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海燕,辛小紅,楊俊玲,胡 浩
(1新疆醫(yī)科大學中醫(yī)學院,烏魯木齊 830017;2烏魯木齊市中醫(yī)醫(yī)院藥學部,烏魯木齊 830011)
痹者,《素問·痹論》始載“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又言“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即肢體痹可形成臟腑痹。肢體痹是指肢體遭受風寒濕邪侵襲,氣滯血壅,津液不布,致榮衛(wèi)不和,津液不養(yǎng),組織因之而發(fā)生相應的病變,出現(xiàn)疼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腫大變形等證者[1]。一般表現(xiàn)為某肢體部位疼痛,如頸、肩、腰、脊、髖、膝、足痹等[2]。
陳士鐸為清代名醫(yī),其一生著述頗豐,現(xiàn)存著作9 部,其中《本草新編》知藥性,《辨證錄》《辨證玉函》《辨證奇聞》《石室秘錄》療雜病,陳士鐸理論思想承接《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并勇于創(chuàng)新[3]。陳士鐸對肢體痹的治療頗具深知灼見,本研究借助古今醫(yī)案云平臺對陳士鐸治療肢體痹的用藥進行統(tǒng)計分析,總結其組方特色及用藥規(guī)律,以期為肢體痹的臨床治療提供新的依據。
1.1 資料來源與篩選肢體痹的劃分根據《中醫(yī)風濕病學》[2]進行判定,本研究從《陳士鐸醫(yī)學全書》[4]中篩選關于治療肢體痹的處方,主要從《辨證奇聞》《辨證錄》《石室秘錄》《辨證玉函》中篩選。納入標準:屬于治療肢體痹的醫(yī)案,方藥成分和劑量明確的口服處方;排除標準:方藥成分和劑量不明確的處方,重復的醫(yī)案(僅取1次),不屬于內服的方劑。
1.2 分析軟件“古今醫(yī)案云平臺”(V2.3.5)軟件(中國中醫(yī)科學院中醫(yī)藥信息研究所)。
1.3 處方錄入與中藥的規(guī)范化處理由雙人將納入的72首處方依次錄入Excel 2013表中,并對數據進行交叉核對以確保其準確性,將研究數據批量導入古今醫(yī)案云平臺中,構建治療肢體痹的方劑數據庫。藥物的命名,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5](2020年版)予以規(guī)范。列舉規(guī)則如下:①將苡仁、薏仁統(tǒng)一為薏苡仁,將北五味規(guī)范為五味子,將炒荊芥規(guī)范為荊芥,元胡統(tǒng)一為延胡索等。②因炮制方法不同而功效異的藥物則分別錄入,如生地黃與熟地黃。藥物的性、味、歸經均參照《本草新編》進行規(guī)范,未收錄或記載不全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予以規(guī)范。藥物劑量折算標準:參考《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6]換算表將藥物劑量換算成g的數值,利于后期數據分析,清代1 斤合今596.8 g,1 兩=37.3 g,一錢=3.73 g,一分=0.373 g。
1.4 數據挖掘運用古今醫(yī)案云平臺對數據進行中藥頻次、四氣、五味、歸經、聚類、關聯(lián)規(guī)則及復雜網絡分析。
2.1 用藥頻數分析共納入方劑72 首,70 味藥,用藥頻次共501 次,其中使用頻次≥10 次的中藥15 味,以白術使用頻次最高,為50次,見表1。
表1 陳士鐸治療肢體痹使用藥物頻次≥10次的排序
2.2 性、味、歸經分析藥性以溫性藥物運用最多(228次),其次為平性(179 次),大寒性、涼性相對使用少;藥味以甘味藥物運用最多(342 次),其次為辛味(176次)、苦味(174 次),少用咸、澀味藥,見圖1。藥物歸經以歸脾經藥物運用最多(353 次),其次為腎經(313次)、肝經(261次),見圖2。
圖1 陳士鐸治療肢體痹藥物的性、味分布雷達圖
圖2 陳士鐸治療肢體痹藥物的歸經分布圖
2.3 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根據數據挖掘模塊中的關聯(lián)分析功能,設置支持度≥0.2,置信度≥0.6,關聯(lián)中藥按照支持度降序排序,得到核心藥物組合9對,見表2。
表2 陳士鐸治療肢體痹藥物關聯(lián)分析
2.4 復雜網絡分析根據數據挖掘模塊中的復雜網絡分析功能,設置邊權重>10,提取出陳士鐸治療肢體痹核心藥物組合,核心藥物網絡由白術、茯苓、肉桂、薏苡仁、甘草、人參、黃芪、半夏、柴胡、防風、白芍、當歸12味藥組成,見圖3。
圖3 陳士鐸治療肢體痹藥物復雜網絡分析圖
2.5 聚類分析對陳士鐸治療肢體痹頻次≥10的15味藥進行聚類分析,以分組距離≥6為界,可分為3組,第3 組仍可以分組距離≥5 為界再分,共得到常用中藥6類,依次命名為聚1~6類方。分別為聚1類方:白術;聚 2類方:茯苓、肉桂、薏苡仁;聚 3類方:熟地黃、杜仲;聚 4類方:黃芪、防風;聚 5類方:甘草、人參、半夏;聚6類方:白芍、當歸、柴胡、陳皮,見圖4。
圖4 陳士鐸治療肢體痹前15味高頻藥物聚類分析圖
在中醫(yī)方劑研究領域中,數據挖掘技術的廣泛應用是解讀中醫(yī)方劑科學意義的有效途徑[7]。本研究運用古今醫(yī)案云平臺對陳士鐸治療肢體痹的組方用藥進行數據挖掘,發(fā)現(xiàn)陳士鐸治療肢體痹常用藥物為白術、茯苓、肉桂、甘草、薏苡仁。陳士鐸在《本草新編》言:“白術,味甘辛,氣溫……除濕消食,益氣強陰,尤利腰臍之氣。”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白術具有抗炎鎮(zhèn)痛、調節(jié)水液代謝等作用[8]。茯苓味甘、淡、平,淡滲利濕,可治寒熱虛實各種痹證[9]?,F(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茯苓不僅有免疫調節(jié)、利尿作用,還具有抗炎作用[10]。肉桂味辛、甘,氣大熱,能溫補命門,引龍雷之火,下安腎臟,更能化水濕于膀胱而出。甘草調和諸藥,尤善止痛,其性緩,治急病宜用。薏苡仁,味甘、淡,滲濕除痹,陳士鐸認為本品“療濕痹有神,舒筋骨拘攣,止骨中疼痛”?!督饏T要略》中以濕為痹之主因,以除濕為治痹之要,給后世醫(yī)者以啟發(fā)[11]。肢體痹雖由風、寒、濕邪雜合而至,但陳士鐸更強調濕邪在肢體痹病因及病理變化中的作用,肢體關節(jié)部位本為濕邪易流著之處,其認為濕不除則難祛風寒之邪,濕不祛則氣機阻而正氣難復[12]??梢婈愂胯I治療肢體痹高頻用藥主以祛濕除痹,或取法于仲景。
本研究顯示,陳士鐸治療肢體痹的藥物藥性以溫性居多。氣血得溫則行,得寒則凝,溫性藥物有溫經散寒,溫通止痛之功,從而達到散寒除痹之效[13]?!稖責嵴摗ね飧袦夭∑贰皾駝賱t陽微”,寒濕痹證當溫陽化濕。聚2類方取五苓散之意,陳士鐸用茯苓、薏苡仁來利水滲濕,祛濕除痹,配伍肉桂溫命門火,溫化水濕,從而祛濕不傷正;聚5類方,人參、甘草補虛止痛,又因氣虛痰結,佐半夏燥濕化痰,扶正與祛邪并舉。陳士鐸治療肢體痹藥物藥味以甘、辛、苦味居多,甘味藥可補肢體痹本虛之氣血,緩肢體痹標急之疼痛;辛味藥能散痹痛之風寒;苦味藥有清熱瀉火、苦溫燥濕之用。藥物性味亦影響氣之升降,補益脾胃之甘味藥,可助中焦斡旋之功,使氣之升降正常運行;屬陽的辛溫藥,可向上升散,屬陰之苦寒藥,可向下通降,苦、辛之藥性藥物相配,可調暢氣機,使升降有序[14]??梢婈愂胯I治療肢體痹尤重溫補,且重視氣機升降。
陳士鐸治療肢體痹藥物主入脾、腎、肝經。肢體痹病位在肢體關節(jié),脾主四肢,喜燥惡濕,寒濕困脾,則痹阻肢節(jié),不通則痛;且脾乃中土,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氣血不足,則經絡肢節(jié)失養(yǎng),不榮則痛;腎主骨,為先天之本,肝主筋,為罷極之本,肝腎同源,若精血不足,水不涵木,肝筋失養(yǎng),骨節(jié)疼痛?!队卓平疳槨分^:“痹者,內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濕所中,蓋肝主筋,通一身之血脈也。”指出痹證與肝血不足的關系[15]。清代張璐《張氏醫(yī)通》曰:“膝痛無有不因肝腎虛者,虛則風寒濕氣襲之?!北砻髦w痹本虛為肝、脾、腎等臟及氣血陰陽虧虛[16]。聚3類方為熟地黃配伍杜仲,陳士鐸在治療腎虛腰痹方中,以大量熟地黃為君藥滋補腎陰,少佐補腎陽之杜仲、肉桂,此法暗合仲景腎氣丸中補腎重用熟地黃,少用桂附之意[17]??梢婈愂胯I治療肢體痹注重顧護中焦,培補肝腎。
從關聯(lián)規(guī)則分析可知,9 對核心藥組由茯苓、白術、薏苡仁、肉桂、甘草、人參、柴胡這7 味藥組成,其中白術的關聯(lián)度最廣。茯苓—白術、薏苡仁—白術、甘草—茯苓、薏苡仁—茯苓,這4對意在利水祛濕;肉桂—白術、肉桂—茯苓,有溫陽利水之功;人參—白術、甘草—白術,重在補氣健脾祛濕;柴胡—甘草,可疏肝理氣,健脾和中,這對藥組與聚6類方取逍遙散之意不謀而合。肝氣郁結,氣機不暢,灼熱竄痛,皆可成痹[18]。肢體痹纏綿難愈,病程較長,患者易憂思郁結,此為肝失疏泄與痹痛發(fā)病關系的現(xiàn)代詮釋[15]。陳士鐸從肝論治、調達肝氣、散郁除痹之法,也為后世醫(yī)家治療肢體痹拓寬了思路。
陳士鐸以《黃帝內經》中“七方”作為其組方原則[3]。在陳士鐸治療肢體痹方劑中,尤善用大方、小方、奇方、復方。(1)大方不在藥味多而是君藥量多,陳士鐸對黃芪、薏苡仁用量尤重。大劑量黃芪統(tǒng)帥全方,率諸藥活血益氣以除痹[19]。《本草新編》言:“凡遇水濕之癥,用薏仁一、二兩為君,而佐之健脾去濕之味,未有不速于奏效者也?!保?)小方之藥味少而精,陳士鐸認為藥味少制約力度小,藥力獨行而醇厚[20]。陳士鐸在治療腰痛方中,使用藥物少則一味,多數用四到六味,可見其善用小方,用藥精專[17]。(3)奇方有二,“獨用一物”與“藥合陽數”之奇方[21]。陳士鐸治療肢體痹組方中,聚1類方是以白術一味藥組成的奇方,《本草新編》云:“如人腰疼者,用白術二三兩,水煎服,一劑而疼減半,再劑而痛如失?!蓖怀霭仔g可通過利腰臍之氣達到利水的目的[22]。(4)復方的靈活運用,通過復雜網絡分析,提取出陳士鐸治療肢體痹核心藥物12 味,其組方似五苓散、逍遙散、六君子湯與黃芪防風湯化裁而成。五苓散有利水滲濕、溫陽化氣之功效?!端貑枴づe痛論》載:“百病皆生于氣”,對于肝郁致痹者,以逍遙散加減治之[23]。濕邪致痹,久聚生痰,用六君子湯健脾化痰[24]。陳士鐸認為防風與黃芪配伍,有祛風除濕之功,且利濕不耗氣。四方組合攻補兼施,在健脾益氣與化痰祛濕的同時,兼顧疏肝理氣,調暢氣機,也顯現(xiàn)了復方拓寬功效之用。
綜上所述,陳士鐸治療肢體痹,其用藥注重祛中焦寒濕,補肝腎不足,同時不忘解郁疏肝,散郁除痹,攻補兼施,多法靈活運用;常用祛濕藥,善伍溫補藥,祛邪不傷正;重用滋腎藥,巧用疏肝藥,扶正以固本;重視氣機升降,辛升苦降,甘緩痛急;以大、小、奇、復方為組方原則,用藥精專,組方嚴謹,為臨床治療肢體痹提供了參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