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小學開學總有部分學生出現(xiàn)心理或者適應方面的問題,這些問題引起了家長和學校的關注,為解決問題他們還采用了多種辦法,然而效果卻不盡人意。針對幼小銜接存在的教育分離、銜接薄弱、銜接政策不健全等問題,本研究從國家制定政策、學校開展活動、家長做好開學前準備工作這三個角度出發(fā),探索研究做好幼小銜接工作的方案,力求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小學學習生活。
【關鍵詞】幼小銜接;入學準備;小學
【基金項目】陜西省教育廳2021年度一般專項科研計劃項目“民辦幼兒園去小學化傾向的現(xiàn)狀及對策研究”(批準號:21JK0087),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幼小銜接階段小學課程教學的策略研究”(批準號:20JG06JC)。
作者簡介:方昭(1991—),女,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
高質(zhì)量的幼小銜接對小學乃至后續(xù)階段的教育能產(chǎn)生積極而持續(xù)的影響,幼小銜接一直受到世界各國教育界的普遍關注,但是在幼小銜接時所產(chǎn)生的許多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國家這些年來特別重視幼小銜接,幼小銜接是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中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huán)節(jié)。幼小銜接不暢等問題容易引起家長焦慮,從而產(chǎn)生教育矛盾。自2010年以來,教育部陸續(xù)印發(fā)指導意見,推進幼小銜接工作。但部分幼兒園、小學和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認識不清,沒有達成共識,在幼兒園和小學差異如此之大的情況下,學生面對環(huán)境的變化不能輕松接受。這個時期如果能夠開展科學有效的銜接工作,就能夠很好地改善學生的入學適應情況。大量研究表明,幼兒園和小學之間如果銜接不暢,不僅會影響學生在小學的成績,而且可能會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和學習產(chǎn)生影響。反之,如果讓學生參加幼小銜接的相關輔導,就能讓他們做好上學的準備,促進其未來的社會化發(fā)展。弗萊切通過研究證明,接受幼小銜接輔導的兒童,很快就能適應小學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等。雷米證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和成就會在很長時間受到幼小銜接的影響。因此各方需要運用科學的方式,進行多方面的合作,幫助學生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這一時期,從而提升學生的適應力和緩解學生的壓力。
近年來我國十分重視幼小銜接,但關注點大多集中在幼兒園階段,如幼兒園會按照小學的課程安排進行教學調(diào)整,模仿小學的活動,并積極進行有關幼小銜接的家園共育。部分家長還在漢語拼音和數(shù)學方面幫助學生提前做好功課。但是這些依舊遠遠不夠,銜接過程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研究發(fā)現(xiàn),將近一半的學生在剛進入小學時不能很好地適應小學的生活和學習。在這一階段,學生無法適應變化,跟不上小學的節(jié)奏,會產(chǎn)生生理和心理的雙重不適應,如易出現(xiàn)身體疲勞、食欲不振、睡眠質(zhì)量不佳、身高體重增長緩慢等生理問題,心理上也可能出現(xiàn)焦慮等入學適應障礙。所以,本研究從國家政策扶持、小學銜接工作開展、家庭入學前期準備工作方面著手,力爭找到更多的對策解決學生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
一、國家可制定專門的幼小銜接政策,為幼小銜接提供有力的保障
教育政策是影響一個國家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制定政策能夠更好地解決幼小銜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國家出臺了許多關于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相關的文件,并多次強調(diào)其重要性,監(jiān)管越來越嚴格,要求學校了解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有效度過這一時期。2020年國家推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重點對幼小銜接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未來幼小銜接的合作,也需要國家的重視及更多相關政策的扶持,以便學校能更好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解決目前幼小銜接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世界上許多國家也通過法律政策推進幼小銜接工作的進行,我們也可以借鑒,比如,日本出臺的新《教育基本法》將學前教育納入其中,把幼兒園與小學的教育銜接作為主要內(nèi)容;法國建立了幼兒園與小學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從而加強了幼兒園和小學的聯(lián)系。
二、學校從管理方面做好開學準備工作,有效銜接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主題活動
學生在進入小學后,要快速從幼兒園的生活脫離,開始適應小學生活,學習方式從游戲轉(zhuǎn)變?yōu)橹R學習。這些轉(zhuǎn)變對學生來說是很大的挑戰(zhàn)。為了快速幫助學生適應小學生活,最大限度地消除學生的不適應,促使其積極投入小學生活,學校可以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幫助學生完成過渡。學??梢栽陂_學初開展系統(tǒng)的、常規(guī)化的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學校生活。比如,學校可以在開學第一周舉行入學儀式,舉行嚴肅隆重的入學儀式對學生來說意義非凡,學生能在儀式中建立起對學校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學??梢蚤_展認識學校的專題講座,為新生介紹學校的發(fā)展歷史和情況,組織新生參觀校園和體驗各種教學設備。
(二)促進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并促使家庭科學地開展幼小銜接工作
1.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并增進幼兒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的聯(lián)系
雖然學校有組織教師參加幼小銜接的培訓,但大部分培訓都是理論層面的,缺乏針對性,所以制約幼小銜接的主要原因是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缺乏針對性的培訓,教師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合作存在一定的障礙。所以在幼小銜接的培訓方面,學校應該側重于學生心理、教學方式等培訓,并且可以讓小學教師與幼兒園教師定期進行交流研討,針對實際教學中的問題尋找解決辦法。歐美國家在幼小銜接方面普遍將幼兒園與小學設置在一起,從而為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提供更多的交流機會。在斯洛文尼亞,地區(qū)行政機構每年組織一次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集體會議,讓他們一起進行系統(tǒng)培訓,內(nèi)容包括對0—8歲兒童的教育類理論。這些國家的措施很好地為促進我國幼兒園教師和小學教師的合作提供了借鑒。
2.學校要讓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理念
幼小銜接不能只依賴教師和學校,還需要家庭幫助學生做好充足的入學準備。雖然學校在學生入學準備上發(fā)揮著主導作用,但是主要的影響因素還是家庭,家長所秉持的入學準備觀念對學生入學準備水平影響重大[1]。家長作為監(jiān)護人,需要多聽教師的意見,積極配合教師,努力與教師一起解決學生入學時面臨的困難。學校在開展幼小銜接工作時,一定要與家長密切溝通,將家長工作納入學校整體工作計劃中,根據(jù)家長的需求開展主題交流會、講座、經(jīng)驗交流會、親子互動體驗活動等,對家長進行分層指導。另外,學校也可以邀請專家指導家長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培養(yǎng),幫助學生適應這一次轉(zhuǎn)變。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學校要給家長專業(yè)的小學入學前的準備工作指導,指導家長做好學生的心理疏導工作,為家長準備相應的銜接計劃,使家長能夠與學校統(tǒng)一步調(diào),共同為學生入學努力。學??梢越⒓椅瘯?,將家校聯(lián)系工作落到實處,變“請進來”為“走出去”,敞開校門歡迎家長多角度、深層次地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服務和助力。
(三)教師應科學開展教學,并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1.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
幼兒園的教學方式跟小學的教學方式差異大,幼兒園關注保教并重,而小學則以知識教學為主。在幼兒園,學生主要以游戲方式學習,但是上了小學一年級需要學習多門學科,而且每天的課程安排得比較滿,除去休息時間基本都在教室里學習。在小學階段,教師授課內(nèi)容相比幼兒園來說多了很多,所以部分學生學得很吃力,難以理解,跟不上進度。因此,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小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初期放慢講課速度,并且針對學生在幼兒園的情況,適當減少課堂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加活動和游戲環(huán)節(jié),將課程教學與游戲結合,這樣既可以讓學生集中注意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盡可能地采用豐富且多樣的課堂形式,嘗試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如觀察、小組合作、演講、實驗等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如果還有學生適應不了小學授課狀況,教師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對學生進行補習。
2.教師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小學階段,教師需要關注學生,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有明顯的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會對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一年級新生在入學后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需要教師的關心來緩解壓力。教師要時刻留意學生的情緒,注意學生的身體情況。同時教師在平時也要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通過言傳身教,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規(guī)則意識。
三、家庭需做好學生的開學準備工作,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入學觀
家長作為學生最好的老師,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只有家長在思想上認識到幼小銜接的重要性,才能開展有效的幼小銜接工作。家長對學生的期望不同,部分家長過分焦慮,更重視知識的儲備而不是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學生“高分低能”,這種違背了學生教育自然規(guī)律的方式,會對學生產(chǎn)生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幼小銜接工作也需要家長的配合。為了學生能更快適應學校生活,得到全面的發(fā)展,家長需要幫助學生做好入學準備工作。
(一)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的生活習慣
許多家長在家會幫學生代辦大小事,在幼兒園,教師也無微不至地照顧幼兒,但是在小學,學生需要自己安排喝水、如廁等活動。學生需要能夠獨立學習、生活,這就需要家長在學生上小學前提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慣,如讓學生自己設置鬧鐘起床、吃飯、整理書包等。如果學生缺乏自理能力,不僅會影響學生的情緒,還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生活能力的培養(yǎng)極其重要,家長需要督促學生慢慢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習慣。
(二)家長要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
家長要讓學生喜歡上小學,消除學生對上小學的恐懼心理。家長不要用教師及上學等威脅學生,增加學生對學校的反感,從而讓學生從心理上排斥小學。家長可以回憶自己的小學生活,盡可能講一些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愉快的事情,跟學生一起探討即將要進入小學的心情,解答學生對小學的疑惑,有意識地告訴學生上小學的樂趣。再者,家長可以給學生準備上學清單,購買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讓學生參與挑選。對于初入小學的學生而言,家長情感的安撫是十分重要的。
(三)家長需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家長可以利用假期跟學生一起參加一些探索類活動,耐心回答學生的問題,學會傾聽,激發(fā)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鉆研探究的精神和能力。在家里,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接觸書籍,比如制訂閱讀計劃,每天跟學生一起分享看書的心得,鍛煉學生的專注力,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蛘?,家長可以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不要一回家就看電視、看手機,可以訂閱書籍或雜志,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帶頭學習,讓學生通過模仿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一年級新生的入學準備工作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重大作用,是幼小銜接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各方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目前,小學入學準備工作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各方多方面協(xié)作,未來筆者還將繼續(xù)尋找合適的幼小銜接策略,以幫助學生順利適應小學生活。
【參考文獻】
[1]夏小英,溫劍青.家長參與對學前兒童入學準備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9(05):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