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華
[摘? 要] 隨著新課程理念的深入,需要我們教師變“教”為“導”,以“導”達“思”,以“思”促“力”。作為一種有效的“導思”方式,“導思單”的作用在于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改善,達到提升學習力的目的。文章根據多種不同功能設計出彰顯思考性、凸顯操作性和具有滲透性的“導思單”,以期通過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引導,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關鍵詞] 導思單;小學數(shù)學;思考性;操作性
新課程理念倡導“生本教學”,從中可以深刻地領悟到高效教學的核心是變“教”為“導”,以“導”達“思”,以“思”促“力”。但也有部分教師仍然沿襲傳統(tǒng)數(shù)學教學模式,讓機械古板的教學方式擠占學生的思維空間,嚴重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學生學習力的提升。那么,想要徹底轉變這樣的教學模式,就需要實施高效的生本教學,以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思考的積極性,提升學生的學習力。
[?]一、“導思”方式的誕生
學習力的提升需要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和反思的基礎上,否則也僅僅是“紙上談兵”罷了。因此,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開創(chuàng)出一片嶄新的天地,想方設法地開展一系列思維求導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經歷自主學習的過程,進而在體驗、感悟和反思中拓展思維,提升有效的學習力?;谶@樣的認識,筆者深度思考后提出以“導思單”作為教師有效引領和學生自主學習的載體,將“導思”作為主要目標,更好地發(fā)揮學生思維的主動性、踴躍性和創(chuàng)造性,增加思維含量,為學習力的發(fā)展謀求最大利益。
[?]二、“導思單”的概念及作用
新課改以學習力的提升為目標,對學生給予了充足的自主學習空間,想要提升小學生自主學習的效率,就需要為學生探尋到輔助自主學習的工具,而“導思單”就是承載輔助學生自主學習、誘導學生思考的有效工具?!皩紗巍睂W習任務以一連串問題或活動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些問題或活動具有引領性和思考性,可以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指引學生學習的思路與方式,讓學生不遺余力地進行數(shù)學思考,以培育良好的思維品質。小學生年齡尚小,自主學習能力薄弱,探尋不到思考方向、無法深入思考、出現(xiàn)混亂的學習思路等情形時有發(fā)生,這些都阻礙著學生學習力的提升。而正是有了“導思單”對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指引,讓學生的學習方式有了改善,讓學生踴躍參與數(shù)學知識的自主構建,以獲得數(shù)學思維的發(fā)展和思想方法的內化,才能達到提高學習力的目的。
[?]三、關于“導思單”的設計
“導思單”不僅是對學習活動的精心預設,也是重要的思維載體。充分挖掘“導思單”的潛在功能,發(fā)揮其應有的教學作用,是開發(fā)課程資源的一種有益嘗試。教師可以根據小學數(shù)學課堂特征,從小學生的具體學情出發(fā)設計出多種功能不同的“導思單”,下面結合具體實例對其創(chuàng)意與設計進行闡述:
1. 彰顯思考性
思考是“導思單”的前提,也是它最核心的特點,因此,“導思單”的設計應具有一定思維含量,能引發(fā)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的思維最大限度地卷入學習活動之中,興趣盎然地進行數(shù)學探究活動。
案例1? 三角形的分類
為了教學“按角給三角形分類”這一重點內容,筆者進行了如下設計:
請帶著問題閱讀課本并思考:
(1)從角的特征出發(fā),試著思考三角形可分為幾類。
(2)其中每一類的分類依據是什么?
(3)試著從露出一個角(一個鈍角、一個直角、一個銳角)的三幅三角形圖去判斷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并思考為什么。
(4)分成的每一類三角形間有何異同點?
(5)一個三角形有兩個鈍角,可能嗎?有兩個直角呢?
讓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有效指導,而“導思單”的設計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學生通過完成“導思單”,不斷增強自主學習的能力。這里問題的設計在“思”字上大做文章,呈現(xiàn)出了層層深入的樣態(tài):問題(1)和(2)需要通過教材閱讀而解決;問題(3)易引發(fā)學生認知沖突,使得學生數(shù)學探究和思考逐步深入;進一步地,通過問題(4)和(5)來深探三類三角形間的異同點。就這樣,通過邊讀邊思,學生由淺入深地進行思考,從而真正經歷自主學習的過程,獲得對三角形分類標準本質特征的深刻理解和認識。
2. 凸顯操作性
大量的教學實踐表明,學生更喜歡實踐性的學習模式,而事實上動手操作不僅可以提升學習效率,還能帶動思維拓展。我們都知道,小學生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性思維去學習,而動手操作也是這個年齡段學生思維的優(yōu)勢所在。因此,教師可以設計凸顯操作性和思維性的“導思單”,實現(xiàn)對操作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引領,讓學生借助“操作指南”和“合作建議”,學會有序思考,達到高質量的合作交流,以提升自主學習的效率。
案例2? 小數(shù)的性質
請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小組合作交流:
思考素材:0.50、0.05、0.500、0.050、0.005這五個小數(shù)中和“0.5”相等的有哪些?
思考導引:
(1)首先將五個小數(shù)都添上單位,并轉化為分母是10、100、1000等的分數(shù),再轉化為低級單位的數(shù)去確定相等關系。
(2)先利用折紙法表示這五個小數(shù),再重疊去確定相等關系。
(3)想出一個你認為可行性較高的方法去確定相等關系。
(4)觀察這些數(shù),與0.5相等的小數(shù)有何特征?不相等的呢?
(5)從這些“相等”和“不相等”的數(shù)的特征中發(fā)現(xiàn)小數(shù)大小的變化規(guī)律。
正是有了這一凸顯操作性和指向性的“導思單”,才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索興趣,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搭建了有效的平臺,讓學生經歷了數(shù)學試探和合作探究的整個過程,在合作探究中深思探研小數(shù)的性質,從而使得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3. 具有滲透性
數(shù)學學習想要取得實質性的效果,需要數(shù)學思想方法作為基礎支撐。數(shù)學思想方法的掌握,可以進一步磨礪學生的思維,對知識進行深入分析與領悟,從而理解知識的本質,使其在解決具體問題時更加得心應手。因此,對于學習而言,不僅需要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需要領悟蘊含于知識背后的數(shù)學思想方法。而對于教師而言,數(shù)學思想方法并非需要體現(xiàn)于每一節(jié)課,而是需要滲在具有價值挖掘的教學內容和題目之中,以“導思單”的形式展現(xiàn)給學生,使得學生在思考與探究中自然而然地領悟數(shù)學思想方法。
案例3? 以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為例
探究素材:試著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展開探究,并完善課本上的表格。
探究導引:(從以下三種方法中選擇一種)
(1)實物模型。通過對模型的觀察、比較、計數(shù)來探尋特征。
(2)操作思考。試著將桌面上的12根小棒與6個長方形塑料片進行組裝,得到一個長方體,并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思考其特征。
(3)嘗試探究。從桌面上擺放的小棒和長方形塑料片中適量選擇以完成一個長方體的組裝,同時在嘗試操作中思考其特征。
探究升華:正方體是否也具有長方體所有的特征?思考正方體與長方體間的關系,并試著通過圖表的形式闡述。
以上“導思單”從本節(jié)課教學的“源”與“流”著手,通過好問題、好活動進行設計,有效兼顧到知識技能的習得、思想方法的滲透和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從而不僅讓學生透徹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同時水到渠成地滲透了集合思想,并幫助學生積累了操作學具經驗和數(shù)學探究經驗。這樣,從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需求出發(fā)的導學設計,帶給了學生最持久的收獲。
總之,學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培育是新課程賦予所有教師的責任,需要教師在教學進程中潛移默化地加以培育?!皩紗巍弊鳛閷己鸵降挠欣ぞ?,有效架起了“教”與“學”的橋梁,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本文中展示的僅僅是筆者初步探究的部分成果,還需要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和反思,由此完善“導思”方式的設計。筆者期待在實踐和反思中可以設計出促進學力和學業(yè)共同提升的“導思”工具,推動新課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