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吳冰,韓
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乳腺外科,鄭州 450000
乳腺癌是發(fā)生于乳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早 期表現為乳房腫塊、乳房皮膚異常等,病情發(fā)展至晚期時,腫瘤細胞發(fā)生轉移,其他器官出現病變,嚴重威脅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1]?,F階段多采用手術切除的方法治療乳腺癌,但患者術后還需進行放療,由于乳腺癌康復時間較長,且康復過程中患者會伴隨疼痛等不良反應,導致患者出現心理障礙,影響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2]。因此,需要在術后放療時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但傳統護理方法使患者受益有限。近年來互聯網技術不斷發(fā)展,智能設備不斷普及,研究發(fā)現微信平臺具有便捷、高效的特點,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患者出院后的護理中[3]。本研究探討微信醫(yī)患互動平臺管理干預在乳腺癌放療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收集2019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河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的病歷資料。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fā)性乳腺癌規(guī)范化診療指南(試行)》[4]中乳腺癌的臨床診斷標準,經病理學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乳腺癌;②臨床資料完整;③接受放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惡性腫瘤;②具有精神障礙,無法配合研究。依據納入和排除標準,本研究共納入112 例患者。根據干預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n=55)和研究組(n=57),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微信醫(yī)患互動平臺進行管理干預。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及腫瘤部位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1),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特征
對照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護理干預,指導患者正確飲食、用藥,叮囑患者定期回院復查。
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應用微信醫(yī)患互動平臺進行管理干預:①建立微信公眾號。微信公眾號具有自動回復、群體推送的功能,患者發(fā)送關鍵詞就可以獲得有關回復,回復內容以圖文、語音、視頻等形式展現,護理人員定期推送相關視頻供患者觀看,視頻主要以患者的運動、飲食為主題,使患者收獲相關知識,了解自身的身體情況。②建立微信群。將所有患者拉進微信群中,定時檢查患者用藥情況,同時根據患者自身飲食、疾病恢復情況等及時更改用藥;定期提醒患者回院進行復診,及時解答患者出院后出現的疑問;患者也可以在群中交流彼此的經驗及心得體會,護理人員可隨時補充相關知識。③微信公眾號結合微信群。在微信公眾號推送相關護理知識,并在微信群中進行提醒、通知,防止患者錯過。患者及家屬可在微信群中提出問題,由專業(yè)人員進行解答。
1.3.1 心理狀態(tài) 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5]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評價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焦慮和抑郁情緒,每個量表總分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越嚴重。
1.3.2 希望水平 采用Herth 希望量表(Herth hope index,HHI)[7]評價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希望水平,該量表包括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tài)度、采取積極行動的態(tài)度、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3 個維度,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希望水平越高。
1.3.3 生活質量 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8]評價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包括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軀體功能、角色功能、認知功能5 個維度,每個維度總分均為10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2.0 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AS、SDS 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HHI 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HHI 量表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研究組患者HHI 量表總分高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HHI 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3)
表3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HHI 量表評分的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SF-36 量表中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本組干預前,且研究組患者的上述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4)
表4 干預前后兩組患者SF-36 量表評分的比較
隨著生活方式改變及人口老齡化,乳腺癌的發(fā)病率逐漸上升,成為女性惡性腫瘤之首,據統計,其在全部惡性腫瘤中的比例達7%~10%[9]。乳腺癌的病死率居女性全部惡性腫瘤第二位,嚴重威脅女性的身心健康[10]。現階段乳腺癌的發(fā)病原因尚未清楚,但有研究認為其存在著遺傳風險。臨床對乳腺癌的治療主要根據腫瘤惡性程度及患者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11]。臨床中大部分乳腺癌患者首選手術進行治療,且術后患者需要接受多個周期的輔助放療,但手術會導致患者形體特征發(fā)生改變,對患者身心產生影響,且放療會產生不良反應,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影響患者生活質量[12-13]。研究表明,護理干預可加快患者恢復,增強患者對生活的信心,從而達到患者早日回歸正常生活的目的,在治療期間及出院后對乳腺癌放療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有助于患者恢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然而常規(guī)護理使患者受益有限[14]。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患者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HHI 量表各維度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對照組,角色功能、認知功能、軀體功能、情緒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與查根霞[15]的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微信醫(yī)患互動平臺管理干預能夠緩解乳腺癌放療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和生活質量。放療會抑制腫瘤細胞分裂,破壞腫瘤細胞,放療時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再加上手術給身體帶來了傷害,導致患者產生負性情緒,抗拒后續(xù)治療,嚴重時會對患者病情產生影響,甚至導致病情惡化,產生一系列不良后果。微信醫(yī)患互動平臺管理干預是通過微信平臺在患者治療期間及出院后的放化療治療中全方面向患者傳遞疾病相關知識,跟蹤、管理患者出院后用藥、恢復情況,能夠對突發(fā)情況做出及時、有效的應對,同時患者可互相交流彼此之間的抗腫瘤心得或經驗,提高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水平,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從而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希望水平及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微信醫(yī)患互動平臺管理干預能夠緩解乳腺癌放療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和生活質量,從而促進患者恢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