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琳,夏聰敏,唐曉頗?
(1.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北京 100053;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北京 100029)
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慢性自身免疫病,患者體內(nèi)產(chǎn)生異常的自身抗體、補體和免疫復合物[1-2],常攻擊多器官、多系統(tǒng)[3]。SLE 在我國患病率達30~70/10 萬[4],其發(fā)病機制尚無定論,臨床癥狀復雜多樣,病勢遷延,威脅著眾多育齡期女性[5-6]。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是臨床常用藥[7],但由于遠期療效及安全性欠佳、價格昂貴等問題,本病治療始終存在瓶頸[8]。
中醫(yī)對SLE 的認識歷史悠久,《內(nèi)經(jīng)》云:“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乃客其形”,點明其發(fā)病核心在于本虛;《金匱要略》專篇首次以“陰陽毒”命名,認為病機屬虛實夾雜,邪盛正虛貫穿始終[9]。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SLE 嶄露頭角,在增效減毒、調節(jié)免疫、控制疾病活動、促進激素撤減等方面優(yōu)勢突出[10]。白芍作為風濕免疫科常用中藥,臨床療效確切[11-12],不僅能明顯改善SLE 患者實驗室指標,降低血清免疫因子水平[13-14],還能控制疾病活動,激活低表達免疫細胞[15]。但其發(fā)揮作用的具體物質基礎和分子機制尚待闡明。
網(wǎng)絡藥理學是在疾?。悬c-藥物的多層次網(wǎng)絡基礎上研究起效機制,與中醫(yī)整體觀念相呼應,應用十分廣泛[16-17]。本研究借助此方法,挖掘白芍治療SLE的深層機制,探討其科學內(nèi)涵。
基于TCMSP平臺[18](http://lsp.nwu.edu.cn/tcmsp.php)檢索并篩選出口服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類藥性(drug likeness,DL)≥0.18[19]的白芍活性成分,結合文獻補充完善篩選結果。從PubChem[20](https://pubchem.ncbi.nlm.nih.gov/)數(shù)據(jù)庫查找對應的標準化 SMILES 格式導入SwissTargetPrediction[21](http://www.swisstargetprediction.ch/)平臺,得到活性成分對應的靶標,與TCMSP所預測靶標匯總去重后,利用Uniprot(https://www.uniprot.org/)數(shù)據(jù)庫進行基因標準化處理。
利用Cytoscape3.7.2[22]軟件將上述結果構建為“白芍-活性成分-潛在靶標”網(wǎng)絡圖,其中藥物、活性成分、潛在靶標以“節(jié)點”(node)表示,三者關聯(lián)情況由“邊”(edge)呈現(xiàn)。
以“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為關鍵詞,從TTD[23]、OMIM[24]、GeneCards[25]、DrugBank[26]、CTD[27]等數(shù)據(jù)庫檢索、篩選疾病靶點,去重后導入Uniprot 數(shù)據(jù)庫實現(xiàn)基因標準化,獲得SLE 相關靶點,再通過Venny(https://bioinfogp.cnb.csic.es/tools/venny/)平臺提取出白芍和SLE的交集靶點。
將白芍與SLE 相關靶點分別導入BisoGenet 插件中,得到各自的蛋白互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PPI)網(wǎng)絡,利用Merge 功能獲取二者交集部分,結合拓撲分析插件CytoNCA[28]及相關研究文獻,將交集網(wǎng)絡中各節(jié)點的屬性值逐一進行分析。算出連接度的中位數(shù)并提取所有大于其2 倍值的節(jié)點,得到“Hit hubs”網(wǎng)絡。接著提取所有大于連接度(degree centrality,DC)2 倍中位數(shù)的節(jié)點,以及所有大于緊密度(closeness centrality,CC)、介度(betweenness centrality,BC)、特征向量(eigenvector centrality,EC)、網(wǎng)絡中心性(network centrality,NC)和局部邊連通性(local average connectivity,LAC)中位數(shù)的節(jié)點,作為核心靶點。
數(shù)量龐大的基因、蛋白生物功能注釋信息都可通過檢索DAVID 數(shù)據(jù)庫[29](https://david.ncifcrf.gov/)獲得。將白芍與SLE 的共同靶點錄入DAVID 數(shù)據(jù)庫,勾選GO 插件中的生物過程(biological process,BP)、細胞組成(cellular component,CC)和分子功能(molecular function,MF)選項,以及Pathway插件中的KEGG 選項,完成富集分析。提取GO 中P值<0.1、KEGG 中P值<0.05 的結果,經(jīng)微生信(http://www.bioinformatics.com.cn/)平臺繪制氣泡圖,P值展示為節(jié)點顏色變化,氣泡大小表示基因數(shù)。
TCMSP 數(shù)據(jù)庫共檢索出白芍相關成分85 個,經(jīng)OB 和DL 篩選出13 個,查詢靶點及相關文獻后剔除4個,最終納入有效活性成分9個,見表1。
表1 白芍活性成分表
利用靶點預測技術得到80 個相關靶點,經(jīng)Cytoscap 3.7.2繪制白芍“活性成分-靶點”網(wǎng)絡,網(wǎng)絡中共存在90 個節(jié)點(包含80 個靶點和9 個活性成分)和138 條關系,見圖1。節(jié)點面積越大表示度值越大,生物學功能和重要性相應提升。
圖1 白芍“活性成分-靶點”網(wǎng)絡圖
檢索TTD、OMIM、GeneCards、DrugBank、CTD 數(shù)據(jù)庫,分別得到疾病靶點133、545、29、67、100 個,匯總去重后共計793 個。繪制Venn 圖,見圖2,可視化展示二者交集,可見白芍治療SLE的潛在靶點有20個。
圖2 白芍治療SLE的潛在靶點Venn圖
利用BisoGenet插件分別構建白芍和SLE的PPI網(wǎng)絡,發(fā)現(xiàn)白芍可通過2 989 個靶點發(fā)揮作用,其間相互關系達70 169 條;SLE 潛在靶點有7 476 個,關聯(lián)達176 712條,二者交集網(wǎng)絡見圖3。
圖3 白芍與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PPI交集網(wǎng)絡
為進一步擴充節(jié)點連接信息、提升傳遞效率、明確關鍵作用靶點,對PPI網(wǎng)絡進行了2次拓撲屬性篩選,得到關鍵靶點278個,篩選策略和最終結果見圖4~5。
圖4 白芍干預SLE關鍵節(jié)點的篩選策略
運用DAVID 數(shù)據(jù)庫進行富集分析,并根據(jù)所涉及的信號通路推測潛在作用機制。取GO 富集BP 模塊中P值<0.1、KEGG 中P值<0.05 的結果繪制氣泡圖,結果見圖6。其中,橫軸為通路基因在總體中所占的比率,縱軸為富集名稱,氣泡顏色由紅到綠表示-log10(P)值依次減小,氣泡大小代表該通路所包含的基因數(shù)。
圖6 白芍治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作用靶點富集分析氣泡圖
圖5 白芍核心靶點PPI網(wǎng)絡
GO 富集得到127 個結果,其中BP 94 個,CC 6 個,MF 27 個,KEGG 富集得到34 條通路。分析結果提示:白芍調控SLE主要涉及炎癥反應、轉錄因子調控、細胞因子合成、氧化應激抵抗、激素藥物反應和細胞增殖、分化、凋亡等生物學過程,以及TNF、花生四烯酸代謝、Nod 樣受體(NOD-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NLR)、Toll 樣受體(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TLR)、癌癥、細菌感染、激素合成等多條信號通路。
根據(jù)KEGG 及其映射的顯著差異基因,構建“成分-靶點-通路”網(wǎng)絡,包括22條信號通路、17個基因靶點、7個成分和119條關系,見圖7。據(jù)圖推測,白芍干預SLE 的關鍵靶基因可能為Degree 值較大的TNF、CASP3、IL6、CASP8、TGFB1、NOS2。
圖7 “成分-靶點-通路”網(wǎng)絡圖
SLE 可歸屬“痹病”“陰陽毒”“紅蝴蝶瘡”等范疇[30]。臨床醫(yī)家多認為SLE 證屬本虛標實,毒蘊血瘀是病理關鍵,故以扶正祛邪為治療大法[31]。白芍是毛茛科植物芍藥的干燥根,性微寒,味苦而酸,入肝、脾經(jīng),可養(yǎng)血柔肝止痛、斂陰平抑肝陽,是風濕免疫病組方常用中藥。藥理學研究證實[32],白芍具有明顯的抗炎、鎮(zhèn)痛、保肝、抗氧化等功效。臨床從氣、血、水辨治SLE,取白芍滋陰利水、扶脾胃、解藥毒之效,療效確切[33]。網(wǎng)絡藥理學與中醫(yī)整體觀念高度重合,故筆者選用這一方法探索白芍治療SLE的起效機制。
本研究共篩選出芍藥苷、兒茶素、山柰酚在內(nèi)的白芍核心成分9 個,涉及60 個靶點,富集結果分布在NF-κB、TNF、Toll 樣受體、Nod 樣受體及花生四烯酸代謝、癌癥、雌激素等信號通路,充分展現(xiàn)出了白芍多成分、多靶點、多通路治療SLE的特點。
研究顯示[34-35],芍藥苷可通過NF-κB和ERK通路相關機制阻礙TNF-α 誘導趨化因子的產(chǎn)生和白細胞遷移,從而發(fā)揮體外抗炎作用;還可抑制免疫調節(jié)因子及組織蛋白mRNA表達、調節(jié)細胞免疫以治療疾?。?6];同時能促進骨髓造血以增強免疫功能[37],與扶正固本的中醫(yī)思想不謀而合。目前廣泛應用的白芍總苷復合制劑含40%以上芍藥苷成分,具有抗炎和雙向免疫調節(jié)等作用[38-39],且療效溫和、適用性強、安全性佳,已成為臨床優(yōu)選用藥方案[40-41]。兒茶素憑借對Th17/Treg特異性轉錄因子ROR-γt mRNA/Foxp3 mRNA 表達的雙重調節(jié)作用,使機體恢復免疫平衡狀態(tài)[42]。山柰酚可使免疫抑制細胞Treg 活化,實現(xiàn)免疫耐受和免疫穩(wěn)態(tài)[43]。
根據(jù)富集結果推測白芍治療SLE 的起效機制,可概括為以下兩種:
(1)直接調控TLRs、NLRs、NF-κB、TNF 等信號通路。TLRs通路以NF-κB活化和免疫應答基因轉錄為主,TLR 屬于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可特異性識別病原體并啟動炎癥信號通路[44]。研究發(fā)現(xiàn)[45-46],B 細胞中固有的TLR7 缺失可抑制自身免疫;相反TLR9缺失則促使免疫復合物(IC)沉積,加劇系統(tǒng)性炎癥;TLR9激活是SLE常見并發(fā)癥狼瘡腎炎發(fā)生的重要原因[47]。多效應細胞因子TNF-α由T 細胞和單核-巨噬細胞分泌,通過影響機體免疫應答參與SLE 發(fā)病過程[48];還能加劇組織相容性抗原之間的免疫反應,導致疾病進展[49]。NLR 家族同屬天然免疫PRR,在病原和損傷相關分子模式的識別中舉足輕重[50]。家族中的NOD 蛋白和配體結合后,可通過下游受體蛋白的相互作用激活NF-κB 通路,誘導促炎細胞因子及趨化因子轉錄上調,介導炎癥反應[51-52],還能催化凋亡相關細胞因子的表達以及參與1 型糖尿病等適應性免疫反應的啟動[53]。白芍或許能直接調控上述通路,從而改善SLE。
(2)間接調控信號通路和多系統(tǒng)代謝靶點?;ㄉ南┧嵬ㄟ^COX 酶代謝生成前列腺素,引起疼痛、血管擴張(腫脹和紅腫)和發(fā)熱等癥狀[54-55];5-LO 酶與激活蛋白結合推動花生四烯酸轉化形成白三烯,促使中性粒細胞趨化[56]。雌激素促炎和抗炎雙向作用分別由受體ER-α、β介導,其表達量分別同SLE患者病情活動度呈正、負相關[57]。雌激素可選擇性激活或抑制miR-145、miR-125a和miR-146a等SLE相關miRNA,影響基因表達[58]。白芍可能通過干預上述通路,間接發(fā)揮對SLE的治療作用。
另外GO 富集分析網(wǎng)絡覆蓋細胞色素P450 酶代謝、細胞凋亡、神經(jīng)營養(yǎng)、脂肪細胞因子和卵巢類固醇合成、癌癥、肌萎縮側索硬化癥、2 型糖尿病等信號通路,說明白芍可調控多個系統(tǒng)和多種代謝途徑靶點,從而影響自身免疫狀態(tài)、干預SLE病理過程。
本研究基于網(wǎng)絡藥理學技術,擬深挖白芍物質基礎和對SLE 的起效機制,研究結果與已知文獻報道吻合,驗證了靶點預測技術的準確性,也為中醫(yī)新藥研發(fā)、臨床應用及后續(xù)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據(jù)。但囿于這一手段的局限性和機體反應的非單一性,僅就白芍的藥理成分進行預測探討,具體機制仍需進一步挖掘和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