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宇翔
摘 要:莊子是我國最早的一位人本主義學者,其哲學思想都是著眼在人的生存、生命與人生安危之上。面對嚴酷的現(xiàn)實,莊子認為人生的苦難根源于世人的“成心”。于是對功利性的人生價值觀作出重估,在對自身進行內(nèi)心境界“虛靜無為”的前提下,提出“無用之用”的人生價值新觀念。并且由“無用之用”演變?yōu)椤安呐c不材之間”,最后到達“乘道德而浮游”的逍遙。這種逍遙并不是對于世間苦難的逃避,是不愿受世俗所累,瀟灑放達,獨享逍遙的自由的審美境界。也是對于心靈和世間的自我超越和升華,是人的自由的審美境界的生成。
關(guān)鍵詞:莊子;逍遙游;乘道德而浮游;木雁各有悲喜
莊子是我國最早的一位人本主義學者,其哲學思想都是著眼在人的生存、生命與人生安危之上。陳鼔應、徐復觀等先生都指出莊子思想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把老子的本體論,宇宙觀的“道”轉(zhuǎn)化為了人生論的某種“心靈境界”??梢哉f立足于人的現(xiàn)實生存境遇,去探索尋求人的本真的存在可能性就是莊子思想的最突出的特色。在“最早的一篇中國學術(shù)史”《莊子·天下》①(以下在文章中簡稱篇節(jié)名)中,作者以一種價值中立的角度對于諸子百家的各個學派進行了客觀的點評,其中對于莊子的斷語可以讓我們一睹莊子思想的神韻旨意。在《天下》中莊子思想雖多為“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涯之辭”,但是莊子通過“以危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的文學語言上的探索的途徑。通過對于自身精神境界的“死與生與,天地并與”,“不傲晚于萬物”,“不譴是非”的“齊”、“外”、“心齋”、“坐忘”等的修養(yǎng)。最終達到莊子的最高的自由的境界,也就是“應于化而解于物”的“逍遙無待”、“乘道德而浮游”的自由的審美境界。這也為我們理解莊子思想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路徑。
首先是對于其中“游”字的釋義,莊子特別喜歡用“游”來概括他對于人的生存的看法,這一點從莊子對于“游”字的熱愛就可以看出。在傳世的三十三篇《莊子》之中,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游”字出現(xiàn)了114次之多??梢哉f莊子對于人的生存態(tài)度或者說人生理想用幾個字簡單概括的話就是“游世”。莊子在《山木》中提出“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的看法。所謂游世就是浮游于是,是莊子面對紛爭混亂的人世間但又不能離群索居時所持的完美的人生態(tài)度。它是一種既與現(xiàn)實保持一定的距離,但是又不脫離現(xiàn)實。不脫離此在的人生而且能通過此在人生實現(xiàn)對于人生和現(xiàn)實存在超越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理想。他的前提要求是對于人的內(nèi)心“虛靜”的修煉,在虛靜的狀態(tài)下忘卻,拋棄一切庸俗和有所待的東西,去除為人生所累的“名”、“利”、“智”,嚴肅的思考人生真正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最終到達“無待逍遙”的自由的審美境界。他要求人們并不用功利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生,而要用審美的態(tài)度?!疤撿o”的內(nèi)心的修煉都是為了讓人們?nèi)コ奈镉s念,才能凝聚道在心中,營造一種“虛室生白”的審美心境。用這種審美的態(tài)度去看待人的存在和生存境遇才能達到“無待逍遙”的境界。在去除了人的憑借和依持后,無待的人還怎么去適應這個人世間呢?或者換個角度說是人在進行“逍遙游”的動力何在呢?莊子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回答就是要“乘道德而浮游”。
莊子認為“道”和“德”是人們進行自由的無待逍遙的動力所在。這里的“道德”和在儒家觀念中的倫理法則的釋義不同,強調(diào)的是“道德”的本體論意義。陳鼓應在《莊子今譯今注》中引用林希逸的看法將“道德”釋為“自然”。“道”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源和本質(zhì),也是人們的生存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暗隆笔侨诵幕蛘哒f是人的存在和道相合的結(jié)果。道是絕對自由和絕地自然的存在,人得其自然則事事隨順利,人得其自由則無往而不適。馮友蘭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中對此的看法是:“凡物皆由道,而各得其德。凡物各有其自然之性。茍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笨梢娮罡叩腻羞b就是要順應自然的法則,最高的境界就是自由的“與道同一”的順應自然的境界。
具體到人的生存境遇上,莊子提出了“神農(nóng)皇帝之法則”?!渡侥尽分姓f:“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無肯專為”是超越單一的,固定的行為模式?!芭c時俱化”是根據(jù)事物發(fā)展的程度和規(guī)律,選擇與之相適性的行為方式。就像龍和蛇一樣,當世道清明昌盛需要自身“有用”時就像龍一樣飛騰九天,盡情的施展自己的才華。但是世道混亂困苦,“有用”只會給自身帶來災禍時就要像蛇蟄居一樣,隱蔽自身的才華來明哲保身。要不被外物所牽累和左右,保持自身行為處世和人生生存境遇的一致性。隨時跟隨事物的變化而與時俱進,以順任自然為行事的原則。在莊子看來只有順應世間萬物的本質(zhì)和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道”來行事,才會不被外物所傷而保全自身。當人們順從自然的法則行事,沒有人為的干擾和紛爭。那么自然人就會無譽無毀,時隱時現(xiàn)就像龍和蛇一樣,最終達到與萬物渾然一體的逍遙之境。這種逍遙就是莊子在《逍遙游》中所提到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的無待的逍遙。是莊子所提出的最高的,于天地之道相合,順乎自然之變才能最終達到無待逍遙的境界。這一境界便是主體超脫一切外在條件的束縛而獲得的與天地之道相融合,自然之變相契合,無拘無束、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也是美的境界。
注釋:
①對于《莊子》書目的真?zhèn)魏推?,現(xiàn)在各家論說紛紜并沒有一個定論。在《漢書·藝文志》中記載《莊子》有52篇,而今所傳本為魏晉時期經(jīng)過郭象修訂的傳世33篇。在此為了方便我們以老師在課堂上所講的33篇《莊子》為準,并且不在對于其中各篇真?zhèn)螁栴}進行額外討論。在本文中我認為應將《莊子》中所論述的哲學思想看作一個整體進行研究,都是對于莊子自身思想的多方面,多層次的闡述。
參考文獻:
1.陳鼔應:《莊子今譯今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
2.陳望衡:《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
4.方勇:《莊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5.郭慶藩:《莊子集釋》(新編諸子集成本),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6. 徐復觀:《中國藝術(shù)精神》,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