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懷文
(大連大學 文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關于“但凡”與“大凡”的詞性,本文采用張誼生(2001)在副詞鑒別與分類標準中的說法:把二者認定為統括性附體范圍副詞,表“總括某范圍內的一切[1]”。此外,《漢語大詞典》中“但凡”還有連詞“倘若,假如”義,“大凡”還有名詞“大要”義?!吨鼐巼Z辭典》中“大凡”有“大抵、大概”義。由于“但凡是”與“大凡是”中“是”為表達性詞綴①下文將詳細論述。,不改變詞的性質[2],所以已詞匯化了的“但凡是”與“大凡是”仍具副詞或連詞性質,二者都是在多種因素作用下,由“但凡”與“大凡”的意義和用法逐步發(fā)展而來的。
既有的關于“但凡是”的論文僅一篇,李毅(2010)簡單介紹了“但”“但凡”“但凡是”的詞性、用法及語義特點等[3]。關于“大凡是”的研究暫付闕如。二者在結構、功能及語義特征上大體相同卻又存在一些差異,有待于厘清。而差異形成的原因,也值得我們深入探討②本文共時語料與歷時語料來自“北大CCL語料庫”“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漢籍全文檢索系統”“中國基本古籍庫”。。
本文要討論的“但凡是”不含“但/凡是”的情形,例如:
1.我步履艱難,不能與她們一道漫山遍野去找你,但/凡是其他相關途徑,我都盡量去提供(自擬)。
句中“但”與“凡是”是兩個獨立性質的語言單位,分屬不同的結構層次,“但”表整個下文的轉折,“凡是”則只對其后定中短語進行限定。
本文要討論的“但凡是”和“大凡是”在使用時,有如下共同點:
在結構和功能上,都可作附加式副詞,如例2、例3中“是”可去掉;都可作偏正式副詞或動詞性偏正短語③張誼生(2003)指出,“同形的、不同類別的‘F是’間只有凝固、融合程度的強弱高低,無絕對界限,在實際言語中存在一些似詞非詞的‘F是’很正常?!惫饰覀儗Α暗彩恰薄按蠓彩恰笔窃~是語只作大致區(qū)分。,如例4、例5、例6中“是”不可去掉。
2.大凡是見過這種微笑的人,無不為之感銘肺腑。(翻譯作品《敦煌》)
3.但凡是農業(yè)占優(yōu)勢的地方,人們一般都生活在幾代同堂的大家庭中。(當代報刊《讀書》)
4.沒有人生來就喜歡考試的,大凡是人,沒有不怕考試的。(網絡語料網頁C000020)
5.不管是誰挖到的,但凡是文物,就都是國家的。(周大新《湖光山色》)
6.但是如果婦女們不同意,她大凡是不會被誘拐的。(趙林《文化融合與文明沖突》)
在意義上都具有以下特點①除語料外,同時參照《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重編國語辭典》。:
A統括性,通常與“都”“皆”“均”等詞連用,表“總括一般情況”,可用“所有”替換(例2、例3)。如例2,首先把“見過這種微笑的”作為“人”的修飾成分,然后用“大凡是”將滿足定語修飾的那部分進行歸類限定,所限定的范圍就是所統括的對象。
B條件性,通常與“就”“便”等詞連用,表“條件限定”,可用“只要”替換(例7、例8)。如例7,“我認準的道”表充分條件,“但凡是”對其進行限定,表“只要是”滿足定語修飾的那部分“道”,就能成為實現“闖下去”的充足理由。
但凡是我認準的道就要不停地闖下去。(劉媛《“孩子頭兒”宗介華》)
8.但大凡是因襲傳統畫法,總是有點單調。(《人民日報》1993年7月)
C主觀性,二者都帶有一種主觀評價傾向。在例3中,“但凡是”在限定某“地方”的特征是“農業(yè)占優(yōu)勢”時,還隱含了“作者”這一高層次“言者主語”,“認為”該地方與我們平時認知的其他地方在整體上存在對比。
通過對“北大CCL語料庫”和“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共時語料的考察和統計,得到“但凡是”與“大凡是”各結構及功能類別、意義類別的占比情況,如表1:
表1 “但凡是”與“大凡是”各結構及功能類別、意義類別的占比情況
據此可將二者在結構、功能及語義上的差異概括如下:
(1)作范圍副詞時,“但凡是”的“只要(就)”義多,表一種條件限定,強調“少”?!按蠓彩恰钡摹八校ǘ迹绷x多,表一種類聚統括,強調“多”(例2、例7)。
(2)在范圍副詞基礎上,“但凡是”進一步發(fā)展出連詞功能,表“倘若,假如”(例9)?!按蠓彩恰卑l(fā)展出語氣副詞用法,表“大抵、大概”(例6)。
9.但凡是我身上掉下來的,又有一話說,——只好憑他們罷了。(清.曹雪芹《紅樓夢》)
(3)二者附加式副詞的用法都較多,“大凡是”的偏正式副詞或動詞性偏正短語占比較高。
此外,在“北大CCL語料庫(共時)”和“國家語委現代漢語語料庫”中搜索,“但凡是”大量出現在否定句法環(huán)境中,而“大凡是”則很少出現在否定句法環(huán)境中,例如:
10.但凡是得罪了曹操的人,幾乎沒有不報復的。(《易中天品三國》)
但凡是養(yǎng)鴿子的,沒人不知道張公子的大名。(《張紹剛博客》)
語言共時的交叉是其歷時演變的結果[4],幾種同形異構的“但凡是”“大凡是”間上述差異正是二者歷時演化差別在共時平面上的反映,它們是由不同語法化機制和路徑虛化而來。
“凡”的虛詞用法在周代語料中就有記載①如“惟天不畀不明厥德,凡四方小大邦喪,罔非有辭于罰?!薄胺病睘楦痹~。(周《今文尚書》)。在《說文解字》中,“凡”的本義“最括也”。但在早期文獻和造字理據②郭沫若《卜辭通纂》:凡字,盤之初文也。象形。甲骨卜辭中“盤庚”也作“凡庚”可證。上都很難考證“凡”的虛化軌跡。語言的共時現象可幫助我們解釋歷時問題,“凡”的歷時演化痕跡投射到現代漢語中主要形成以下幾種義項③這些義項是在《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多部詞典中擇要者概括出的。:
名詞:大旨、綱要。
形容詞:平常的,平庸的;世俗的。
副詞:總共;凡是、所有,總括某范圍內一切。
“凡”在作指人名詞時,是非“圣”,即空間范圍內相對于少數的大多數人。用作指事名詞(如“舉凡”)時,表“要領”“大旨”義,即事情的核心內容、關鍵部分。在使用中認知域逐漸由空間范圍內“大多數、大部分”投射為程度上“重要的、主要的”方面,體現了語義的泛化。在以后的使用中,語義又逐步演化出形容詞“平凡的、一般的”義,如“凡人”;形容詞“世俗的、凡庸的”義,如“凡間”。“凡”認知域由程度向性質轉化,常以形容詞身份修飾句首名詞,例如:
凡人未見圣,若不克見;既見圣,亦不克由圣,爾其戒哉?。ㄖ堋督裎纳袝罚?/p>
而“凡”作為表“總括某范圍內一切或一般情形”“所陳述對象無一例外”的副詞用法則來自形容詞“凡”后接成分的變化及狀語的句法位置。首先是“凡”所限制的成分逐漸變復雜,如例,由單純名詞“子”變?yōu)殡[含數量的名詞性成分“黃帝之子”。
凡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春秋《國語》)
與作形容詞時不同,此時“凡”與名詞性成分聯系需以名詞數量為紐帶,與名詞不發(fā)生直接的結構關系,只能在狀語位置逐漸副詞化。
1.“但凡”的語法化
“但凡”的語法化機制主要是跨層重組、語義沾染。
就“但凡”的凝固化來看,起主要作用的是重新分析中的“跨層重組”。“但”和“凡”原本各自虛化后④于麗娟(2007)指出,“但”的本義為“袒露”,后引申為“空、徒然”,最后虛化為限定性范圍副詞“只、僅”。分別與其后不同結構層次成分發(fā)生直接關系,但作為構詞詞素層面的它們,在線性序列上經常挨著出現,如例:
相與無相,此處不同。但/凡所見有,即是圣。(南北朝.蕭統《昭明太子集》卷五)
在語義上分兩種情況。第一種,限定條件。由于“但”作限制性副詞表“只、僅”義,即“不超過”,可引申為“只要”[5]條件義⑤良得黃石公不死之法,不但《兵法》而已?!侗阕印绕ぶ晾怼?。與“凡”長期高頻連用,“但”的“條件”義滲透到“凡”中去,使“凡”在語義上沾染了與它相同的“條件”義,由“歸類限定”轉化為“條件限定”,相同的語義基礎使二者對后接成分雙重限定,加速其融合為一個結構體,最終二者結構間分界消失,“但+凡+NP/VP”在結構上重新分析為“但凡+NP/VP”,即副詞“但”與副詞“凡”在狀語句法位置上作為構詞詞素間接虛化為副詞“但凡”,表“只要(就)”。因此,“但凡”的語法化過程并不體現在詞的層面,不由實詞進一步虛化而來,而是體現在構詞詞素的句法層面,它們一開始結合成詞時就是副詞。
第二種,限定類別?!暗钡姆秶拗屏x,表不超出某范圍,可引申為肯定某范圍內的情況,對范圍外情況不加討論,如下例:
先學其身,以知吉兇,是故賢圣明者,但學其身,不學他人,深思道意,故能太平也。(東漢《史論.太平經》)
這一過程也是“但”主觀性不斷增強的過程,因為對范圍內狀況都是可保證的、可控的,所以帶有言者的主觀態(tài)度、情感及立場。此種情況“但”“凡”連用,“但”原有意義模糊或失落,僅主觀化為一種肯定,強調“凡”的“歸類限定”義,輔助“凡”構成雙音韻律。
副詞“但凡”表“只要(就)”用法時限定條件,表對可實現結果的一種輕微假設。當后面經常出現的確定結果變?yōu)槲磳崿F的可能結果時,輕微假設就有可能轉化為完全假設,肯定設定轉化為假設設定。逐漸地,前后分句間所蘊含的邏輯關系會被“但凡”所吸收,進而推導出“如果”義。隨著這種語境吸收的經?;统B(tài)化,“但凡”最終產生連詞用法。
綜上,副詞“但凡”是由“但”“凡”在狀語位置上經跨層重組語法化而來。若表“歸類限定”義的“凡”在語義上沾染了“但”的“條件”義,二者就融合表“條件限定”義,經語用推理可進一步轉化為連詞“如果”。若“凡”在語義上被“但”的“肯定某范圍內情況”所強調,二者融合后共同表“凡”的“歸類限定”義。
2.“大凡”的語法化
“大凡”的語法化機制主要是狀語的句法位置、語義泛化。
首先是短語“大凡”的名詞化:形容詞“大”有“超出一般對象”義,修飾表“事物核心部分”的“凡”?!按蠓病痹~匯化后,表對事物概況的描述,有“大致情形”“大略”義,例如:
禮之大凡:事生,飾歡也;送死,飾哀也。(戰(zhàn)國《荀子》清抱經堂叢書本)
在“NP大凡VP”結構中,名詞“大凡”作小主語,VP是對“大凡”的具體說明,是對客觀事實所做的概括總結。此時“大凡”已進入VP前的狀位,具備虛化為副詞的句法條件。在語義上,“大致情形”本身具有不精確性與不詳細性,這是其產生概括義的語義基礎。隨著頻繁使用于VP前,“大致情形”整體抽象泛化為“大體”,表一種概量信息。由于前面的大主語經常省略,“大凡”最終在狀位虛化為表“類聚統括”義的范圍副詞,例如:
大凡生于天地之間者,皆曰命。(戰(zhàn)國《禮記》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值得注意的是,“大凡”是在狀語位置和語義泛化的共同作用下整體完成副詞化的,屬于成詞后虛化而不是間接虛化,虛化后“大凡”由名詞的核心功能變?yōu)楦痹~的輔助功能。
“類聚統括”意味著對數量、范圍、程度等進行估量,“很大范圍或程度”意味著“很大可能”?!按蠓病敝饾u由“總括性”變?yōu)椤盎蛉恍浴?,主觀化為言者根據自身經驗對未知事件的判斷、推測和估計,成為語氣副詞表“大抵”“大概”義,例如:
然助帝王治,大凡有十法:一為元氣治,二為自然治,三為道治……(東漢《史論.太平經》)
上例“大凡”表言者根據自身經驗對“助帝王治”進行揣測,但這一揣測并不一定與事實相符。
綜上,副詞“大凡”是由短語“大凡”名詞化后,整體在狀語位置上重新分析,并在語義泛化作用下完成副詞化的,屬成詞后虛化。在主觀化動因下,由表“類聚統括”義的范圍副詞繼續(xù)虛化為表“大抵、大概”義的語氣副詞。
1.“但凡是”
“但凡”與“是”最初連用是在“但凡+是(v)+量詞+NP”結構中,作為謂詞性偏正短語表限制性判斷,與后面“NP”是動賓關系,如例?!笆恰庇捎诳刂破浜蟮呐袛噘e語必須保留,“但凡+是”的基本功用是對后面名詞的類別進行制約。
但凡是個有教養(yǎng)的男人,這種情況下都無法說不。(《中國式離婚》)
由于“但凡是”經常在線性序列連續(xù)出現,人們就有可能在心理上不再對其進行內部結構分析而把它們看作一個整體,二者在結構上趨于緊湊且意義上逐步融合,由謂詞性偏正短語凝固成偏正式副詞,對后面名詞性成分進行類別或條件限定。此時“是”作為表義重點并賦有重音,不可刪,例如:
因為但凡是家,就有它的庸常與瑣屑。(《人民日報》1995年11月)
在高頻連用中,一部分“但凡是”的語義重心逐漸前移到“但凡”上面,詞義由“但凡”承擔并強化,“是”的義素逐漸弱化,最終虛化為表達性詞綴①董秀芳(2005),漢語派生結構的類型以表達性派生為主,不改變詞的類別。此處“是”判斷義弱化,引介義凸顯。,刪掉后句子仍通順。“但凡是”內部結構關系由偏正變?yōu)楦郊?,整體與后面成分的關系由動賓變?yōu)闋钪小!笆恰痹谀撤N意義上標示語意的順延,為聽話人指明方向,如例3。
“但凡”還有連詞“如果”的用法,“是”作為表達性詞綴,不改變詞的性質,“但凡是”整體仍可分析為連詞,例如:
假使有人說,民主制是好的,但凡是具有某種意見的人卻應該不許投票;那么我們就可以斷定這個人是不一貫的。(《西方哲學史》)
2.“大凡是”
同樣作為謂詞性偏正短語,除與“但凡是”表限定性判斷用法相同外,“大凡是”還可表評判性判斷?!暗彩恰痹谂袛嘀邢薅悇e或條件,“大凡是”還可在判斷中表言者預測。在“NP+大凡+是(v)+NP”的源格式里,“大凡”起初是作為NP的小主語出現的,“是(v)+NP”是對“大凡”的具體說明,二者通常表一個完整命題。當前面的NP主語省略,“大凡”由“大致情形”義在狀語位置上泛化為“總括性”,又進一步主觀化為“大概、大抵”用法時,其基本功用就是對某命題進行主觀評價,而使用“是(v)+NP”對事物進行判斷正是人腦認識事物的基本反映,所以此時“大凡”與“是”因保持邏輯和語義等方面的前后一致性而經常在句中一起共現,“是”不可刪,如例:
大凡是個虎,胸前便有一塊骨頭,形如乙字,叫作虎威。(清《俠女奇緣》)
無論參構語素“大凡”有“類聚統括”義還是“大抵、大概”義,最終“大凡是”都演變成為前正后偏的附加式副詞,語素“是”地位下降,依附性強,可刪除,如例2。
此外,“大凡是”和“但凡是”最終凝固成詞是同整個“副詞+是”系統的凝固化趨向分不開的①如“但是、要是、總是”等。,這體現了副詞語法化過程中的類推機制[6]。
總的來看,“但凡是”和“大凡是”在結構、功能及語義上相似度較高,經常被視為等同的兩組語言單位。本文經語法化考察,認為:
(1)“但凡是”“大凡是”不同的虛化動因及路徑導致二者結構、功能和語義在現代漢語中出現共時差異。
(2)作范圍副詞時,“但凡是”的“只要(就)”義多,表條件限定,強調“少”,大量出現在否定句法環(huán)境中。這是由于參構語素“但”在與“凡”跨層重組前有限制性副詞的用法,提供“只、僅”義,其又表一種“少”,可抽象化為一種否定。
(3)作范圍副詞時,“大凡是”的“所有(都)”義多,表類聚統括,強調“多”,這是因為參構語素“大”的作用。而“統括”意味言者據自身經驗對客觀事物進行估量、判斷和推測,“大凡”逐漸主觀化為“大抵、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