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旦卓瑪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對幼兒素質教育越來越重視,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提高教學有效性與質量,以提升幼兒的核心素養(yǎng)是教學工作者與專家學者重點關注的課題。想要幼兒的核心素養(yǎng)得以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目標,從幼兒開始注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詳細分析了在學前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關鍵詞:學前教育教學;滲透德育;必要性
引言
在當前的學前教育教學中,培養(yǎng)幼兒的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伴隨著教育改革,學前教育也不能置身事外,教師應在學前教育教學中自覺滲透德育,在強化幼兒學習能力的同時加強幼兒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教師應加強德育在學前教育中的滲透,在園內積極開展相關實踐活動,提高幼兒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幼兒在該階段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為日后成長為高素質專業(y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礎。
1在學前教育中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1.1增進師幼關系,便于教師工作開展
在任何階段的教育中,教師要想實現(xiàn)高質量的教學工作就必須與學生處理好關系,這也是尊重學生教學主體地位的必要工作。與日常的學習活動不同,德育對幼兒而言更貼近生活,也更易于幼兒接受,是與每個幼兒在學習與生活中都息息相關的重要教學內容,也是在以往幼兒教育中有所缺失的內容。德育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師幼之間的互動交流,因此教師應在落實德育教育時掌握每一名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其他各種情況,也能讓幼兒真切地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心,從而拉近師幼關系,為以后教師工作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師幼感情基礎。
1.2提高幼兒思想品德發(fā)展
學前教育的對象是尚未進行系統(tǒng)學習的幼兒,幼兒普遍存在學習能力不足、缺乏自控力等特點。而且幼兒尚不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極易受短視頻平臺或其他不良因素的影響,導致其價值觀、人生觀有所偏差,甚至會影響他們的人生道路。導致幼兒在日后的學習道路中缺乏責任感和職業(yè)道德,使他們無法承擔起社會進步和國家強盛的重擔。因此在學前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可以通過課堂與日常活動提高幼兒的思想道德水平。學前教育具備更為豐富的教學內容與靈活的教學方法,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德育資源,因此學前教育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挖掘德育元素,融入教學設計的同時對幼兒思想進行正確的引導,切實在幼兒學習生活中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且在學前教育中,幼兒活潑的天性會營造更加活躍的課堂氛圍,師生通過有效互動和探討,充分激發(fā)幼兒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動思維,全面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所以將德育在學前教育教學中進行有效滲透是促進幼兒思想品德發(fā)展的有效途徑[1]。
2在學前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
2.1基于家園合作模式作用開展德育
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習慣培養(yǎng)需要21天左右的時間,因此家園合作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行不僅僅是需要教師與家長對孩子的方方面面進行溝通交流,同時也要對孩子的各種情況及時地進行反饋調整,只有將行動落到實處才能幫助幼兒提高自我。在幼兒培養(yǎng)良好習慣期間,教師應盡量滿足家長所提出的一些觀點和要求,同時家長也應理解教師在幼兒園教學中所遇到的難處并積極配合解決,這樣以雙向溝通為主的教育方式能在幼兒生活與學習的方方面面建立有效的輔助機制,既能發(fā)揮其家長與教師的主觀能動作用,也能幫助幼兒在生活和成長道路上順利前行。在具體實踐中,無論是幼兒在培養(yǎng)良好習慣時是成功還是失敗、是順利還是有挫折都應及時進行反饋,從而幫助教師與家長不斷調整培養(yǎng)策略,做到因材施教。除了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中滲透德育外,還應該組織線下家長會、親子活動等,讓家長參與孩子的德育活動,切身體會到德育的重要性。例如,以“珍惜糧食”為主體的德育中,教師可以組織邀請家長帶孩子進行戶外實踐。例如,在種植、除草、收獲季節(jié)參觀一些農作物產品的生存過程,并由家長帶領孩子親自動手嘗試。這樣的戶外實踐活動可以讓幼兒在這個過程中了解到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最熟悉的勞動,豐富他們的勞動體驗,培養(yǎng)熱愛勞動的良好品質,也讓他們珍惜來之不易的糧食,熱愛勞動人民[2]。
2.3強化德育意識,發(fā)揮引導作用
若想在學前教育教學中對幼兒進行德育滲透,一定要明確幼兒是參與的主體,而教師則起著引導作用。教師應對于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的與思想道德有關的想法和問題給予尊重和重視,及時更新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內容,為幼兒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應注重改變傳統(tǒng)的學前教育教學模式,盡量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因材施教,激發(fā)學生對學前教育教學中蘊含的德育元素的學習興趣。學前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實現(xiàn)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應注重將德育知識與趣味小故事相結合,培養(yǎng)幼兒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幼兒在成長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理念,自覺養(yǎng)成服務意識和奉獻社會的精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完善自身的思想,以正確的價值導向和立場傳播思想道德理念,在學前教育教學中除注意自身言行之外,在衣著打扮上要得體端莊,以身作則,在為人處世和衣著打扮上為學生樹立榜樣[3]。
2.4藝術領域中的德育滲透
以美行善,寓教于美是許多教育家的共識,而在藝術領域中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寓德育于美育之中,可以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為此,幼兒教師要積極為幼兒個性與能力發(fā)展積極布置美術區(qū)、音樂區(qū)、舞蹈區(qū)等才藝展示的活動區(qū)域,通過投放服裝與樂器及話筒等道具材料,讓幼兒在藝術活動實踐中養(yǎng)成互相幫助與樂于助人等良好品質。以音樂區(qū)活動為例,教師可以通過美妙的音樂欣賞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帶給幼兒對音樂中的美進行體驗與感悟。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幼兒根據(jù)音樂進行相關表演活動?;顒又?,教師可以組織幼兒分別扮演觀眾、評委等角色,以不同角色的視角評價小朋友的表演活動,同時在評價他人的過程中也可以自主規(guī)避自己表演中的問題,也更有利于活動中幼兒行為的規(guī)范與活動秩序的維持。實踐證明,在舞蹈表演區(qū)域活動中,兒童在欣賞他人舞蹈表演的過程中,也實現(xiàn)了發(fā)現(xiàn)美與創(chuàng)造美及感受美等方面美德熏陶,實現(xiàn)了情操陶冶與豐富情感體驗。再以美術區(qū)域活動為例,教師可以讓幼兒圍繞活動主題自主選擇材料完成作品創(chuàng)作,從而進行德育滲透。教學實踐中,幼兒在活動中根據(jù)興趣自主組建活動小組,相互提供想法意見,不僅促進了作品盡快完成,同時也鍛煉了兒童圖畫與剪貼等美術能力。其不僅實現(xiàn)了寓教于樂與“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也迎合了幼兒思想品德形成的規(guī)律。尤其是在國旗等圖案粘貼制作過程中,不僅實現(xiàn)了圖案形狀與寓意等方面知識的滲透,還激發(fā)幼兒愛國情懷,可謂一舉多得。
結語
綜上所述,德育在學前教育教學中的滲透工作并不是單純滿足某一方面即可完成,而是需要教師積極提高自身的德育意識,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蘊含的德育元素,同時教師還要與幼兒家長積極溝通,力求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方面進行多重挖掘,才能切實實現(xiàn)德育在學前教育教學中的滲透工作。
參考文獻:
[1]張靜.探析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11):152.
[2]蔡天麗.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分析[J].理論觀察,2019(05):150-152.
[3]聶靜.學前教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與意義闡釋[J].知識文庫,2019(0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