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芳
(福建省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兒童老年一科,福州,350008)
抑郁癥是現代人一種常見的心理疾病類型,近些年隨著人們生活、工作壓力的不斷增加其發(fā)生率逐年上升,給患者自身、家庭乃至社會均增加了明顯的不良影響[1]。由于抑郁癥的致病因素十分復雜,由生物、社會環(huán)境、心理等因素共同作用導致,一旦發(fā)病,往往至少持續(xù)2周甚至數年,且該疾病有較大概率會復發(fā)。因此,單純應用藥物治療效果相對有限,需要聯合全面優(yōu)質的護理干預,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改善其預后[2-3]。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觀察心理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睡眠質量的改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福建省福州神經精神病防治院收治的抑郁癥患者82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電腦隨機分組配對方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例。對照組中男18例,女23例,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43.32±5.61)歲,病程0.4~6年,平均病程(3.28±1.89)年。觀察組中男19例,女22例,年齡20~66歲,平均年齡(43.24±5.59)歲,病程0.5~5.5年,平均病程(3.08±1.92)年。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1)符合《中國抑郁障礙防治指南(第二版)》抑郁癥的診斷標準[4];2)年齡20~70歲;3)臨床資料完備;4)患者和家屬對本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參加。
1.3 排除標準 1)合并患有心、肺、腎等重要器官嚴重功能障礙、惡性腫瘤或重大傳染性疾病;2)合并意識障礙或其他精神疾?。?)由其他精神疾病引發(fā)抑郁癥狀;4)長期接受激素治療;5)各種原因中途退出。
1.4 護理方法
1.4.1 藥物治療 2組患者入組后均給予常規(guī)抗抑郁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實施護理干預。
1.4.2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具體護理內容包括:1)建立健康檔案:在患者入院之初便收集并記錄其姓名、性別、年齡、聯系方式、病史、過敏史、治療史、家庭情況等基礎資料以建立健康檔案,并為后續(xù)護理措施的實施提供準確資訊。2)健康宣教: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友好溝通交流,并為其耐心講解抑郁癥相關知識,以便患者及其家屬正確認識與對待疾病,明確積極配合治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3)環(huán)境護理:除保證病房內溫濕度適宜、空氣流通以外,還可依據患者具體病情囑咐至少有1名家屬時刻在旁陪伴,以便給患者營造一個舒適溫馨的家庭氛圍,使之時刻感覺受到關愛,并從中提升自我接納感與幸福感。4)生活護理:在飲食方面,鼓勵患者清淡、營養(yǎng)均衡飲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或抽煙喝酒,以免對情緒造成波動;在睡眠方面,鼓勵患者合理作息,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睡眠時為患者遮擋光線并適當播放輕柔舒緩音樂。5)安全護理:加強巡床力度并囑咐家屬時刻陪伴在患者身旁,以便及時應對各種意外事件。6)用藥護理:為患者及其家屬仔細講述開具的抗抑郁藥物相關知識,重點強調遵醫(yī)囑服藥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并在發(fā)放藥物后親眼看著患者服下藥物且未出現任何不適癥狀后再離開,對于服藥依從性不高或抵觸服藥的患者可采取肌注、靜脈滴注或鼻飼給藥的方式。
1.4.3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的基礎上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1)實施心理認知干預:查閱相關資料可知,抑郁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時常對自身能力與價值產生質疑甚至否認,而這種過低的自我評價會使悲觀、自卑情緒進一步發(fā)酵與惡化,從而限制了自身合理的精神優(yōu)化。護理人員應當與患者進行友好交流,耐心、積極地引導患者正確認識自我能力,糾正錯誤的思想觀念,學會自我接納并逐步適應當前的心理情緒與行為,以便為后續(xù)心理狀態(tài)的積極改善打下堅實的基礎。2)制定心理重塑方案:護理人員應在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溝通交流中科學評估其抑郁癥狀及心理健康狀態(tài),及時了解與分析患者抑郁情緒的產生緣由并由此制定一個科學完善的心理重塑方案,并由此展開一系列針對性的心理護理,以便其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自我,學會自我肯定。3)多途徑展開心理護理干預。a.個體化心理護理干預: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一對一”的心理咨詢服務,以患者為中心,鼓勵其主動訴說內心負性情緒,護理人員從旁聆聽并適時提供心理疏導技巧,如應用自由聯想的方式將負性情緒發(fā)泄出來,或是采用閉目養(yǎng)神的方式放松身心、穩(wěn)定情緒;或是通過聆聽輕柔和緩的古典音樂以營造愉悅心境,并由此改善自身睡眠障礙;此外,護理人員還可借助激勵法、榜樣力量等方式幫助患者提升自我認同感。b.團隊心理護理干預:定期召開有關抑郁癥的講座或交流會,鼓勵患者及其家屬參加,以便從中獲取更多最新、正確的疾病知識及獲取治療心得;定期開展相關團體活動,包括角色扮演、做游戲、講故事等,以此來幫助患者集中精神并提升治療的自信心。c.家庭與社會力量支持:鼓勵患者家屬及其親朋好友多提供正向積極的精神力量,通過和諧幸福的家庭氛圍來幫助患者提升生活的熱情;鼓勵患者多參加社會活動,在良好的人際交往過程中逐步尋找到自我價值并更好地融入社會。
1.5 觀察指標 1)護理效果相關指標。包括抑郁癥狀、睡眠質量、自我接納情況、自我和諧情況及生命質量5個指標,分別在2組患者護理前后進行相關量表評分。其中抑郁癥狀通過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進行評估;睡眠質量通過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進行評分;自我接納情況通過自我接納量表(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SAQ)進行評分;自我和諧情況通過自我和諧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urvey,SCCS)進行評分;生命質量通過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進行評分[5-7]。2)治療依從率與疾病復發(fā)率。治療依從情況分為不依從、部分依從和完全依從3種情況,其中拒絕服藥,需要通過誘騙或強制等方式使其服藥為不依從;不遵醫(yī)囑服藥,服藥存在間斷性與隨意性為部分依從;完全遵醫(yī)囑自覺服藥為完全依從[8]。治療總依從率=(總例數-不依從的例數)/總例數×100%。疾病復發(fā)率通過對2組患者隨訪2年統(tǒng)計得出。
2.1 2組患者護理效果相關指標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HAMD評分、PSQI評分、SCCS評分SAQ評分及SF-36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2組患者HAMD評分、PSQI評分、SCCS評分均降低,SAQ評分及SF-36評分均提高,且觀察組的改善幅度均明顯好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效果相關指標比較分)
2.2 2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總依從率為70.73%;觀察組患者治療總依從率為90.24%;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2組患者治療依從率比較[例(%)]
2.3 2組患者疾病復發(fā)率比較 觀察組有5例患者復發(fā)疾病,疾病復發(fā)率為12.20%。對照組有15例患者復發(fā)疾病,疾病復發(fā)率為36.59%,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全球抑郁癥患者的發(fā)病率大約為4.4%,而我國公民抑郁癥患病率在3%~5%[9]。抑郁癥在臨床上又常被稱為抑郁障礙,患者大多表現為單次或反復多次的抑郁發(fā)作,其臨床癥狀主要體現為心境低落、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弱、認知功能受損及一系列以乏力、食欲下降、睡眠障礙、體質量下降為主要表現形式的軀體癥狀,且隨著病程的不斷延長可使患者產生消極、厭世、自卑等負性情緒,嚴重者甚至會出現自殺傾向與行為,因此,需要對抑郁癥患者給予高度重視,并盡早開展相對應的臨床干預[10-11]。
以往臨床對于抑郁癥患者多采取包括環(huán)境、藥物、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常規(guī)干預措施,雖然對患者的抑郁癥狀起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但由于該護理模式未對患者特殊心理狀態(tài)進行專業(yè)且深入的分析與干預,導致患者難以從中獲得治療信心,因而整體護理效果不盡如人意[12]。心理護理干預是一種以提升患者心理狀態(tài)為主要目的的護理方法,它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了針對性、科學化的評估與分析,并由此制定了專業(yè)、完善的心理重塑方案,借助個體心理咨詢、團體心理護理及家庭與社會力量支持來幫助患者正確認識抑郁癥并尋找到自我價值,學會自我肯定及提升生活熱情[13]。
綜上所述,對抑郁癥患者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其睡眠質量、自我接納與和諧程度及生命質量,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