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習者作為未來的媒體代言人,其有聲語言藝術水準改變著文字語言的美學尺度,其有聲語言表達質量影響著媒介的傳播效果。舞臺演播藝術兼具“形”與“聲”,是塑造得體的舞臺形象,錘煉有聲語言的絕佳訓練形式。文章結合舞臺演播藝術實踐教學,分析學生現(xiàn)階段存在的缺乏演播欲望、缺乏演播能力、缺乏演播經(jīng)驗等現(xiàn)實問題,從播音學、表演學和應用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對提升學生舞臺演播能力進行系統(tǒng)分析,提出增強演播欲望、夯實有聲語言表達功力、加強非語言符號運用能力、全面提升舞臺綜合控制力四條路徑,旨在全面提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學生的舞臺演播實踐能力,使其“言語含真情,播報有真意,舉止顯分寸”,最終實現(xiàn)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形象入目、聲音入耳、情感入心”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應用型高校;播音主持專業(yè);舞臺演播;能力提升路徑;人才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2)11-0165-04
“藝術性”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的重要屬性,播音與主持藝術學習者作為未來的媒體代言人,其有聲語言藝術水準改變著文字語言的美學尺度,其有聲語言表達質量影響著媒介的傳播效果。舞臺演播藝術兼具“形”與“聲”,是塑造得體舞臺形象,錘煉有聲語言的絕佳訓練形式。全力提升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學習者的舞臺演播能力,使其“言語含真情,播報有真意,舉止顯分寸”,是學業(yè)之要求,崗位之要求,也是審美之需要。如此,“形象入目、聲音入耳、情感入心”,方可實現(xiàn)。
舞臺演播藝術是創(chuàng)作主體以舞臺為創(chuàng)作平臺,以文藝稿件為創(chuàng)作客體,以有聲語言與副語言為創(chuàng)作手段,以音樂、燈光、道具為輔助創(chuàng)作要素,最終以朗誦形態(tài)為呈現(xiàn)方式,向受眾傳遞信息與情感引導,最終實現(xiàn)傳受雙方愉悅共鳴的精神交往活動。
舞臺演播能力應包含但不限于有聲語言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表達力;非語言符號的表情控制力、動作協(xié)調力、服飾把握力;同時,還包括舞臺掌控力、音樂鑒賞力、心理把控力等。對于播音與主持專業(yè)學習者而言,全面提升舞臺演播能力,是錘煉有聲語言表達力、提升舞臺表現(xiàn)適應力、增強播音專業(yè)實踐力的重要途徑。
現(xiàn)階段,對于提升舞臺演播能力存在多方面的現(xiàn)實問題,主要包括“舞臺演播能力的提升是否對促進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學習者有聲語言功力的提升有重大影響的認識問題”“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對舞臺演播能力提升的相關課程支撐問題”“場地建設與日常使用,朗誦比賽設計與課程延展等其他客觀問題”“播音實踐教學中,學生對于舞臺演播藝術的認識深度、參與積極性、是否具有有聲語言基本功、舞臺朗誦鑒賞力等問題”。在此,僅從播音實踐教學中,學生基于舞臺演播藝術的認識、參與、能力等方面,剖析提升舞臺演播能力的現(xiàn)實問題。
(一)缺乏演播欲望
飽含演播欲望,是舞臺演播成功的前提之一。海明威曾說:“在這個世界上,欲望并非痛苦,他可以使感覺變得敏銳,是一個人青春的內在標志?!庇麑τ趯W習而言,即是如此。目前,部分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學習者缺乏學習興趣、缺乏專業(yè)目標,從根本上動搖著學習積極性;還有部分同學是因為對舞臺演播藝術認識不足,能力不足、經(jīng)驗不足而產(chǎn)生的畏難情緒,繼而影響舞臺演播欲望。
(二)缺乏演播能力
舞臺演播能力主要包括基礎能力——有聲語言表達功力;拓展能力——非語言符號運用能力;實踐能力——舞臺綜合掌控力。目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學習者的有聲語言表達功力欠佳,非語言符號運用能力欠缺,舞臺綜合掌控力欠妥是其基本現(xiàn)狀,其中,非語言符號運用能力是當下教學設計的盲區(qū)和學生提升的難點。非語言符號是指不以人工創(chuàng)制的自然語言為符號,而是以其他視覺、聽覺等符號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系統(tǒng)。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這樣一個公式,溝通雙方互相理解=語調(38%)+表情(55%)+語言(7%),由此可見,語言傳播中,表情與肢體動作等對傳播效果產(chǎn)生較大影響。
(三)缺乏演播經(jīng)驗
塞西爾說:“一克的經(jīng)驗抵得上一噸的理論?!比狈ξ枧_演播經(jīng)驗是當下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學生的普遍問題。其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因學生對舞臺演播能力提升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等而導致的缺乏參與舞臺演播積極性的問題;二是因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對于《舞臺演播藝術》課程的主體地位與課程定位的邊緣化,而造成的相關教學與訓練比重不足的問題;三是因社會大眾受“文字語言是學問,有聲語言不是學問”的重文輕語固有認知,致使舞臺朗誦的社會認可度與參與度較低,間接影響舞臺演播學習者的參與熱情的問題。
(一)增強演播欲望
心理活動指導行為實踐,增強演播欲望是提升舞臺演播能力的心理基礎?!睹献印分袑懙溃骸罢b其詩,讀其書。”《尚書·舜典》中寫道:“誦其言謂之詩,詠其聲謂之歌。”宋代陸游在《劍南詩稿》中寫道:“橫陳糲飯側,朗誦短檠前。”可見,朗誦在我國古代業(yè)已萌芽初發(fā)。五四運動后,伴隨著白話文運動和受西方話劇的影響,朗誦逐漸從小范圍走向大空間,由單一的學習功能向多維的教育功能、鼓動功能、娛樂功能轉化。至此,現(xiàn)代意義上的朗誦誕生。
舞臺演播藝術以朗誦形態(tài)為呈現(xiàn)形式,集有聲語言表達功力、非語言符號運用能力、舞臺綜合掌控力的訓練于一身,集音美、意美、形美、情美的提升于一體,集文學性、藝術性、技術性、審美性的提高于一體,對于促進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學習者綜合能力的提升和一專多能的養(yǎng)成大有裨益。舞臺演播藝術不論是從其歷史沿革,功能作用,還是對于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的綜合能力提升,都有重要意義。
(二)夯實有聲語言表達功力
舞臺演播實踐中,有聲語言表達功力是基礎核心能力。有聲語言可以改變文字語言的語意方向——正向和反向;可以改變文字語言的感情色彩——喜怒哀樂愛欲懼;可以改變文字語言的美學尺度——美丑和雅俗[1]。可以說,舞臺演播實踐傳情達意與否,精彩紛呈與否,皆與有聲語言表達功力息息相關。
張頌在《朗讀美學》中講道:“語言功力是語言的功底與能力的總和。語言的功底,有先天的資質,包括語言神經(jīng)中樞及相關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遺傳基因中的某些積淀成分、某些器官肌理建構;也有后天的習得,語言環(huán)境、語言示范、學習態(tài)度與進度……功底越深廣堅實,儲備和獲得的能力便越強?!盵2]可見,除去先天資質的不可變量,后天習得的可變量至關重要。
夯實有聲語言表達功力,可從以下幾點著手。
1.規(guī)范語音,科學發(fā)聲。準確清晰、動聽樸實、富于變化的普通話語音與發(fā)聲科學以及圓潤悅耳、縱控自如的聲音控制是實現(xiàn)內容傳遞、情感表達、美感塑造的重要前提。堅持普通話語音的規(guī)范性訓練,發(fā)聲的科學性訓練是必要的,也是重要的。
2.情聲氣和諧,表情達意準確。情是內涵,聲是形式,氣是基礎,氣隨情動,聲隨情出,氣生于情而融于聲,最終實現(xiàn)情聲氣和諧,以情帶聲。另外,表情達意的準確,理解是前提,感受是基礎,想象是橋梁,表達是實現(xiàn),學習者要在日常學習實踐中不斷增強自身的理解力、感受力、想象力與表達力。
3.增強聲音造型力,把握人物塑造力。舞臺演播實踐中,主要是以文學作品為創(chuàng)作客體,文學作品的舞臺呈現(xiàn)離不開作品人物的外化塑造,而作品人物的外化塑造過程中,其聲音造型是最大亮點。在學習實踐中,要不斷加強聲音造型能力的培養(yǎng),將“有聲語言”幻化為“五彩畫筆”,從而實現(xiàn)人物的完美塑造。然而,要想塑造好人物,傳好人物的神,還好人物的魂,演播者不僅要有細膩的感受、扎實的基本功和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創(chuàng)作時要掌握貼合人物的技巧。其中,包含內心情感的主動認同和忘我幻化的內部技巧,也包含有聲語言的神形兼?zhèn)浜徒z絲入扣的外部技巧[3]。例如,可從人物的心理狀態(tài)、生理狀態(tài)、行為舉止、時代特征、職業(yè)身份、民族地域等角度力求聲音貼切人物,進而實現(xiàn)人物的塑造。
4.提升文學素養(yǎng),拓展廣義備稿。文學素養(yǎng)是舞臺演播者的文化根基,提升文學素養(yǎng),對于舞臺演播者而言,是增強其理解力、感受力的基礎,促升其想象力、表達力的關鍵。廣義備稿是指不斷學習和積累,作為舞臺演播者,廣博的科學文化知識、豐富的藝術修養(yǎng)與表達技能、較高的政治覺悟與理論水平等,都是應不斷學習積累與鍛煉提升的必備能力。
有聲語言表達功力之于舞臺演播者,猶如體能之于運動員,“曲不離口,拳不離手”的日日精進方可積跬步以至千里。有聲語言是舞臺演播藝術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因此要不斷夯實有聲語言表達功力,為舞臺演播實踐的成功奠定強有力的有聲語言基礎。
(三)加強非語言符號運用能力
舞臺演播藝術中非語言符號的運用主要是指眼神、面部表情、形體動作、服裝服飾等。加強非語言符號的運用能力,可以顯著提升舞臺演播的視覺美感、達到舞臺演播實踐的形神兼?zhèn)洌罱K實現(xiàn)舞臺演播作品的整體和諧。
塔克曼言:“眼睛說話的雄辯和真實,勝過于言語。”眼神語言的合理運用是舞臺演播實踐成功的關鍵之一。正視可表示莊重,斜視可表示輕蔑,仰視可表示思索,俯視可表示羞澀,逼視可表示命令,瞪視可表示敵意,不住地打量可表示挑釁,低眉偷覷可表示困窘,行注目禮表示尊敬,白他一眼表示反感,雙目大睜可表示吃驚,眨眼不停可表示疑問[4]等,再配合眉毛及面部的其他動作,眉目傳情可謂變化萬千,聲情并茂方可精彩呈現(xiàn)出來。
面部表情是內在心靈的外在表現(xiàn),美國學者尼伯格·卡萊羅曾說,“在所有非言辭溝通的范圍中,最不易產(chǎn)生爭論的,就是臉部表情”。舞臺演播實踐中豐富而適宜的面部表情,可使受眾直觀地感受到表演者的情緒變化,并與之迅速建立情感共鳴空間。同時,面部表情的變化也會影響到聲音的變化,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中強調的“提起顴肌,打開牙關,挺起軟腭,放松下巴”,除去可以擴大口腔容積,增強共鳴之外,還會因“提打挺松”時,面部肌肉的隨之變化,產(chǎn)生積極明亮的音色。
一般而言,嚴肅莊重、悲傷痛苦的聲音,與面部肌肉群相對收緊有關;愉悅高興、激動興奮的聲音,與面部肌肉群相對放松有關。在舞臺演播實踐中,部分舞臺演播者面無表情或表情變化不貼切不豐富,直接造成了舞臺演播藝術效果的不理想。要想實現(xiàn)聲情并茂,一定要讓心理活動豐富起來,面部表情運動起來。
在舞臺演播實踐中,形體動作是輔助表達情感與思想的重要態(tài)勢語言,主要包括手勢語、身姿語、走姿語。手勢語是指在舞臺演播實踐中運用手指、手掌、手臂的伸展與收縮而輔助表達情感的態(tài)勢語之一,主要包括示意性手勢語、情感性手勢語、模仿性手勢語,運用時以自然協(xié)調為基本原則。
身姿語是指在舞臺演播實踐中的站姿與坐姿。舞臺演播實踐中,表演者的站姿與坐姿不僅是其個人精神面貌的展現(xiàn),也是舞臺演播作品情感表達的展現(xiàn)。要根據(jù)演播作品需要采用不同的站姿與坐姿,以端莊大方、適宜得體為運用原則。
走姿語是指通過步態(tài)的變化來傳遞信息的一種態(tài)勢語言。不同的走姿能夠反映不同的性格及心情。步伐輕盈、敏捷,代表走路人心情愉悅;步伐慌張、沒頭緒,代表走路人急躁、緊張;步伐穩(wěn)健、有力,代表走路人穩(wěn)重沉著。可見,走姿可以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特征或情緒變化[5]。走姿語以體態(tài)和諧、滿足人物設定為運用原則。
莎士比亞稱,“服裝往往可以表現(xiàn)人格”。張愛玲說,“對于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語言,隨身帶著的袖珍戲劇”??梢姡b服飾是個人精神的物質化延伸,是個體表達情感、確立身份的外化體現(xiàn)。在舞臺演播實踐中,服裝服飾的把握可分為常規(guī)通用型與角色扮演型兩種類型。常規(guī)通用型,常用于近現(xiàn)代文學性稿件,舞臺演播表演者的服裝服飾要求可借用南開大學的《容止格言》,“面必凈,發(fā)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顏色:宜和、宜靜、宜莊”。角色扮演型,常用于古代文學性稿件,舞臺演播表演者的服裝服飾要力爭做到貼近年代、貼近人物、貼近場景、貼近需求,力爭做到不盲目浮夸、不喧賓奪主、不矯揉造作,最終實現(xiàn)舞臺演播實踐中服裝服飾的整體和諧自然。
(四)全面提升舞臺綜合控制力
舞臺演播藝術是創(chuàng)作主體以舞臺為創(chuàng)作平臺,舞臺即是舞臺演播者的幻象與現(xiàn)實、歡笑與痛苦、技術與藝術的展示中心。舞臺演播者的心態(tài)把握、狀態(tài)調整、朗誦設計、話筒使用、音樂燈光配合等,都歸屬于舞臺綜合控制力,也是學習者著力提升的方向。
舞臺演播實踐中,心態(tài)的把握尤為重要。過分在意他人評價造成的緊張不安、準備不足造成的臨場膽怯、必贏心理造成的心神不定、滿不在乎帶來的慵懶懈怠等皆由不正確的心理狀態(tài)引起。心理狀態(tài)影響行為狀態(tài),舞臺演播實踐中,要科學把握心態(tài),以良好心態(tài)促建良好狀態(tài),以良好狀態(tài)促成最佳表現(xiàn)。為了避免過分緊張,一是可以通過自我言語暗示,以正向言語激勵自己;二是可以通過充分的演播前準備與彩排,建立舞臺演播自信心;三是可以通過深呼吸與閉目養(yǎng)神,進行心理調節(jié)。
舞臺演播狀態(tài)是舞臺演播過程中心理狀態(tài)與生理狀態(tài)的總和。張頌曾指出:“朗誦教學中‘重語言、輕狀態(tài),朗誦狀態(tài),是有聲語言創(chuàng)作‘成敗攸關的問題,絕不可小覷。我們要‘變聲音先變狀態(tài),努力隨時隨地調整狀態(tài),實現(xiàn)‘自如狀態(tài)的心理預期,以便達到狀態(tài)始終‘自如的目的?!盵4]正確的舞臺演播狀態(tài)應是“強準備、強自信、強交流;弱腔調、弱炫技、弱競爭”,只有不斷調整優(yōu)化舞臺演播狀態(tài),才可助力舞臺演播實踐的成功。
舞臺演播藝術最終以朗誦形態(tài)為呈現(xiàn)方式,朗誦作品具有相對獨立性、整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在對朗誦作品進行備稿時,要強化總體設計。從朗誦作品的相對獨立性來看,要避免固定模式與固定腔調的千篇一律式的表達,要追求“千篇千面,各有精彩”;從朗誦作品的相對整體性來看,要避免理解感受與語言表達的反差過大、聲音形式與體裁風格的整體不一,力爭做到“貼切統(tǒng)一、規(guī)中有變、整體和諧”;從朗誦作品的創(chuàng)造性來看,要避免一潭死水與一成不變,要追求朗誦作品“一馬平川與峰巒疊嶂的高低變化、風平浪靜與波濤洶涌的波瀾起伏、萬馬奔騰與懸崖勒馬的起承轉合”。朗誦設計不以“商業(yè)化、工業(yè)化、標準化、流水線式的現(xiàn)代商品”為藍本,而以“大巧之樸、濃后之淡、不工之工的藝術品”為最終追求。
舞臺演播藝術對眾演出的特點,決定了對于話筒的必然選擇。當下,隨著技術的飛速進步及舞臺演播的現(xiàn)實需要,多以無線手持(架持)話筒為最佳選擇。在使用無線手持話筒時,為了取得更好的聲音效果,還須注意:第一,手持話筒時,切勿持話筒頭部與尾部,以防收音效果與信號傳輸受到影響;第二,口部與話筒距離要適中,太近,噪音過大,太遠,收音不清,一拳距離為宜;第三,使用時兩支話筒不可太近,以防產(chǎn)生干擾信號與噪音;第四,話筒要與音響保持距離,以防產(chǎn)生嘯叫。話筒作為舞臺演播表演者的聲音放大器、情感放大器,一定要做到愿用、愛用、會用、善用。
舞臺演播實踐中,音樂與燈光是重要的輔助要素。音樂是流動的情感,畢一鳴教授認為,朗誦配樂的意義,一是渲染情境,引發(fā)聯(lián)想;二是深化主題,揭示意義;三是增強美感,跌宕回環(huán);四是觸動激情,豐富想象。朗誦配樂的選取,應建立在深刻理解文稿的基礎之上,同時還要兼顧朗誦者的表達風格和語言處理方式。朗誦配音在選曲編配上有鋪墊式、編輯式、創(chuàng)作式三類。其中,鋪墊式簡單易行,多為烘托意境;編輯式,須對音樂編輯加工,朗誦文本與音樂素材之間力爭嚴密對應,做到整體和諧;創(chuàng)作式,專門請作曲家為朗誦文本進行配樂創(chuàng)作,精益求精,渾然一體[6]。在舞臺演播實踐中,要充分結合文稿與現(xiàn)實情況,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選擇最優(yōu)朗誦配樂方案。
顏色的變化可以帶動受眾的情感變化,燈光是舞臺顏色變化的指揮者。舞臺燈光的有效使用,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空間形象,有助于提升舞臺效果,表達中心思想。
例如,一是可通過燈光的明暗變化,色彩變化,輔助表達舞臺演播者的情緒變化與心理變化等。二是可通過燈光的冷暖變化,為舞臺演播營造特定的空間環(huán)境,如白天或夜晚,陰雨綿綿或晴空萬里等。三是可通過舞臺追光,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從而強化舞臺演播者的主體地位,間接提升舞臺演播整體藝術效果。四是可通過舞臺燈光顏色變化,引導觀眾的情緒。顏色對人類有較大心理影響。例如,白色代表純潔、純真、樸素等;黑色代表神秘、壓抑、沉重等;紅色代表激情、喜慶、暴力等;藍色代表冷靜、安寧、和諧等;綠色代表希望、成長、自然等。當根據(jù)舞臺演播內容,合理使用燈光顏色時,即可更好地傳遞舞臺演播藝術作品的中心思想。當然,音樂與燈光的使用,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互為統(tǒng)一,要妥善利用音樂與燈光,為舞臺演播藝術效果的提升錦上添花。
應用型高校重在應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程設計皆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應用能力為最終指歸。《舞臺演播藝術》錘煉學生的有聲語言表達功力,強化學生心理素質建構,塑造學生舞臺藝術形象,擴展學生舞臺掌控能力,是滿足應用型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yè)學科建設的重要課程支撐與價值體現(xiàn)?,F(xiàn)階段,舞臺演播藝術課程體系的搭建尚有不足,舞臺演播能力的提升尚在路上,但若參考以上提出的“增強演播欲望、夯實有聲語言表達功力、加強非語言符號運用能力、全面提升舞臺綜合控制力”四條路徑,相信對于學生舞臺演播能力的提升會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 張頌.朗讀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16.
[2] 張頌.朗讀美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8.
[3] 王明軍,閻亮.影視配音藝術[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05.
[4] 謝倫浩.文學作品朗誦藝術[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53,序言1-3.
[5] 王洪.朗誦與演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32.
[6] 曾致.朗誦藝術指要[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63-64.
作者簡介?趙睿芳,碩士,講師,河北傳媒學院播音基礎教研室主任,研究方向:普通話語音與發(fā)聲、播音創(chuàng)作基礎、舞臺演播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