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婕
議論文是高中寫作的一種重要文體。為了寫出“出類拔萃”的文章,學生需具備一定的思辨能力,深入了解社會生活,展示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同時寫作要條理清晰,立意新穎。
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學用一體”思想對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拓展學生的素材積累,提升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寫作能力。本文主要探究了核心素養(yǎng)指導下的高中語文議論文寫作技巧,以期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方法,把握寫作規(guī)律,主動建構(gòu)文章框架,實現(xiàn)寫作能力的提升。
一、創(chuàng)設生動情境,激發(fā)寫作興趣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括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情趣和文化修養(yǎng)四個維度,需要學生在對語言的加工中建構(gòu)出知識框架,形成自己的認識和理解,提高語言能力。在核心素養(yǎng)指導下,教師為了激發(fā)學生寫作議論文的興趣,應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吸引學生,促進學生在情境中主動表達,產(chǎn)生寫作欲望。學生融入情境會形成直觀感受,心靈會受到觸動,會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主動記錄下來,形成觀點明確的文章。
例如,為了引導學生寫作“人生因挫折而精彩”,教師可以提供很多視頻資料,如展示關于美國總統(tǒng)林肯的素材:林肯的一生并非一帆風順,他經(jīng)歷了很多失敗和挫折,22歲經(jīng)商失敗,26歲戀人去世,29歲競選州議長失敗,47歲競選副總統(tǒng)失敗,多次的失敗并沒有打消他的積極性,反而磨煉了他的意志,使他奮起努力,迎難而上,變得更加執(zhí)著。通過努力,林肯在51歲時競選總統(tǒng)成功。通過學習林肯的素材,學生深深懂得應該直面挫折,與命運抗爭,而不是退縮。
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許多與直面挫折相關的名人名言,如蘇瑤的“在科學上并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艱辛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李家睿的“暫時的失利,比暫時的勝利好得多”。給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去體會和感悟,更好地融入情境中,積極思考,主動分析,形成自己的觀點和認識。學生融入情境,就會使思維高速運轉(zhuǎn),盡快投入寫作訓練中,為自己的寫作積累素材,形成系統(tǒng)的認識,主動表達。
二、聯(lián)系生活實際,賦予文章靈魂
在寫議論文時,學生會主動輸出自己積累的素材,通過合理安排和科學設計理清文章脈絡,展示自己的寫作素養(yǎng)。在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語言、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立意等多個方面設計文章,寫出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分的文章。
一篇好的議論文,不僅要有“形”,還要有“靈魂”。議論文的靈魂就是要有情感和思想,要表達作者的觀點和看法,避免“人云亦云”。為了賦予文章靈魂,學生要聯(lián)系生活實際,根據(jù)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和親身體驗去寫作,增強文章的可信度和真實性,使文章有血有肉,有靈魂。
例如,在寫“生命用什么單位計量”時,可以組織學生討論:生命的價值是什么?學生在討論中會想到救火的消防員,會想到常年在貧困山區(qū)支教的老師,會想到無畏嚴寒酷暑辛勤值班的交警,會想到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學生會認識到生命綻放的方式是不同的,但生命卻因為奉獻而更有意義,會因為付出而絢麗多彩。
學生會主動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有學生就想到自己當志愿者的故事:疫情期間,所有人都需居家隔離,為了避免疫情傳播,各個社區(qū)和路口都設立了隔離點,而自己在隔離點當志愿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時是幫忙下一些通知,有時是幫助社區(qū)運送一些東西……雖然這樣的生活很忙碌,但自己體會到了奉獻的價值和付出的意義,懂得了生命的價值,也認識到生命以什么單位計量。
通過寫作,學生認識到,面臨危險時,很多志愿者總是挺身而出,他們就是祖國堅實的臂膀。志愿者的身影出現(xiàn)在每一個需要幫助的地方,不論是國家的號召,還是人民的求助,只要有需要,就有無數(shù)志愿者涌現(xiàn)出來。在汶川地震中出現(xiàn)了很多救災以及幫助災區(qū)重建的志愿者;在奧運會中出現(xiàn)了很多使比賽能正常運行的志愿者;在疫情中出現(xiàn)了很多能夠使人們安全出行和生活的志愿者……他們用自己的行動回報祖國,給別人帶來了更多溫暖,展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有了真實體驗和感受,就有了寫作素材和思路,在寫作時就會緊緊圍繞論點展開論述。立足自己的生活實踐,會更有話說,有內(nèi)容可寫,快速形成寫作思路,在寫作時能夠文思如泉涌。
三、指導語言建構(gòu),培養(yǎng)寫作能力
新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夠有話可說,觀點明確,教師要積極地指導學生進行語言建構(gòu),鼓勵學生“用文字作畫”,實現(xiàn)妙筆生花。
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加強語言能力的訓練,使學生掌握語言運用技巧,通過合理安排,科學的謀篇布局,進行寫作。
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讀促寫、讀寫結(jié)合,通過閱讀積累語言知識,了解語言應用的技巧和方法,豐富自己的語言,進而在應用過程中信手拈來。
在閱讀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閱讀的文章進行分析,了解文章的寫作特點和表達方式提高自己的語言感受力,掌握語言知識的運用規(guī)律,提高自己的語言應用能力。
例如,在學習《我有一個夢想》時,教師就要讓學生認識到馬丁·路德·金是美國黑人民權(quán)運動領袖,他一生都在為爭取黑人的平等權(quán)利而努力,宣揚民主、平等和自由的理想。學生通過閱讀了解金的一生,感受他的夢想和追求,在寫作時,就會選擇社會需要先行者、帶頭人、自由是可貴的及人人都是平等的等主題寫作。
通過閱讀,學生了解了文章的語言特色,運用辯證性思維進行分析和思考,主動建構(gòu)語言知識,以便在寫作時能夠靈活運用。要提高語言建構(gòu)能力,就要多閱讀,多積累,多實踐,通過主動表達的方式來進行訓練,在實踐中學會表達,學會運用,提高靈活應用語言的能力。
四、積累寫作素材,豐富文章內(nèi)容
要寫好議論文,就要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任何寫作素材,在寫作議論文時就會缺少論據(jù),就會導致文缺乏足夠的素材支撐,使文章不夠形象生動。只有運用大量鮮活、生動、形象的寫作素材作為論據(jù),才能使議論文具有生命力。
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積累寫作素材,有意識地補充自己的素材資料庫,開闊自己的視野,在寫議論文時能靈活運用各種素材,做到下筆如有神。學生積累寫作素材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閱讀各種文摘、雜志,如《青年文摘》《意林》《讀者》等;也可以閱讀名著,如《紅樓夢》《圍城》《駱駝祥子》等;或者觀看電視節(jié)目,了解真人真事;或者閱讀教材,從教材中挖掘素材。
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其中包括大量的素材,是學生寫作的絕佳材料。例如,從“達爾文環(huán)球考察”,學生認識到科學探索需不屈不撓、精益求精;從“鄧小平三起三落,最后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學生認識到磨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人生多經(jīng)歷磨難,就會為自己積累大量的財富;從“葛朗臺專橫冷酷,吝嗇貪婪,為了財產(chǎn)逼走侄兒,折磨死妻子,剝奪努爾的繼承權(quán)等”學生認識到,需正確處理情感和理智的關系,要使生活充滿愛。學生在閱讀教材時要深入挖掘,找到素材運用的角度,結(jié)合寫作話題加以靈活運用,用充足的論據(jù)豐富寫作內(nèi)容,使文章內(nèi)容更加豐富充實。
還可以通過看電影的方式積累寫作素材。例如,《長津湖》講述了抗美援朝的故事。在這部電影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第9兵團的3個軍,在艱苦的條件下,與裝備精良、戰(zhàn)功顯赫的美國第10軍進行較量,創(chuàng)造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全殲美軍整個團的記錄,成功收復了三八線以北的東部廣大地區(qū)。學生可以它為寫作素材,弘揚為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或者頌揚抗美援朝軍人具有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不怕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贊美他們?yōu)橥瓿勺鎳腿嗣褓x予的使命,慷慨赴死的英雄行為。
五、挖掘深刻立意,提升思想深度
學生的作文之所以能觸動人心,就是因為有深刻的立意和獨到的見解。教師在引導學生寫議論文時要深挖立意,通過新穎的立意展現(xiàn)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促進學生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章立意要深邃,不能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那樣會顯得膚淺沒有深度,但也要避免高談闊論,不切實際,否則會給人假大空的感覺。教師要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挖掘自己的資料庫,借助真實的經(jīng)歷和體驗進行創(chuàng)造性寫作,寫出真情實感,要有理有據(jù),提升文章的思想深度。
例如,在寫“勞動創(chuàng)造智慧”時,有學生就會聯(lián)系生活實際,謳歌抗洪英雄營救普通百姓的壯舉,認為他們是最美的勞動者,他們用智慧拯救生命。還有學生想到了自己在家擦玻璃的情景,剛開始總是擦不干凈,通過不斷嘗試和主動實踐,想到了先用濕抹布擦一遍,之后再用干抹布擦一遍的方法,運用智慧擦干凈玻璃。學生通過認真思考,找到了寫作的切入點,并想到文章立意要用理性的思辨寫作,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
在寫作時,還可結(jié)合焦點事件進行多維思考或多角度分析,培養(yǎng)多角度思考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孟晚舟事件”為例,2018年12月1日,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被捕,不能回國。在加拿大經(jīng)歷了1000多個日夜煎熬,她不妥協(xié),在2021年9月25日,終于回到了祖國。針對這個事例,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從孟晚舟忍受屈辱卻不屈服的角度分析,她失去了人身自由,只能在限定的范圍內(nèi)活動,但她并沒有因此答應美國的各種條件,而是頑強反抗;從中國的強大和發(fā)展角度分析,孟晚舟的背后有強大的祖國,五星紅旗是她心中的燈塔,偉大的祖國給了她戰(zhàn)斗下去的信心和決心;從美國利用國內(nèi)法逼迫中國這個主權(quán)國家的角度分析,中國的內(nèi)政輪不到美國干涉……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分析問題,活躍他們的思維,使他們成為探究的主體,在分析中看清問題的本質(zhì),形成深刻認識,在寫作中表達自己獨特的觀點,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總之,教師要引導學生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形成議論文寫作的基本思路。教師要鼓勵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個性特點進行思考和表達,在語言運用中展示自己的語言能力,從而寫出立意新穎、觀點獨特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