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們的民族音樂具有很強的生命力,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內涵不斷豐富,我們應該用心了解、研究民族音樂的內涵,從而傳承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文化。文章分析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和意義,并探討如何更好地傳承民族音樂文化,以期促進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民族音樂;文化傳承
作者簡介:陳楚陽(1989—),女,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qū)百草園小學。
民族音樂是來自民間,表現(xiàn)了民間生活,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樂曲、歌曲。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有不同的特色,形成了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其文化內涵不斷豐富。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多種不同類型的音樂大量出現(xiàn),人們的審美趣味也逐漸發(fā)生改變,民族音樂的受眾范圍不斷縮小,生存空間進一步被擠壓。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應該意識到自己對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責任和使命。使學生熱愛民族音樂文化,提升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是我們的教學期望[1]。對此,筆者根據(jù)自己的音樂教學經驗以及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提出幾點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策略,以供各位同行參考。
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作用和意義
(一)有助于弘揚民族文化
民族音樂包含了各個民族的情感與思想,是各個民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折射出每一個民族特有的風俗、文化、歷史、生活等,傳達出各個民族對家族和諧、鄰里和諧、民族和諧、國家和諧等的追求。民族音樂中蘊含著諸多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且極具審美價值。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民族音樂文化的滲透,帶領學生深入挖掘音樂背后所蘊含的美感,使學生通過民族音樂了解我國多樣的民族文化,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從而促使學生自覺主動傳承民族文化。
(二)有助于陶冶學生情操
美妙的音樂不僅能夠改善人們的心情,還可以發(fā)揮育人作用,經常聆聽美妙的音樂可以獲得情操的陶冶、心靈的凈化,還可以形成獨特的藝術審美品位。但是當前網絡上的流行歌曲良莠不齊,加之小學生年齡較小,尚未形成良好的辨別能力,因此容易受到不良網絡歌曲的荼毒。而與流行歌曲相比,民族音樂更加淳樸、無邪,一首美妙動聽的民族音樂蘊含著豐富的美感。音樂教師帶領學生欣賞美妙的民族音樂,能夠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自覺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襲。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欣賞能力
各個民族因地域差異,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因此產生了不同的音樂風格[2]。在學習民族音樂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了解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了解不同民族音樂的風格,學會鑒賞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例如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蒙古族的音樂往往氣息寬闊、情感深沉;藏族的音樂往往節(jié)奏歡快又不失韻律;怒族的音樂往往是即興編唱的,以簡練的語言表達出真摯深厚的情感;維吾爾族的音樂往往熱情明朗、情緒飽滿……學生能夠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體會到不同民族音樂所蘊含的美感,感悟其中所流露出的情感,長此以往,學生將會形成獨特的審美情趣,藝術欣賞能力也會隨之獲得提升。
(四)有利于豐富音樂課堂的教學內容
民族音樂各具特點,表現(xiàn)形式也多種多樣。教師在小學音樂課堂中加入民族音樂,可以讓學生領略各具特色的民族唱法,可以讓學生認識到不同民族的文化習俗和生活日常,也可以加入各種民族樂器讓學生演奏,還可以結合各種民族舞蹈讓學生載歌載舞……總之,加入民族音樂可以讓課堂內容更加豐富,拓寬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豐富的音樂世界中感悟民族音樂的多樣性。
二、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文化
要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傳承民族文化,就要重視民族音樂的教學。具體來說,可分為教師層面和學校層面。教師要注重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校要注重民族音樂課程建設、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構建等,雙管齊下,以保證民族音樂教學的地位。
(一)教師層面
1.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重視民族音樂教學
現(xiàn)在很多學校的音樂課堂教學常以流行音樂教學為主,雖然流行音樂比較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但長此以往,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十分不利。我國音樂文化是多元的,其中民族音樂文化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們不能忽略了民族音樂的教學。音樂教師應該意識到民族音樂教學的重要性,深刻理解與研究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挖掘民族音樂的文化元素,帶領學生更好地學習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音樂文化。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
第一,要結合當代的教育理念,明確民族音樂教育對小學生成長的作用,注重培養(yǎng)小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yǎng)和技能。第二,明確民族音樂在小學階段的育人作用,注意結合民族音樂的內容進行日常教學。第三,重視民族文化的作用,將民族文化融入小學音樂教學,實現(xiàn)民族音樂的教學目標。比如,教師在教授蘇教版五年級上冊《五月五賽龍會》這首江蘇民族音樂時,要將端午節(jié)的民族文化融入教學中,通過對端午節(jié)的來歷、習俗的詳細介紹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對江蘇民族音樂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愛上江蘇民族音樂。此外,教師還給學生簡單教授了江蘇方言,引導學生嘗試用江蘇方言唱一唱這首歌,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江蘇民族音樂的認知,提高了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在教與學的過程之中實現(xiàn)了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目標,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民族觀,提升了民族文化自信。
2.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激發(fā)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
現(xiàn)代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音樂教師不能用教授流行音樂的方式去教授民族音樂。由于學生對民族音樂的了解比流行音樂少,接受能力也比較有限,因此在民族音樂的課堂上,教師要想辦法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讓課堂變得更加活潑、更加生動,讓學生集中精力關注課堂,從而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民族音樂、了解民族音樂文化。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五點。
第一,在課堂上引入更多的民族音樂曲目,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傳統(tǒng)的音樂課堂是在一節(jié)課上來來回回教授一首歌,讓學生反復唱,直到下課。這難免有點枯燥,還可能讓學生感到厭煩。為了提高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教師除了在上課時教授本節(jié)課的歌曲,還可以引入其他同類型的民族音樂,從而擴充學生的民族音樂儲備。這樣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另一方面也可加深學生對經典民族音樂以及民族音樂創(chuàng)作的認識。要做到這些方面,就要求教師增強自身對于民族音樂理論知識的學習,加深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第二,教師要通過對比教學引導學生認識民族音樂的形態(tài)結構。比如,教師讓學生學習新疆舞曲《青春舞曲》時,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對比教學,來突出這首民族音樂的民族性。開始上課時,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播放用民族音樂腔調演唱的《青春舞曲》,為了凸顯民族音樂的特點,再放一個用現(xiàn)代流行唱法演唱的《青春舞曲》版本,讓學生評價兩種不同唱法的特點,重點引導學生欣賞民族唱法的版本。然后與學生互動,讓學生積極討論,并且模仿這兩種唱法,當學生模仿完兩種不同風格的《青春舞曲》的唱法后,教師重點引導學生學習民族唱法。第三,讓學生通過實踐親身感受民族音樂的魅力。比如在教授彝族音樂《阿細跳月》時,教師可以進行基本的舞蹈教學,讓學生在起舞的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這首民族音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搭建展示平臺,讓學生在展示自我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民族音樂的文化魅力,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第四,教師要鼓勵學生多思考,借助書籍、網絡等資源去了解民族音樂的題材背景以及風格,去探索民族音樂文化差異產生的原因,進而提高學生的民族音樂素養(yǎng)。第五,教師還可利用已有的資源,帶領學生去參加一些有關于民族文化的活動,諸如民族文化專題講座、民族文化表演等,這有利于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認識。
3.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聯(lián)系生活實際,突出民族音樂的地域性
做好民族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原則是立足實際,因此,要想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傳承民族文化,就要結合實際情況,突出民族音樂的地域性。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音樂文化,呈現(xiàn)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點。教師在教授民族音樂時,要注重其地域特性,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等方法,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將授課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產生親切感,由此提高其學習興趣。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更好地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民族音樂,感受民族音樂文化的內涵,引導學生將民族音樂與自身的生活實際有機統(tǒng)一起來,通過自己的經歷獲得真實的感受和體驗,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3]。比如,在給學生教授民族音樂《新疆之春》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播放視頻、圖片等,營造出一種帶有新疆春天氛圍的課堂,讓學生仿佛來到了春天的新疆,將音樂與新疆人民的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更好地理解、感悟音樂中所帶有的獨特文化內涵,進一步完成民族文化傳承的目標。
(二)學校層面
教材是教師教學的主要載體,好的教材對教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一套好的民族音樂教材,能夠有針對性地促進小學生的民族音樂文化學習,從而進一步推動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目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傳承主要是通過師徒相傳、口傳心授或者民眾口口相傳的形式,這樣的形式不利于民族音樂的有效傳承,也不適用于小學音樂的教學。因此,學校要加大對校本音樂教材組織創(chuàng)編的力度,組織教師深入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考察學習,去了解、探索民族音樂背后的民族性,編纂適合當?shù)匦W生使用的校本音樂教材,在教材中注重民族音樂的呈現(xiàn),突出民族特色。
學校要增設民族音樂課程,開辦一些具有特色的民族音樂活動。具體來說,要做到以下三點。第一,增設民族音樂基礎知識課程,加強學生對民族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如開辦“中國傳統(tǒng)音樂概論”“民族音樂學概論”等課程。第二,增加樂理課程,加強學生對樂理知識的掌握,幫助學生打好樂理基礎,如開辦“民族樂理”等課程。第三,開設視聽結合的課程,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視聽訓練。此外,學校還可以提供一些樂器,讓學生自己演奏,體驗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這樣一方面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曲目的記憶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對民族音樂背后的文化進行了解。
此外,學校還要構建完善的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構建應當符合學校實際發(fā)展情況,切忌盲目跟風。正所謂流行的不一定是最好的,適合的才是最重要的,民族音樂教學體系的構建一定要適應學生培養(yǎng)的需求,要能夠保證教學落到實處,取得效果,促進學生民族音樂素養(yǎng)的進一步發(fā)展。
民族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族音樂中含有豐富的民族文化元素,重視民族音樂的傳承,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也就有利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要想促進民族音樂的發(fā)展,教師就要注意將民族音樂的傳承滲透進日常的小學音樂教學之中,轉變自身教學觀念,積極探索不同的教學方式,進一步幫助學生增強民族音樂素養(yǎng),提高音樂品味,開拓文化視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徐佳煒.解讀小學音樂教育中民族音樂的傳承與發(fā)展方式[J].新課程,2021(44):213.
[2]潘佳佳,孫小會.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民族音樂教育的策略探究[J].小學生(中旬刊),2021(11):55.
[3]賴茶蘭.民族文化在小學音樂教育中的傳承與發(fā)展[J].新課程,2021(3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