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曉玲
[摘 要]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維度,其中,語言和思維兩個維度不僅彼此緊密相連,而且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強化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真正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提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辨析洞察、交融辯論、體驗沖突、品味遷移,在思辨性閱讀中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關鍵詞]思辨性閱讀;高階思維;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2)31-0054-03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含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核心維度,其中,語言和思維兩個維度不僅彼此緊密相連,而且是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為思維發(fā)展而教,已經成為當下基礎教育的朝向和走向。對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能力,鼓勵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形成反省意識。同時,教師也要強化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真正推動學生言語實踐能力的提升。
一、辨析洞察,在對比思辨中發(fā)展高階思維的廣度
沒有對比,就沒有真正的閱讀。對比思辨對學生的閱讀感知、洞察品析、鑒賞評價等方面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是落實學生思辨閱讀的重要載體。
(一)聚焦對比,拓展學生的思維資源
語文教學首先要關注的就是文本的語言。閱讀教學的價值就是要感知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但如果僅僅局限在文本世界中進行感知,學生就難以洞察文本的內在價值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為學生提供辨析品味的資源,構建思辨性閱讀的多元載體,從而更好地推動學生言語能力的提升。
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文中,描寫春天枝條生長狀態(tài)時,作者運用了一個“抽”字。如果學生僅僅憑借課文的語境進行感知,充其量只能感知這一動詞的表面意思。為此,教師可引導學生對 “抽”字與“長”字進行比較:“如果將這兩個字調換,你覺得在表達上有什么影響呢?”有了辨析對比的學習資源,學生在語言品析中就能發(fā)現(xiàn),“抽”是一種快速、旺盛地生長狀態(tài),體現(xiàn)了春天樹木朝氣蓬勃的生命力。
對比的學習過程無形中為學生建立了一個理解語言的“學習場”。如果沒有對比而進行思辨性閱讀,學生就只是對關鍵詞句進行辨析,是無法真正揣摩它所形成的表達效果的。因此,教師只有聚焦文本內涵展開對比式的閱讀,才能在思辨性閱讀中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二)統(tǒng)整對比,豐富學生的思辨素材
從廣義的角度來看,對比閱讀還可以從文本的整體視角入手,對相同題材的不同課文進行對比,或者是對相同作者的不同文本進行對比。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對比思維聚焦在文本的主題思想、文本結構、表達策略和語言風格等不同的方面,鼓勵學生在辨析異同的過程中,形成歸納綜合和批判洞察的高階思維能力。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橋》一文是一篇典型的微型小說,主要描寫了老支書在災難面前犧牲自己和兒子的感人事跡,刻畫了老支書一心為民、忠于職守的高尚品質。教師緊扣小說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這些核心要素展開教學,相機引導學生拓展閱讀雨果的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學生在內容和人物形象的對比中,發(fā)現(xiàn)老支書與哈爾威船長之間有諸多的相似之處,在面對災難時,都具有忠于職守、犧牲自我的品質。在共性洞察中,學生發(fā)現(xiàn)這兩篇小說都利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渲染了緊張的氛圍,同時人物對話也都以簡短、有力的形式為主。
在這一個教學案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具有辨析價值的共性資源,給予了學生充分自主的認知空間,讓學生在思辨性閱讀中探尋文本之間的異同,擴大了學生思辨認知的廣度,促進了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提升。
二、交融辯論,在爭鳴思辨中擴展高階思維的角度
(一)觀點交融,豐富思辨的維度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應成為發(fā)展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學生需要在自主性的思考中,形成自己獨特的感受,不能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的話題,設計任務清單,鼓勵學生敢于想、善于說。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少年閏土》這篇小說,不僅刻畫了一個見多識廣、聰明機智的閏土形象,而且作者還將閏土和自己的生活進行了對比。鑒于此,教師設置了這樣的開放性話題:“小說中的‘我非常羨慕閏土的生活,那‘我的生活是不是就如此不堪?大少爺的生活可能也是別的孩子所羨慕的。如果換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種生活?”學生很快就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思考,形成了獨特的感受。有的選擇閏土的生活,自由自在、無憂無慮;有的選擇“我”的生活,物質豐富,可以靜下心來更好地學習,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還有的提出可以將這兩種生活融合起來,在感受自然樂趣的同時專心學習。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的問題就是基于多元理解的視角而提出的,并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也無法從課文中直接獲取信息,需要學生在綜合地收集、理解文本信息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認知進行體驗,形成多樣化的考量,從而產生思維的碰撞,拓展自身思辨性閱讀的理性思考維度。
(二)觀點碰撞,拓展思辨的維度
真正的高階思維,絕不是被動接受文本和教師硬性灌輸得來的,更多的是源于學生在自主理解的基礎上,提出的理性思考與合理質疑。因此,教師要善于從課文中開發(fā)出適切的學習資源,并提煉出富有爭議的話題,鼓勵學生在爭鳴思辨中深化認知,豐富切入問題的角度,在思辨性閱讀中形成深刻的認識。
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教學中,很多學生對五位壯士跳崖的選擇充滿了敬佩和敬仰之情,但也有學生提出了自己的疑惑:“這樣的選擇并不值得,五位壯士完全可以選擇另一種方式?!本o扣這一動態(tài)性的課堂生成資源,教師相機設置了思辨性話題:“你覺得五位壯士選擇跳崖的行為值得嗎?”學生形成了兩種觀點。有的學生從課文中保護連隊群眾轉移的背景入手,結合當時的形勢,認為五位壯士的這一“跳”,不僅表明了自己不屈服的態(tài)度,更激發(fā)了中國人奮勇抗敵的決心;有的學生則從人性的視角,認為保存自己是對家人負責,這樣才能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力量,再次為抗日奉獻自我。
學生通過唇槍舌劍的討論,拓展了課文理解的角度。在此基礎上,教師相機引導學生從紅色經典文本的價值取向入手,進一步豐富了學生解讀文本、洞察人物言行的路徑,從而激發(fā)學生對文本人物的深度理解和辨析,推動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三、依托沖突,在體驗思辨中挖掘高階思維的深度
(一)巧借沖突,在調整中落實思辨閱讀的深度
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選文范疇廣泛,包羅萬象,很多文本受到時代、地域的影響,其中一些價值取向可能會與當下的生活有一定的差異,導致學生在常態(tài)化思維下出現(xiàn)一些理解的偏差?;诖?,教師可以通過思辨性閱讀,不斷調整和完善教學,更好地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牛郎織女》一文的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對拆散牛郎織女的王母娘娘有了完全不一樣的評價。他們認為王母娘娘沒有因為與織女之間的關系,就網開一面,而是鐵面無私、秉公執(zhí)法,理應值得褒獎。很顯然,這樣的解讀只是停留在認知的表層,僅僅是從人物言行的視角來理解。對此,教師可以相機制造認知沖突:“你覺得天庭的制度合理嗎?值得遵守嗎?”一語點醒夢中人,學生的認知朝著現(xiàn)象的深處邁進,意識到事情的本質,從而認識到王母娘娘并不是秉公執(zhí)法,而是因為她所代表的執(zhí)法者在天庭制度受到挑戰(zhàn)之后變得惱羞成怒,是典型的“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表現(xiàn)。
在上述教學中,教師借助問題打破了學生原有認知的平衡,使學生形成強烈的認知沖突。學生在審視沖突、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借助思辨性活動,實現(xiàn)了對人物形象進行正確解讀的目標,閱讀思維從感性走向了理性,從淺層走向了深層。
(二)深化沖突,在體驗中落實思辨性閱讀的深度
文本的意蘊、作者的情感和觀點都需要通過具體的語言文字來呈現(xiàn)。思辨性閱讀不能將認知停留在語言表層的信息上,而是要洞察文本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懂得作者蘊藏在文本中的內在價值。教師需要把握學生的思維起點,以學生在認知、解讀時的障礙作為切入點,激活學生的認知體驗,不斷深化思辨性閱讀的深度,推動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灰雀》一文,列寧與小男孩一段口是心非的對話,是作者刻畫兩位人物特點的重要載體,也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難點。為了使教學能滿足學生的需要,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質疑,提出自己的困惑。很多學生提出:“既然列寧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了,為什么不直接指出,相機教育這個小男孩,而要運用這種口是心非的方式呢?”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引導學生先讀懂人物每一句話所蘊藏的真實想法,再將自己想象成列寧和小男孩,并進行嘗試性的體驗:“如果采用直接揭穿的方式,小男孩會是怎樣的反應?”這樣,學生在遷移體驗中就會認識到列寧處理問題的積極意義,從而在思辨性閱讀中拓展思維的深度。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有效的問題情境,站在學生的立場,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指向核心問題的閱讀,讓學生經歷認知的沖突,帶著思考進入閱讀的場域,深入感受主人公的內心世界,這樣,學生從“旁觀者”走向“卷入者”,實現(xiàn)了深度閱讀。
四、品味遷移,在語用思辨中提升高階思維的精度
(一)關注結構視角,洞察作者的巧妙構思
入選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質兼美的典范之作,作者運用巧妙的構思,呈現(xiàn)出一篇篇經典的文本。教師應準確、深度理解文本,用好“這一篇”,旁通“這一類”,通過建構多元的閱讀活動,開拓多角度的閱讀視角,引導學生在積極品味中走向深度閱讀。
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橋》一文的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關注小說的人物和環(huán)境,還要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在小說情節(jié)設置上的匠心獨運。作者為什么要將老支書與小伙子的父子關系放在最后才交代呢?教師可以激活學生的認知思維,引導學生積極品味與感知作者如此構思的價值:最后以出人意料的一筆,體現(xiàn)了既在情理之中又給人以強烈藝術震撼的表達效果。
思辨性閱讀在結構化視角下進行設計與重構,在核心問題引領下進行預測與推理,讓學生有了更多自主思考的空間和更為深入的個性化理解的過程,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緊扣文本的關鍵線索及核心人物,在積極探尋的過程中進行體悟,在縝密的思維狀態(tài)下提升了高階思維的精度。
(二)強化遷移實踐,搭建言語實踐的平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語文是一門關于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的課程。學而不用、習而不遷,就會使學生前期的學習停留在機械認知的層面上。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鮮活的運用情境和更多“輸入”與“輸出”的言語表達平臺,讓學生在精細化的思辨性閱讀中,獲得言語品質的發(fā)展。
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竹節(jié)人》一文的第一部分,詳細介紹了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根據課前的導讀提示,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并讓學生結合文本信息,介紹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學生如果僅僅停留在文本的內容上,就始終只能以粗線條的輪廓來關注文本。為此,教師設置了這樣的任務:(1)如果你向父母介紹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你會怎樣介紹?需要怎樣閱讀課文?(2)如果你向文化水平不高的爺爺奶奶介紹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你又會怎樣介紹?需要運用怎樣的方法來閱讀課文?(3)如果你向弟弟妹妹介紹竹節(jié)人的制作方法,你又會怎么介紹?需要運用怎樣的方法來閱讀課文?
由于需要介紹的對象不同,相同的文本語言所運用的方法會有所不同,所運用的閱讀策略自然也就不一樣。學生在完成這一任務時,就會改變慣有的閱讀思維,在思辨性閱讀中將思維不斷細化,針對不同的對象及時調整自己的閱讀思維和表達狀態(tài)。這就促進了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語文教學要發(fā)展學生的思辨意識,就要明晰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點。教師應根據文本內容,遵循學生思維的認知規(guī)律,通過辨析洞察、交融辯論、體驗沖突、品味遷移等方式,抓住思辨性閱讀的契機,緊扣思辨性閱讀的要素,找準思辨性閱讀的思維點,對學生進行有的放矢的指導,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陳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高階思維能力[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21(6):92.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