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蘭英,葉超,李文,束倩賢,陳旭,黃修麗,費倩,黃卓蓉,宋瑋
江蘇省溧陽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江蘇溧陽 213300
人工氣道屬于患者其他氣源、 生理氣道之間的連接渠道,其功能主要體現為保障氣道通暢,可以為ICU 患者氣道機械通氣以及引流提供一定的條件。如果患者無法有效通氣或者無法將呼吸道中存在的內分泌物質有效清除, 需要選擇應用插管方式展開機械通氣治療[1]。在人工氣道中需要應用有效的輔助設備進行通氣有效性的維持以及檢測, 在此情況下還需應用氣囊監(jiān)測表進行檢測。 人工氣道氣囊管理在ICU 患者氣管導管護理期間具有關鍵性作用,在保證潮氣量供給的同時可以規(guī)避漏氣、 胃內容物及口咽分泌物反流后誤吸等并發(fā)癥[2]。由此可見,在ICU人工氣道監(jiān)測中理想的氣囊壓力可以避免氣管壁、氣道導管漏氣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逐步降低氣管黏膜血液循環(huán)[3]。目前臨床上所應用的人工氣道氣囊壓力監(jiān)測方式較為豐富, 選擇更為安全可靠的監(jiān)測方式屬于臨床研究的重點課題。 隨機選取2020 年7月—2021 年7 月該院ICU 科室中創(chuàng)建人工氣道的患者120 例作為研究對象, 分析評估ICU 人工氣道監(jiān)測、 護理中聯合應用氣囊壓力表以及呼吸機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抽取該院ICU 科室中創(chuàng)建人工氣道的患者120 例,以隨機數表法分組劃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對照組:男36 例,女24 例;年齡11~89 歲,平均(50.24±3.72)歲;表現為急性心梗、冠心病8 例,重癥肺炎、AECOPD 31 例,顱腦損傷者11 例,多發(fā)創(chuàng)傷5 例,急性中毒3 例,心肺復蘇手術治療2 例。 觀察組:男39 例,女21 例;年齡11~90 歲,平均(50.39±3.68)歲;表現為急性心梗、冠心病7 例,重癥肺炎、AECOPD 26 例,顱腦損傷者12 例,多發(fā)創(chuàng)傷10 例,急性中毒2 例,心肺復蘇手術治療3 例。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納入標準:所選研究對象均收入ICU 科室;經口氣管導管連接呼吸機展開機械通氣治療;認知狀態(tài)、溝通能力正常;基本生命體征穩(wěn)定;患者臨床資料以及隨訪資料齊全;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排除標準:機械通氣時間<72 h 者;臨床資料缺失者;伴隨認知功能、溝通障礙、精神障礙者;表現為急性心肌梗死、代謝功能紊亂者;臨床資料以及隨訪資料缺失者。
兩組患者在人工氣道監(jiān)測中所用持續(xù)氣囊壓力監(jiān)控儀產自無錫康萊醫(yī)療有限公司, 規(guī)格型號為GPC-B,所用氣囊壓力監(jiān)測表型號為Germany。
對照組患者于該次研究期間應用間斷 (4 h)氣囊壓力監(jiān)測+呼吸機監(jiān)測,選擇臨床經驗較為豐富的護理人員依照指南所推薦的間斷(4 h)氣囊內壓力監(jiān)測方式展開機械通氣人工氣道管理, 明確氣囊是否出現漏氣現象, 應用氣囊壓力監(jiān)測表實時測壓[4]。如監(jiān)控過程中需對患者進行吸痰,按吸痰模式。吸痰結束后,再按監(jiān)控鍵,儀器進入正常氣囊監(jiān)控狀態(tài)。根據壓力值進行注氣容積的不斷調整, 與呼吸機聯合應用檢查氣囊是否存在漏氣等不良情況, 操作人員在具體執(zhí)行過程中還需密切觀察潮氣量峰值波動情況,詳細記錄氣體容積[5-6]。兩組患者于操作期間均借助于機械通氣指南(2006)落實規(guī)范化的人工氣道管理。
觀察組則在人工氣道監(jiān)測期間應用持續(xù)氣囊壓力監(jiān)測+呼吸機監(jiān)測,研究期間為觀察組患者連接氣管插管連接管路后,連接持續(xù)氣囊壓力監(jiān)控儀,儀器開機進入氣囊正常監(jiān)控狀態(tài)。
護理干預措施:①健康教育:在人工氣道監(jiān)測方面對患者以及家屬健康教育指導, 詳細講解氣囊壓力表、呼吸機的作用,講解相關安全事項,避免患者出現自主拔管情況。 明確說明氣囊壓力表和呼吸機連接的原理和步驟以及人工氣道監(jiān)測期間的相關注意事項, 此外詳細講解氣囊壓力監(jiān)測表功能和常規(guī)指標數值,提高患者對于氣囊測壓的認知,緩解患者不良情緒。②體征監(jiān)測:密切觀察患者于通氣期間氣囊壓力表的變化情況,有效降低意外拔管的發(fā)生,對于氣囊壓力比較高的患者適當開放氣閘, 檢查指針是否返回到綠色區(qū)域中, 在注氣操作期間保持動作緩慢,避免因壓力過高造成器官組織受損。注氣結束后檢查是否存在漏氣情況, 在發(fā)生漏氣以后落實加壓操作,確保指征不超過綠色區(qū)域。 ③日常護理:對于無禁忌證者將床頭適當抬高30~45°,在吸痰前后均進行手衛(wèi)生規(guī)范的嚴格執(zhí)行, 每間隔1 周更換1次呼吸機管道,在出現污染情況時隨時更換,確保接水杯所處位置低于氣道出口平面, 落實口腔護理4次/d。 ④氣囊壓力表、氣管導管連接:人工氣道監(jiān)測期間還需將氣管導管和氣囊壓力表相連接, 在充氣手柄按壓時選擇合適的力度, 對于氣囊采取充氣操作時保證動作緩慢, 避免出現壓力升高以及牽拉氣管組織受損的情況。⑤心理疏導:在患者意識狀態(tài)清醒以后應用呼吸機時可能具有焦慮、緊張、煩躁、不安等相關負性情緒, 為此護理人員需要加強心理護理,明確告知人工氣道的用途,幫助患者了解機械通氣以及人工氣道監(jiān)測對于疾病治療作用, 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避免患者的負性情緒影響治療效果,甚至延長患者康復治療時間。 ⑥充氣結束: 充氣結束后, 將氣囊壓力標準和氣管導管之間的連接管道斷開, 同時仔細檢查呼吸機運行期間是否存在漏氣情況,如果發(fā)現漏氣現象需要落實加壓處理,但是不得超出綠色區(qū)域。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分析氣道黏膜受損、誤吸、氣囊破裂、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癥狀發(fā)生情況。
干預前后鎮(zhèn)靜-躁動評分:情緒不穩(wěn)定,需要在護理期間給予束縛可以記作6~7 分;情緒波動大、身體躁動, 在采取勸阻以及安撫以后能夠保持安靜可以記作5 分;情緒穩(wěn)定以及護理期間配合度高,容易喚醒可記作4 分;患者嗜睡,應用語言可喚醒,于治療期間服從簡單命令記作3 分; 患者對于刺激無反應、無法服從命令可以記為1~2 分,以2~3 分為鎮(zhèn)靜效果最佳[7]。
氣囊壓力監(jiān)測情況:對比分析注氣容積、氣囊壓力。
生活質量:借助于SF-36 量表(生活質量測定量表)進行患者生活質量的綜合評估,單項評分為100分,評估內容包括生理功能、總體健康、活力、情感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軀體疼痛以及一般健康狀況,分值和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采用SPSS 24.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3.33%, 觀察組為1.67%,觀察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干預前,對比評估對照組、觀察組鎮(zhèn)靜-躁動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鎮(zhèn)靜-躁動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鎮(zhèn)靜-躁動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edation and agita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points]
表2 兩組患者鎮(zhèn)靜-躁動評分對比[(±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sedation and agitation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points]
?
觀察組注氣容積、氣囊壓力較對照組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氣囊壓力監(jiān)測情況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airbag pressure monitor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表3 兩組患者氣囊壓力監(jiān)測情況對比(±s)Table 3 Comparison of airbag pressure monitor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
觀察組生活質量較對照組高,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of-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points]
表4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Table 4 Comparison of quality-of-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s), points]
?
氣道主要是指患者在接受臨床治療時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氣道有效引流、氣道暢通以及疾病治療的有效保證[8]。 于創(chuàng)建人工氣道時,不僅需要保證氣道氣囊壓力,避免套管、氣管之間出現漏氣情況,進而降低分泌物反流后誤吸發(fā)生風險性, 還需要盡最大可能保證通氣量,降低對于氣道黏膜產生的損害,由此可見, 在人工氣道建立過程中準確測量氣囊壓力可以保證患者身心健康[9]。 對于ICU 收治的患者而言, 創(chuàng)建人工氣道不僅需要保證氣道氣囊的內部壓力,還需要促進通氣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性,在注氣過程中保證通氣量的有效性,這對于減少氣體壓力以及減少氣道組織造成的損傷具有積極意義[10]。
該次結果充分證實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67%,明顯低于對照組13.33%(P<0.05),研究所的數值和張冬玲等[11]的研究結果具有較高的相似性,在其研究過程中,觀察組氣管黏膜損傷、誤吸以及反流等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8.77%低于對照組26.79%(P<0.05), 表示在氣囊內壓力監(jiān)測過程中聯合氣囊壓力表以及呼吸機有利于減少誤吸以及反流的發(fā)生,可以加快患者康復進程。 分析原因如下:在臨床實踐過程中以往常用的常規(guī)手估氣囊測壓注氣方式, 經大量的臨床研究數值證實常規(guī)手估氣囊測壓注氣方式雖然具有明確的應用價值, 但是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和目標。 臨床上應用的常規(guī)手估方式由臨床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展開注氣操作, 操作期間所用方式為手指捏感, 于具體操作期間更多的是依靠于護理人員自身臨床經驗,所得數值偏高、偏低都屬于不可避免的情況,再加上常規(guī)手估氣囊測壓注氣方式目前并無參考標準,不能達到預期干預效果[12]。大多數醫(yī)護人員為規(guī)避漏氣、導管脫落等不良情況,選擇注入較多氣體,促使氣囊內壓力逐步增高,雖然可以獲得理想的導管固定效果, 但是也增加了食管氣管黏膜受損率,甚至會造成柱狀上皮組織壞死,誘發(fā)氣管壁穿孔、破裂等并發(fā)癥,直接威脅著患者身心健康, 可見保證氣囊壓力注入情況的準確率于氣管黏膜受損中具有重要作用[13]。 和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注氣容積、氣囊壓力所得數值較低(P<0.05),接受人工氣道建立的患者大多年齡較大、病情危重,經檢查可見環(huán)狀軟骨具有鈣化風險性, 導致氣管壁彈性纖維水平降低,支氣管壁逐漸變硬,采取擴張管腔的方式對于提高氣道內壓力具有積極影響, 不僅如此還能增強氣囊壓力[14]。 聯合應用專用氣囊壓力表、呼吸機展開人工氣道監(jiān)測可以隨時觀察和掌握漏氣狀況、潮氣量,準確性比較高,可以盡最大可能預防氣囊破裂、氣道黏膜受損等不良情況的發(fā)生[15]。 而且選擇專用的氣囊壓力表能夠更加準確的掌握患者在創(chuàng)建人工氣道以后氣管黏膜所承受的壓力, 所應用的測壓方式安全性、科學性較高,可以減少外界因素的影響,避免氣囊對于氣道黏膜產生的壓迫性作用,改善注氣容積、氣囊壓力[16]。 氣囊測壓表依照劃分區(qū)域進行球囊壓力的衡量,可以精確注氣,保證球囊壓力以及充氣量均達到安全標準, 有利于減少患者應激反應[17]。 干預前,對比評估對照組、觀察組鎮(zhèn)靜-躁動評分,所得數值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 觀察組鎮(zhèn)靜-躁動評分低于對照組 (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較高(P<0.05),在人工氣道管理期間應用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準確、方便、及時地測量氣囊壓力變化情況, 在創(chuàng)建人工氣道以后將氣管導管的氣囊壓力保證在有效范圍內, 不僅可以保證氣囊和氣管壁之間不漏氣, 還能避免口腔分泌物和胃內容物反流誤吸至氣管,有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18]。 聯合應用氣囊壓力表、呼吸機有利于避免氣囊過度充氣,制定氣囊壓力監(jiān)測標準流程后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氣囊壓力監(jiān)測標準流程, 還能避免因氣囊壓力過低或者過高誘發(fā)相關并發(fā)癥,降低呼吸機肺炎的發(fā)生情況,在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時還可以提升護理服務質量[19]。該次研究所得結果充分證實, 于ICU 人工氣道監(jiān)測期間聯合應用氣囊壓力表和呼吸機可以有效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有利于為患者預后提供安全保障,同時可以促使患者在治療期間保持安靜, 對于提高患者配合治療依從性具有積極意義, 可以提升患者整體生活質量、保證患者身心安全[20]。
綜上所述,于人工氣道氣囊壓力監(jiān)測以及護理期間聯合應用氣囊壓力表和呼吸機可以促進空氣囊壓力,為患者預后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具有較高的安全性, 可以提升整體生活質量和改善預后,有利于充分把握和控制氣囊壓力,提升了整體護理服務質量以及通氣安全性,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值得借鑒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