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成思
摘 要:文章根據(jù)館藏文獻,以時間為經(jīng)、史事作緯,對閩臺民間臨水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文獻—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進行研究考證,指出其錯誤,并給予糾正,服務(wù)海內(nèi)外華人華僑尋根問祖、文化交流。
關(guān)鍵詞:政和縣圖書館;黃姓族譜;考證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5.049
福建是我國著名僑鄉(xiāng),也是我國黃姓人口大省。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從南宋時起,福建黃氏家人陸續(xù)遷往臺灣、東南亞等地,明代為甚,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外遷黃氏達到頂峰,如今黃姓成為僑居海外華人的第一大姓氏。華僑和港澳臺同胞至今依然與內(nèi)地僑鄉(xiāng)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血親關(guān)系,其中,家譜則成為港澳臺同胞及華人華僑尋根問祖、維系親情的重要紐帶。因此,保持家譜的正確真實,糾正其錯誤偏差,意義重大。
1 閩臺民間臨水文化交流中李三娘與政和縣楊源鄉(xiāng)黃姓的淵源
位于福建省政和縣東南部、屏南白水洋上游的洞宮山,境內(nèi)有“二十六潭,三十六洞,四十九景”,為道教第二十七福地,號“瑯?gòu)指5?,魏虞洞天”。洞宮山區(qū)聚居一支寧德黃鞠派下后裔,其祖黃千四是黃鞠第十世孫,因世亂于五代后唐,從寧德霍童遷到關(guān)隸(今福建省政和縣)之下坂肇基,再分遷今楊源鄉(xiāng)黃大厝、西門村、王大厝村、樓下天井洋村、大溪村、屏南葛畬村等地。這支黃姓把陸上女神媽祖李三娘奉為祖婆,每年正月十一至十五,西門村、王大厝村、樓下天井洋村、大溪村、屏南葛畬村等地的黃姓都要前往楊源鄉(xiāng)鐵坑村祖殿迎取香火,舉辦李三娘祭祀活動。明朝嘉靖年間,黃姓在其祖居地王大厝村單獨修建一棟大奶廟供奉李三娘(圖1)。
李三娘與道教閭山“三奶派”祖師陳靖姑、林九娘結(jié)為姐妹,合稱“三奶夫人”,即民間信仰中的“臨水文化”,屬于西山凈明派,崇尚“忠、義、孝、節(jié)”,與黃氏文化的“忠孝節(jié)義,寬和誠勇”相一致。其民間信仰習俗有求神賜子、臨產(chǎn)求神、嬰兒收驚喚魂、義子取名,祭祀儀式有:迎香接火、分宮慶醮、迎神巡境、重陽祭祀。李三娘信眾眾多,遍及福建22縣和江西、浙江、廣東、臺灣及海內(nèi)外地區(qū),在臺灣類同鐵坑殿的廟宇有30余座,供奉主神李三娘,其習俗都源于楊源鐵坑殿。2012年以來,陸續(xù)有臺灣信眾集體穿越海峽,到政和楊源鐵坑殿謁祖進香,尋根問祖。
2 政和縣圖書館搜集的寧德黃鞠后裔族譜
為深化閩臺文化交流,方便港澳臺同胞到政和尋根謁祖,政和縣圖書館近年來加強對轄區(qū)內(nèi)各姓氏族譜收集研究工作,通過征集、拍攝、復(fù)印等手段已收集全縣吳、張、陳、葉、許、劉、李、范、黃、魏、周、宋、楊等十余個姓氏族譜。政和縣圖書館注重黃氏家譜及其文化研究,現(xiàn)有館藏黃鞠后裔黃千四派下族譜八部,主要有:①留守楊源黃氏祖居地—王(黃)大厝村的黃興二公支譜一部,即黃大厝《黃氏宗譜》,該譜編修于清道光十九年(1838),為紙質(zhì)手書,線裝16開本,封面、封底已經(jīng)破損不存,但譜序、譜例、世系圖譜保存完整,按歐體譜書編制而成。②1324年遷居楊源鄉(xiāng)樓下村黃興一派下族譜兩部,分別為編修于光緒二十一年(1895)和1984年樓下興一支張可濟《黃氏宗譜》。③1195年分遷到楊源西門村的黃五四公支下族譜三部,分別是編修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黃氏宗譜》的譜序及其世系總圖殘存部分,光緒六年(1880)陳德輝主修的《黃氏宗譜》和1984年黃寶標主持、黃德埔主修的《黃氏宗譜》。
3 政和縣黃鞠后裔發(fā)祥地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簡介
政和楊源鄉(xiāng)黃大厝下坂自然村是政和黃鞠后裔發(fā)祥地,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記載并保存一部分本支黃姓在政和原始珍貴歷史資料。它是由興二公支下天字房黃遠鏻、黃高元和地字房黃世恩、黃世遠、黃宗盛分別負責編列本房世系圖譜,黃遠鏻、黃世恩協(xié)修,請龍?zhí)吨芘d南先生鑒定并序。該譜靠道光年間幾位先賢追溯祖墳、搜集相關(guān)資料與回憶搶修而成的,為后人留下歷代先輩姓名。這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宗功之事,為我們留下一筆萬分珍貴的家族財富;而他們修譜時記錄的人物生卒年月應(yīng)該是準確無誤的,也保存了一份寶貴的歷史依據(jù),令人敬仰!
因受當時條件制約,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存在一些不足:①自千四公由霍童石橋始遷到下坂開基以來,各代世系情況難以考證。②關(guān)于“三三公”和“五四公”是誰?只是“頗有傳聞”的生卒、墓葬、世系情況等都不清楚。西門乾隆五十九年(1794)譜序記載:“迨宋朝,五四公由黃大厝而遷徙西門之區(qū),仰觀俯察草木暢茂,居民淳厚,故于斯式廓以遠我后也。自五四公南宋開基之初,相傳及今二十世繼歲六百余秋?!蔽逅墓珵槲鏖T黃氏始祖,其靈位牌匾猶存。五四公于南宋慶元年間開基西門到興一公元泰定元年(1324)奠基樓下,兩者相距120余年。黃大厝道光十九年譜斷代時,列成“三三公生:五四公生:興一興二、興三、興四、興五”是不妥的。③修譜范圍主要是興二公支下居住在下坂、黃大厝、三山仔的天、地兩房宗親。④誤將興二公列到“大”字輩行代之上,作為第一世處理,導(dǎo)致家譜上體現(xiàn)為興二公支比其兄弟四支多出六代。在此,主要就興二公支系因何多出六、七代做些粗淺探討。
4 黃大厝1839年《黃氏宗譜》世次錯誤考證
根據(jù)樓下光緒二十一年(1895)《黃氏宗譜》記載,黃千四派下的楊源黃氏興字輩五兄弟,長子黃興一于元朝泰定元年(1324)從王大厝遷居樓下,黃興三、黃興四、黃興五派下子孫也先后分遷他鄉(xiāng),發(fā)派至今近700年,各支系世傳24至26代之間,唯獨留守祖居地王大厝的黃興二公支派,其宗譜記載至今世傳32代,其中必有原因。根據(jù)縣圖書館館藏楊源黃氏族譜資料,我們以時間為“經(jīng)”,譜載史料為“緯”,進行橫縱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黃大厝道光十九年(1839)《黃氏宗譜》世次有誤,考訂如下。
4.1 黃大厝道光十九年譜編修時存在先天不足
從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查看,該譜《序言》道:“我朝乾隆五十八年(1793)斗遭回祿,舊譜因失。故自遠代黃千四公由霍童石橋始遷以下無可考,三三公、五四公以后頗有傳聞?!庇盅裕骸半m其族有居黃大厝、居下坂、徙三山仔等處不同,而世次可一覽洞然?!庇盅裕骸芭f譜已遭回祿,文獻無征,此雖名修實則創(chuàng)經(jīng),十日而譜成?!保S遠鏻語)由此可見編修族譜時的情況是無譜可依、被動搶修。
4.2 興二公之墓不是政和縣黃鞠后裔共同祭掃的公墓
千四公于五代后唐年間(923—937)肇基下坂,興一公于元泰定元年(1324)遷居樓下,兩者相距近400年,其間約有十三四代先輩,他們的姓名字行、墳塋墓葬或多或少會留存于黃大厝山水、譜志與黃氏民間記憶之中,這是千四公派下在下坂或黃大厝發(fā)展的歷史事實。每年清明節(jié)期間,西門村及興一、興二、興三、興四、興五各支裔孫定期前往黃大厝、下坂集體祭掃共同先祖的墳塋時,嚴格按族規(guī)進行,即先總后分,在祭掃過程中,總是按照共同的先祖輩分由高至低進行集體祭掃。公墓祭掃完成之后,再分開自行祭掃本宗祖墳。而自古及今,西門村及興一、興三、興四、興五各支代表沒有祭掃興二公之墳,興二公之墓及其以下墳?zāi)箽w黃大厝天地房祭掃。這說明,西門村及興一、興二、興三、興四、興五等各支共同祭掃墳?zāi)沟南茸?,其行代、輩分?yīng)該是位列于興二公之前。可見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將興二公置于首位,這與事實不符。
4.3 從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保存的歷史依據(jù)上看
參與編修人員:天字房24世黃遠鏻生于乾隆丙午年(1786)七月,地字房25世黃世遠生于乾隆庚戌年(1790)七月,黃世恩生于乾隆戊申年(1788)三月。查閱興一、興三、興四、興五各支家譜,其24世與25世都是出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兩者相差200年左右,約六代。換言之,如果黃興二公以下世系行代與其他四兄弟一致,那么黃遠鏻、黃世恩等是當代人,而非乾隆后期之人。由此可見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所列世次有問題。
4.4 從黃姓族內(nèi)各支時間段先輩世次對照上看
樓下興一公支光緒二十一年(1895)《黃氏宗譜》記載,其派下17世孫黃錦肅生于乾隆庚戌年(1790);黃進樹生于乾隆丙午年(1786)四月。另據(jù)西門《黃氏宗譜》載錄長房的黃觀燁生于乾隆庚戌年(1790),黃觀燁乃興字輩以下第17世孫,西門、樓下黃氏都是從黃大厝外遷的分支,兩者世次一致。黃進樹、黃錦肅、黃觀燁與黃遠鏻、黃世恩都是乾隆后期出生的,兩者相差七八世。此可反證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的世次有誤。
4.5 按族內(nèi)各支每代人間隔時間上看
興一、興三、興四、興五各支自元朝泰定元年(1324)先后外遷,至今近700年,派發(fā)24~26世之間,每一代間隔27~30年;興二公支派下“世”字輩至今230余年,共行8世,每一代間隔約29年。黃大厝興二公派下“?!弊州呏两瘢才裳?8代。其中,福壽公裔侄黃富七約于明嘉靖初年遷居建甌水源翁坑村,本支現(xiàn)已衍發(fā)17代,兩者每一代間隔28~29年,基本一致。由以上分析,可見黃大厝興二公支“?!弊州呉韵麓H和興一、興三、興四、興五各支相一致。但如果把道光譜“?!弊州呉陨系摹芭d、大、昌、康、泰、德、智、進、豐、寧、久、福、富、華”14代加在一起總計32代,每一代間隔僅21年,這與“興”字輩其他支系代際間隔時間不符,由此可推斷: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行代錯在“?!弊州吳?。
另外,翁坑村宗親黃大河與本支宗親黃陳坦將本支世次排行與遷居黃大厝的張氏世次進行對比研究,結(jié)論與上述相同。
4.6 黃大厝道光十九年譜世次錯在何處
黃大厝道光十九年譜是天字房黃遠鏻、黃高元,地字房黃世恩、黃世遠、黃宗盛經(jīng)實地考證,按實際編列本房世系圖譜,這一點不容置疑??墒菃栴}出在哪里?黃大厝道光十九年譜行第“興、大、昌、康、泰、德、智、進、豐、寧”?!皩帯弊州吅蠓痔斓貎煞浚禾熳址繛椤熬?、(田)福、富、華、良、益、仙、東、公、春、(胤)、子、永、遠、世、立”;地字房為“福、富、(章)、(文)、(元)、(必)、東、(朱)、(廣)、(先)、(瑞)、(亙)、(宗)、(作)、(延)”。
道光十九年修譜天地房合并新取字行“齊、振、家、政、代、得、其、祥”(圖2)。
按道光十九年譜記載,黃大厝“寧”字輩分天、地兩房,房內(nèi)祖墓歸本房自行祭掃;“寧”字輩以上即大仁公、昌璣公、康廷公、泰坦公、德熙公、智滔公、興二公、進秀公、豐華公和寧順、寧昌二公共10代祖墓“只許同祭”。
我們對上述字派行第進行梳理后,可見“大昌康泰德智興,進豐寧久福富華”是一副對仗十分完整的對聯(lián)。
天字房是“良益仙東,公春胤子,永遠世立,齊振家政,代得其祥”。
地字房是“文元必東,朱廣先瑞,亙宗作延,齊振家政,代得其祥”。
綜上所述,黃大厝道光十九年《黃氏宗譜》在編修時,因“舊譜已遭回祿,文獻無征”,同時受交通、信息閉塞等條件制約,在沒有條件一一比照其他各支系族譜情況下,進行搶救性“此雖名修實則創(chuàng)經(jīng),十日而譜成”(黃遠鏻語);在編修過程中忽略了西門村及興一、興二、興三、興四、興五各支共尊先祖行代、輩分應(yīng)當列于興二公前的事實;沒有考慮到黃大厝黃氏歷史上,曾經(jīng)是采用對聯(lián)方式編列行代字派的,誤把“興大昌康,泰德智進”作為“大昌康泰德智興”處理了,直接將興二公作為該譜第一世,把大、昌、康、泰、德、智六代先祖列于興二公名支下,從而導(dǎo)致興二公支代數(shù)增加。應(yīng)給予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