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豪慶
一、教學設計結構完整,教學方法合理有效
本課教案的結構完整,指導思想具體,能結合課時內容及要求,較好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的要求?!皫熒印薄吧印钡润w現(xiàn)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運用循序漸進和個性化的教學方式,結合多媒體技術引導學生任務驅動、自主學練、合作探究,促進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全面發(fā)展。通過結構化教學設計,激發(fā)學生學練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生氛圍。
本課教學目的明確,能體現(xiàn)高中課程改革的要求,能圍繞本課的重難點選擇教學方法,突出學生需求。教師能遵循教學基本規(guī)律,重視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和遞進,關注課時內容之間的銜接,讓課堂練習更高效?!疤羟颉睂W習能夠體現(xiàn)“學、練、賽”的要求,思路清晰,從單一練習到組合練習,從原地練習到上步練習,教學結構合理。此外,能夠關注準備活動的針對性、連續(xù)性和體能要求。“步法”是羽毛球練習的重點,準備活動能夠有效結合羽毛球步法,使之在具體實踐中體現(xiàn)。如,上步伸拍、上一步挑球、交叉步挑球、肩部運動、步法練習。
二、學情分析清晰到位,體現(xiàn)學生主體地位
本課教師較精準地分析了學生的技術基礎和前期學習情況,只有讀懂學生,才能夠立足學生的立場,體現(xiàn)“學”的主體。
由于學習羽毛球技術相對比較枯燥,學生喜歡打羽毛球,但不太喜歡進行技術性練習。通過之前的學練,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正反手發(fā)球、正反手放網前球技術,了解正反手挑球的擊球方法,部分學生能在原地進行一拋一擊球練習,但在移動中的擊球質量不高,容易出現(xiàn)難以控制擊球方向,技術動作變形等問題。因此,本課在規(guī)范挑球正確發(fā)力動作的同時,加強移動中對挑球線路的控制能力,針對性強。
三、不足與建議
1.全面表述學習目標
本課基本能體現(xiàn)在應用情境中評價學生習得的知識與技能,在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學練活動中實現(xiàn)高中生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要求。但在學習目標中,既然有“85%以上的學生初步掌握前臂帶動手腕發(fā)力的挑球動作方法,并能簡單運用于教學比賽中”的要求,就應設計15%的學生的目標,但教案中并沒有體現(xiàn)。
此外,在學練中,正手發(fā)高遠球、反手發(fā)球和連續(xù)放網前球3個動作的練習標準和要求應更明確,如發(fā)球的落點或放網前球的命中率等,給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學生才能清楚應該做到什么程度。
2.明確學練標準和任務
本課的內容安排雖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但單個技術的學練次數(shù)與練習標準及任務不夠具體,如,學生輪換練習的時間和要求都要明確指出,并為下一個練習方法及內容的遞進學習做好鋪墊。
本課中,學生輪換練習、完成任務卡、根據(jù)大屏幕正確動作視頻與慢動作回放交流練習體會等能夠體現(xiàn)“任務驅動”,但“挑球”學練標準與任務、評價要求也不明確,如前臂帶動手腕發(fā)力,學生自己很難體會,可以分解為后伸、前屈、內收、外展4步,學生會更加清晰。
3.具體呈現(xiàn)比賽的技術運用
比賽規(guī)則制訂如何體現(xiàn)“挑球”技術的運用是關鍵,要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同時把“賽”作為(學的)評價功能。如,網前球必須用“挑球”技術回球,否則判失分等。半場比賽或師生挑戰(zhàn)賽要求2名學生1組,在半場內進行兩點球比賽,要求球的落點只能在對方網前區(qū)域和后場區(qū)域,一人吊球或者輕殺,另一人挑球,統(tǒng)計回合次數(shù)。
此外,評價的要求除了技術動作的,還應包含育人方面的功能評價,既體現(xiàn)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能力,也體現(xiàn)綜合育人的功能。如,學生的社交能力、互幫互助能力、合作能力、自身的進步程度和完成比率等,要呼應學習目標和多元評價。
4.周全考慮體能練習時間和組織形式
體能練習時間一般在8min左右,可以是補償性體能練習或者是加強性體能練習。組織形式是小組輪換還是集體輪換,需要明確指出,綜合體能可以與羽毛球的步伐、手臂或者相關體能進行結合。
此外,本節(jié)課中“一對三”挑球練習等設計可能使本課的練習密度變小,建議教師可以就一個場地分成3組,加強1VS1的練習,先做好正手、反手的挑球的動作加上步伐的練習,加強技術動作學習的基礎上,加強練習密度和強度。
(點評人系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qū)體育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