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龍,趙 鑫
(1. 延安大學醫(yī)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2. 錦州醫(yī)科大學醫(yī)療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自1942年青霉素投入使用以來,人類就進入了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的時代[1]。然而抗生素的濫用導致耐藥細菌廣泛流行,特別是臨床常見的革蘭氏陽性耐藥菌,如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2-3]、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VRE)[4]和 耐 青 霉素肺炎鏈球菌(penicillin-resistant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PRSP)[5-7]等。
光動力學療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是光敏劑(photosensitizers,PS)在適當波長的光照下,產(chǎn)生對靶細胞有毒的單線態(tài)氧(1O2)(圖1),殺死靶細胞的一種治療方法。光動力學抗菌化學療法(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PACT)是PDT 的衍生療法,其對敏感細菌和耐藥細菌的滅活顯示出極大潛力[8-10]。迄今為止,PACT 已被證明對多種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細菌均有滅活效果[11-14],且細菌很難對活性氧或自由基產(chǎn)生耐藥[15-16]。光敏劑作為PDT/PACT 中的關(guān)鍵材料,要求其具有獨特的結(jié)構(gòu)。近年來,已有以四吡咯為核心的卟啉、卟吩、酞菁等化合物作為PS的研究[17-19]。特別是酞菁(phthalocyanine,PC)化合物,由于其獨特的芳香結(jié)構(gòu)使其在經(jīng)600~800 nm[20-21]波長的光照后能高效率地產(chǎn)生1O2,被認為是一種優(yōu)良的光敏劑。然而PCs在大多數(shù)溶劑中的低溶解性和易發(fā)生聚合等缺點,嚴重地影響菌體內(nèi)單線態(tài)氧的產(chǎn)生效率和利用率,最終使其在PACT 中的使用受到限制。因此,本文通過增加水溶性取代基合成了4 個酞菁化合物,并針對Klebsiella pneumoniae、VRE 和MRSA 3種耐藥菌進行PACT和最小抑菌濃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實驗。
圖1 PACT過程中的能量轉(zhuǎn)移示意圖
所有化學試劑購自西格瑪-奧德里奇公司,且無需進一步純化。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3 種耐藥菌均來自于西京醫(yī)院。細菌菌株的培養(yǎng)采用從OXOID Luria-Bertani(LB)培養(yǎng)基和Mueller-Hinton(MH)肉湯。四甲基硅烷(Tetramethyl silane,TMS)作為內(nèi)標,并在INOVA400 液體超導核磁共振譜儀(瓦里安,美國)上以400 MHz 記錄1H NMR 光譜。在UV8453 光譜儀(安捷倫,美國)上記錄UV-可見吸收光譜。使用Vario ELⅢ元素分析儀進行元素分析。在微型TOF-Q(布魯克)質(zhì)譜儀上獲得高分辨質(zhì)譜(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結(jié)果。
酞菁化合物6-9的合成按圖2所示路線進行。
1.2.1 中間體合成過程
1.2.1.1 鄰苯二甲酰亞胺(1)的合成 鄰苯二甲酸酐(5 g,33.7 mmol)、尿素(2.45 g,40.8 mmol)于研缽中,混合研細后加入到提前預熱好的100 mL三頸瓶中,攪拌下緩慢加熱到140℃,混合物逐漸變成熔融態(tài),并有大量氣體放出,且瓶頸上有白色針狀晶體析出,隨后反應體系體積突然增加到原來體積的3 倍,立即給燒瓶中加入40 g 水,冷卻后抽濾,水重結(jié)晶,抽濾,干燥。
1.2.1.2 4-硝基鄰苯二甲酰亞胺(2)的合成 10 mL濃硫酸于50 mL 雙頸瓶中,攪拌下加入3.6 mL 濃硝酸,冰浴條件。待體系溫度低于12℃后,并保持溫度在12~15℃,緩慢加入1(2 g,13.6 mmol),加完后撤去冰浴,室溫反應,反應液逐漸由無色變?yōu)辄S色渾濁液。3 h后升溫至55℃,反應0.5 h,溶液由渾濁變澄清。將上述溶液冷卻到40℃以下后緩慢倒入45 g冰中,立即有大量黃色固體析出,冷卻,抽濾,收集濾液,干燥,乙醇重結(jié)晶,濾去不溶物,冷卻,抽濾。
1.2.1.3 4-硝基鄰苯二甲酰胺(3)的合成 稱取2.4 g(12.5 mmol)4-硝基鄰苯二甲酰亞胺于50 mL圓底燒瓶中,加入12 mL 濃氨水,室溫反應3 h。待反應結(jié)束后,抽濾,5%氨水洗滌,干燥。
1.2.1.4 4-硝基鄰苯二甲腈(4)的合成 量取10 mL干燥的N,N-二甲基甲酰胺(N,N-Dimethylformamide,DMF)于50 mL 雙頸瓶中,冰鹽浴條件下用恒壓漏斗滴加370 μL 氯化亞砜,滴加完畢后,繼續(xù)攪拌10 min后,分次加入對硝基鄰苯二甲酰胺0.5 g(2.4 mmol),以上步驟保證溫度在5℃以下,繼續(xù)攪拌45 min 后升至室溫繼續(xù)反應2 h 得淺黃色透明溶液。將上述溶液倒入6 g 冰中立即有米黃色固體析出,冷卻,抽濾,5%的碳酸鈉溶液洗滌,干燥。
圖2 酞菁化合物的合成路線
1.2.1.5 中間體5的合成 稱取1.18 g(8.55 mmol)4-硝基鄰苯二甲腈,于50 mL 雙頸瓶中,加入15 mL干燥的二甲基亞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完全溶解得到粉紅色溶液,攪拌下將1.18 g(8.6 mmol)對羥基苯甲酸和1.75 g(12.5 mmol)碳酸鉀倒入燒瓶中,氮氣保護下反應,4 h 和24 h 后分別再次加入1.75 g(12.5 mmol)碳酸鉀。隨反應的進行體系顏色逐漸變?yōu)樽丶t色,橘黃色,反應兩天后,薄層色譜法監(jiān)測并與兩種原料對比發(fā)現(xiàn)有新物質(zhì)產(chǎn)生,繼續(xù)反應1 d。待反應停止后將溶液加入300 mL 水中,有米黃色黏稠狀固體析出,濃鹽酸調(diào)pH 值到1,冷卻,抽濾,少量水洗滌,干燥。
1.2.2 酞菁化合物6-9的合成過程
1.2.2.1 對羥基苯甲酸取代酞菁(6)的合成 稱取480 mg(1.81 mmol)化合物5,35 mL 干燥的正戊醇,1 mL 1,8-二偶氮雜雙螺環(huán)[5.4.0]十一-7-烯于100 mL 雙頸瓶中,160℃回流,氮氣保護。10 h后停止反應,將溶液倒入90 mL 甲醇∶水=1∶3 的溶液中,有黑色固體絮狀物析出,靜置,抽濾,乙醇、甲醇、丙酮、水分別洗滌兩次直到濾液為無色且pH 為中性,干燥。
1.2.2.2 四硝基取代鎳酞菁(7)的合成 取200 mg(1.16 mmol)化合物4 和74.2 mg(0.34 mmol)三氯化鎳,20 mL 無水乙醇于50 mL 燒瓶,升溫至160℃回流3 h,停止反應,冷卻至室溫,抽濾,乙醇、甲醇、丙酮、水分別洗滌兩次直到濾液為無色且pH 為中性干燥,得藍綠色固體115.9 mg。將所得產(chǎn)物用N,N-二甲基甲酰胺和無水乙醚兩種溶重結(jié)晶,抽濾。
1.2.2.3 四硝基取代酞菁(8)的合成 稱取173.13 mg(1 mmol)化合物4于100 mL雙頸瓶中,加入30 mL 干燥的正戊醇,攪拌下加入1 mL 的1,8-二偶氮雜雙螺環(huán)[5.4.0]十一-7-烯,氮氣保護,160℃回流10 h。反應體系逐漸由無色溶液變?yōu)樽鼐G色直到黑色溶液。反應停止,冷卻至室溫后將反應液倒入5 mL 甲醇∶水=1∶3 的溶液中攪拌后有黑色固體析出,靜置,溶液分層,上層是黑色,下層為棕黃色,抽濾得黑色固體,用乙醇、甲醇、丙酮、水分別洗滌直到濾液為中性。
1.2.2.4 四氨基取代酞菁(9)的合成 稱取250 mg(0.33 mmol)化合物8,1.25 g 硫化鈉于50 mL 燒瓶中,加入20 mL H2O,50℃下回流5 h。反應停止后,過濾,用鹽酸(0.5 mmol/L),氫氧化鈉(1.0 mmol/L)溶液反復洗滌3次,再用水洗至中性,70℃烘干。
1.3.1 MIC 的測定 MIC 的測定選用常量肉湯稀釋法,參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的具體操作方法[22]。以化合物6-9 作為抑菌藥物,對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三種細菌進行MIC 評價。將固體Luriae-Bertani(LB)平板上的上述細菌單菌落轉(zhuǎn)移到10 mL Muellere-Hinton(MH)培養(yǎng)基中,在35℃下培養(yǎng)2~6 h,獲得108CFU/mL 菌液。準備750 μg/mL 的化合物6-9的二甲基亞砜溶液,將制備的6-9溶液用MH培養(yǎng)基稀釋至1 mL,使每管中化合物6-9 的濃度分別 為375 μg/mL、187 μg/mL、93 μg/mL、46 μg/mL、23 μg/mL、12 μg/mL、6 μg/mL、3 μg/mL、2 μg/mL、1 μg/mL和0.5 μg/mL。1 mL細菌培養(yǎng)物依次添加到制備的溶液中,然后將混合物在37℃下孵育24 h,觀察化合物的滅菌效果。
1.3.2 化合物6-9 的PACT 實驗 PACT 實驗根據(jù)文獻所述方法進行[23]。37℃下挑取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的單克隆體在20 mL 液體LB 培養(yǎng)基中過夜培養(yǎng)。4°C 下離心(4000 rpm,10 min)收集菌斑,用0.01 M的PBS 清洗3~6 次,稀釋至O.D.600=0.5。準備濃度分別為4 μM,8 μM,12 μM,16 μM,20 μM 的化合物6-9 溶液。取0.5 mL 不同濃度的樣品與0.5 mL的菌液混合在37℃的條件下孵育30 min,用400-800 nm的氙燈光源(350 mW)照射3 min,總光劑量為35 J/cm2。光源照射后的樣品再離心(4°C,4 000 rpm,10 min),棄去上清液,用0.01 M 的磷酸緩沖鹽溶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重懸兩次后,用0.01 M的PBS 稀釋2.5×103倍,取15 μL 均勻涂布在LB 固體培養(yǎng)基上,37℃下在恒溫培養(yǎng)箱中過夜培養(yǎng),計算生長出的單克隆體的個數(shù),以未光照的樣品為空白,計算樣品對這3種菌的光動力學滅活率,為了便于誤差分析,每個實驗重復3遍。
化合物4(產(chǎn)率:55.4%)。1H NMR(400 MHz,DMSO-d6)δ 8.56-8.58(d,1H),8.28(s,1H),8.19-8.22(d,1H)。
化合物5(產(chǎn)率:43.4%,米黃色固體)。1H NMR(400 MHz,CDCl3)δ 8.15-8.17(d,2H),7.77-7.79(d,1H),7.36(s,1H),7.29-7.31(d,1H),7.13-7.15(d,2H)。
化合物6(產(chǎn)率:47%,藍黑色固體)。元素分析:C32H22N12?8.2H2O,理論值:碳(C),54.43%;氫(H),3.12%;氮(N),23.82%。實際值:碳(C),54.35%;氫(H),3.12%;氮(N),23.73%。UV-vis(DMF,λmax,nm):606,637,663,666,699。HRMS(ESI)理論值:C60H33N18O12[M-H]-1057.2220,實際值:1057.1988。
化合物7(產(chǎn)率:49%,墨綠色固體)。元素分析:C32H22N12Ni?6.2H2O,理論值:碳,62.20%;氫,4.00%;氮,11.05%。實際值:碳,60.15%;氫,3.82%;氮,11.13%。UV-vis(DMF,λmax,nm):636,671。 HRMS(ESI)理 論 值C32H13N12O8Ni[M+H]+708.1134,實際值:708.1202。
化合物8(產(chǎn)率:36.74%,黑色固體)。元素分析:C32H14N12O8?5.6H2O,理論值:碳(C),56.48%;氫(H),3.15%;氮(N),21.18%。實際值:碳(C),56.35%;氫(H),3.22%;氮(N),21.35%。UV-vis(DMF,λmax,nm):661,728。HRMS(ESI)理論值:C32H14N12O8[M+H]+695.1134,實際值:695.1189。
化合物9(產(chǎn)率:60%,黑色固體)。元素分析:C32H22N12?8.2H2O,理論值:碳(C),氫(H)3.12%;氮(N)%。實際值:碳(C),54.35%;氫(H),3.12%;氮(N),23.73%。UV-vis(DMF,λmax,nm):661,732。HRMS(ESI)理論值:C60H33N18O12[M+H]+575.2166,實際值:575.2102。
元素分析結(jié)果、紫外數(shù)據(jù)及高分辨質(zhì)譜可得化合物4-9的結(jié)構(gòu)為圖2中的目標結(jié)構(gòu)。
化合物6-9 對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的MIC 結(jié)果如表1所示。從表中結(jié)果可以看出,化合物6-9 對所有的測試菌的MIC 值均大于128 μg/mL,表明化合物6-9本身不能滅活3種測試菌。
表1 化合物6-9的MIC值(μg/mL)
從化合物6-9 的MIC 結(jié)果可以看出所有化合物對三種耐藥細菌均無滅活作用。在進一步的PACT 實驗中我們依然選用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這3 種耐藥菌作為待測菌株。針對不同濃度化合物6-9的光動力滅菌效果見圖3。圖3 中的結(jié)果顯示隨著化合物6-9 濃度的增加,這4 種化合物對3 種耐藥細菌的光滅活作用均增強,表明化合物6-9 的光滅活作用均呈劑量依賴性。特別是化合物6,當其濃度為4 μmol/L 時,對3 種耐藥菌的滅活率約80%,當濃度為6 μmol/L 時對三種耐藥細菌的滅活率均超過90%(圖3A);對硝基取代的鎳酞菁7 而言,其濃度為10 μmol/L 時對Klebsiella pneumoniae 和VRE的滅活率約50%,而對MRSA 的滅活率僅為20%(圖3B);化合物8 雖然對3 種耐藥菌都有一定的滅活效果,但對3 種菌的光滅活作用均很弱(10 μmol/L 時的滅菌率低于40%,圖3C);氨基取代的酞菁化合物9 顯示出與化合物7 相似的光滅活效果,其在10 μmol/L 下 對MRSA 的 滅 活 率 超 過40%,而 對VRE 和MRSA 兩種耐藥菌的滅活率不到40%(圖3D)。
圖3 化合物6-9的光動力學滅菌結(jié)果
PACT 作為一種能有效滅活耐藥細菌的方法,其光敏劑的選擇意義重大。本研究中通過有機合成的方法合成了4 種酞菁類化合物(6-9),并將這4種酞菁化合物作為光敏劑測試了其對肺炎克雷伯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和耐萬古霉素腸球菌這3種耐藥細菌的MIC值和光動力滅菌效果。實驗結(jié)果表明化合物6-9 對3 種耐藥菌的MIC 值均>128 μg/mL,表明化合物本身對3 種細菌均無滅活作用;PACT 實驗結(jié)果表明,化合物6-9 分別對3 種耐藥菌有一定程度的滅活作用,特別是苯甲酸取代的化合物6,隨其濃度的升高,光動力滅菌效果增強,當其濃度為6 μmol/L 時對3 種耐藥細菌的滅活率均超過90%,顯示出優(yōu)秀的光動力滅菌效果。上述結(jié)果表明,酞菁化合物是一類優(yōu)秀的光敏劑,且通過增加酞菁化合物的溶解度可有效提高其光動力滅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