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華
福建省南平市第一醫(yī)院婦產科,福建南平 353000
對于剖宮產初產婦而言,其缺乏相關分娩經驗,加之手術和麻醉的雙重影響, 在術后極易產生不良情緒,導致母乳喂養(yǎng)率較低,影響母嬰健康。 母乳作為新生兒主要營養(yǎng)來源, 其不僅有助于保障新生兒成長質量, 還能夠對新生兒早期智力發(fā)育產生積極影響;若產婦術后體力消耗、疼痛感未得以改善,則易導致其微循環(huán)紊亂,進而影響泌乳。 基于此,對產婦予以針對性、 全面的護理干預有助于為產婦及新生兒營造一個良好的術后恢復或生長環(huán)境[1-2]。 臨床研究發(fā)現,做好剖宮產術的圍術期護理干預,可有改善初產婦不良情緒,促進早期泌乳,從而可以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3]。常規(guī)分娩護理主要圍繞產婦的臨床癥狀及營養(yǎng)需求開展護理, 對產婦個體心理波動情況的干預措施未顯示出顯著優(yōu)勢; 圍術期整體護理模式是以現代護理學為指導,根據產婦的心理、精神、生理等需要,采取相應的護理干預,提高護理效果。 有研究發(fā)現[4],圍術期整體護理模式對剖宮產初產婦的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緩解產婦術后不良情緒,促進其早期康復。為此,該研究對圍術期整體護理模式在剖宮產初產婦護理中的效果進行探究, 便利選取2018 年 7 月—2020 年 8 月期間該院收治的 122 名剖宮產初產婦為研究對象, 旨在分析其對產婦術后不良情緒和母乳喂養(yǎng)依從性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便利選擇婦產科收治的行剖宮產術的初產婦122 名,根據初產婦入院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分組,將 2018 年 7 月—2019 年 8 月 (先入院) 收治的 61名初產婦歸為對照組, 將2019 年9 月—2020 年8月(后入院)收治的61 名初產婦列為觀察組;研究已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產婦也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產婦:年齡 20~36 歲,平均(27.15±4.36)歲;孕周 37~41 周,平均(39.51±1.21)周;體質指數 19~26 kg/m2,平均(23.65±1.27)kg/m2;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35 名、大學16 名、研究生及以上10 名。觀察組產婦:年齡 19~37 歲,平均(28.36±4.13)歲;孕周 37~40 周,平均(38.74±1.16)周;體質指數 20~26 kg/m2,平均(23.86±1.41)kg/m2;文化水平:高中及以下 32名、大學17 名、研究生及以上12 名。 兩組初產婦的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剖宮產術指征者;足月、單胎、初孕者;年齡≤37 歲者[5]。 排除標準:合并凝血功能異常、免疫性疾病、精神疾病、惡性腫瘤疾病等患者;不配合護理者[6]。
給予對照組產婦圍術期護理模式干預, 主要措施: 術前協(xié)助產婦完成相應的檢查項目, 并做好禁食、胃腸道準備工作;術中做好外陰消毒、緩解疼痛、導尿管等常規(guī)操作,并全程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體位等基本情況;術后協(xié)助產婦洗凈乳頭后,讓嬰兒吸吮雙側乳房,以便刺激乳房分泌乳汁。
觀察組在應用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的基礎上配合整體護理模式干預:(1)術前護理:①健康教育:根據產婦的實際認知水平制訂母乳喂養(yǎng)學習計劃, 并采取分階段式教育, 即遵循乳汁的形成-正確哺乳的知識-母乳對嬰兒成長的關鍵性作用-飲食的指導-哺乳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的階段性教育原則進行教育。同時為產婦講解剖宮產的具體流程, 可結合相關的科普視頻對促宮縮措施、協(xié)助呼吸措施、止血等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解。 講述剖宮產術后可能會出現的產褥感染、下肢靜脈血栓、輸尿管受損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機制及預防措施, 指導產婦掌握剖宮產術中正確呼吸方式,并介紹甘露醇、去甲腎上腺素、氨茶堿等藥物維持術中生命體征的有效性, 以此緩解產婦對術中不良反應的擔憂。 ②體征監(jiān)護: 保持病房內空氣流通,完善日常消毒制度,酌情采取低流量吸氧支持以維持氧循環(huán)穩(wěn)定。 密切監(jiān)測產婦血壓、心率、心電圖等體征變化情況, 每間隔1~2 h 測量1 次血壓及血糖值,囑咐患者若出現視物模糊、上腹部不適等癥狀則需及時告知醫(yī)護人員。指導產婦正確數胎動數,以30~40 次/12 h 為正常, 同時密切監(jiān)測胎心音變化,若胎心音低于120 次/min 或高于160 次/min 則視為具備胎兒窘迫指征。③飲食護理:根據母嬰實際熱量需要,制訂每日飲食計劃,注意合理設置鹽分攝入量以免營養(yǎng)不足誘發(fā)饑餓性酮癥。④術前皮膚護理:使用皮膚消毒液對術野肌膚進行消毒處理, 后使用溫水浸濕毛巾后擦拭術野皮膚2 次, 注意會陰部需剔除陰毛。(2)術中護理:護理人員應在產婦術前30 min開啟層流系統(tǒng), 保證室溫在22~25℃, 濕度保持在40%~60%,并按時監(jiān)測產婦體溫>36℃;對于體溫<36℃者,可采取加蓋棉被、毛毯、加溫輸液(輸液溫度為37℃)或者加用熱水袋等措施幫助產婦復溫。 考慮到部分體質量較高者縫合切口過緊會導致其切口愈合不良,醫(yī)師術中應以保護肌肉組織、避免死腔、完全止血為縫合原則, 根據體格情況調節(jié)縫合松緊度,確保切口合面平整無間隙。術畢采用適量甲硝唑注射液或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沖洗腹腔。(3)術后護理:①疼痛護理:術后及時告知產婦胎兒的情況,并對其術中的表現給予鼓勵、肯定,并送回病房;待產婦麻醉藥效消失后, 在遵循醫(yī)囑合理應用鎮(zhèn)痛藥物濃度同時,指導產婦有效呼吸,即調節(jié)產婦的呼吸節(jié)奏,并輕輕按壓產婦切口周圍的皮膚,緩解疼痛感。②母嬰接觸:早期指導產婦與嬰兒接觸,調節(jié)病房內的溫度為26~28℃, 幫助其采取舒適的體位, 調高床頭30°,并固定病床兩側圍欄后,將嬰兒以側臥或平臥位放置于母體乳房中間,嬰兒的頭部偏向于右側,以便母嬰接觸面積最大化, 同時護理人員指導產婦左手托住嬰兒的臀部,右手則抱住嬰兒背部,再使用毛毯覆蓋母嬰,以便讓嬰兒有安全感;護理人員在指導產婦及家屬接觸嬰兒時,應叮囑其在24 h 內僅限接觸8~10 次,30 min/次,同時注意觀察嬰兒的呼吸情況,避免堵塞嬰兒鼻子、嘴巴。③新生兒體征監(jiān)測:密切監(jiān)測新生兒血紅蛋白、心率、血糖、肌張力等體征數值, 對于血壓控制不良者予以吸氧及重點呼吸監(jiān)測,對于出生后血糖過低者予以葡萄糖口服液口服,若仍未升至正常血糖水平則遵醫(yī)囑予以葡萄糖溶液靜脈輸注。 ④乳房護理:產婦取平臥位,指導產婦深呼吸,放松身體,用熱毛巾濕敷乳房3~5 min 后,取檀中、云門、乳房周圍乳根處輕輕按摩3 min,可有效促進乳房血液循環(huán),疏通乳腺管;待按摩結束后,還可乳頭牽拉,注意定期清洗乳房殘留油脂或污垢。扁平乳頭產婦術后需接受針對性母乳喂養(yǎng)指導, 引導產婦于活動受限程度較低時采用生物養(yǎng)育法進行母乳喂養(yǎng), 喂養(yǎng)期間注意觀察新生兒吸吮方式是否正確,避免產婦產生不適感。 ⑤預防感染:存在中重度貧血、胎膜早破等高危感染因素者,除術畢加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對腹腔進行沖洗外, 術后應采用頭孢呋辛酯注射液靜滴(2 g/1~2 d),于產婦腸道恢復排氣后視細菌培養(yǎng)鑒定結果選擇將靜滴改為肌內注射或停用。穩(wěn)定產婦血壓、血糖的同時注意關注術后導管引流情況,確認導管無滲液、脫落。 夏季尤需注意調節(jié)室溫以防汗液增多而加快細菌繁殖速度, 每日對產婦進行2 次左右會陰洗消, 適當調節(jié)剖宮產切口換藥頻率,保持切口敷料干燥。
①觀察兩組產婦護理前后的不良情緒, 主要為焦慮和抑郁情緒,其中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5]評估產婦的焦慮情緒,量表的內容包括臨床癥狀、主觀感受2 個指標,共20 個項目,總分為8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產婦焦慮情緒越嚴重。 應用抑郁自評量標(SDS)[6]評估產婦的抑郁情況, 該量包括精神性癥狀、情感癥狀、軀體性障礙、精神運動性障礙4 個指標,共20 個項目,總分為80 分,分數越高表明產婦抑郁情緒越嚴重。
②觀察兩組產婦母乳喂養(yǎng)依從率, 其中完全母乳喂養(yǎng)為完全依從;白天給予母乳喂養(yǎng),夜間采用人工喂養(yǎng)為較高依從;以人工喂養(yǎng)為主,母乳喂養(yǎng)為一般依從;不考慮母乳喂養(yǎng)為不依從[7]。 母乳喂養(yǎng)依從率=(完全依從人數+較高依從人數)/總人數×100.00%。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據。 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來表示,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 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護理前,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的SAS、SD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產婦產后不良情緒的對比[(),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negative emotions of two groups of primiparas [(),points]
表1 兩組產婦產后不良情緒的對比[(),分]Table 1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negative emotions of two groups of primiparas [(),points]
組別SA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SDS 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對照組(n=61)觀察組(n=61)t 值P 值64.59±10.35 65.33±10.28 0.936 0.693 49.56±5.21 37.22±4.29 14.281<0.001 63.22±11.28 64.58±11.46 0.661 0.510 45.56±7.25 34.25±7.33 8.568<0.001
護理后, 觀察組產婦的母乳喂養(yǎng)依從率(90.16%,55/61)顯著高于對照組(75.41%,46/61),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產婦產后母乳喂養(yǎng)依從率的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postpartum breastfeeding compliance rat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n(%)]
整體護理是臨床中的一種新型護理模式, 是以現代護理理論作為指導,以護理程序作為工作核心,將臨床護理、 管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進行系統(tǒng)化的模式,整體護理主張護理人員在加強關注患者的同時,還需要將注意力放置于患者心理、 生理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上,以便更好地滿足患者多方面需求,并提供最佳的護理。整體護理中,康復治療儀可利用電極低頻脈沖直接作用于骶尾部,促進盆腔肌肉收縮,有利于帶動子宮韌帶的運動,減輕盆腔瘀血,并能夠減少陰道出血; 康復訓練作用于肛提肌, 促使盆底肌肉收縮,可有效恢復膀胱肌功能,同時還可以改善盆底肌血液循環(huán),減輕肌肉痛感,從而可以促使產婦早期床下活動,加速機體康復[8-12]。 由于目前護理服務主要圍繞身心護理展開, 在改善產婦術后活動情況的同時, 應注重對其心理狀態(tài)進行干預。 對于初產婦來說,分娩仍是一個陌生的體驗,其中部分產婦對于分娩知識缺乏了解,且未掌握正確的分娩疼痛控制、緩解措施, 以上因素綜合作用導致其心理壓力逐漸增大。 不良情緒不僅會導致產婦對分娩疼痛的恐懼持續(xù)增加,還可能引發(fā)一系列生理性變化,進而導致機體荷爾蒙分泌異常, 最終影響產婦子宮平滑肌收縮功能,致使產婦術中出現宮縮乏力、宮口擴張不良等癥狀,延長產程并加重其不安感。除了對分娩過程缺乏了解外, 部分產婦對于剖宮產可能引發(fā)的不良反應及并發(fā)癥同樣未建立正確的認識; 若產婦在圍術期因預防不到位而出現產褥感染、 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fā)癥,則難以客觀看待以上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從而加重不良情緒對其身心狀態(tài)的影響?;诖?,對產婦施以生理方面護理干預期間, 不可忽視心理因素的作用, 需結合恰當的心理護理措施以避免機能紊亂對分娩效果的影響。該研究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SAS、SDS 評分更低,在羅曉艷[13]的相關研究中,對照組行圍術期常規(guī)護理, 觀察組聯合整體護理,結果發(fā)現出院時對照組的 SAS 評分(32.36±5.46)分,SDS評分(33.13±5.27)分,觀察組對應評分為(21.25±4.21)分、(22.54±4.10)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與該文研究結果相似。 該研究中,觀察組護理后的 SAS 評分(37.22±4.29)分,SDS 評分(34.25±7.33)分,對照組對應評分為(49.56±5.21)分、(34.25±7.33)分,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圍術期整體護理模式對剖宮產初產婦術后不良情緒具有緩解作用。 于術前對產婦講解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并告知其預防措施, 能夠提前協(xié)助產婦建立心理防護屏障, 使產婦在了解疾病知識的同時認識到相關妊娠并發(fā)癥具有可控性,從而提升分娩信心[14]。 胎兒尚未出生時,胎心音即是母嬰之間聯系的重要方式;指導產婦學會自測胎動, 不僅能夠讓產婦掌握正確了解胎兒情況的方法, 還能夠借助此特殊的母嬰交流方式使產婦感受胎兒與自己的聯系, 從而增強自身責任感, 轉移對于剖宮產并發(fā)癥的擔憂, 改善心理狀態(tài)。 整體護理干預中,術前,通過贊許和肯定其所做的努力,可有效激勵產婦保持自我管理的決心,這有利于糾正產婦的不良心態(tài),促進護理的進行;術后,通過早期母嬰接觸,增進母子情感交流,這不僅有利于促進產婦恢復,加速泌乳,還可以減輕產婦產后不良情緒,維持家庭和睦。由于不正確的母乳喂養(yǎng)方式會導致產婦出現乳頭疼痛、腫脹、感染等癥狀,進而影響產婦術后康復心態(tài);因此,合理選擇母乳喂養(yǎng)方式, 有助于減輕產婦乳房損傷, 同時維持其喂養(yǎng)信心,為其術后心理狀態(tài)的改善產生積極作用。除了胎兒吸吮時姿勢不當會導致產婦出現不適感外, 術后剖宮產切口愈合不良同樣是影響產婦術后身心狀態(tài)的重要因素。剖宮產術中切口較大,皮下組織暴露于空氣環(huán)境中的時間較長, 尤其皮下脂肪層較厚者形成無效腔的可能性較高, 術中需加強對此情況的關注。整理護理干預下,術者能夠根據產婦的皮下脂肪量、 脂肪組織血供情況來合理調節(jié)剖宮產切口縫合松緊度,由此減少無效腔的形成,避免切口因縫合不嚴密而發(fā)生感染,減輕術后不適感。 此外,術后免疫力下降也是影響剖宮產切口愈合情況的因素之一,術后產婦機體蛋白質分解速率加快, 組織再生能力有所減弱,加上季節(jié)變化所致菌群穩(wěn)定性紊亂、分泌物增多, 產婦術后發(fā)生腹部不適癥狀的可能性會隨之增加[15]。 為避免產婦術后因機體不適癥狀而出現煩躁、不安等不良情緒,需于圍術期內采取有效的感染預防措施以減輕其術后不適感。 術前對術野肌膚進行消毒, 可避免術中細菌與皮下組織接觸而發(fā)生交叉感染。 甲硝唑、 左氧氟沙星等均為廣譜抗菌藥物,其中左氧氟沙星對化膿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活性均有顯著抑制作用; 由于以上藥物對腸球菌抑制作用相對較弱, 因此術后配合頭孢呋辛酯靜滴能夠進一步強化抗菌效果, 從而降低產婦發(fā)生腹部切口感染的可能性, 促使其恢復過程中不易受到機體不適感的影響,從而提升其情緒穩(wěn)定性。該研究還發(fā)現,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產婦的母乳喂養(yǎng)依從率更高(P<0.05);結果提示,圍術期整體護理模式可提高剖宮產初產婦的母乳喂養(yǎng)依從性。 嬰兒存在先天行為,會自行尋找乳頭、吸吮,在整體護理中,將嬰兒放置于母體胸前, 嬰兒對乳頭的吸吮動作可有效刺激神經垂體與腺垂體,從而有利于促進泌乳[16-17]。 采取有效的親密接觸干預措施, 能夠利用母嬰之間的肢體接觸來觸發(fā)新生兒先天性哺乳行為; 在肢體接觸釋放多種新生兒反射的同時, 產婦同樣能夠感受到新生兒所傳達的進食信息, 進而對自身反射機制產生激動作用,從而促進哺乳,使母嬰在哺乳過程中逐漸增進感情,喂養(yǎng)依從性自然得以提升[18]。 此外,剖宮產術后產婦乳房生理性變化會導致該部位靜脈血液系統(tǒng)出現擴張、充血等情況,而充血癥狀會對乳房血液、淋巴回流產生不利影響,誘發(fā)淋巴結腫大等不良反應,加上新生兒早期吸吮母乳對乳頭的刺激,產婦該時期出現不適感的可能性較大。 術后給予適當的濕熱敷、乳房按摩、電頻治療儀等干預,能夠避免產婦因哺乳知識儲備不足而出現不適感的情況,利用康復治療儀所產生的低頻脈沖來模擬嬰兒吸吮動作對乳竇所產生的刺激, 結合乳房按摩來緩解乳房脹痛癥狀,利用震動來恢復乳房血液循環(huán),有效松解乳房筋膜、胸大肌間黏著組織,促使產婦乳腺管得以通暢,改善泌乳情況的同時預防乳腺炎、乳房腫塊等不良反應的發(fā)生[19]。 在此基礎上配合細致的心理干預措施來緩解產婦術后疼痛與各種不良情緒,能夠提高產婦母乳喂養(yǎng)的積極性, 并通過提高產婦對母乳喂養(yǎng)的認知程度,可消除其母乳喂養(yǎng)的顧慮,提高母乳喂養(yǎng)自信心, 從而能夠進一步提高產婦母乳喂養(yǎng)依從性[20-22]。
綜上所述, 圍術期整體護理模式可有效加速剖宮產初產婦術后恢復,不僅可以緩解不良反應,促進泌乳,還可以提高產婦母乳喂養(yǎng)依從性,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