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怡
[摘? 要] “綜合與實踐”課旨在讓學生從綜合實踐活動中獲得全方位發(fā)展,因此,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非常重要,應引起教師重視?!熬C合與實踐”的設計和實施不能蜻蜓點水,也不能以講授代替操作,只有把活動落實到位,才能保障學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發(fā)展。
[關鍵詞] 綜合與實踐;活動;1億有多大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把課程內(nèi)容劃分為“數(shù)與代數(shù)”“圖形與幾何”“統(tǒng)計與概述”“綜合與實踐”四大部分。“綜合與實踐”作為“新興的教學資源”,是新課程標準單列的一個領域,根本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各種能力、方法和工具,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解決問題,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積累其相關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現(xiàn)階段,越來越多的一線教師開始重視“綜合與實踐”課對學生的培養(yǎng)價值,但由于經(jīng)驗匱乏,對教材的理解偏差,加之這方面的教學資源開發(fā)得并不多,導致一線教師在教學中難以把握,理解不了教材的真正意圖。如很多教師教學時還是習慣從一節(jié)課的角度來處理活動內(nèi)容,試圖在一節(jié)40分鐘的課里把整個主題活動演繹完畢,活動時間不夠就用講授代替,導致學生的操作、思考淺嘗輒止,缺乏體驗,對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不足。那么,教學中如何落實新課標提出的教學理念呢?如何得到讓綜合與實踐發(fā)揮與課程設計目標相符合的效果呢?
新課標指出:“綜合與實踐”的實施是以問題為載體、以學生自主參與為主的學習活動。它有別于學習具體知識的探索活動,更有別于課堂上教師的直接講授。教師不僅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過程,不要急于求成,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綜合與實踐”過程,積累活動經(jīng)驗、展現(xiàn)思考過程、交流收獲體會、激發(fā)創(chuàng)造潛能。本文以“1億有多大”這一綜合實踐活動課的前后期活動設計和教學效果的對比為例,談談筆者的思考。
[?]【課前思考】
由于1億這個數(shù)太大,學生很難獲得直觀感受。筆者安排“綜合與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探究活動,經(jīng)歷猜想、實驗、推理和對照過程,借助對具體數(shù)量的感知,利用可想象的素材讓學生從各維度充分感受1億有多大。
課前,筆者參考了大量關于“1億有多大”的教案和論文,想借鑒前人的做法和思考,生成及完善自己的活動設計。有趣的是,絕大部分的設計在課堂引入和小結部分不盡相同,但是活動過程的設計幾乎千篇一律,都是從不同維度設計多個活動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于是,借鑒他們的經(jīng)驗,筆者也從高度、質(zhì)量、時間這三個不同維度設計三個不同的活動讓學生在一節(jié)課上完成體驗1億有多大。
[?]【前期活動設計】
設計研究方案:
提供三個活動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1億粒米有多重?數(shù)1億本作業(yè)本要多久?
素材準備:
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100張一份的紙4份,直尺;
1億粒米有多重:4袋米,1顆米0.1克(高精度稱量);
數(shù)1億本作業(yè)本要多久:20本一份的作業(yè)本4份,秒表。
活動結果和反思: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興趣雖然很濃,但是顯然有些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問題接二連三發(fā)生,而操作時間也有限,課堂秩序比較混亂。等大部分小組完成實驗,離下課已經(jīng)不到10分鐘時間,此時,還有一個重點知識沒有開始講:結合實例讓學生充分感知1億。這顯然是一節(jié)失敗的課。總結原因:(1)活動過多,以至每一個活動前教師對學生的引導不充分,后面實驗不成功;(2)活動過多,學生實驗操作時間不足; (3)活動過多,學生無法充分結合實例感知1億。
一節(jié)時間有限的課應避免設置過多的活動。上述案例中,筆者企圖讓學生從多維度感受1億有多大,實則導致學生的思考淺嘗輒止,操作時間不夠,缺乏體驗,對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不足。因此,活動的設置應該避免“多”,應該在有限時間內(nèi)把活動設計得更“精”一些,只有這樣學生的體驗才更深刻,思維才打開得更廣,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才更充足,真正把數(shù)學活動落到“實處”,落到“深處”。這也是綜合與實踐課的初衷。
[?]【后期活動改進】
“好的數(shù)學教育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提供給學生充分進行數(shù)學實踐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苯梃b前期活動開展的失敗教訓,筆者和科組教師進行了深入思考和研討,最終決定采用課內(nèi)和課外相結合的方式,將教材上的1個課時的活動設計為2個課時的課堂活動和1個課外活動,即2課時+1周作業(yè)。第1課時用于引導學生經(jīng)歷探究“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然后小組確定研究問題進行課外探究,并完成數(shù)學小報告,自主探究活動時間為1周;第2課時是成果的匯報活動——學生完成課外探究活動后的課堂分享。整個活動設計如表1所示。
活動1準備:不同張數(shù)的A4紙,有10張、50張、100張、500張、1000張等。
實驗前的猜想:
師:猜一猜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
生1:有一棟樓那么高。
生2:我覺得有一層樓那么高吧。
生3:我覺得有老師那么高。
師:老師欣賞你們的大膽猜測,但這些猜測準不準呢?我們接下來應該怎么做呢?
生(齊):做實驗證明。
設計研究方案:
請小組一起討論實驗的方案,說說怎么才能知道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并且把你們討論的方法記錄在“活動記錄單”上。
師:哪個小組愿意說說你的方案?
組1:先測量100張紙有多高,再推算1億張紙有多高。
組2:先測量10張紙有多高,再推算1億張紙有多高。
組3:先測量1張紙有多高,再推算1億張紙有多高。
……
最后學生一共提出了以下幾個方案:先測量100張、10張、1張、200張、500張、1000張、1萬張紙,再推算1億張紙有多高。
師:同學們想出了好多辦法呀!但這些辦法看起來不同,實際都有一個共同點,是什么呢?
生4:先測量一部分紙,再推算1億張紙。
師:那么多方法,應該先測量多少張才合適呢?誰來說說你的想法?
生5:測1張紙就可以了,假如測出1毫米,直接乘1億就可以了,很方便。
師:其他人同意嗎?(部分學生點頭)好的,老師這里剛好有1張紙,李喆,就由你出來量一量,告訴大家1張紙有多厚吧。
(李喆很開心地接過任務,他走到講臺,拿著尺子測量1張紙的厚度,但是很快他又皺著眉頭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師:李喆,你趕緊告訴大家,1張紙有多厚呀?
李喆:老師,我測不出來。
師:哦,我明白了,那你有什么想跟大家說嗎?
李喆:1張紙?zhí)×?,測不出來,不能用這個辦法。
師:(去掉不可行的方案)誰又來說說你的想法?
生6:1張紙?zhí)?,應該測量10張紙。
師:其他人也同意嗎?(大部分學生點頭同意)那好,還是老辦法,蔡耀光,你出來測量10張紙的厚度,然后告訴大家吧。
(蔡耀光自信滿滿地跑到講臺,測量10張紙的厚度,可惜他測了很久都沒法告訴大家結果)
師:耀光,你怎么測了那么久呀?
蔡耀光:好難測呀。
師:哦,那你想跟大家說什么?
蔡耀光:先測10張不好,很難測。
師:(去掉不可行的方案)誰又來說說你的想法?
生7:可以測量1萬張。
師:你們覺得這個方法怎樣?
生(齊):用太多紙了,好浪費。
師:是的,請同學們看到這邊來(把活動準備的700張紙都疊起來)。你們看,這么高的紙才700張,所以測量1萬張,確實多了呀。
討論到最后,學生覺得測量100張、1000張、200張和500張紙比較合理。
實施實驗方案:
師:好的,接下來的實驗你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啦!小組長分工后請到講臺拿取合適的紙張。
(各小組都拿100張或1000張紙,只有1個小組拿的是200張)
大多數(shù)小組都推算出1億張紙疊起來大約有10000米高,只有那個選了200張紙的小組還沒推算出結果。
師:你們小組還沒有推算出結果嗎?
生(選了200張紙):沒有,選200張好難推算啊。
師:那你們有什么想跟大家說嗎?
生(選了200張紙):還是選擇100張和1000張比較好推算。
師:謝謝你們給了這么好的建議。
實驗匯報后,學生同桌間互相說一說10000米有多高。筆者結合實例,用米尺的長度、姚明的身高、學校教學樓的高度、廣州塔的高度、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等學生常見的例子充分說明10000米有多高,讓學生感受1億張紙疊起來有多高。
這一節(jié)課,學生通過探究“1億張紙疊起來的高度”,充分理解了實驗的基本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細節(jié)。帶著初體驗,課后筆者讓他們用1周的時間自選主題繼續(xù)從不同維度探索1億有多大,并在今后的課堂上匯報總結,充分感受1億有多大。
[?]【課后反思】
吳正憲老師說:“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探索知識的環(huán)境,給足時間讓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觀察、去感受,他們就會創(chuàng)作出一個個驚喜?!痹诟倪M后的活動中,學生像遨游在蒼穹中的智慧鳥,有充足的時間去思考、去發(fā)現(xiàn)、去探索、去感受、去體驗,因此這次“綜合與實踐”課的實施無疑是成功的。
綜上,“綜合與實踐”課的實施應該從活動的層面謀劃教學過程,活動的設計要“精”,要把“綜合與實踐”活動真正落到“實處”、落到“深處”。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精心設計好的活動,不應該一味追求數(shù)量上的豐富,避免求“多”,要注重過程,而非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