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瓊
福州市第一醫(yī)院新生兒科,福建福州 350000
新生兒是指胎兒脫離母體后28 d內的嬰兒,其肝臟尚未完全發(fā)育,體內膽紅素的代謝速度較慢,可導致大量膽紅素積聚于血清中,進而出現(xiàn)黃疸。黃疸是常見的新生兒疾病,其血液中的膽紅素水平升高后就會導致黏膜、皮膚、鞏膜出現(xiàn)黃染病癥。黃疸可分為生理性與病理性,其中以生理性黃疸發(fā)生率最高。為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和促進新生兒的生長與發(fā)育,以往臨床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主要予以其常規(guī)護理。學者提出,雖然黃疸的治療難度較小,但新生兒正處于特殊階段,而常規(guī)護理僅給予患兒基礎性干預,在改善黃疸方面未能予以針對性的指導,并且易忽略純母乳喂養(yǎng)的重要性,導致患兒的身體素質較弱,更不利于病情的改善[1]。既往研究表明,撫觸是對嬰兒進行有序的皮膚接觸,使嬰兒的皮膚感受器受到良好刺激,從而產生相應生理效應的操作方法,予以新生兒早期撫觸支持,能夠使其得到有益的自然護理,有助于其生長與發(fā)育[2-4]?;诖?,該文回顧性選擇2019年7月—2020年10月該院收治的78名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就早期撫觸支持護理對新生兒母乳喂養(yǎng)及生理性黃疸的影響進行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選擇該院收治的78名新生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不同的護理方法將其分為對照組(39名)與觀察組(39名)。納入標準:①新生兒胎齡均>37周;②新生兒的肝脾大小均正常;③新生兒Apgar評分均≥8分[3]。排除標準:①出生體質量<2 kg的新生兒;②肝功能異常的新生兒;③患有先天性免疫系統(tǒng)缺陷病的新生兒。對照組男16名,女23名;日齡4~16 d,平均(10.37±2.05)d;出生體質量2.5~4.8 kg,平均(3.92±0.13)kg;剖宮產25名,順產14名。觀察組男18名,女21名;日齡3~15 d,平均(10.30±1.96)d;出生體質量2.6~4.9 kg,平均(3.88±0.07)kg;剖宮產23名,順產16名。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研究已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審批,所有患者及家屬對該研究的目的、方法、意義等均已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包括用溫水對新生兒的皮膚進行清潔,確保其干凈衛(wèi)生,降低感染率;對患兒母親進行喂養(yǎng)指導,一對一指導其喂養(yǎng)的正確姿勢,糾正其不規(guī)范行為,確保喂養(yǎng)的順利進行;還要對新生兒的生命體征進行嚴密監(jiān)測,如有異常則立即告知醫(yī)生并配合處理。觀察組從新生兒出生后開始實施早期撫觸支持護理,面部撫觸3次/d,上下肢撫觸2次/d,胸部與背部撫觸撫觸2次/d,具體內容如下。
(1)護理前準備:在對患兒進行撫觸前,護理人員需修剪指甲,短至指端,嚴格按照規(guī)范制度對手部進行清潔后,取適量潤膚油揉搓雙手并保持溫暖,將室溫調整至適宜范圍內。向患兒家屬講解關于撫觸支持護理的相關知識,使其了解撫觸的操作流程、作用等,明白撫觸對患兒的重要性,從而積極配合醫(yī)護工作,同時也可以減輕其擔憂心理;指導患兒家屬對患兒的皮膚顏色、進食狀況等進行觀察,如有異常則立即告知醫(yī)生。
(2)具體護理操作:①頭部撫觸。指導母親將雙手平放置在新生兒前額上,兩手食指與新生兒發(fā)際齊平,雙手同時輕輕向兩側推動,直至后腦勺的位置,共推15次。將雙手平放至新生兒兩腮處,使大拇指對應美人溝的位置,雙手沿著新生兒腮部向下按摩直至頸部,共按摩15次。將雙手食指放置新生兒眉弓上方,平穩(wěn)地滑向其太陽穴處,重復15次。將雙手食指分別放置新生兒鼻梁兩側,先向下按揉,再向其面部兩側按揉,共按揉15次。②上下肢撫觸。引導新生兒張開雙臂,使兩手手心朝上,將右手拇指放置新生兒橫掌紋前部,以此為圓心先順時針按揉10 s,再逆時針按揉10 s。將拇指、食指、中指輕輕握住新生兒的一根手指,由指根處向指尖捻動,每根手指各捻動3次。右手握住新生兒踝部,將左手拇指橫放至其膝蓋下二指寬水平、脛骨外側處,先順時針按揉10 s,再逆時針按揉10 s。將右手拇指與其余四指作環(huán)狀,套至新生兒小腿部,分段擠捏,共擠捏20次。雙手分別握住新生兒小腿部,輕輕抬起并向上推,使其膝蓋保持彎曲,盡量使其大腿貼近腹部,保持5 s后放松,共推10次。③胸腹部與背部撫觸。引導新生兒取仰臥位,兩手分別放于胸部外下方,右手自患兒左肋緣滑向右上側,滑動按摩至患兒右肩部,然后左手自患兒右肋緣滑向左上側,滑動按摩至患兒左肩部,形成一個交叉的形狀“X”,左側撫觸時避開心臟位置,左右來回滑動15次。兩手依次從嬰兒的右下腹向左下腹移動呈順時針方向畫半圓,重復15次。用右將新生兒取俯臥位,頭偏向一側,將雙手對稱平放至新生兒脊柱兩側,向骶尾部滑動,共滑動15次;將雙手五指并攏,橫放至新生兒背部,同時注意手背稍微拱起,從新生兒脖頸處按揉至臀部,來回按揉5次。
(3)創(chuàng)造適宜的撫觸環(huán)境:在撫觸過程中,要確保房間的安靜與溫濕度適宜,為幫助新生兒放松,可以播放輕柔的音樂;撫觸時間可選擇在患兒沐浴前后、午睡或每晚睡前,盡量在患兒清醒、不哭鬧、不饑餓、不疲倦的狀態(tài)下進行。在患兒哭鬧或喝奶后1 h內不宜進行撫觸護理。
兩組均連續(xù)護理7 d。
對比兩組母乳喂養(yǎng)情況,護理前,護理3、5、7 d后血清總膽紅素(TSB)水平及護理滿意度。
TSB檢測:由同一護理人員使用同一經皮黃疸儀進行檢測,于新生兒前額眉心處與前胸兩乳頭連線中點處進行采樣,各測3次取平均值。
母乳喂養(yǎng)情況記錄:出院前,由喂養(yǎng)護理人員對新生兒家屬遞送已擠好母乳情況進行記錄;出院后,由專職護理人員對新生兒家屬進行隨訪并記錄、核對其母乳喂養(yǎng)情況。
滿意度:出院后1個月,請產婦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對護理人員的護理干預工作進行滿意度評價,4~5分表示非常滿意,2~3分表示滿意,<2分表示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shù)+滿意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00%。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與對照組純母乳喂養(yǎng)時間分別為(105.47±15.33)d、(70.62±10.84)d,觀察組明顯長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1.592,P<0.05)。觀察組1、3、6個月母乳喂養(yǎng)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母乳喂養(yǎng)情況對比[n(%)]Table 1 Comparison of breastfeeding condi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護理前,兩組TSB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3、5、7 d后,兩組TSB均下降,但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護理3、5、7 d后TSB水平對比[(±s),μmol/L]Table 2 Comparison of TSB levels in the two groups before nursing,3,5,and 7 d after nursing[(±s),μmol/L]
注:與同組護理前相比,△P<0.05
組別 護理前 護理3 d后 護理5 d后 護理7 d后觀察組(n=39)對照組(n=39)t值P值157.71±36.85 157.83±36.90 0.014>0.05(105.32±30.07)△(124.88±30.49)△2.852<0.05(84.90±23.21)△(109.83±25.78)△4.488<0.05(70.55±20.87)△(93.01±24.36)△4.373<0.05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76.92%,明顯低于觀察組的97.44%,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之一,以膽紅素調節(jié)異常為特征,導致血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引起黃疸的因素主要有肝臟膽紅素代謝障礙,膽紅素生成過多、膽汁排出受阻、胎便延遲等。據(jù)統(tǒng)計,在健康足月出生的新生兒中約有85%的新生兒會出現(xiàn)膽紅素升高的情況,而生理性黃疸一般會在出生后2周內消失,若為早產兒則會延長病程,隨著病情的發(fā)展會逐漸演變?yōu)椴±硇渣S疸。隨著醫(y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對于新生兒黃疸應以預防為主,因此對其產后早期護理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黃疸在新生兒出生后1周內出現(xiàn),雖然可以自然消退,但為了減輕疾病對患兒的損害,進一步提高其預后,仍然需要應用早期護理干預以保證其治療效果。早期撫觸支持護理由外國引進,經研究證實其對新生兒的生長發(fā)育、免疫力增強、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等具有非常積極的影響。該護理模式通過撫觸這一動作,與新生兒的皮膚進行直接、持續(xù)的接觸與刺激,從而達到改善其胃腸道吸收功能的目的,令其機體胰島素和胃泌素分泌增加,加速胎便排出。近年來,早期撫觸支持護理在我國不斷獲得推廣,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xiàn)該護理模式除了能促進新生兒生長發(fā)育,改善其缺血缺氧性疾病外,還可減輕其黃疸癥狀,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1、3、6個月母乳喂養(yǎng)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純母乳喂養(yǎng)時間明顯長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新生兒實施早期撫觸支持護理,可以改善母乳喂養(yǎng)情況。皮膚是人體重要的感受器官,也是神經系統(tǒng)的外在感受器,通過撫觸可以使觸覺感受器受到刺激,進而將該刺激向神經系統(tǒng)傳輸,促進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5]。有資料表明,對于新生兒而言,其呼吸系統(tǒng)、循環(huán)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等仍未發(fā)育成熟,易出現(xiàn)黃疸,并且對母乳喂養(yǎng)的接受能力較弱,予以新生兒撫觸能夠使其獲得安全感,減少攻擊性行為,進而提高其母乳喂養(yǎng)的接受能力[6-7]。在撫觸期間,將雙手食指放置新生兒眉弓上方,平穩(wěn)地滑向其太陽穴處,能夠激活神經細胞,舒張血管,疏通周圍局部血液循環(huán),從而可以調節(jié)大腦過度興奮、壓抑狀態(tài),以此減輕新生兒在喂養(yǎng)時的應激反應[8-9]。指導母親將兩手食指與新生兒發(fā)際保持齊平,雙手同時輕輕向兩側推動,直至后腦勺的位置,能夠提高新生兒的安全感,增進新生兒與母親的感情,從而消除新生兒對母乳喂養(yǎng)的排斥心理[10-12]。母親在與患兒接觸時,可以在心理上拉近與患兒的距離,促進母子感情,從而有利于母親進行母乳喂養(yǎng),這種情況下患兒的攝奶率也會有所提升,對提高母乳喂養(yǎng)率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孫潔等[13]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新生兒出生5 d、出 生6 d的TSB分 別 為 (231.87±8.31)μmol/L、(215.79±9.55)μmol/L,觀察組新生兒出生5 d、出生6 d的TSB分別為(198.46±9.11)μmol/L、(187.02±9.76)μmol/L,觀察組新生兒出生5 d、出生6 d的TSB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新生兒實施早期撫觸支持護理,減少黃疸的發(fā)生。該研究結果顯示,護理3、5、7 d后,對照組的TSB分別為(124.88±30.49)、(109.83±25.78)、(93.01±24.36)μmol/L,觀察組分別為 (105.32±30.07)、(84.90±23.21)、(70.55±20.87)μmol/L,與護理前相比,兩組該指標均呈下降趨勢,而觀察組下降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與孫潔等研究結果一致。在撫觸期間,予以新生兒胸部撫觸,能夠幫助新生兒增強呼吸功能,從而能夠促進呼吸循環(huán),改善睡眠,幫助新生兒增強免疫力。予以新生兒腹部撫觸,不僅能促進胃腸道吸收,還能夠改善其他臟器組織血流,從而加快TSB代謝速度,有效降低TSB水平[14-16]。結合上肢撫觸、下肢撫觸、面部撫觸等,能夠幫助新生兒緩解肌肉緊張,減輕焦慮,穩(wěn)定情緒,從而能夠促進排泄系統(tǒng)發(fā)育,加快TSB排出速度[17-18]。讓患兒在早期獲得觸覺刺激,對其神經中樞系統(tǒng)的生長具有促進作用,且撫觸支持護理為患兒提供的刺激是安全的、溫暖的,可以令其體內激素良好分泌,進而改善其免疫功能?;純旱奶ケ惚M早排出,可減少其肝臟循環(huán)所引起的胎糞中的膽紅素重吸收入血,令其消化吸收能力有所增強,促進膽紅素排出,降低血膽紅素水平,最終達到防治黃疸的目的[19-20]。該研究中,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對新生兒實施早期撫觸支持護理可以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因為在開展護理前,護理人員注重對自身手部的清潔與處理,避免指甲過長而對患兒造成傷害,同時在護理過程中為患兒營造舒適的環(huán)境,選擇在患兒清醒、不哭鬧、不饑餓、不疲倦的狀態(tài)下進行,促進了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在此過程中注重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增加家屬對疾病及護理措施的認識與了解,從而提高家屬的護理滿意度。護理人員在進行撫觸支持護理時注意手法輕柔,若患兒出現(xiàn)用力掙扎、皮膚變紅、哭鬧等情況則立即停止[21-22]。
綜上所述,對新生兒實施早期撫觸支持護理,可以改善母乳喂養(yǎng)情況,減少黃疸的發(fā)生,并提高患兒家屬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