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長坡
華僑大學附屬德化縣醫(yī)院消化內(nèi)科,福建泉州 362500
急性胰腺炎(acule pancreatitis,AP)屬于常見急腹癥,多在餐后飽腹后發(fā)生,可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癥狀[1]。AP 的發(fā)生與胰酶異常激活相關(guān),可引起胰腺組織的自身消化, 嚴重者還可導(dǎo)致出血壞死性胰腺炎,造成嚴重不良后果。 AP 發(fā)病與多種因素相關(guān), 不同原因?qū)е碌腁P 其治療方案上存在差異,如因感染導(dǎo)致的AP,需積極抗感染;而胃酸分泌異常導(dǎo)致的AP 則需要積極抑制胃酸分泌[2-3]。 在用藥治療AP 中不存在絕對最理想的藥物,需要依據(jù)患者的個體差異選擇合理藥物。 該次研究探討醋酸奧曲肽注射液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在AP 治療中的輔助作用, 前者屬于胰酶抑制劑, 可抑制胰酶的分泌;后者屬于益生菌,可調(diào)節(jié)胃腸道的菌落環(huán)境[4-5]。以該院 2020 年 1 月—2021 年 10 月收治的 105 例AP 患者為研究對象, 探討兩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治療AP 及對氧化應(yīng)激等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該研究取得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選取該院收治的105 例AP 患者進行研究, 所有參與研究的患者或家屬簽署研究告知書。 納入標準:符合AP 的診斷標準[6],在臨床檢查、影像學檢查中得到證實,年齡<70 歲者;病情屬于疾病早期,擬用藥物治療者。排除標準:存在嚴重并發(fā)癥患者,包括腸梗阻、出血;合并腸道腫瘤者;肝腎等功能嚴重不全者;妊娠期、哺乳期女性;嚴重精神疾病者;藥物依賴者、藥物過敏體質(zhì)者。 將符合研究要求的患者以統(tǒng)計學軟件隨機數(shù)模塊分成對照組(n=50)和觀察組(n=55)。 對照組:年齡 23~67 歲,平均(44.73±13.76)歲;男 30 例,女 20 例;病程 1~12 h,平均(6.20±2.09)h。 觀察組:年齡 24~68 歲,平均(44.45±13.62)歲;男 33 例,女22 例;病程 1~12 h,平均(6.11±2.04)h。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予以常規(guī)治療,并開展禁食、吸氧、胃腸減壓、糾正酸堿紊亂等治療;同時予以患者對癥治療,予以患者鎮(zhèn)痛、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蛋白酶或抑制感染治療。
1.2.1 對照組 予以患者醋酸奧曲肽注射液(國字準號 H20133092,規(guī)格:1 mL∶0.1 mg)治療,起始劑量50~100 μg/次,皮下注射,每 8 h 注射 1 次,注射后依據(jù)患者的血生長激素濃度評估耐受情況, 一般劑量控制在 200~300 μg/d,最大劑量則應(yīng)<1.5 mg/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國藥準字 S10950032,規(guī)格:0.21 g),劑量 0.42 g/次,po,bid。
①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癥狀緩解時間, 包括腹痛緩解時間、腹脹緩解時間。
②在患者治療前、 治療7 d 后檢測患者的氧化應(yīng)激指標丙二醇(MDA)、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對氧磷酶-1(PON-1)指標水平,檢測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試劑盒分別采購自上海雅吉生物、上海谷研生物、上海雅吉生物公司。
③在治療前、 治療7 d 檢測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指標 C 反應(yīng)蛋白(CRP)、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試劑盒購自上海酶聯(lián)生物科技公司。
④在治療前、 治療7 d 檢測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WBC),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邁瑞 BC-5000)計數(shù)法檢測;檢測患者血清胰酶水平,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 AU-5800)檢測,指標包括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
采用SPSS 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腹痛緩解時間、 腹脹緩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d]Table 1 Comparison of symptom relief time between two groups[(),d]
表1 兩組癥狀緩解時間對比[(),d]Table 1 Comparison of symptom relief time between two groups[(),d]
組別 腹痛緩解時間 腹脹緩解時間觀察組(n=55)對照組(n=50)t 值P 值5.39±1.48 7.62±1.71 7.612<0.001 3.77±1.20 5.37±1.52 6.014<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 MDA、ox-LDL、PON-1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MDA、ox-LDL 指標低于對照組,PON-1 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氧化應(yīng)激因子指標變化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oxidative stress factor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表2 兩組氧化應(yīng)激因子指標變化對比()Table 2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oxidative stress factor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組別觀察組(n=55)對照組(n=50)t 值P 值MDA(nmol/mL)治療前 治療后ox-LDL(ng/mL)治療前 治療后PON-1(U/mL)治療前 治療后4.31±0.86 4.23±0.89 0.468 0.641 3.21±0.65 3.81±0.62 4.829<0.001 85.13±15.67 84.28±15.44 0.280 0.780 64.37±12.42 72.46±13.76 3.167 0.002 92.69±11.42 93.11±11.62 0.187 0.852 116.72±10.76 105.34±10.93 5.372<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 CRP、IL-6、IL-10 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CRP、IL-6 低于對照組,IL-10 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3。
表3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指標變化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
表3 兩組血清炎性因子指標變化對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serum inflammatory factor index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
組別觀察組(n=55)對照組(n=50)t 值P 值CRP(μg/L)治療前 治療后28.37±5.62 27.31±5.58 0.969 0.335 14.73±4.30 17.77±4.49 3.543 0.001 IL-6(μg/L)治療前 治療后48.76±6.94 48.52±7.07 0.175 0.861 19.76±5.61 28.37±6.13 7.515<0.001 IL-10(pg/mL)治療前 治療后31.77±5.26 30.89±5.27 0.855 0.394 56.26±7.37 51.43±7.16 3.400 0.001
治療前兩組WBC、AMY、LIPA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 WBC、AMY、LIPA指標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白細胞、血清胰酶指標水平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leukocytes and serum pancreatic enzy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表4 兩組白細胞、血清胰酶指標水平對比()Table 4 Comparison of the levels of leukocytes and serum pancreatic enzym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組別WBC(×109/L)治療前 治療后AMY(U/L)治療前 治療后LIPA(U/L)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5)對照組(n=50)t 值P 值18.77±4.28 18.38±4.37 0.462 0.645 5.31±1.37 8.34±1.56 10.596<0.001 1 439.14±221.47 1 465.31±229.74 0.594 0.554 423.26±40.19 681.79±68.31 23.892<0.001 1 445.67±182.31 1 420.37±184.39 0.706 0.482 186.49±45.29 283.47±44.71 11.026<0.001
AP 是常見急腹癥,在發(fā)病的早期倡導(dǎo)以藥物保守治療,來減少過度手術(shù)治療[7]。 保守治療以常規(guī)支持、對癥治療為主,包括胃腸減壓、吸氧、吸氧、糾正酸堿紊亂、抗感染、止痛等治療措施。 AP 發(fā)病進展快,如治療不及時或治療療效不佳,可導(dǎo)致病情的延誤并發(fā)生穿孔、出血等嚴重不良后果[8-9]。因此臨床十分關(guān)注AP 治療的療效,該次研究中為提升AP 的治療療效,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chǔ)上加入醋酸奧曲肽、益生菌治療。
醋酸奧曲肽近年來在AP 治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其療效得到臨床認可。該藥物屬于人工合成的胰酶抑制劑,其作用與生長抑素類似,可發(fā)揮抑制胰酶釋放的效果。 同時奧曲肽還能夠在發(fā)生胰腺炎后保護胰腺細胞,促進胰酶體膜的穩(wěn)定,繼而改善門靜脈高壓[10-11]。 并且臨床研究還發(fā)現(xiàn),患者在使用奧曲肽后可抑制胃腸蠕動,一定程度抑制胃酸的分泌,對解除腹痛、腹脹有積極意義。 鑒于奧曲肽在治療AP 中的理想作用, 近年來在治療AP 中已廣泛應(yīng)用該藥物[12]。 俞薇等[13]的研究中在治療重癥胰腺炎時,使用奧曲肽聯(lián)合烏司他丁的方案, 其結(jié)果顯示治療有效率為91.11%,同時腹痛、腹脹、嘔吐等癥狀快速得到緩解,證實奧曲肽在治療AP 中的理想效果。
該次研究選擇以醋酸奧曲肽注射液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的方案,后者屬于益生菌,由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腸球菌組成三聯(lián)活菌,起初主要用于腸道菌群失調(diào)引起的腹瀉的治療, 但近年發(fā)現(xiàn)在急性腹瀉、慢性腹瀉的治療中也有一定功效[14]。 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的作用機制是補充胃腸環(huán)境中的益生菌菌落數(shù),使失衡的菌落環(huán)境得以糾正,有效改善胃腸道功能不良導(dǎo)致的腹瀉、腹痛[15]。 AP 的發(fā)病與感染、胃酸分泌異常、腸道菌落失衡等危險因素相關(guān),并且這些因素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 而既往在治療AP 中主要應(yīng)用抗感染、 抑制胰酶、 抑制胃酸等措施, 缺乏調(diào)節(jié)腸道菌落環(huán)境的措施,一定程度影響治療療效,而在加入益生菌治療后有助于提升整體治療療效[16]。
該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腹痛緩解時間、腹脹緩解時間分別為(5.39±1.48)、(3.77±1.20)d,均短于對照組的(7.62±1.71)、(5.37±1.52)d(P<0.05),顯示常規(guī)治療基礎(chǔ)上以醋酸奧曲肽注射液聯(lián)合益生菌治療可有效促進患者癥狀的緩解,說明兩種藥物的加入對提升療效有重大幫助。 其原因可能在于醋酸奧曲肽注射液可抑制胰酶的分泌, 而益生菌可調(diào)節(jié)失衡的腸道菌落環(huán)境,均能夠促進腹痛、腹脹的緩解[17]。此外該次研究結(jié)果還顯示兩組氧化應(yīng)激指標在治療后得到顯著改善,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MDA、ox-LDL分別為(3.21±0.65)nmol/mL、(64.37±12.42)ng/mL 均低于對照組,PON-1 為(116.72±10.76)U/mL,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以醋酸奧曲肽注射液聯(lián)合益生菌治療后使AP 導(dǎo)致的氧化應(yīng)激反應(yīng)得到有效緩解, 提示AP 在發(fā)病過程大量釋放到血液中的活性氧自由基得到清除, 因此氧化應(yīng)激介導(dǎo)的炎性反應(yīng)也得有效緩解, 這在兩組炎性因子指標的對比中得以驗證。兩組炎性因子指標對比顯示,觀察組治療后CRP、IL-6 低于對照組,IL-10 高于對照組(P<0.05),與兩組氧化應(yīng)激指標變化可相互印證。此外,兩組患者氧化應(yīng)激反應(yīng)得以糾正還可通過白細胞水平和血清胰酶水平進行印證, 研究中治療后觀察組WBC、AMY、LIPA 指標分別為(5.31±1.37)×109/L、(423.26±40.19)U/L、(186.49±45.29)U/L,均低于對照組(P<0.05),也再次說明機體的氧化應(yīng)激得以改善。 在王秋雁等[18]的研究中也以奧曲肽聯(lián)合益生菌治療, 其結(jié)果顯示治療后 WBC、AMY、LIPA 分別為(4.91±2.35)×109/L、(432.69±91.82)U/L、(196.88±49.21)U/L,相較治療前顯著降低,與該次研究結(jié)果對比可相互印證。
綜上所述, 醋酸奧曲肽注射液聯(lián)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治療AP 具有理想的治療效果, 在使用后可促進患者癥狀的緩解,使其氧化應(yīng)激反應(yīng)得以改善,最終獲得理想的整體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