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音
摘? ?要:語文要素的設置與編選,改變了傳統(tǒng)教材語文能力點相對混亂的局面,使得語文教學更具體化、序列化。使用統(tǒng)編版教材,務必要精準把握各個年級段中的語文要素,從橫向和縱向兩個不同的維度解讀語文要素、設定教學目標、研制教學內容、遴選教學策略。只有真正把握了語文要素,才能更好地推動學生語言能力的生長。本文提出,基于原始經驗,借助復述導入新課;緊扣表達中心,嘗試刪減重點;依托認知,組織繪制圖片語言;把握彼此聯系,勾連內容信息。
關鍵詞:精準教學? ?刪繁就簡? ?繪制圖片
統(tǒng)編版教材以“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方式編排課文,對應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的定位。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小學五年級上冊設置了專題“民間故事”單元,編選了《獵人海力布》《牛郎織女(一)》《牛郎織女(二)》等課文。從單元整體視角不難看出,不同的課文圍繞著“創(chuàng)造性復述”這一語文要素,承載著完全不同的教學任務。其中,《獵人海力布》旨在鍛煉學生概括內容、簡要復述、梳理故事情節(jié)和詳細復述等方面的能力,并在簡要復述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創(chuàng)造性復述。針對《牛郎織女(一)》和《牛郎織女(二)》,編者在導讀提示中指出,學習創(chuàng)造性復述課文,嘗試運用連環(huán)畫的方式再現故事情節(jié),并給每幅畫配上合適的文字,歷練學生的概括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筆者將這兩篇課文視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梳理層次、概括內容”“完整復述、激活思維”的基礎上,將教學的重點設置在“繪制連環(huán)畫”上,以此助推學生“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能力。
一、基于原始經驗,借助復述導入新課
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教師將閱讀教學停留在感知的層面上,似乎只要學生讀懂了、理解了課文,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讓學生理解課文只是教學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是發(fā)揮課文的范例作用。因此,在前面的課時和板塊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借助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通過完整地復述課文,拉近學生與故事之間的距離。比如,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利用思維導圖出示完整的情節(jié):牛郎出生凄苦→哥嫂霸占了家業(yè),牛郎只能悉心照顧老?!髞?,在老牛的幫助下,牛郎與織女相識→男耕女織,牛郎與織女過著幸福生活→王母出兵,牛郎妻離子散→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借助鵲橋相會一次。其次,組織學生依循情節(jié)示意圖,對課文的主要情節(jié)進行復述。此時的情節(jié)示意圖,就成了學生進行完整復述的支架。最后,相機滲透和鞏固在前一課時中的復述方法:簡要的情節(jié)可以一筆帶過,重要的情節(jié)則復述得詳細一些。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看似沒有新授的內容,但借助這樣的復習,不僅讓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讓學生積累了經驗,鞏固了復述策略,為本節(jié)課的教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緊扣表達中心,嘗試刪減重點
連環(huán)畫以連續(xù)的圖畫敘述故事、刻畫人物,題材廣泛,內容多樣,具有文字無法比擬的直觀性和形象性。不過,連環(huán)畫由于其表現形式的獨特,無法做到類似文字一般的翔實與細膩,只能擇取最為典型的情節(jié)加以再現。這就意味著先前梳理出來的情節(jié)示意圖,無法真實而客觀地通過連環(huán)畫的形式展現。因此,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表達的中心入手,刪除相對次要的內容。
在教學中,教師不宜越俎代庖,直接包辦,需將思考和辨析的權利完全交給學生。哪些情節(jié)可以刪除?哪些情節(jié)應該聚焦凸顯?比如,與牛郎、織女相關的內容,一般不能刪除,能夠體現民間故事創(chuàng)作用意的情節(jié)不能省略。民間故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故事形式,旨在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統(tǒng)治階級的無比痛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將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簡化處理,在刪除之后著重凸顯六個核心情節(jié):(1)凄涼處境,悉心待牛;(2)兄嫂虐待,與牛相伴;(3)初識織女,喜結良緣;(4)相依為命,幸福生活;(5)玉簪劃河,家人相隔;(6)一年一度,鵲橋相會。
創(chuàng)造性復述,不是對文本的內容進行照搬式的運用,而是在深入解讀的基礎上,對故事內容進行必要的調整、刪減,甚至重組。在這一板塊的教學中,筆者刪除了不適合連環(huán)畫展現的情節(jié),將一個完整的故事定格為六個核心情節(jié),為學生后續(xù)的感知提供了基礎性的支撐。
三、依托認知,組織繪制圖片語言
將原本的故事演化成直觀性的圖畫,其本質是一種傾吐過程。雖然傾吐的載體從原本的語言轉變成了圖片,但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我們學習的是語文,不是美術,應該從語文學習的角度展開探究。比如,在某一情節(jié)背景下,我們應該畫些什么?既可以是學生對故事情節(jié)綜合性理解后的結果,也可以是基于自身原始經驗下的想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強化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深度解讀,并以圖片的形式將解讀成果展現出來。以“相依為命,幸福生活”這一情節(jié)點為例,筆者對學生進行以下的點撥和引導:首先,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對課文的理解,確定“幸福生活”可以繪制什么內容?學生通過交流后,給出了很多富有創(chuàng)意的金點子:牛郎和織女,一人牽著一個孩子,在燦爛的星空下,浪漫地散步;牛郎挑著水,織女澆著菜,兩個孩子則在田頭無拘無束地玩?!藭r,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者,筆者幫助學生對連環(huán)畫的繪制展開實踐性的提煉,借助學生的描述,與大家共同探討,將文字轉化成畫面。其次,確定好描繪的內容之后,筆者沒有急于要求學生進行文字的配備,而是留出一定的空間,鼓勵學生自由地繪制。在學生完成繪制之后,再組織學生分別從“場景”“人物”“事件”三個核心元素入手,以簡潔的文字,對連環(huán)畫中的畫面進行說明和介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所配置的文字,既不能旁逸斜出,與整體故事內容相違背,也不能刻板地拘泥于課文的語言。最后,組織學生合作交流,在分享之后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見,使得語言與畫面相得益彰,從而提升畫面和文字的匹配度。
四、把握彼此聯系,勾連內容信息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繪制連環(huán)畫只是手段,不是單元教學的最終目的。比如,“民間故事”這個單元,在習作板塊設置了“縮寫”的訓練要求,編者旨在借助“制作連環(huán)畫”的契機,讓學生完整經歷刪減情節(jié)、凸顯重點、概括內容、配備文字的過程。針對這一教學過程,筆者首先組織學生回憶了“連環(huán)畫”的制作,向學生滲透了“縮寫”的基本策略。其次,利用為六幅圖片所配置的文字,引導學生進行朗讀,依照故事發(fā)展的順序,將這些文字轉化成故事發(fā)展的情節(jié)。最后,鼓勵學生通過關聯性詞語,將原本相對割裂的文字貫通、交融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完全的故事板塊,并嘗試用兩三句話,對故事情節(jié)進行必要的交代和說明。教學至此,筆者按照這個單元“創(chuàng)造性復述”的要求,鼓勵學生打破原有的表達結構,運用改變人稱、調整順序等方式,重新整合故事。
基于統(tǒng)編版教材的編寫原則,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核心理念,依托明確的語文要素,不斷深化認知體驗,給予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廣闊空間,將語文要素轉化成學生的認知經驗,進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封齊明.問題導學:基于兒童立場的課堂突圍——以《牛郎織女》一課的教學為例[J].教育視界,2020(2):62-64.
[2]楊婷婷.創(chuàng)造性復述在民間故事教學中的價值及方法探析[J].小學語文,2021(9):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