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昭寧
1 研究背景及意義
1.1 背景一:“雙減”政策對小學體育發(fā)展的影響
從本質來看自2021年7月“雙減”政策實施起,小學體育鍛煉理論才真正有了實現(xiàn)的可能性,因為在之前的小學體育教學中無論是時間還是空間上,理論目標與實踐執(zhí)行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對于小學生而言,常態(tài)下其精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科負擔與體育鍛煉間的矛盾,體育課時被搶占,放學后學業(yè)作業(yè)過重導致體育鍛煉時間不足的情況司空見慣,這也直接導致了以往體育測試被認為是增加小學生負擔的畸態(tài)認知的產生。而“雙減”政策的實施,從根源上優(yōu)化了小學生時間和精力的安排,在這樣的背景,大幅度拓展了體育鍛煉的多元化可能,正所謂“德智皆寄于體”。
1.2 背景二:省教育廳“疫情防控期間小學生每日居家體育鍛煉2小時”指導工作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內,由于小學生活動空間受到相當程度的限制,身體客觀活動需求也隨之減少,這導致了小學生體能和免疫力的同步下降,因此,廣東省教育廳印發(fā)了《關于做好疫情防控期間中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指導工作的通知》,倡議小學生每天進行中等強度的居家體育鍛煉保證每天1-2小時體育鍛煉。在這個背景下,給科學的制定小學校內外體育鍛煉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
1.3 研究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意義主要有二。第一,從理論角度看,本課題研究的根本目標為:科學合理且有針對性的制定小學各年級學生的校內外鍛煉計劃,提高小學生身體的運動系統(tǒng)功能,使其身心得以健康成長,為更好的進行學科學習提供助力,這與“雙減”政策從根源上解決義務教育功利化、短視化的目標相契合;第二,從現(xiàn)實角度看,宏觀上“雙減”政策的宗旨在于通過減少小學生校內外過重的作業(yè)負擔和培訓負擔,有時間和精力參與豐富的文體活動,促進其全面健康的發(fā)展,即體育鍛煉在小學生課余時間中所占比例將大幅度提升,因此小學體育鍛煉方式方法的需求也將隨之轉變,在此前提下,本課題所提及的多種教學理論與體育鍛煉策略的融合研究便極具現(xiàn)實意義。
2 策略設計相關理論整合
2.1 有效教學理論
對于常規(guī)的小學體育教學而言,所謂有效教學,通常是泛指在通過體育老師的教學手段實施后,學生在體育上獲得的具體進展情況,這也是評價體育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而對于校內外定時、定量的鍛煉策略制定而言,有效教學理論還包含著參與度、技巧達標度、心理建設以及適應情況等多種與小學生能力和態(tài)度相關聯(lián)的有效性指標。在設定的過程中,對這些有效指標具有影響的策略設定原則有三,分別為:其一,秩序原則,即穩(wěn)定不發(fā)生變動的體育鍛煉規(guī)范,此原則的嚴格執(zhí)行對小學生精神文明建設及校內外體育鍛煉任務的完成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二,生活化原則,曲高和寡的體育鍛煉內容設定易讓小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在鍛煉內容設定中盡可能的貼近日常生活,如:鉆,爬,跳躍,應急閃避等體能鍛煉內容的設定,可以在實現(xiàn)體育鍛煉目標、強化小學生生存生活技巧的同時,激發(fā)其興趣和參與度;其三,競爭性原則,作為體育鍛煉的基礎動機之一,競爭性內容的設定能更直接的激發(fā)小學生的運動需求,能更好的體驗愉悅、興奮、自律、堅持等正面運動情緒。
2.2 多元化融合理論
多元融合理論是美國著名教育學家霍華德(Howard.Gar dner)在1983年提出的,其觀點顛覆了之前以智商為教育主流的觀點,改為由智力挖掘、開發(fā)與教育平衡為方式,以受教者整體理解為主,弱化分數(shù)進行考核評價,以所學知識與社會需求的融合代之。這一教育理念,對任何教育學科的發(fā)展都具有指導性作用。以小學體育教學為例,教學目標是對學生體質、意志及品質的培養(yǎng),多元融合理論在此基礎上強調評價的重點側重于鍛煉成果與社會實踐的具體結合以及體育思維與科學思維的融合,并非片面的分數(shù)至上。
2.3 校內外教育有機結合理論
對于小學校內外體育教育而言,校內教育是集系統(tǒng)化、組織性為一體的以小學體育教學任務為目標的體育教學活動;校外教育則是通過科學的體育鍛煉設定與相應年級學生鍛煉目標融合,通過體育作業(yè)、鍛煉規(guī)劃等形式布置的任務性活動。二者間分工明確,校內以體育教育為主題,負責體育知識技巧的教授;校外體育教育為補充,通過特定鍛煉目標的完成,鞏固體育技巧及強健體能,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真正實現(xiàn)小學體育鍛煉的“動力內化”。
3 小學校內外2小時體育鍛煉策略設定——以廣州市天河區(qū)棠下小學為例
廣州市天河區(qū)棠下小學創(chuàng)建于1929年,作為省一級學校,教學配套設施齊全,現(xiàn)有31個教學班,師生千余人。在“雙減”政策和廣東省教育廳倡議“小學生在防疫期間保證每天2小時的體育鍛煉”的雙減背景引領下,整合相關教學、策略設計理論,從校內、外兩個角度入手進行了多樣化的體育鍛煉策略設定,取得了不錯效果,其具體實踐細節(jié)如下:
3.1 校內體育策略設定
3.1.1 大課間鍛煉設定
根據當前廣州市天河區(qū)棠下小學的校內課程安排時間來看,每天的大課間時間為35分鐘(課間休息及間操時間總計),出于對小學生參與認知的考量結合有效教學理論和多元融合理論,大課間鍛煉的目標設定有二,分別為:其一,提高學生參與熱情,有效緩解大腦疲勞,提升機體能力;其二,通過對鍛煉設定的參與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及合作交往能力。因充分考慮了操場的平臺度及廣度,可選鍛煉項目設定如下表3-1所示:
如上表3-1所示,安排學生充分利用課間時間進行自主鍛煉項目選擇,鈴響自覺回教室,教師或班級干部負責紀律監(jiān)督管理。同時,在疫情防護的特殊時期,由于群體活動需佩戴口罩,這會客觀的影響學生呼吸的順暢度,應適度控制鍛煉項目的激烈程度,避免鍛煉者心肺負擔過重。
3.1.2 常態(tài)體能鍛煉設定
在小學校內的體育鍛煉時間除大課間外,還有日常的體育課時及托管體育鍛煉時間。以廣州市天河區(qū)棠下小學為例,其常態(tài)體能鍛煉設定安排如下:結合廣州“一校一品”小學體育特色建設相關內容,引入“動態(tài)體能操、跳繩、跑步、柔韌放松操”等校內鍛煉項目;根據棠下小學各年級體育課時安排保證:一、二年級四節(jié)體育課,三-六年級三節(jié)體育課,通過開足開齊體育課程,高效率上好每一節(jié)課;當在校期間出現(xiàn)特殊天氣情況時(風、雨、雷暴等)在室內進行“室內體能操”鍛煉;如當天沒有體育課的班級,利用托管最后30分鐘由班主任(負責看管老師)和體育老師帶到操場進行課后體育鍛煉。
3.2 校外體育策略設定
校外體育策略的設定,鼓勵有條件的家庭讓小學生參與豐富的體育項目鍛煉,如:三大球、三小球、游泳、健身等,有這些個性化鍛煉安排的學生可在學校報備,不完成統(tǒng)一校外體育作業(yè);常規(guī)學生的校外體育鍛煉情況如下:
3.2.1 校外體育作業(yè)的具體安排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每日小學校內體育鍛煉時間設定在65分鐘(大課間35分鐘+托管鍛煉30分鐘)-75分鐘(大課間35分鐘+體育課40分鐘),剩余體育鍛煉時間通過校外體育作業(yè)形式補齊,以區(qū)棠下小學為例各年級具體校外體育鍛煉作業(yè)安排情況如表3-2所示。
3.2.2 具體評價方式設定
如表3-2所示,考慮到學生校外家庭環(huán)境的局限及整體鍛煉效果,特以跳繩作為主要鍛煉方式;可更有效的解決校外體育鍛煉作業(yè)難導、難辨、難教、難評、難知、難管的情況;由于小學各年級學生身體素質差異較大,因此對應的鍛煉任務強度也有所不同。具體的評價方式(包含個性化校外鍛煉選擇的學生)如下:家長將每日鍛煉成果登記入校外體育鍛煉作業(yè)記錄表(電子版)報備,以月為單位由班主任進行測查;以班級為單位建立學生自我達標挑戰(zhàn)記錄表,公開訪問權限,以便同學間相互激勵及體育老師的測查評價;在教務處進行相應鍛煉成果備份,作為周期性體測成績的參考指標。
3.3 校內外體育鍛煉成果測試指標
為檢測校內外體育鍛煉成果,各年級通常在一定周期內(通常周期為半個月或一個月)進行鍛煉成果達標測試,各年級體測評價達標項如下表3-3所示。
4 “校內外2小時體育鍛煉策略”實施前后體測數(shù)據比對
廣州市天河區(qū)棠下小學在每日小學校內外2小時體育鍛煉策略執(zhí)行后,對小學生身體素質提升的效果極其顯著,具體情況可由相關體測數(shù)據進行比對分析,比對樣本數(shù)據時間間隔為一年,鍛煉策略執(zhí)行前數(shù)據選用2020-2021全年級第一學期體測數(shù)據,如表4-1所示,鍛煉策略執(zhí)行后數(shù)據選用2021-2022全年級第一學期體測數(shù)據,如表4-2所示。
如上表4-1和表4-2的體測原始數(shù)據所示,受正常升學與入學規(guī)律影響,表4-1中的六年級數(shù)據與表4-2中的一年級數(shù)據缺乏比較項,即兩表中標注黃色部分的年級不在比對范圍內;同理,表4-1中一年級數(shù)據對應表4-2中的二年級數(shù)據進行比對,以此類推分別對2022年的二年級-六年級五組數(shù)據進行比對。則有實施鍛煉策略前后,體測優(yōu)良率比對情況及合格率比對情況如下圖4-1、圖4-2及圖4-3:
由上圖4-1,圖4-2,圖4-3所示,小學校內外2小時體育鍛煉策略的執(zhí)行可大幅度提升小學生的身體素質,并且在體質情況優(yōu)良占比的輔助上提升更為顯著。
5 結論與建議
綜上所述,通過實施前后的體測比對數(shù)據,可看出,校內外體育鍛煉結合的形式完成小學每日2小時的鍛煉任務,能立竿見影的提升小學生身體素質,高效的實現(xiàn)“雙減”政策對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本課題受硬件環(huán)境及設定投入等條件制約,僅局限在跳繩單一項目的調研分析,希望在未來的發(fā)展中,拓展三大球、三小球乃至中華特色體育項目,如:傳統(tǒng)武術、舞獅等項目進入小學體育鍛煉設定中,讓小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真正的體會到“享受樂趣,錘煉意志”。
(作者單位:廣州市天河區(qū)棠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