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閱 邢淑芬(編譯)
處于青春期的個體與父母之間的沖突往往比他們在童年早期或中期的沖突更多,進而導致青少年產(chǎn)生一系列不良的情緒和行為結(jié)果,如較高的抑郁、焦慮、攻擊水平或更多的違紀行為等。因此,探究父母與青少年之間沖突的產(chǎn)生原因,從而降低親子沖突水平,對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發(fā)現(xiàn),父母的心理控制(psychological control)可能是影響親子沖突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父母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過引發(fā)內(nèi)疚感、羞愧感和愛的撤回等方式侵入子女內(nèi)心世界、限制孩子自主性發(fā)展的一種侵入式教養(yǎng)策略。而基于沖突驅(qū)動模型(conflict-driven model),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沖突還可能反過來會導致父母采用更多的心理控制策略。
為進一步探究父母心理控制與親子沖突之間的關系,北京師范大學的邊玉芳教授團隊以2473名中國青少年為被試,構建了父母心理控制和親子沖突之間的傳統(tǒng)的交叉滯后模型和隨機截距交叉滯后模型。結(jié)果發(fā)現(xiàn),當青少年與父母的沖突增加時,他們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也會增加;但當青少年感知到的父母心理控制水平增加時,并不會與父母產(chǎn)生更多的沖突。這可能是因為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是父母與青少年之間的沖突可能是父母壓力的來源,而父母感受到的壓力又是其采用心理控制的原因。一方面,如果親子沖突增加,父母可能會感到壓力,沒有耐心與孩子進行積極的互動,而傾向于采用心理控制策略對沖突進行快速反應。另一方面,親子沖突的壓力往往伴隨著憤怒等消極情緒,這些情緒可能會導致父母認為自己是不稱職的家長,從而加強對孩子的控制。
二是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在西方強調(diào)個人主義的文化中,作為一種抑制兒童自主需求并侵入兒童內(nèi)心世界的教養(yǎng)策略,父母的心理控制可能會引發(fā)青少年的反抗和親子沖突。然而,中國強調(diào)集體主義的文化和價值觀賦予了父母管教子女的權力。對中國青少年來說,與父母和諧相處、孝順等比尋求自主和獨立更重要。此外,在中國青少年看來,父母的心理控制是父母對自己表達關心和愛的方式,因此對心理控制的評價也并非完全負面。
本研究結(jié)果對中國父母解決親子沖突和減少心理控制具有重要現(xiàn)實意義。首先,開展家庭干預項目有助于中國父母正確理解青春期這一特殊發(fā)展階段和親子沖突。其次,人們應該將關注重點放在如何解決親子沖突上。當產(chǎn)生親子沖突時,有必要幫助父母采取一些有效的應對技能和溝通策略(如自主支持),而不是采用心理控制策略。
資料來源:
Sun, L., Ju, J., Kang, L., & Bian, Y. (2021). “More control, more conflicts?” Clarifying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 between parental psychological Control and parent-adolescent Conflict by disentangling between-family effects from within-family effect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3.
(責任編輯 ?姚力寧 ? 校對 郭向和)0C72CCD5-A761-4383-9C12-37580BFF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