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霞 夏 瑞 李 煒 任傳蔚 鐘 華
1 公安縣人民醫(yī)院 湖北公安 434300;2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湖北荊州 434000
肛腸及臀部手術常用的體位有三種:截石位、側臥位及俯臥折位。有研究表明,俯臥折位對術野的暴露最優(yōu),且對血壓及心率無明顯影響[1]。此類手術的麻醉方式多為骶管麻醉,也有研究發(fā)現小劑量等比重腰麻適用于側臥位和截石位的肛腸手術,且無腰麻常見的尿潴留副作用[2]。我院手術醫(yī)生在實踐中發(fā)現行肛腸手術和臀部其他手術時,膝胸位暴露臀部術野更好,術者具有較好的舒適感。這就要求患者術中不僅能手術無痛,還必須具有較好的肌力維持好體位。我科每年肛腸和臀部手術超過400例次,最多日手術量為10臺次,多采用骶管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在相關科室溝通交流會上,手術醫(yī)生反應膝胸位手術的麻醉過程中,存在著更改麻醉方式發(fā)生率高、麻醉操作時間過長、手術臺次周轉效率低等問題,希望我科能提高此類手術麻醉的效率與效果。自2020年起我科對所有行膝胸位手術的麻醉開展質量自查,自查內容為影響手術效率和效果的麻醉相關因素及不良事件(主要包括局麻藥中毒,麻醉平面高于T10,局麻醉藥入血,麻醉效果不佳,更改麻醉方法,麻醉操作時間長于30 min),利用相關管理工具分析,尋找原因進行分析整改。
查閱統(tǒng)計我科手術麻醉系統(tǒng),2020年臀部手術共計467臺次。其中男304例,女163例。骨科17例次,肛腸科450例次。年齡最小11歲,最大79歲,平均年齡59.0歲。體質量10.5~35 kg。骶管麻醉451例次,腰硬聯合及連硬外麻醉9例次,局麻3例次,全麻4例次。手術時間最長60 min,最短20 min。
我科每日所有主麻醫(yī)生對前一日手術的麻醉質量自查內容進行交班,質控員對交班內容進行梳理,分類統(tǒng)計,每月匯總,每季一小結,年底總結分析。本文資料信息來源于《2020年科室麻醉質量自查事件登記本》,并通過手術麻醉系統(tǒng)調取患者基本信息。
2020年膝胸位手術麻醉質量自查事件共計215例次,其分類及頻次見表1。
表1 2020年麻醉科骶管麻醉質量自查統(tǒng)計 (n=467)
我科共有副主任醫(yī)師4名,主治醫(yī)師9名,住院醫(yī)師4名。2020年全年麻醉量11 430臺次,椎管內麻醉量3 762臺次。不同年資主麻醫(yī)生與膝胸位手術麻醉質量自查事件頻次見表2。本次統(tǒng)計中不同年資主麻醫(yī)生手術基數不同,低年資主麻醫(yī)生呼叫上級醫(yī)生后更改麻醉方式仍計入高年資醫(yī)生事件。
表2 2020年不同年資麻醉醫(yī)生發(fā)生膝胸位手術麻醉質量自查事件頻次 [n=215,n(%)]
根據患者基本情況與麻醉質量自查事件頻次發(fā)現高體質量者(體質量>80 kg)麻醉操作時間過長與麻醉效果欠佳發(fā)生率明顯高于其他體質量者。其他因素無統(tǒng)計學意義。
骶管裂孔的解剖變異度遠高于椎體其他節(jié)段,骶骨和骶管裂孔的解剖學變異(見圖1):A為正常;B顯示為縱向裂縫樣骶裂孔;C顯示第二中線裂孔;D顯示為橫裂孔;E顯示無骶角的大裂孔;F顯示為無尾骨的橫裂孔,有兩個突出的角及角側的“假裂孔”;G~I為大的中線缺損與骶裂孔連接;J~L顯示增大的縱向裂孔,每個上方有一個“假裂孔”[3-4]。約有1/20的患者無骶管裂孔。老年患者骶尾韌帶的鈣化可使骶管麻醉難以或無法實施。
圖1 骶管裂孔解剖圖
根據統(tǒng)計結果,麻醉質量控制小組成員根據“人,法,機,料,環(huán)”制成魚骨圖(見圖2),查找可改進的因素。
圖2 膝胸位手術麻醉自查缺陷根因分析圖
根據所繪制根因分析圖,其中工作量和麻醉醫(yī)生的資質及患者解剖生理因素為不可控因素,需排除在整改外。對其他因素,科內麻醉質量小組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以患者安全為中心,在滿足手術醫(yī)生要求前提下,提出相關整改措施。根據措施的可行性列表見表3。
表3 2020年麻醉科膝胸位手術麻醉自查整改措施
選擇較支持麻醉科工作的骨科醫(yī)生,提前商量溝通,告知我科的整改計劃,行坐骨囊腫手術時,以不同濃度和劑量的鹽酸羅哌卡因腰硬聯合麻醉,觀察麻醉效果,如肌力佳者擺膝胸位,肌力欠佳者行側臥位手術。方案成熟后再推廣。
2021年上半年坐骨囊腫手術共20例次,分別采用0.16%濃度和0.33%濃度的鹽酸羅哌卡因蛛網膜下腔注射,分別從是否能維持膝胸位和疼痛感知2個方面觀察,其結果統(tǒng)計見表4。通過試驗觀察,應用0.16%羅哌卡因蛛網膜下腔注射病例共15例次,患者均能維持膝胸位,術中未訴疼痛及其他不適,顯示鎮(zhèn)痛效果良好,術者、巡回護士及患者均認為舒適度好;0.33%羅哌卡因蛛網膜下腔注射病例共5例次,手術無痛,但不能較好維持膝胸位,均為側臥位完成手術,且患者均訴下肢麻木感。
表4 兩種不同濃度羅哌卡因行蛛網膜下腔麻醉效果觀察
我科2021年至8月止,膝胸位手術共計400例次,包括所有臀部和肛腸手術。術前對患者及主麻醫(yī)生充分評估,骶管麻醉有難度者直接行低濃度羅哌卡因腰麻,酌情硬膜外置管。對于確定手術時間較短病例,硬膜外針抵達黃韌帶后,以針內針直接刺破黃韌帶和硬脊膜入蛛網膜下腔,以降低韌帶損傷。本年度腰麻/腰硬聯合麻醉共計100例,均未出現相關麻醉質量自查事件,也無常見椎管內麻醉麻醉相關并發(fā)癥的報道,如低血壓、麻醉平面過高、呼吸困難及術后尿潴留表現。
臀部皮膚主要由骶神經支配,傳統(tǒng)臀部手術體位多為截石位、俯臥位和側臥位,麻醉方法多為局部浸潤麻醉、連續(xù)硬膜外麻醉、骶管麻醉和腰硬聯合麻醉。有人認為鞍區(qū)麻醉是較為理想的方法[5]。鞍區(qū)麻醉為重比重局麻藥的蛛網膜下腔阻滯,一般以高濃度葡萄糖稀釋局麻醉藥注入蛛網膜下腔。我科術者要求患者擺膝胸位手術,重比重液的配制,不僅增加了蛛網膜下腔感染風險,麻醉平面也存在著較大的擴散風險。腰椎穿刺點變異率遠低于骶管的解剖變異,我科年腰硬聯合麻醉量約為3 000~4 000例次,是我科新入科人員最早學習,操作最熟練的麻醉方式,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低濃度的羅哌卡因具感覺運動分離特性,過高的麻醉平面也不會影響呼吸和循環(huán),更無局麻醉藥中毒之虞。
麻醉工作壓力大,風險高,容錯性低[6]。我科自2016年成立麻醉質量控制小組,對醫(yī)療質量的量化評估遵循以改進為目標,而非完美;改進措施盡量契合日常操作規(guī)范;且簡單、小規(guī)模[7],具可操作性。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合理使用管理工具,加強術前評估,強化不良事件上報,啟動安全隱患自查模式,不斷提升麻醉質量管理水平[8-12]。
醫(yī)療質量管理是醫(yī)院管理的核心內容,先進的管理水平體現在對管理系統(tǒng)的不斷改進。醫(yī)院設施的信息化和現代化為醫(yī)院管理提供了數據的支持[13]。但要發(fā)現系統(tǒng)內部潛在的缺陷,只能依賴于不良事件和缺陷事件的上報。定期對不良事件進行總結分析,提出系統(tǒng)改進方案,整體降低該事件再次發(fā)生的可能性。增加對人員的培訓可以最大程度上減少人為不良事件的發(fā)生,但麻醉醫(yī)生工作量大,疲勞工作是常態(tài),培訓相對耗時耗力。對日常工作中的常見問題,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利用管理工具,把最簡單最熟悉的方式加以創(chuàng)新,打破傳統(tǒng)認知,既能解決問題,保證患者安全,又滿足臨床醫(yī)生需求,為醫(yī)患營造良好的狀態(tài)[14]。
不良事件上報僅僅是質量安全管理的開始環(huán)節(jié),而其后對不良事件的分析、評價及反饋,形成可持續(xù)改進的方案,進而提高麻醉質量才是目的[15]。在后續(xù)的PDCA循環(huán)中,筆者將跟蹤觀察,不管中窺豹,也不盲目樂觀,把安全管理根植于麻醉安全文化[16],規(guī)范術前評估,強化術中管理,制定詳細的可持續(xù)的改進方案,根據反饋結果評價其大范圍使用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