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修,劉煥珍
聊城市中醫(yī)醫(yī)院磁共振室,山東聊城 252000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生活的進步,核磁共振檢查技術因為其無創(chuàng)、操作簡單、無放射線等優(yōu)點,備受臨床醫(yī)生和患者的青睞,也被作為常用的檢查方式在臨床上廣泛使用,并且在許多疾病的診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是核磁共振檢查也有其局限性——患者在進行核磁共振的檢查時,檢查體位是被動的,而且在檢查過程中機器產生的噪音較大,加上檢查所需時間較長,掃描空間較小,患者處于一個較為封閉的環(huán)境,會給患者的心理造成一定壓力,從而產生各種負面情緒,進而影響檢查結果[2]。該文旨在探析核磁共振檢查護理在老年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中對于負面情緒的改善,故從該院2017年10月—2019年10月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老年患者中隨機選取200例作為該次研究對象,對核磁共振護理在老年患者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中的作用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從該院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老年患者中隨機選取200例作為該次研究對象,按照均分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100)和研究組(n=100)。對照組中男54例,占比54.00%;年齡60~78歲,平均(69.5±5.3)歲;女46例,占比46.00%;年齡61~76歲,平均(68.5±5.3)歲。研究組中男51例,占比51.00%;年齡62~78歲,平均(70.5±4.8)歲;女49例,占比49.00%;年齡63~75歲,平均(69.6±5.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在60歲以上;②患者需行核磁共振檢查;③患者自愿參與該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所有患者均無嚴重心腎疾病;⑤所有患者均無語言障礙。排除標準:①患有認知障礙者;②有聽力障礙、溝通障礙等無法配合進行研究的疾病患者;③存在嚴重心腎疾病患者;④不配合治療患者。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在核磁共振檢查開始前,告知患者做核磁共振的注意事項,具體如下:①在掃描之前,需要將手表、手機、鐵質皮帶、鋼筆等金屬和磁敏體物品解下,不得帶入檢查室[3];②若患者體內有金屬植入物,比如金屬假牙、心臟搭橋、胰島素泵等,則不得進行掃描;③在檢查開始前30 min引領患者到候診室候診。
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患者核磁共振檢查護理,具體如下:①如對照組一般向患者介紹做核磁共振的注意事項,解釋做核磁共振的必要性和目的,緩解患者緊張、不安、焦慮等負面心理情緒[4];②給患者介紹核磁共振的工作原理,參觀檢查室,說明做核磁共振需要的時間;③將整個檢查的流程告訴患者,并將掃描過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項,如平穩(wěn)呼吸、平靜心情,盡量保持身體平衡,不移動,避免影響檢查結果。在機器掃描的過程中,患者會聽到噪音,告知患者那是機器發(fā)出的呈梯度的脈沖噪音,不要驚慌,那是正常現(xiàn)象。在檢查過程中注意傾聽影像科醫(yī)生的指導,根據(jù)醫(yī)生的指導進行檢查,在檢查過程中一旦出現(xiàn)任何不適,必須告知影像科醫(yī)生,中止檢查[5]。
①護理有效率評價標準。顯效:護理后,患者能夠準確配合完成磁共振檢查,檢查順利完成;有效:護理后,患者能夠較好了解磁共振檢查項目,磁共振檢查當日完成,且較為順利;無效:護理后,患者磁共振檢查未能完成,或中途終止??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②配合度評價標準。好:可以完全配合醫(yī)護人員;一般:對于醫(yī)護人員大部分的要求能夠配合;差:完全不配合。配合度=(好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③患者對于護理滿意度評價標準(采用該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讓患者填寫進行評估:調查表分數(shù)上限為100分)。非常滿意:調查表得分高于85分;一般滿意:調查表得分處于60~85分之間;不滿意:調查表得分低于60分。滿意率=(非常滿意例數(shù)+一般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④負面情緒的改善效果評價:采用SAS評分和SDS評分,即焦慮自評量表和抑郁自評量表[6]來評估,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越嚴重。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護理后,對照組患者中總有效例數(shù)為87例,占比87.00%;研究組患者中總有效例數(shù)為98例,占比98.00%。研究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總有效率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totaleffective rate of nurs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研究組患者護理檢查的配合度為93.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檢查配合度對比[n(%)]Table 2 Comparison of nursing examination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率為99.00%,明顯高于對照組79.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率對比[n(%)]Table 3 Comparison of nursing satisfaction rat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護理后,兩組SAS、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研究組患者的SAS評分(34.24±4.51)分和SDS評分(35.08±4.32)分均低于對照組的(46.87±4.61)分、(47.45±4.97)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對比[(±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表4 兩組患者SAS、SDS評分對比[(±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SAS and SD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s),points]
組別SA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SDS評分護理前 護理后研究組(n=100)對照組(n=100)t值P值59.14±5.65 58.64±5.78 0.619 0.537 34.24±4.51 46.87±4.61 19.584<0.001 57.16±5.67 56.64±5.81 0.641 0.523 35.08±4.32 47.45±4.97 18.785<0.001
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重。老年人的身體機能、素質等相比較中青年人要弱上許多,易患許多慢性、急性疾病。因此,每一年在醫(yī)院需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老年患者的數(shù)量在不斷增加[7]。
核磁共振作為臨床上常用的影像學輔助檢查手段,應用廣泛,許多疾病的診斷都離不開核磁共振,具有較為良好的診斷效果。雖說核磁共振的出現(xiàn)給臨床醫(yī)生診斷病情提供了便利,但是核磁共振檢查仍有其不足之處[8]。
接受核磁共振檢查的患者需要在一個狹小的環(huán)境中長時間保持一個體位不變,哪怕身體的一個細微的移動,都會對核磁共振的成像造成影響,從而影響臨床醫(yī)生對于病情的判斷和診斷。而且對于患者來說,大部分人對于核磁共振都缺乏足夠的認知和了解,因此在檢查中難免會出現(xiàn)恐懼、焦慮,不安等負面的心理情緒[9-11],導致患者對于檢查的配合度和依從性降低,從而影響到核磁共振的檢查結果,造成誤診、漏診等后果。因此,對于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患者而言,進行有效的、針對性的、人性化的核磁共振檢查護理,目的在于促進患者良好的情緒產生,避免因不良心理情緒而導致檢查出錯,能夠以最好的狀態(tài)接受檢查[12-14]。
對于核磁共振檢查而言,這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核磁共振的檢查中,老年患者出現(xiàn)負面心理情緒,因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導致其不配合醫(yī)生進行檢查的根本原因在于未知和恐懼對于老年患者心理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是極為重要[15-17]。
為了研究給予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老年患者核磁共振檢查護理所能達到的臨床效果,姚箐箐[18]學者將96例要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老年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前者僅僅給予患者常規(guī)護理方案,而后者在前者的基礎上給予核磁共振檢查護理干預,并對兩組患者和醫(yī)護人員的配合度、依從性,對于護理的滿意度和負面心理情緒情況進行了觀察和比較。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和醫(yī)護人員的配合度達到了97.92%,對于護理情況的滿意度也達到了95.83%,均高于對照組(87.50%、79.17%),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SAS評分以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通過研究結果,姚箐箐學者得出“將核磁共振檢查護理和常規(guī)護理方案聯(lián)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得到更好的臨床效果”這一結論。
在該次研究中,通過在檢查前告知患者核磁共振的原理,檢查持續(xù)的時間、可能會發(fā)生的事情等一系列相關知識,使患者對核磁共振能產生正確科學的認知,消除未知感帶來的恐懼。該研究通過將200例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進行研究。研究表明,在常規(guī)的護理方案上給予患者核磁共振檢查護理的研究組,其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 (98.00%)、患者的配合度(93.00%)、患者對于護理的滿意度(99.00%)均高于對照組(87.00%、80.00%、79.00%),但是SAS和SDS評分卻遠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對于要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老年患者而言,在常規(guī)的護理方案基礎上給予核磁共振檢查護理干預,能夠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負面心理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度,從而減少掃描時間,提高檢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