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燕 魏德萍 智虹霓 李月華 包頭師范學院體育學院
高校思政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新時期,思政教育應融入整個教育體系當中,實現對學生全面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目標。民族健身操是重要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具有極強的民族文化內涵,以及健身性、競賽性和觀賞性,對豐富高校學生體育生活,推進全面健身計劃的實施具有重要作用。將民族健身操和思政教育相融合,深入挖掘民族健身操的思政教育元素,能夠實現民族健身操課程思政教育目標,培養(yǎng)更多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但是,由于目前我國高校民族健身操還未實現普及,所以對民族健身操的文化內涵進行解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其與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徑,就顯得很有必要。
民族健身操是一種極具民族文化底蘊和時尚韻律感的運動健身方式,其構建上肢動作以民族元素為主,下肢動作以健身操基本步伐為主,整體動作韻律體現出強烈的操化感覺,既可以健身,又可養(yǎng)心。對民族健身操的文化內涵進行解析,可以從三個層面展開:一是從制度文化層面來說,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在儒家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家族觀念和家國一體的文化形態(tài)。家族文化傳承依憑血緣關系紐帶,師徒關系在這里屬于特殊形式的血緣關系,均需要宗法制度的制約。二是從精神文化層面來說,民族健身操動作源自早期的生產生活,是各民族早期樂舞與健身操步伐、節(jié)奏的融合,這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具有促進作用;民族健身操目的在于增強民族團結協作能力、提高民族心理素質,其豐富的內容形式能充分激發(fā)鍛煉者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實現其健身價值、教育價值和社會價值。三是從物質文化層面來說,民族健身操所使用的器械多樣且與各民族人民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相適應,其中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并且為增強健身操的藝術效果,往往會對器械進行裝飾,使其更富有觀賞性;不同的民族服飾文化在健身操服飾上得到了集中的體現,同時民族音樂融入民族健身操中也增強了其觀賞性。
一方面,新時代思政教育要求形式上的創(chuàng)新。民族健身操文化內蘊團結協作、民族自豪感、坦蕩競爭等文化精神,具有極強的立德樹人教育意義。將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當中,作為思政教育基本內容展開,就可以充分利用民族健身操文化的中心理念,展開更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工作,也使得思政教育工作不再依賴于單一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而是在有廣泛群眾接受基礎的前提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思政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使其成為人才培育的新方式,助力于素質教育全面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正是由于民族健身操文化的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才得以實現創(chuàng)新方向的探索成功,不過這種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需要從教育實踐角度加以把控,打造出具有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特色的新時代思政教育體系,為思政教育的長效化展開打下民族文化基礎。
另一方面,新時代思政教育要求綜合能力的創(chuàng)新。作為一項長期的教育工作,思政教育的內容涉及廣泛,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也隨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變化,所以思政教育要與時代發(fā)展相適應,要與時俱進地調整教育的方向和內容。由于現階段我國社會發(fā)展環(huán)境和思政教育目標存在相違背的情況,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作用的發(fā)揮,對于思政教育質量效果的實現也有極大的影響。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思政教育體系、方法等的創(chuàng)新問題,通過民族健身操文化精神內核,實現對思政教育方式方法等的創(chuàng)新,不斷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質量效果的提升。
民族健身操文化內涵豐富,具有極強的思政教育價值,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當中,需要有學校教育資源的支撐,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出民族健身操文化的教育主體優(yōu)勢。但是,目前多數高校教育體系存在偏重學生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而忽視傳統(tǒng)文化價值觀導向的問題,并沒有充分意識到民族健身操文化的思政教育價值,未能夠深入挖掘民族健身操的思政教育元素,僅僅是形式上將其內容納入思政教育體系當中,結果是既無益于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又增加了基礎教育的負擔。由此看來,高校只有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科學地選擇民族健身操文化的教育方法,才能實現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并發(fā)揮出其應有的作用。換言之,高校對民族健身操文化價值的深刻認知和高質量教育資源的獲取,是推動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并發(fā)揮其教育引導力、推動思政教育多元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路徑。
民族文化認同感對高校學生文化歸屬感的培養(yǎng)和民族自信心的養(yǎng)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將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當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幫助高校學生提升對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認知。不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循序漸進方可達成對高校學生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強硬地將民族健身操文化內容融入思政教育中,突出民族健身操文化的優(yōu)越性,是不能夠讓學生在心里真正產生民族文化認同感的,并且這種強硬的教育方式也很難構建出堅固的思想文化壁壘。所以說,高校將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中,應當注重學生對健身操文化內涵認知的滲透,利用文化的浸染作用,讓學生逐漸接納民族健身操文化,這樣將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當中就會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了。
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并發(fā)揮出教育價值,其前提條件是構建完善的民族健身操文化教育體系。但是就目前我國高校民族健身操文化教育來講,其體系構建并未完成,更多的是將民族健身操文化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加以展開,沒有深入地對其文化內涵進行解析,并且高校學生的就業(yè)壓力較大,比較重視專業(yè)學習,這也為高校民族健身操文化教育體系的構建帶來不利的影響。對此,高校應當及時調整教育教學結構,尤其是對民族健身操文化教育的內容傾向進行調整,將其融入思政教育工作當中進行教育體系的優(yōu)化,實現兩者的內容互補和系統(tǒng)化的對接,利用民族健身操文化做思政教育的引導,深入挖掘民族健身操文化思政教育元素,改進現有的民族健身操融入思政教育環(huán)境,為民族健身操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導向優(yōu)勢的發(fā)揮提供便利條件。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體系普遍存在教育策略模式滯后的問題,這主要是由于高校教育在人才培養(yǎng)規(guī)劃、社會需求判斷能力不足所導致的。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也很難不受教育策略模式滯后的影響,而這必將使得高校民族健身操文化失去本質上的實踐意義。所以說,高校思政教育要實現對民族健身操文化的運用,就需要與時俱進地對這些策略模式方面的問題進行規(guī)避,對民族健身操的文化教育功能進行拓展加強,實現民族健身操與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擺脫基礎性教育環(huán)境的制約,不斷朝向新時代教育發(fā)展新環(huán)境推進。
一是實現民族健身操文化和思政教育內容的互通共融。在課程教學安排上深入挖掘民族健身操的德育教育元素,突出民族健身操文化的育人功能。同時,圍繞立德樹人德育教育目標對學生進行價值觀和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提升引導。在進行民族健身操課程內容設計時,注重將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德育元素,實現對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二是實現民族健身操文化和思政教育形式的互通共融。采用靈活性強的課堂教學形式,充分激發(fā)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一方面,利用講解的方式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利用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和強化德育認知,利用實踐方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等等;另一方面,充分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積極利用新媒體等輔助教學形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傳遞給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導向。三是實現民族健身操文化和思政教育團隊的互融共通?,F代思政教育主體力量的融合,是思政教育體制創(chuàng)新改革的時代發(fā)展要求,其實質就是全員育人的實現。一方面,在教師選聘方面著手,注重教師結構性的優(yōu)化;在課程設置方面,不斷創(chuàng)新完善課程模式,注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激發(fā);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隊伍和民族健身操教師隊伍實現雙向溝通交流,共同對德育目標進行完善,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形成思政教育合力,更有助于全員教育的實現。四是實現民族健身操文化和思政教育管理的互融共通。構建全方位、立體交叉的思政教育網絡,形成高校思政育人合力。一方面,對立德樹人教育目標進行明確,建立起師德評價制度;另一方面,制定激勵政策體系,鼓勵民族健身操教師積極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營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圍,實現民族健身文化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開展多元化的民族健身操教育實踐活動,有助于提升大學生學習民族健身操的積極性,從而有利于在民族健身操課程中實現思政教育的滲透。一方面,要對民族健身操的人文價值進行深入的挖掘。一是高校要在全民健身計劃的背景下,充分挖掘出民族健身操對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價值,增強其觀賞性、娛樂性,充分引導學生參加到民族健身操運動當中去;二是高校在開展民族健身操文化宣傳的過程中,要基于國家民族的價值取向,深入挖掘民族健身操內蘊的團結協作、健康積極等思政教育元素,并將這種民族文化影響力附加在大學生的身上,實現對他們價值觀和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引導。另一方面,通過加強大學生對民族健身操文化的認知,在思政教育中實現民族健身操文化的融入,對大學生進行多元化的教育布局。比如說,高校在組織民族健身操競技實踐活動時,可以先對學生的民族健身操認知和感興趣情況進行調研,根據調研結果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活動科目設置,在這個過程中,民族健身操教師主要對學生起到引導和輔助作用,目的在于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實踐環(huán)境氛圍中去。通過在民族健身操實踐活動中對學生有意識地進行民族健身操文化的滲透和認同感的培養(yǎng),就可以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接受深層次思政教育和民族健身操的融合,就可以在極大程度上提升思政教育的質量效果。
思政教育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源泉是教育創(chuàng)新。將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也需要注重時代對思政教育目標的要求,不斷在教育實踐中實現思政教育內容、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首先,在思政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方面,要對民族健身操文化內容進行篩選,深入挖掘其思政教育內容,并將挖掘出的內容靈活運用到思政課程實踐當中去,讓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在短時間內就見到效果。其次,在思政教育方法創(chuàng)新方面,要靈活應用各種教學方式方法,敢于挑戰(zhàn)突破,根據課程教學反饋信息,選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將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讓兩者發(fā)揮學生教育上的互補優(yōu)勢。無論是民族健身操教師,還是思政教育教師,都應當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進行切合實際的拆分組合,以此來適應不同思政教育環(huán)境的需要,讓思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也讓思政教育和民族健身操文化之間形成有效的融合。再次,要建立民族健身操文化信息化思政教育發(fā)展機制。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信息化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中發(fā)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所以將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體系也應當注重信息化網絡平臺的構建應用,做好深層次的教育發(fā)展機制創(chuàng)新,整合線上線下教育資源,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信息化聯動的能力,讓思政教育更具有針對性,更充分地實現民族健身操文化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切實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和民族健身操文化教育的協同發(fā)展。最后,發(fā)揮高校在民族健身操方面的教育引導功能,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營造良好的民族健身操校園文化環(huán)境,鼓勵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民族健身操的創(chuàng)編當中去,進而讓他們在思想上對民族健身操文化產生認同感,以此來促進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效果的提升。
民族健身操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將其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將會彌補思政教育實踐方面的不足,豐富思政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方法,更有助于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為了更好地將民族健身操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實踐中,可以從積極構建立體化的思政教育體系、積極開展多元化的民族健身操文化教育實踐活動和強化民族健身操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創(chuàng)新三方面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