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士英 靳 樸 黃子天
1 南方醫(yī)科大學(xué) 廣東廣州 510315;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鄧鐵濤研究所 廣東廣州 510315;3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 廣東廣州 510080;4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xué)基礎(chǔ)醫(yī)學(xué)院 廣東廣州 510006
我國在新石器時代錢山漾遺址下層發(fā)現(xiàn)有早期的絲織品,包括絹片、絲帶、絲線,經(jīng)鑒定為家蠶絲。放射性碳斷代并經(jīng)校正,約為公元前3 300年至公元前2 600年的遺物[1],說明我國5 000年前左右已種桑養(yǎng)蠶。但與它同科異屬的構(gòu)樹,卻晚至殷商時期始見記載。
由于構(gòu)樹早期稱“穀”或“榖”,與五谷的總稱“榖”音同字同,易于混淆;又建國后“榖”與“糓”字簡化為“谷”,致有學(xué)者將穀白皮誤解為谷糠,故試加辨析。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說:“帝雍己崩,弟太戊(卜辭作大戊)立,是為帝太戊。帝太戊立伊陟為相。亳有祥桑、榖共生于朝,一暮大拱。帝太戊懼,問伊陟。伊陟曰:‘臣聞妖不勝德,帝之政其有闕與?帝其修德?!鞆闹?,而祥??菟蓝?。伊陟贊言于巫咸。巫咸治王家有成,作《咸艾》,作《太戊》。帝太戊贊伊陟于廟,言弗臣,伊陟讓,作《原命》。殷復(fù)興,諸侯歸之,故稱中宗?!?/p>
這段話的大意是,商湯建國傳至小甲(公元前1605年),在位36年(卜辭為第八代商王)。崩后傳至其弟雍己(公元前1569年,在位10年,卜辭為第九代商王)。崩后其弟大戊(公元前1557年,在位75年,卜辭為第十代商王)立,用伊尹之子伊陟為相,與巫咸共治國政,殷復(fù)興,太戊又稱殷中宗。在太戊為帝期間,在都城亳(今河南偃師)朝廷出現(xiàn)桑與穀鄰近,進而兩樹出現(xiàn)連理現(xiàn)象,認為是不祥之兆。太戊懼而問伊陟,當如何處理?伊陟勸他修德。太戊信而從之,施行善政,后來怪??菟馈?/p>
桑與穀同科不同屬,但親緣關(guān)系很近。枝干相互融合,而各有根?!妒酚洝纷鳌耙荒捍蠊啊保渡袝髠鳌纷鳌捌呷沾蠊啊?,《集解》釋為“木合生”。樹木的連理,一般均為漸進的融合,而非一日之間所能完成?!妒酚洝匪d可能是我國樹木連理的最早記錄??紭淠镜倪B理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古今均有。它是一種特殊生態(tài)環(huán)境加以外力影響形成的。如兩樹鄰近,粗枝相接,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風吹,互相碰撞摩擦,樹的外皮磨掉,兩樹的形成層相接,其細胞便增生分裂,使兩樹枝互相愈合而連理,逐步生出新的表皮。殷人對連理現(xiàn)象不理解而視為兇兆,后人則視為吉兆,白居易詩“在地愿為連理枝”是。
這里《二十五史·史記》四庫全書本所用為“穀”,而排印的十卷本則為“榖”,兩字為同音同意異構(gòu)字。
《詩·小雅·鶴鳴》:“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榖?!标懎^《疏》曰:“榖,幽州人謂之榖桑,或曰楮桑,荊揚交廣謂之榖,中州人謂之楮。殷中宗時桑榖共生是也。今江南人績其皮以為布,又搗以為紙,謂之榖皮紙,長數(shù)丈,潔白光輝,其里甚好。其葉初生,可以為茹?!本褪钦f,在周朝檀樹林下,常有榖樹,而榖樹又一木多名,在北方稱榖?;蜩#谀戏椒Q榖。江南人用榖樹皮纖維紡織為布,搗爛作紙,質(zhì)地非常好。榖樹的可食部分有謂之樹之嫩芽,有謂之樹之嫩葉[5]。
《管子·地員》:“五位之土,……其槐其楝,其柞其榖。”“五位之土”釋為山林、川澤、丘陵、水邊平地。這些地方常有槐、楝、柞、穀的生長[6]。
《墨子·節(jié)葬下》:“衣衾三領(lǐng),穀木之棺。”謂榖木可以做棺材[7]。
《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載有榖樹的分布,謂:“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楮。”“陰山,上多榖,無石,其草多茆、蕃?!薄吧晟剑渖隙鄻b柞,其下多杻橿?!薄傍B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盵8]
綜上說明先秦時期,我國榖樹的分布甚廣,是一種有多種用途的植物。
許慎《說文》有:“楮,榖也……楮或從寧?!盵9]“穀,續(xù)也,百谷之總名。”[9]《漢語大字典》[10]引《說文》此解時,所用的穀為“榖”字?!胺^,榖皮也。”同時有一穅的同意字,《玉篇》[11]535釋穅為米皮,釋為粗穅。
今穅用米部的糠字,實際糠也是一個古字?!肚f子·達生》:“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之牢筴之中?!盵12]《玉篇·米部》:“糠,……俗穅字。”[11]537《類篇》:“糠粇……榖皮也?!盵13]
三國吳陸璣《詩疏》曾解釋過榖,如前,不庸復(fù)述。
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shù)》有楮:“楮樹,子似桃實。二月花色,連著實。七八月熟,鹽藏之。味辛。出交阯?!盵15]
《齊民要術(shù)譯注》繆啟愉、繆桂龍兩位作者認為,詞條雖標明為楮,但不一定是桑科的構(gòu)樹,與《齊民要術(shù)》的桷、都桷相同,應(yīng)與陳祁暢《異物志》的榖子說明可以作紙為同一物,但“而實大異”,應(yīng)該是與構(gòu)樹同名異種,但難以確指為何種植物。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毛詩音義中》謂:“榖……《說文》云:楮也。從木,聲殸。非從禾也?!睹吩疲簮耗疽?。以上章、上檀、下萚類之,取其上善下惡。故知榖,惡木也?!边@段話的意思是楮樹的榖,不應(yīng)從禾,應(yīng)當從木,其寫法應(yīng)為“榖”[16]。
李時珍《本草綱目》似認同這一觀點,其金陵初版所用的楮寫為榖,今之校點本亦用榖[17-18]。
清·王念孫(1744—1832)《廣雅疏證》,精于訓(xùn)詁,引證宏博,其“榖”條謂:“榖,楮也。《說文》云:榖,楮也,從木,殻聲?!盵20]亦謂從木。
首載為上品。謂:“楮實,味甘、寒,無毒。主治陰痿水腫,益氣,充肌膚,明目。久服不饑,不老,輕身。生少室山。一名榖實,所在有之。八月、九月采實,日干,四十日成。葉,味甘,無毒,主治小兒身熱,食不生肌,可作浴湯;又治惡瘡,生肉。樹皮,主逐水,利小便。莖主隱疹癢,單煮洗浴。其皮間白汁療癬?!?/p>
“陶隱居曰:此今榖樹子也。仙方搗取汁,和丹用,亦干服,使人通神見鬼。南人呼榖紙,亦為楮紙。武陵人作榖皮衣,又甚堅好耳?!盵21]
木部上品中有楮實,其正文后有一段注文,輯復(fù)者將“榖樹子”改為“谷樹子”,“榖紙”改為“谷紙”,“榖皮衣”改為“谷皮衣”。今知,“榖”字并未簡化為谷,這樣一改,徒增混亂[22]。
有“諸藥和名”一卷,載藥850種,只有藥名的日文讀法,其中有“檸實”[23],他是根據(jù)我國中醫(yī)藥古籍撰寫的,檸實即楮實。
圖1 《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明成化四年戊子(1468)山東原杰刻本
有楮桃樹圖,樹干無斑,葉長橢圓形,漸尖,葉三出脈清晰,有葉柄,果圓形,多數(shù),果柄描繪多不明顯,枝頭掛果較多,文字說明有葉“上多毛澀”[25]。見圖2。
圖2 《救荒本草》四庫全書本
彩圖本,圖甚精美,滁州楮實、明州楮實均列為道地藥材。其葉片均為“葡萄葉有瓣”者,三出脈清晰,葉柄明顯;果二形,紅色略大為成熟果實,青色略小者為未熟果實,少數(shù)著生于梢頭。其文則襲《圖經(jīng)》[26]。見圖3。
圖3 《本草品匯精要》(1505)彩圖本
用大篇幅論述“楮”。搜集大量前人論述及方藥,李時珍有許多獨到的見解,頗有價值。他說:“按許慎《說文》言,楮、榖乃一種也,不必分別,惟辨雌雄耳。雄者皮斑而葉無椏叉,三月開花成長穗,如柳花狀,不結(jié)實,歉年人采花食之。雌者皮白而葉有椏叉,亦開碎花,結(jié)實如楊梅,半熟時水操去子,蜜煎作果食。二種樹并易生,葉多澀毛。南人剝皮搗煮造紙,亦緝練為布,不堅易朽。裴淵《廣州記》言:蠻夷取榖皮熟搥為褐里罽布以擬氈,甚暖也。其木死后生菌耳,味甚佳好?!睍r珍就榖實功用說:“《別錄》載楮實功用大補益,而《修真秘旨書》言久服令人成骨軟之痿?!稘赜[》治骨哽,用楮實煎湯服之,豈非軟骨之征乎?按:《南唐書》云:烈祖食飴喉中噎,國醫(yī)莫能愈。吳廷紹獨請進楮實湯,一服疾失去。群醫(yī)他日取用,皆不驗??弁⒔B。答云:噎因甘起,故以此治之。愚謂此乃治骨鯁軟堅之義爾。群醫(yī)用治他噎,故不驗也?!比~的功用增加了“利小便,去風濕腫脹,白濁、疝氣、癬瘡。”枝莖的功用,增加了“搗濃汁飲半升,治小便不通。”樹白皮功用增加了“煮汁釀酒飲,治水腫入腹,短氣咳嗽。為散服,治下血、血崩?!薄侗静菥V目》附圖有楮(構(gòu)),右圖葉有裂,有短柄,三出脈,樹干皮有斑,無果,當是雄株;左圖葉長橢圓形,漸尖,三出脈,葉柄清晰,枝頭結(jié)有球形小果,當是雌株。雌雄異株表達甚為清楚。遺憾的是在雌株上多畫了葇荑花序。這可能是繪圖者的畫蛇添足[27-28]。見圖4。
圖4 《本草綱目》金陵版
有楮桃樹,文襲《救荒本草》,榖誤寫作“糓”。圖為雌株,有果,上部葉已脫,只有枝椏[29]。見圖5。
圖5 《三才圖會》楮桃樹
有:“谷木葉,味刼,性溫,止肚瀉、痢疾。發(fā)醬豆,用葉蓋之,發(fā)得甚佳。葉似梧桐葉,有膠,膠能擦辮更妙?!盵30]
有“楮實”,論述如《別錄》《大明》,“葉及根皮,兼和營衛(wèi),故治水濕更甚,又止血……葉末亦治一切瞖……但起陰、明目,究不及實。楮汁和白芨,飛面調(diào)糊,接紙永不脫?!盵31]
有“谷木葉,葉似梧桐,味澀,性溫。止瀉痢疾。葉有膠,能擦癬。發(fā)醬豆,用葉蓋之,發(fā)酵用之甚佳。”[32]周勁松《嶺南采藥錄考釋》釋為構(gòu)樹Broussonetia (L.) L’Hér. ex Vent.[33]。
斑疹類藥有榖木,“別名醬黃木,其葉有膠質(zhì),凡出癍痧,取葉煎水服。”痢癥藥類有榖木,“別名醬黃木,又名谷木,高二三丈,葉卵形,五裂或三裂,甚粗糙,有鞭毛,有膠如乳汁,味澀,性溫,取葉煎服,能止瀉痢?!悲彲兯庮愑袠b木,“別名醬黃木,凡造醬發(fā)酵,每用此樹葉蓋之,取皮煎水洗瘡痔解毒?!盵34]
嶺南生草藥家,對榖木,何克諫、蕭步丹稱“谷木葉”,此“谷”為諧音字,并非簡化字。趙其光稱楮實,不涉及榖。胡真則用早期規(guī)范的榖木稱之。他們增加了不少嶺南特殊用法。
以楮立條,搜集了大量前人論述,如《詩經(jīng)》《陸璣疏》《別錄》《陶隱居》《圖經(jīng)》,所用之穀,均為穀。同時提到劉禹錫《傳信方》用楮紙灰治月經(jīng)不絕;楊炎《南行方》用楮葉治瘴??;《齊民要術(shù)》種楮之法;李時珍辨穀木雌雄之法;《爾雅翼》、裴淵《廣州記》江南人、蠻夷取穀皮搥布之法;《管子》五位之土……其槐其楝,其柞其穀?!吨参锩麑崍D考》楮條謂:“按:穀、構(gòu),一聲之轉(zhuǎn),楚人謂乳穀,亦讀如構(gòu)也。皮為紙,亦可為布。葉、實可食,皮中白汁以代膠?!毒然谋静荨分^之楮桃。”[36]其圖只繪雌株,葉片有全緣的,也有淺裂的,均呈長橢圓形,漸尖,邊緣有小鋸齒,主脈三出,細脈多數(shù),葉柄清晰,果球形似楊梅,果柄略長,貼近今構(gòu)樹植物圖。見圖6。
圖6 晚清吳其?!吨参锩麑崍D考長編》
《養(yǎng)生方·原文三十八》:“一曰:治巾,取楊思一升、赤蟻一升、斑貓二十,以美□半斗并漬之,掩□□□□其汁,以漬細布一尺。已漬,旸之,干,復(fù)漬。汁盡,即取榖、椅桐汁□□□□□涂所漬布,干之,即善藏之。即用之,操以揗玉策,馬因驚矣。楊思者,□□□□□狀如小□□而螫人?!瘪R繼興先生釋“一方:制造藥巾可取楊思一升、赤蟻一升、斑貓二十個,全部用好醋半斗浸泡,醋液要掩過藥物,去渣取汁,把細布一尺泡到藥汁里,再把泡過藥汁的布晾干,晾干后再泡,反復(fù)操作直到藥液吸盡為止。再取穀樹液汁和白桐樹液汁涂在所泡過的布巾上,等干燥后將布巾收藏起來?!庇脮r,以布巾循按撫摸陰莖,有使之充分勃起、亢進性欲的作用,這與古醫(yī)籍“強陰”、“主陰痿”的功用相一致。
《雜療方·原文六》:“內(nèi)加:取桂、姜、椒、皂莢等皆治,并合以穀汁丸之,以榆□摶之,大如□□□,藏筒中,勿令泄,即取入中心孔中。舉,去之?!边@里的“穀汁”,馬繼興先生釋為“煮米的水”。《原文七》:“內(nèi)加:取穀汁一斗,漬善白布二尺,□□蒸汁,善藏留用,用布揾中身。舉,去之?!瘪R繼興先生釋為:“壯陽方:取煮米汁一斗,將潔凈的白布二尺浸泡其中(此處缺一字,似屬藥名,今不詳),然后將煮米汁放在容器里,加熱將水分蒸發(fā),待白布干燥后就可把布很好保藏起來備用。用時將這種藥布在腹(少腹)部擦拭按摩。勃起后再將藥布拿走不用。”
綜合上述《養(yǎng)生方》《雜療方》兩條,筆者以為將穀汁釋為楮汁比煮米水為好,因為楮汁既有強陰壯陽作用,又有粘合作用。
“治卒風不得語,銼榖枝葉,酒煮熟,皮中沫出,隨多少飲之。又方:治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楮樹葉取汁,飲三升;不止,四五飲良。此方久衄亦差?!盵24]300-301葛洪擴大了榖枝葉治中風不語,楮葉汁治鼻衄的功用。
唐代的孫思邈(581-682)善用榖治水腫、腳氣。《千金要方》[38]有:“治膀胱石水,四肢瘦,腹腫方。桑白皮、榖白皮、澤漆葉各三升,大豆五升,防己、射干、白術(shù)各四兩。右七味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好酒三升,更煮取五升,每日二服,夜一服。余者,明日更服。(《集驗》無澤漆、防己、射干,只四味。)”“治面目手足有微腫,常不能好者方。楮葉切二升,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煮米作粥,食如常作,勿絕。冬則預(yù)取葉干之,準法作粥,周年永瘥,慎生冷一切食物。”
《千金翼方·中風下》[39]有“豬苓煮散:主下痢多而小便澀方”,共23味,其中有榖皮。又有“治腳氣常作榖白皮防之法即不發(fā)方。榖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薄峨s病中》又方:“楮皮葉切。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服之,不過三,面腫乃減,遂得差,??煞?。”后面兩方均是單味,一用榖白皮,一用楮葉;一治腳氣,一治面腫,而且效好,可常服,是孫思邈篩選出來的良方。
《卷十九·腳氣腫滿方二十九首》中“文仲……腳洪腫方:取小豆一升,和榖楮心一握熟煮。吃三二升即瘥,如湯沃雪良。此二方經(jīng)用,效。(《備急》同)。
《救急》:療風水毒氣,遍身腫方。榖楮白皮三兩,橘皮一兩,桑根白皮五兩東引者,紫蘇、生姜各四兩,大豆二小升。右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大升,絞去滓,分為四服。其藥并須暖,不過三劑必當差。百日來,唯禁大酢?!?/p>
兩方均榖、楮并稱,前者用其心材,后者則用其白皮,而且經(jīng)臨床驗證,療效甚好。
《崔氏療風水腫毒氣遍身方》:“楮白皮三兩,桑根白皮五兩,橘皮一兩, 紫蘇四兩,生姜四兩,大豆三升。右六味切,以水九升,煮取一大升,絞去滓,分溫為四服,與三劑佳,百日內(nèi)忌咸酢?!?/p>
《崔氏瞖如重者方》:“取楮白皮曝干,合作小繩子如粗釵腳許,火燒作灰,待冷,隨便以灰點翳上,不過三五度,翳自當爛。張右司送。
又載《外臺秘要》三方:“《近效》:天行后兩脅脹滿,臍下如水腫,以榖枝汁隨意服,愈?!薄坝腥颂摲史e年,氣上如水病,面腫腳不腫。榖楮葉八兩,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nèi)米煮粥吃?!薄邦^風白屑如麩糠方:豎截楮木作枕,六十日一易新者?!?/p>
《證類本草》又載唐代醫(yī)方數(shù)首,如《經(jīng)驗后方》∶“煉榖子煎法,取榖子五升,六月六日采,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微火煎如餳,堪用。《子母秘錄》(許仕則撰,八至九世紀書)小兒赤白痢,及得水吃又嘔逆方∶炙構(gòu)葉令香黃,以飲漿半升浸構(gòu)葉,使水綠色,然后去葉,以木瓜一個切,內(nèi)葉汁中,煮三、二沸,去木瓜,使暖細細服,渴停?!稄V利方》(唐玄宗編于開元十二年即746年)治蝎螫人疼痛不止方:榖樹白汁,涂之立差?!?/p>
另外,劉禹錫《傳信方》:“治女子月經(jīng)不絕來無時者,取案紙(楮紙)三十張,燒灰,以清酒半升,和調(diào)服之,頓定。如冬月即暖酒服。蓐中血暈,服之立驗。已斃者,板齒灌之,經(jīng)一日亦活。今楮紙用之最博,或用其灰,止金創(chuàng)出血,甚效。”
楊炎《南行方》:“瘴痢,無問老少,日夜百余度,取干楮葉三兩,熬搗為末,煎烏梅湯,服方寸匕,日再服。取羊肉,內(nèi)裹末,內(nèi)谷道,痢出即止?!?/p>
從上述諸方看來,唐代醫(yī)家善用榖楮治?。河萌~煮粥治水腫腳氣;用榖白皮治風水腫毒遍身;用榖枝汁治天行后兩脅腫滿,臍下如水腫;用楮白皮灰點眼治翳;用楮木心治腳氣洪腫;用楮木作枕治頭風白屑;用榖樹白汁治蝎螯;用構(gòu)樹煮汁治小兒赤白痢及渴等。
宋代醫(yī)方代表《圣惠方》有:“治癬、濕疹,用楮葉半斤,細切、搗爛,傅癬上?!逼浜筢t(yī)家用楮治病,不出唐宋范圍。
我國是農(nóng)業(yè)古國,五谷栽培的歷史久遠。稻、黍、粟,原產(chǎn)中國,有野生,栽培在7000~8000年前。小麥引進于外高加索及其臨近地區(qū),栽培在4000年以前。大麥,我國是原產(chǎn)地之一,有野生,栽培在5000年以前。燕麥,我國是原產(chǎn)地,有野生,分布在長城內(nèi)外、青藏高原,栽培的歷史也很悠久。穅(糠)的產(chǎn)生未見明確記載,但先民栽培糧食作物的目的在于食用,所以必須加工脫殼。在糧食加工中,必然產(chǎn)生糠。加工早期是用石磨盤、石磨棒(華北平原的磁山和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有石磨盤、石磨棒,地質(zhì)年代約8000年前),說明那時應(yīng)有糠。開始糠很粗,隨著人們飲食的進步,加工技術(shù)水平的提高,就有了更好用的石碾、石磨、碓、石臼、石杵,從而糠逐漸變細。
《太平御覽·飲食部》有糠條,擇有史書、子書對糠的論述。先秦諸子墨子、莊子、韓非早論及糠。彼時糠已作貧苦百姓荒年或平時的食物。
糠入本草,最早見《別錄》[21]315,為下品,“舂杵頭細糠,主卒噎。”陶隱居云:“食卒噎不下,刮去含之即去?!薄度杖A子》云:“主治噎。煎湯呷?!薄妒セ莘健酚校骸爸坞鯕庋屎硪?,食飲不下,以碓嘴上細糠,蜜丸如彈子大,非時含一丸,咽津?!薄蹲幽该劁洝酚校骸傲钜桩a(chǎn),以糠燒末服方寸匕?!薄蹲C治準繩·雜病·噎》[44]有:“毛巾裹舂米杵頭細糠,時時拭齒,治卒噎。刮舂米杵頭糠吞之;或煎湯呷,或煉蜜丸吞咽津亦得;杵頭糠、人參末、石蓮肉末、柿霜、玄明粉等分,舐吃?!?/p>
看來古人以糠治療之噎,早期是卒噎,后來發(fā)展為治一切噎證。卒噎是一時性突發(fā)的,似是癔病、梅核氣的見證;真正的噎證是實證,長期不除,逐漸加重,似是食道癌、賁門癌之類,用糠是難以治愈的。治噎所用之糠,當是新糠,要求是舂米時從杵頭上刮下來的,其中有麩,但必含較多的米粉。
《中醫(yī)大辭典》[45]有谷白皮條,謂:“見《千金翼方·本草》,為米皮糠之別名?!眲t是誤榖白皮為谷(糓)白皮。其楮葉、楮桃、楮實子、楮樹根、楮樹根條則釋為??浦参飿?gòu)樹之相關(guān)部位,是正確的。
其米皮糠條,“又名谷白皮、米秕、米糠、杵頭糠,為稻的種皮。”谷白皮,《本草綱目》釋:“糠,諸粟谷之殼也。其近米之細者為米秕,味極甜。儉年人多以豆屑或草木花實可食者,和劑蒸煮,以救饑云?!?/p>
李約瑟《中國科技史·生物學(xué)和相關(guān)技術(shù)·發(fā)酵與食品科學(xué)》在論證《腳氣》的專章中有一段話涉及《千金翼方》一治方用糠。他說:“后一本書(指《千金翼方》)給出了治腳氣病處方21個,大多數(shù)由各類草藥配制而成。我們感興趣的是,兩個處方可以列入食療范疇。一個使用豬肝作為主要成分,另一個使用米糠(谷白皮)與普通大米做成粥。據(jù)說持續(xù)使用這種粥,可以預(yù)防腳氣的發(fā)生。不幸的是,這個重要處方,并沒有引起應(yīng)有的重視。在董汲的《治腳氣總要》(1075年)中,提供了45個處方,但沒有一個包含肝臟和米糠。在他推薦使用的處方中,我們現(xiàn)在已知一些富有維生素的植物種子。
更誘人的發(fā)現(xiàn)來自陳藏器的《本草拾遺》(725年):‘長期食用大米會使身體虛弱;給小貓或狗吃精米或者糯米,會導(dǎo)致它們的腿彎曲而不能行走。’盡管這篇文章在后來的藥典中被重復(fù),但它深遠的含義卻未被認識和揭示。如果有人能將唐代這兩個重要發(fā)現(xiàn),一個是米糠治療腳氣病,第二個是用精米喂養(yǎng)貓狗會引發(fā)疾病,把它們的價值綜合起來推廣,我們今天談及的就是陳藏器的貓而不是艾克曼(Eijkman)的雞了,腳氣的真正起因?qū)崆耙磺瓯魂U明。[46]
上世紀80年代筆者曾研究過我國腳氣病史,后來納入拙著《嶺南醫(yī)藥啟示錄》[47]中,認識到我國醫(yī)家做了那么多的人與馬、犬、貓的試驗,只差一步之隔,未能用糠治療腳氣而成為遺憾。
再仔細研讀《千金翼方·第十七·中風下》的治腳氣常作榖白粥防治之法即不發(fā)方,“榖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贝藰b白皮并非谷白皮,今亦未簡化為谷。所以不能誤解為五谷的皮即糠。“勿用斑者有毒”是古本草家傳下來的經(jīng)驗。楮樹雌雄異株,有斑者為雄株;無斑者為雌株,入藥用。今人未研究出有斑者有毒的機理?!扒小币鉃橛玫肚校鷺淦な强梢郧械?,糠是無法切的?!耙运欢分笕∑呱?,去滓。煮米粥常食之?!睒b白皮煮湯后可以過濾去滓,留濾液煮米作粥;而糠水煮成糊狀是無法過濾去滓,難于再以米煮粥。再結(jié)合《千金要方·治面目四肢有微腫常不能好者方》相參,所用為楮葉切煮取滓,取米作粥食常作勿絕,可以達到“周年永差”。兩方極為類似,可以幫助理解。
5.1 殷商時期,古人已發(fā)現(xiàn)桑與榖的連理現(xiàn)象,其后認識到我國榖的分布甚廣,南北東西結(jié)有,并創(chuàng)造了榖的異體字:楮、檸、構(gòu)(構(gòu))。榖字也寫作穀,兩字通用。
5.2 入藥首載《別錄》,性味主治功能記載的得已較全面。榖實、葉、莖、枝皮乳汁均已入藥。唐宋是用榖防治疾病的高潮期,用于強陰、水腫、腳氣、久痢、鼻衄、月經(jīng)病、皮膚病等多種疾病。特別是逐步觀察到樹干斑紋的有無、葉片的形狀變化而及于確認榖樹為雌雄異株。
5.3 方書的記載早于本草?!恶R王堆古醫(yī)書》的《養(yǎng)生方》《雜療方》,有治巾外用以促進性功能與陰莖勃起。東晉葛洪用于治療鼻衄、中風不語。似說明臨床實踐較為成熟之后始入本草。
5.5 糠的出現(xiàn)早在8000年前,甲骨文中有糠之初字“康”,先秦諸子論及糠為救饑與貧民食品為粗糠,入藥的糠為杵頭糠即細糠,用于治噎。在古文獻中未能查到稱為榖白皮,也未能查到治腳氣。以榖白皮為糠確為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