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文
【摘要】“要素”,顧名思義,即為構(gòu)成事物所不可或缺的因素。由此引申,“語文要素”就是構(gòu)成語文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這個概念來源于統(tǒng)編教材,它的出現(xiàn)是為了讓教師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和解讀教材,設計課堂教案以及開展考試評價。在此,探討如何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把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靈動地呈現(xiàn),從而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同時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關(guān)鍵詞】語文要素;閱讀策略;教學對策
當前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單元的課文內(nèi)容都有一個寬泛的人文主題,而作為教學焦點的語文要素,則被劃分成了若干個點,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分布。針對語文教材的編排特征,教師如何正確地把握教材的編寫意圖,在課堂教學中做好語文要素的落實工作,成為目前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
一、理解語文要素,找準教學目
當前語文教材的編寫思路,是緊密圍繞語文要素這一教學基點,以點帶面開展教學工作,從而達到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為此,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清楚地理解教材中,語文要素的分布及編排特點,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增強語文要素的教學內(nèi)容,找準教學目標。就目前的教材而言,語文要素的編排,存在兩個重要特點。
(一)每個單元主題都是語文要素和人文主題組合而成
人文主題在其中扮演主脈絡的角色,貫穿整個單元的課文內(nèi)容,而語文要素則點綴其中,隨著教學活動的開展而逐一呈現(xiàn)。例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為介紹我國的民風民俗繁多,課文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課文中必定會出現(xiàn)主次內(nèi)容。如何分清詳寫和略寫的內(nèi)容,把握住文章重點,是讀懂課文的關(guān)鍵所在。因此,把分清文章主次作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充分考慮單元內(nèi)容后的必然結(jié)果。由此,可以看出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是存在聯(lián)系,互為線索的。
(二)語文要素的安排存在梯度
學生的語文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教學的推進,勢必會呈上升的趨勢,語文要素的編排,也是跟隨著這種上升趨勢來進行的。整個小學六年級下冊,每個單元的語文要素之間存在一定的遞進關(guān)系。例如從第一單元的分清文章主次,到第二單元借助梗概了解內(nèi)容,這就是一次遞進。要找準教學目標,就要多維度考慮語文要素,不能只關(guān)注某一個點,以偏概全。
二、做好引導工作,落實語文要素
課堂教學中的引導,就是在學生的已有水平和發(fā)展目標之間搭建橋梁。為了能夠?qū)⒄Z文要素更好地落實到課堂教學,教師需要按照語文要素的內(nèi)容,做好不同的引導方案。
(一)知識類的引導方案
教材里提及的語文要素,有時會表述得比較簡潔,不利于學生去理解和把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根據(jù)語文運用的具體需求,從實際遇到的語言情境入手,引導學生開展學習,并在此過程中適當滲透語文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文要素。例如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課文《草船借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滲透一點古典名著的課外知識,加深對人物形象的理解,然后借助“聯(lián)讀”的方法,將課內(nèi)外知識結(jié)合起來,提升閱讀能力,在閱讀類似名著名篇的時候提出自己的見解,從而引出“讀后感”這一教學目標,有助于習作模塊的教學。
(二)工具類的引導方案
當前教育講求多元化教學,適當引入其他教學工具,如表格、思維導圖,甚至實物道具等,這對學生理解課文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也豐富了課堂元素,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如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語文要素,是抓住文章重點,分清內(nèi)容主次。該單元第一篇課文《北京的春節(jié)》,就可以通過引入表格工具,讓學生快速分清課文內(nèi)容的主次。通過建立表格的形式,讓學生將文中提及的多個民俗,逐一建行,再從課文中提煉民俗內(nèi)容及特點,填寫入表。這樣,學生就能很快發(fā)現(xiàn),哪些民俗是作者著墨較多的,而哪些民俗又是幾筆帶過的,從而厘清文章主次,抓住文章重點。該單元的語文要素,自然而然就得到了落實。這種借助其他學習工具的方法,我們可以將復雜的語言抽絲剝繭,使得學生能夠充分地體驗閱讀過程,加深語文要素學習。另外,通過接觸輔助學習的工具,學生還可以獲取借助工具進行學習的思維,激發(fā)孩子的閱讀和學習的興趣,為以后自主學習打好基礎。
三、豐富教學方法,營造悅閱氛圍
語文是一門語言文字運用類的學科,其中的課程本身就是實踐類課程。在課堂上要想使語文要素更好地落地,教師需要充分地發(fā)掘?qū)W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課堂體驗,適當融入文化元素,為學生創(chuàng)造語言實踐機會從而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愛上閱讀課。
(一)課堂上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課堂的教學中,如果能適當?shù)匾朕q論活動或者話題討論,將會起到激發(fā)學生思維的作用,從而強化教學效果。如五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田忌賽馬》,教學前可以先讓學生分為兩組比賽:讓學生用自己的想法派出馬匹比賽,看看孩子們的思維過程與文字的主人公有何異同,再重新走入文本,感受孫臏的智慧。這是一個梳理故事的發(fā)展脈絡,激發(fā)自身思維,促進語文能力形成與思維能力發(fā)展的過程。
(二)課堂上要加強學生的課堂體驗
老師在語文要素的教學中,應當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對于教學內(nèi)容的學習興趣,體會課文的情感精神。如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秋天的雨》,讓學生在課前準備秋天里所見的蔬菜、水果、樹葉等實物并帶回課堂上展示,可以讓孩子們形象地理解“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這樣難懂的句子,既落實了該單元的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 解難懂的句子”的教學,又讓學生充分地體驗秋天豐收的快樂心情,讓語文要素教學變得生動而富有情感。
總而言之,一節(jié)生動有趣的課堂,是語文要素落實的載體,而閱讀策略的有機落實,有賴于教師靈活的教學方法和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的不斷實踐創(chuàng)新。教師應帶著教育的初心,潛心打造更符合學情的教學模式,落實好基本的語文要素,讓學生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愛上閱讀。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柳淑瑛.支架式語言教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洪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