”的要求,也是咱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
三:導入重點:把握“特征”
(一)“明特征”之一:順序合理
師:為了說明白中國石拱橋的特征,作者舉了許多例子,老師黑板上的例子是亂七八糟,課文中是不是這樣呢?課文中先后舉了哪些例子呢?我們一起來完成一個表格。
屏顯:
中國石拱橋共性特征舉例名稱建造時間自身個性特點1旅人橋約282年建造年代:早形式優(yōu)美2趙州橋約605年結構堅固3盧溝橋1189-1192年歷史悠久4 5 6江東橋800年前長虹大橋1961年雙曲拱橋解放后建造年代:早結構設計:巧妙、堅固拱的形態(tài):獨拱外形:勻稱和諧建造年代:早結構設計:堅固拱的形態(tài):聯拱外形:美,有石獅子特別意義:反侵略見證結構設計:建筑技術上有創(chuàng)造結構設計:最長的獨拱石橋結構設計:鋼筋混凝土拱橋,世界上僅有。
師:大家縱向觀察第四列,你有什么發(fā)現呢?(按照時間順序。)那老師的磁貼應該怎么擺呢?(調整板書磁貼,按時間順序排列。)
圖表內容是文章的直接反映,我們看到,依照時間順序,主體部分的例子依次展開,更便于自身特點的突出。這也告訴我們,要想說清特征,一定要有合理順序。(板書:在“說明文”的“明”字后補“順序合理”。)
師引導學生思維:橫向觀察呢?先提出來的是中國石拱橋共性的特點,然后舉出不同的例子,在個性化的同時又具有中國石拱橋的共性特征。所以,這也是一種順序——從共性到個性、從一般到個別。
師:課文總體有嚴謹的順序,那段落內部呢?我們來看趙州橋自身的四個特點:
屏顯:
這座橋的特點是:(一)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 米,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橋洞不是普通半圓形,而是像一張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沒有陡坡,便于車馬上下。(二)大拱的兩肩上,各有兩個小拱。這是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不但節(jié)約了石料,減輕了橋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漲的時候,還可以增加橋洞的過水量,減輕洪水對橋身的沖擊。同時,拱上加拱,橋身也更美觀。(三)大拱由28 道拱圈拼成,就像這么多同樣形狀的弓合攏在一起,作成了一個弧形的橋洞。每道拱圈都能獨立支撐上面的重量,一道壞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響。(四)全橋結構勻稱,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諧;橋上的石欄石板也雕刻得古樸美觀。
師啟發(fā)思考:老師想問大家為什么這樣排列呢?能不能把第四點移到最前面,作為第一點呢?
師:順序的設計,其實都是為了說清說明對象的特點。中國石拱橋的特點,原文是怎么表述的呢?
生:“這種橋不但形式優(yōu)美,而且結構堅固,能幾十年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發(fā)揮作用。”“我國的石拱橋有悠久的歷史。”
師:從茅以昇的表述里,我們仔細想一想,他最側重的是什么呢?“不但……而且……”可以拿掉嗎?
明確:“不但……而且……”是遞進關系,強調的是后者。結構堅固是最主要的。另外從整句中也能看出側重于結構堅固。而結構堅固正是歷史悠久的前提,這也正是茅以昇的造橋思想。
屏顯:
先寫形式,是橋所給人的直觀印象,是感性認識。結構堅固,是對橋的進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認識。因此它們之間的關系是遞進的而不是并列的,因而“不但”“而且”這兩個關聯詞,不但不可省略,而正要使用它們來確定它們的遞進關系?!┮詴N
師總結:還記得我們剛開始的小故事嗎?那個立志要造中國最好的橋的孩子,其實就是茅以昇。他的一生,是造橋的一生,更是以造最堅固的橋為使命的一生。
師:現在我們再來看趙州橋的四個特點,依次是大拱、小拱、拱圈主體結構,然后才是外在的美。結構部分最重要,所以先講。即使是在小圈的第二小點里,依然是先講小圈的結構價值,然后才談論其外形美。重要的結構在前,次要的形式在后。所以這是一個怎樣的順序?——從主要到次要。
師:從這里看,老師的三大特征板書順序也應該調整一下,最重要的要放最前面。(板書:改變磁貼位置,形成“結構堅固——形式優(yōu)美——歷史悠久——旅人橋——趙州橋——江東橋——長虹大橋——雙曲拱橋”的外觀。)
師:調了一下,果然橋的拱形特點也出來了!其實哪怕是一個小點,文章都講究了嚴謹的順序。比如第二小點講小拱,是結構方面的表述多,還是美觀表述多呢?其實,這也是從主要到次要的順序。
(二)“明特征”之二:用詞準確
師:看到文章中嚴謹的順序,老師不由感嘆,茅以昇先生真是一位嚴謹的科學家。這份嚴謹,不僅體現在順序的設計上,也體現在文章的用詞方面。不過在這里,老師就有了一個重大疑惑:中國石拱橋特點之一是有著悠久的歷史,趙州橋就是一個典型代表,那么趙州橋的歷史到底有多悠久呢?
生:1300多年了。
師:你從哪里看到的?
生:書上說的。
師:哦,和書一個陣營,可惜,你錯了!老師在這段里發(fā)現了一個錯誤,現在就請大家找出來。
屏顯:
學習小任務:辨疑析語言
這座橋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現在已經1300多年了。
師:問題出在哪?今年2021年,不是已經1400多年了嗎?為什么他還說1300多年?
生:因為茅以升寫文章的時候是1300 多年。
師:哦!原來如此呀!真厲害!那現在如果來了一帶一路參觀的外國友人,我們可不可以自豪地告訴他,趙州橋1400多年了?
生:不行,因為“左右”表示概數,到底概多少還不清楚,可能是前后幾年,有可能幾十年。師:噢,老師明白了!那么,我們干脆把這個“左右”去掉,這樣不就1400 多年了嗎?這樣可不可以?
生:不可以,因為我們不能確定。如果去掉這個詞,就不符合真實情況了。
師:這位同學說得真好!去掉這個詞,就不符合真實情況了。這恰恰提醒我們,寫說明文一定要注意什么?(板書:在“說明文”的“明”字后大括號“順序合理”后面再補“用詞準確”。)
師:其實在文章中,嚴謹的地方可不止一處。老師從文章中找到了幾處,請大家準備搶答!
屏顯:
《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____(無疑/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____(可能/當然)是______(從古至今的/有記載的)的最早的石拱橋了。
我國的石拱橋_____(全國各地/幾乎)到處都有。這些橋大小不一,形式多樣,(全都/有許多)是驚人的杰作。
(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____(至今/在當時)可算是世界上最長的石拱。
(盧溝橋)橋面平坦,____(完全/幾乎)與河面平行。
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極少/從未)出事。
師:有意思的是,與這些嚴謹的措辭相比,文章中也有很多非常精準的數字,比如:
屏顯:
(趙州橋)全橋只有一個大拱,長達37.4米·。
(盧溝橋)橋長265 米·,由11 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師:這些加點字前面能不能加“大約”“也許”?為什么?
師:事實上,這里提到的“每個石拱長度不一”還真有同學質疑過,并且給茅以昇寫過信,讓我們震撼的是茅以昇的回信中的每個拱的數字非常精確(屏顯茅以昇回信),數字具體、實事求是。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說明文的嚴謹準確;也只有這樣,說明對象的特征才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三)“明特征”之三:方法多樣
師:在怎樣“說清楚特征”的大任務中,我們已經一起學習到順序合理、用詞準確這兩個技巧,其實還有第三個,接下來就讓大家自己來說——你覺得還可以通過什么來讓說明對象的特征更清楚呢?
師:沒錯,突出對象的特征,我們還應該用上說明方法。大家說說看,你們知道哪些說明方法?能否嘗試解釋一下這個方法?(板書:在“說明文”的“明”字后大括號“順序合理”后面再補“方法多樣”。)而課文中的說明方法很多,比如:
屏顯:
學習小任務:探究知方法
說明方法舉例作用列數字橋長265 米,由11 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自16 米到21.6米。橋寬約8米……突出了盧溝橋的雄偉,給人以準確鮮明的印象。作比較以盧溝橋和兩岸河堤相比較,充分說明了盧溝橋十分堅固。引用突出了盧溝橋外形的美觀和影響力,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摹狀貌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這座橋卻極少出事,足見它的堅固。(馬可波羅)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并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著不同姿態(tài)的獅子。這些石刻獅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頭接耳,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注視行人,千態(tài)萬狀,惟妙惟肖。描繪石刻獅子的“千態(tài)萬狀”,說明了盧溝橋裝飾上的重要的,突出了盧溝橋外形美,也表達了對盧溝橋、中國石拱橋的喜愛與贊美。
四:“感深情,察文味”
師:有同學知道咱們這篇文章最初發(fā)表是在什么時候呀?——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報》,老師把這份報紙帶來了?。ㄕ故窘叹撸?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報》。)
師:經過了刪改,人民日報版《中國石拱橋》和我們學的《中國石拱橋》差異很大。然而,有一處沒改動的地方吸引了老師的注意。
屏顯:
不管是哪個版本的《中國石拱橋》都頻繁地提到了“中國”和“人民”,而提到“中國”時基本上都稱“我國”——老師對7 個版本的統(tǒng)計結果。
師:在茅以昇的心中,橋是哪國的橋?背后的匠人設計師,是哪國的人民?無論是老版本還是新版本,茅以昇都熱情洋溢地大聲喊出“我國”和“人民”,都熱烈贊美了中國人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這也是文章的寫作目的之一。無論是古代的橋,還是近現代的橋,茅以昇先生都如數家珍般地娓娓道來。對中國石拱橋,他傾注的是自己的熱情和信仰,這也使文章在樸實的文字中多了一分“文味”?。ò鍟何奈?。)
師:這份文味,來自于對說明對象深沉的愛。愛中國的橋,愛中國的人民,這是何等的愛國情操??!這是何等的民族自豪?。∧莻€孩子長大了,他真的造出了當時中國最好的橋。也把最好的關于橋的知識留給了我們。那就讓我們帶著說明文的知識,帶著對茅以昇先生的緬懷和對祖國人民的崇敬,拿起手中的筆,寫一寫英雄城南昌的橋吧!
五、課后指導及作業(yè)設計
作業(yè):以“英雄城的橋”為題寫一篇說明文,要求對象明確、特征鮮明、文體清晰。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感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將其轉化為說明性文字,從而進一步落實學生對課堂知識的學習。
六、板書設計
【設計意圖】左右兩側分列,左側隨教學過程添改換序,逐漸形成拱式外形。右側旨在梳理課堂教學核心知識,簡潔明快,便于掌握記憶。
左邊:
右邊:
【教學反思】
本教學設計是對說明文教學的一次全新嘗試,其創(chuàng)新性就體現在以該篇為全單元說明文教學作鋪墊,讓學生較為形象地認識說明文,初步了解說明文的常見知識。從實際教學效果看,學生課堂表現較為積極,思維跳動比較活躍,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果僅僅“就篇講文”,往往會陷入死板、沉悶、割裂的局面。
當然,從遺憾和不足上來說,本課例受限于一節(jié)課的容量,課文諸多部分僅僅是一帶而過、點到為止,并沒有引向深入,沒能給學生拔高思維留下足夠空間。于漪老師說:“教師應該從學生思想感情、知識能力的實際出發(fā),運用文章精要之處,開啟學生思維的竅門。”[1]從這個層面來看,本課如果設計為1.5 個課時,則能更從容地安排教學環(huán)節(jié)。
注釋:
[1]于漪:《語文教苑耕耘錄》,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第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