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登祥
[摘 ?要] 新課導入中情境創(chuàng)設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啟動學生的思維,促使思維進入最佳狀態(tài),從而為之后數學探究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文章提出“聯系舊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結合游戲情境導入”“溝通生活情境導入”“巧設懸念情境導入”這四種情境導入策略,以構建高效數學課堂.
[關鍵詞] 情境創(chuàng)設;導入;策略
在初中數學課堂引入情境的教學方法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界、各級教育工作者經過深入研究、多番分析和反復嘗試后得出的有效策略. 教學情境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動學生的思維,促使思維進入最佳狀態(tài),推動數學探究順利開展,因此新課導入要創(chuàng)設有效情境. 下面,筆者基于自身在各類教研活動中的所見所聞以及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新課導入中情境創(chuàng)設的若干策略.
聯系舊知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
數學知識邏輯系統(tǒng)性強,對于學生的數學學習而言,舊知是新知的基礎,新知亦是舊知的引申. 舊知導入就是在課始通過復習舊知來與新知進行良好過渡,自然而然地引出新課. 如此導入,不僅可以完成舊知的復習,又能通過新舊知識的相互溝通“搭橋鋪路”,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同化,助力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案例1 求解一元一次方程(3).
問題:解方程①5(x-1)=1;②2-(1-x)=-2;③4x-3(20-x)=3.
師:請大家先獨立思考并解題,之后小組內互糾錯誤.
(學生獨立解答后,組內進行了火熱的交流,在一番找錯、糾錯后,學生有了認識)
師:下面大家再來看這個方程:-=1. 它與前面求解的三個方程有何不同?
生1:這個方程有分母,之前的沒有.
師:真是觀察仔細的好孩子,那么你們能解這個方程嗎?
(學生頓時有些疑惑)
師:下面請小組合作討論、探尋解法.
(學生展開了火熱的討論)
生2:根據等式的基本性質,只需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方程兩邊同乘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就可以去分母求解了.
師:非常好,那么如何探尋最小公倍數大家可還記得?
(學生此時又有些遲疑)
師:回憶一下,如何求3和4的最小公倍數?又如何求30和24的最小公倍數呢?
(學生又一次經過思考、探究和討論,得出列舉法和分解質因數法這兩種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
師:現在,方程-=1會去分母了嗎?
(學生思考片刻,嘰嘰喳喳地說開了)
生3:去分母,可得方程3(3-x)-2(x+4)=6.
師:現在方程可解了嗎?
生4:只需去括號、移項、合并同類項、系數化為1即可.
師:下面請大家獨立求解該方程.
……
想讓學生獲得更好的體驗,自然流暢地接受知識,需要教師適切地導入情境. 以上案例中,教師從學生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出發(fā),主動選擇、加工、處理外部的信息,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讓學生更好地體驗知識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過程,以獲得意義建構.
結合游戲情境導入
最佳刺激學習的方式就是引起學生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課堂伊始以游戲導入,在激起學生興趣之余還能引導學生動腦想和動手做的欲望,從而讓學生積極投入學習,之后的數學探究便水到渠成.
案例2 整式的加減——合并同類項.
師:首先,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好不好?
生(興奮異常):好!
師:請大家按照步驟來操作:首先,在心里想一個數,可以是正數、負數、小數等;然后,讓a變成你心中所想的這個數;接著將a一一代入5a,-3a,2a,-4a,-a這5個代數式中,并求出數值;最后,將上述5個代數式的數值求和.
師:現在,誰來告訴我求得的和是多少,老師可以很快猜出你心中想的數,要不要試一試?
生5:我求得的和是-5.
師:那你心里的數就是5.
生6:我求出的和是900.
師:那你心里的數就是-900.
生7:我求得的和是-a.
師:那你心里的數一定是a,可以說一說你的求和過程嗎?
生7:字母可以表示任何數,所以我心里想到了a,用它來代表任意數,所以5a,-3a,2a,-4a,-a的和就是5a+(-3a)+2a+(-4a)+(-a),根據乘法分配律提取a,可得(5-3+2-4-1)a=-a.
師:真是思維敏捷的好孩子,通過這樣的分析,你們現在有沒有理解老師為什么能猜出你們心里想的數?
生8:因為不管心里的數是什么,求和后結果都是這個數的相反數.
師:真厲害!事實上,像5a,-3a,2a,-4a,-a這樣包含相同字母、相同字母的指數也相同的項,就是同類項. 剛才一系列求和過程就是合并同類項的過程,這也是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
以上案例中,教師為了迎合學生的口味,創(chuàng)設了“猜一猜”的游戲情境,不由自主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并緊緊地抓住了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激起了深入探索的熱情,從而自然地引出了課題.
溝通生活情境導入
想要探討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啟發(fā)自覺性,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用數學熟悉的事物來闡述數學就是一條合理、有效的策略. 倘若教師借助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實例來闡述教材中抽象的數學知識,并以問題情境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則可以讓學生擁有更多的機會去感受數學的價值,體驗數學的魅力.
案例3 中點四邊形.
師:你們認識他嗎?(多媒體呈現姚明的個人資料以及籃球場上的精彩片段)
生9:他是姚明.
師:他的身高是多少?
生10:2.26米.
師:不錯,事實上他的父親和母親都很高,他正是遺傳了父母這一身高特征才能成為“小巨人”. 相信你們的爸爸媽媽也有很多特征,你都遺傳到了什么特征呢?下面同桌兩人一組交流一下……
球星深得學生喜愛,這里教師以大家熟悉的明星來創(chuàng)設情境,使得抽象的數學問題變得生動,同時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點. 正是因為教師的匠心獨運,使得學生逐步走入了新的知識殿堂,同時為之后順理成章地拋出中點四邊形與原四邊形對角線的“遺傳”關系做足了準備.
巧設懸念情境導入
“疑”可以引起認識上的沖突,可以點燃思維火花. 因此,在新課學習前,教師應巧設懸念將學生的注意力成功引入新課的學習,使其欲罷不能,因疑而思,因疑而探,讓課堂因疑而精彩.
案例4 探索勾股定理.
問題情境:已知Rt△ABC,∠C=90°,試求出邊a,b,c之間的關系.
師:我們先來解決以下兩個問題:(1)已知Rt△ABC,∠C=90°,且a=b=1,請寫出含有邊c的等式;(2)已知Rt△ABC,∠C=90°,且a=b=2,請寫出含有邊c的等式.
生11:利用面積法,可得(1)c2=2;(2)c2=8.
師:(3)已知Rt△ABC,∠C=90°,且a=1,b=2,請寫出含有邊c的等式. (學生立刻被問住了,不知該如何回答)
師(點撥):那我們來看一看,問題(1)與問題(2)的條件有何共同點?問題(3)的條件與問題(1)和問題(2)的條件有何區(qū)別?問題(1)與問題(2)的結論有何共同點?從c2=2,c2=8中可以聯想到什么?
生12:我覺得可以聯想到正方形的面積公式,即c2=2可看作邊長為c的正方形的面積是2;c2=8可看作邊長為c的正方形的面積是8.
師:如圖1和圖2所示,我們可以利用網格求面積的方法進行探索和驗證.
師(拾級而上):那你可以利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3)嗎?
生13:如圖3所示,c2=5.
師:如何驗證呢?請小組合作討論.
(學生展開了火熱的探討,分別通過圖4所示的“割”和圖5所示的“補”這兩種方法進行驗證)
師:一個特例不能得到一般性結論,我們再來思考:若a=2,b=3,可以求出c2嗎?
生14:通過上述方法可得c2=13.
師:我們一起來回憶、歸納和總結,想一想直角三角形的三邊有何關系.
(學生又一次進行討論)
生15:a2+b2=c2.
師:下面請大家在網格中利用“割”或者“補”的方法驗證你們探究得出的結論是否正確……
就這樣,教師尊重教材并審視教材,通過層層設疑引領學生的思維步步深入,自主運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究和驗證勾股定理,并從中領悟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最終在思維的艱辛中孕育探究能力和思辨能力,讓數學課堂充滿靈氣和智慧.
綜上所述,情境導入的策略是多樣化的,但是需要根據初中生的特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課堂情境導入,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情境導入的作用,讓學生成為積極的思考者,成為勇敢的探索者,促進高效學習,實現自主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