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淼,蓋小君,劉玲,尹明榮,張傳強,李玉燕,郭龍宗,王一新
(1.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山東泰安 271018;2.煙臺市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山東煙臺 264003;3.昌邑市畜牧業(yè)發(fā)展中心,山東昌邑 261300;4.山東益生種畜禽股份有限公司,山東煙臺 265509)
禽網(wǎng)狀內(nèi)皮組織增生癥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是一種致瘤性反轉(zhuǎn)錄病毒,可感染雞、鴨、火雞等禽類,引起以網(wǎng)狀細胞增生以及淋巴組織和其他組織慢性腫瘤為主要特征的網(wǎng)狀內(nèi)皮組織增生癥(reticuloendotheliosis,RE)。REV 不僅可以誘發(fā)腫瘤,還可以造成感染禽生長遲緩和嚴重的免疫抑制,從而繼發(fā)其他病原感染,導致禽群淘汰率和死亡率升高,給養(yǎng)禽業(yè)帶來巨大經(jīng)濟損失[1]。該病既可以通過水平接觸傳播,也可以通過種源垂直傳播[2]。此外,使用污染了REV 的禽用弱毒疫苗也是該病的重要傳播方式之一[3-5]。
REV 的前病毒基因組序列全長8.0~9.0 kb,包含gag、pol和env3 個基因以及兩端完全一致的長末端非編碼序列(long terminal repeat,LTR)。1957 年,第1株REV T株從1 只患有內(nèi)臟淋巴瘤的火雞中被分離出來。在我國,何宏虎等[6]1986年首次分離出1株REV-C45株。之后,山東、江蘇等地也多次分離到REV[7-8]。近年來,我國雞群中的REV 血清抗體陽性率逐漸增高,特別是在地方品系雞中尤為明顯[9]。流行病學調(diào)查研究[10-12]顯示,REV 與其他免疫抑制病毒,如馬立克氏病毒(Marek′s disease virus,MDV)、禽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ALV)以及雞傳染性貧血病毒(chicken infectious anemia virus,CIAV)混合感染越來越普遍,嚴重威脅家禽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盡管已有文獻[13-16]報道在我國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的雞群中分離到REV,但對分離株致病性的研究相對較少。2021 年,本課題組在山東省某疑似發(fā)病白羽肉種雞群中分離到1株REV野毒株,并將其命名為SD2101株,隨后對病毒全基因組序列進行了測序和遺傳進化分析,并通過動物試驗研究了其致病性。
山東省某父母代白羽肉種雞場雞群在100 日齡左右出現(xiàn)生長遲緩、精神萎靡現(xiàn)象,但死亡率較低,剖檢未發(fā)現(xiàn)肝臟和脾臟等部位出現(xiàn)明顯的腫瘤結(jié)節(jié)。血清學檢測顯示,該雞群REV 抗體陽性率為36.40%,而J 亞群ALV、AB 亞群ALV 等免疫抑制性病原抗體檢測結(jié)果均為陰性,初步懷疑該雞群發(fā)生REV 感染。無菌采集疑似感染雞抗凝血,1 200 r/min離心5 min后,取血漿凍存于-80 ℃?zhèn)溆谩?/p>
DNA 提取試劑盒、DNA 片段純化回收試劑盒和質(zhì)粒小量提取試劑盒,均購自北京諾貝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V 特異性單克隆抗體11B118,由山東農(nóng)業(yè)大學崔治中教授惠贈[17];異硫氰酸熒光素(FITC)標記的山羊抗鼠IgG 抗體,購自Sigma公司;大腸桿菌DH5α 感受態(tài)細胞,購自北京全式金生物技術(shù)有限公司;pMD-18T 載體,購自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
將DF-1 細胞接種于6 孔培養(yǎng)板,置于37 ℃、5% CO2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待細胞鋪滿匯合至80%左右時,每孔接種150 μL 疑似感染雞血漿,37 ℃吸附2 h 后,換為含2%胎牛血清的DMEM 細胞培養(yǎng)液,培養(yǎng)7 d 后盲傳。傳代時預先在細胞培養(yǎng)板中放置無菌細胞爬片,7 d 后收集細胞爬片并用預冷的丙酮-乙醇固定液(V:V=3:2)固定;將REV特異性單克隆抗體11B118 加到細胞爬片上,置于37 ℃溫箱中作用45 min;棄去單抗后用PBS 洗滌3 次,然后加入100 μL FITC 標記的羊抗鼠IgG 抗體,置于37 ℃溫箱中作用45 min;棄去單抗后用PBS 洗滌3 次,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為排除所分離毒株可能含有其他病毒污染,通過PCR 或者RT-PCR,對ALV、MDV、禽呼腸孤病毒(avian reovirus,REO)和禽腺病毒(fowl adenovirus,F(xiàn)AdV)進行檢測。所用引物序列如表1 所示。
根據(jù)GenBank 下載的REV 參考株序列合成6對引物,通過PCR 分段擴增REV 全基因組,所用引物序列見表1。使用DNA 提取試劑盒提取感染了REV 的DF-1 基因組DNA,進行PCR 擴增。擴增體系:10×PCR buffer 2.5 μL,Mg2+(25 mmol/L)2.0 μL,dNTP(2.5 mmol/L)2.0 μL,上下游引物各1.0 μL,模板DNA 2.0 μL,rTaqDNA聚合酶0.5μL,ddH2O 14.0 μL,總體積為25.0 μL。PCR擴增條件:預變性95 ℃ 5 min;變性95 ℃1 min,退火60 ℃ 30 s,延伸72 ℃ 2 min,共30個循環(huán);復延伸72 ℃ 10 min。將PCR 產(chǎn)物經(jīng)凝膠回收純化后與pMD-18T 載體連接,轉(zhuǎn)化DH5α 大腸桿菌感受態(tài)細胞,挑選陽性克隆送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測序。
表1 本研究所用引物序列信息
從GenBank 下載33株國內(nèi)外REV 毒株全基因組序列,與本研究所分離的SD2101 毒株全基因組序列、LTR 序列和env基因進行比對。利用MEGA 7.0 軟件,采用鄰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對REV 全基因和分段基因進行系統(tǒng)進化樹分析。同時使用DNAstar 軟件MegAIign 程序中的clustal W 算法,計算序列同源性。本研究所選用REV 參考毒株信息見表2。
表2 本研究所選用REV 參考毒株信息
將50 只1 日齡 SPF 雛雞隨機分為2 組,每組 25 只,分別標記為攻毒組和對照組。其中:攻毒組的25 只SPF 雛雞,于1 日齡采用腹腔注射接種REV SD2101株,每只雞接種1 000 TCID50;對照組的雛雞,接種相同體積的DMEM 培養(yǎng)液。接種后1~6 周內(nèi),每周測定雞的體質(zhì)量,并分別于接種后第3、4、5 周,每組隨機挑選5 只進行剖殺,計算免疫器官(脾臟、法氏囊、胸腺)指數(shù)。免疫器官指數(shù)=器官質(zhì)量(mg)/體質(zhì)量(g)。為分析REV 對雞體液免疫的抑制作用,所有雞在接種后第1 周,經(jīng)頸部皮下免疫NDV 滅活疫苗和AIV-H9 滅活疫苗,并分別于第3、4、5 周采集雞血清,通過血凝-血凝抑制試驗測定NDV 和AIV-H9 的抗體滴度。
采集疑似患病雞抗凝血,分離血漿并接種于DF-1 細胞;盲傳1 代后,使用REV 特異性單抗11B118 進行IFA 檢測。結(jié)果顯示,試驗組的DF-1 細胞漿呈現(xiàn)綠色陽性熒光染色(圖1-A),證實在患病雞中分離到1株REV,將其命名為SD2101,而對照組DF-1 細胞漿中未見綠色熒光(圖1-B)。PCR 及RT-PCR 檢測結(jié)果顯示,樣品中不含ALV、MDV、REO 及FAdV 等其他病毒。
以感染SD2101 毒株的DF-1 細胞基因組DNA為模板,使用6 對引物進行病毒基因組擴增,并將目的片段進行克隆、測序,使用DNAstar 軟件對測序結(jié)果進行拼接,獲得了SD2101株的前病毒全基因組核苷酸序列。SD2101 毒株前病毒全基因序列全長8 284 bp,具有典型的復制完全型逆轉(zhuǎn)錄病毒的基因組結(jié)構(gòu),包含gag、pol、env3 個主要基因,兩端為完全一致的LTR 序列,基因組序列中不包含腫瘤基因。其中:gag基因位于934~2 433(1 500 bp),pol基因位 于2 434~6 015(3 582 bp),env基因位于5 952~7 712(1 761 bp)。兩端長末端重復序列LTR 長度為543 bp,分別位于基因組的1~543及7 742~8 284;LTR 由U3、R、U5 三部分組成,長度分別為363 bp(1~363、7 742~8 104)、78 bp(364~441、8 105~8 182)、102 bp(442~543、8 183~8 284)。該毒株序列已上傳GenBank,登錄號為OM864267。
使用DNAstar 軟件,對SD2101株前病毒全基因組序列與33株REV 參考株的全基因組核苷酸序列進行同源性比對。結(jié)果顯示:SD2101 全基因組與其他參考株序列同源性為95.4%~99.6%,與國內(nèi)分離株HA1101、HLJR0901,以及我國臺灣地區(qū)分離株3337-05、3410-06 同源性最高(99.6%),但與GD1210(95.5%)和SNV(95.4%)同源性相對較低?;谌蚪M序列的遺傳進化規(guī)律與同源性關(guān)系基本一致,所有REV 毒株被劃分為兩個分支,SD2101株處于第一個大的遺傳進化分支上,而IBDV 弱毒疫苗污染株IBD-C1605、美國鴨源分離株SNV、我國雞源分離株GD1210 和SDAUR-S1 處于另一個進化分支上(圖2)。
編碼區(qū)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顯示:不同REV 毒株的gag、pol和env3 個編碼序列較為保守,均未出現(xiàn)較大變異。其中,SD2101株gag基因核苷酸序列與參考株同源性為96.5%~99.5%,pol基因核苷酸序列與參考株同源性為96.4%~99.7%,與REV 誘導宿主產(chǎn)生中和抗體密切相關(guān)的env基因也較為保守,核苷酸序列與參考株同源性為95.8%~99.7%。基于env基因的遺傳進化樹與基于全基因組序列的進化樹關(guān)系基本一致,HB2101 毒株與大部分毒株處于一個進化支,而LN1201、IBD-C1605、SNV、GD1210 和SDAUR-S1 處于單獨進化分支(圖3)。
LTR 區(qū)域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顯示:SD2101株LTR 與參考株同源性為87.1%~99.4%。在LTR 序列中,U3 區(qū)變異程度最大,而R 區(qū)和U5 區(qū)高度保守。SD2101株的U3 區(qū)與不同參考株的同源性為82.9%~99.4%,與SNV株、SDAUR-S1株和LN1201株等同源性較低,而與HA1101、HLJR0901 和SY1209 等國內(nèi)分離株的同源性較高。根據(jù)LTR 構(gòu)建的系統(tǒng)進化樹顯示,SD2101株與大部分國內(nèi)分離株處于同一進化支,而SNV株、SDAUR-S1株和LN1201株等處于獨立進化支(圖4)。
將SD2101 腹腔注射接種1 日齡SPF 雞。在整個試驗周期中,感染雞采食均正常,未出現(xiàn)死亡,部分感染雞羽毛蓬松、精神不佳。每周稱量雞的體質(zhì)量,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接種后2~6 周內(nèi),感染組生長緩慢,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5,圖5-A)。免疫器官指數(shù)計算結(jié)果(圖5-B)顯示,在這3 個時間點,感染組脾臟均出現(xiàn)腫大(差異不明顯),而法氏囊和胸腺均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萎縮(P<0.05,圖5-C、D)。NDV 和AIV-H9 的抗體滴度檢測結(jié)果(圖5-E、F)顯示,在疫苗免疫后的2~4 周,REV 感染均可顯著降低NDV 和AIV-H9 的抗體滴度(P<0.05),且REV 感染對NDV 滴度的影響大于對AIV-H9 的影響。
REV 不僅可以誘發(fā)禽的腫瘤性疾病,而且可以導致禽免疫抑制,降低其他疫病的疫苗免疫效果[1]。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結(jié)果[9]顯示,近年來我國各地REV 感染日益嚴重,在地方品系雞群中陽性率高達80%以上。然而,目前關(guān)于REV 分離鑒定和基因組分析的報道仍然有限,全國范圍內(nèi)的流行病學數(shù)據(jù)相對匱乏[13-16]。這可能與人們將目光重點集中于ALV、MDV 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有關(guān),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REV 的鑒定。本研究從出現(xiàn)生長遲緩和免疫抑制的父母代肉種雞場分離鑒定到1株REV,提示有必要提高對于REV 誘發(fā)疾病的重視程度。
對本研究中分離到的SD2101株全基因組序列進行了測序,并將其與GenBank 上下載的參考株序列進行比對,結(jié)果發(fā)現(xiàn)SD2101株全基因組序列與2011 年江蘇省某雞群分離到的HA1101株同源性最高,而與美國經(jīng)典株SNV 同源性相對較低。基于全基因組的遺傳進化樹分析與同源性比對結(jié)果基本一致,即SD2101 與大部分國內(nèi)分離株處于同一進化支,而美國經(jīng)典株SNV、廣東雞群分離株GD1210 和IBDV 弱毒疫苗污染株C1605 處于另一單獨進化分支,表明REV 分離株遺傳進化關(guān)系與地域和分離時間關(guān)系不大。但總體上,不同REV毒株之間的差異性不大。事實上,即使與REV 誘導宿主產(chǎn)生中和抗體密切相關(guān)的env基因也較為保守,這與同為反轉(zhuǎn)錄病毒的ALV 差別較大。相對來講,LTR 區(qū)特別是U3 區(qū)是REV 差異最大,也是最容易發(fā)生變異的區(qū)域。LTR 區(qū)域在REV 基因組中發(fā)揮啟動子功能。該區(qū)域的插入或突變對于病毒的致病性具有一定影響[15]。本研究中,SD2101株的LTR 區(qū)域與經(jīng)典的REV-A株和最近分離的國內(nèi)雞源BJ1503株最為接近,這可能是不同REV 毒株之間發(fā)生基因重組的結(jié)果。
為了解SD2101株的致病性,選取了1 日齡SPF 雛雞,通過腹腔注射方式接種病毒,并對體質(zhì)量、免疫器官指數(shù)和對疫苗免疫應答等幾個指標進行了測定,結(jié)果發(fā)現(xiàn)REV SD2101株造成了1 日齡SPF 雞發(fā)育遲緩和免疫器官發(fā)育異常,特別是胸腺和法氏囊出現(xiàn)了明顯萎縮,這與臨床上觀察到的自然感染雞群癥狀基本一致。此外,SD2101株感染還可以顯著抑制雞群對NDV 和AIV-H9 滅活疫苗免疫后的免疫反應,并且對NDV 的抑制作用更加明顯。然而,在剖檢過程中,并未發(fā)現(xiàn)感染雞群明顯的病理變化和腫瘤發(fā)生,這可能是與試驗周期較短有關(guān),一般認為REV 腫瘤的誘發(fā)需要15 周以上的時間。
總體上,本研究完善了我國REV 的流行病學資料,提示應重視對該病的檢測和防控,特別是控制其早期感染和垂直傳播,否則不僅會影響雞群生產(chǎn)性能,而且其誘發(fā)的免疫抑制還會對其他重大動物疫病防控產(chǎn)生潛在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