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佳穎 言省
摘要關于無錫地方文化標識的確立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地方性文化的解碼需要從大的時空尺度探尋其內在的推動力。解碼無錫地方性文化的特質,應探尋在其文化基因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屬性,無錫的文化基因在于其從一開始就受到水的潤澤,而在水鄉(xiāng)澤國起重要的溝通作用的是運河,正是運河的存在,無錫得以興起并走向發(fā)達興旺。因而,在無錫地方文化建設中,只有以運河為主軸方能系統(tǒng)全面理解其文化的本源以及來龍去脈。無錫擁有運河文化的優(yōu)厚資源,應著眼未來,為大運河的風華世代存續(xù),勇于擔當。
關鍵詞無錫地方文化;文化解碼;運河;主軸;根脈
一、無錫地方性文化的解碼
文化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精神家園,是解碼民族國家或者地區(qū)諸種社會生活現(xiàn)象的基因。從學理上看,認識和理解某一空間范圍的社會特質,大凡皆由文化切入。文化是復雜的,其中交織著歷史綿延過程中的各種要素,這些要素從表象上來看是各自獨立的,但內在又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通常在認知和評價某一空間的文化形態(tài)和特質的時候往往會呈現(xiàn)出紛繁多樣的格局。不過,事實上,當我們以“基因”的概念去表達文化的流變過程,其本身隱含著一個事實,就是基因的序列存在著相對穩(wěn)定的編碼,這種基因的編碼是能夠延續(xù)和傳承的,但有時會發(fā)生變異,這也正是文化流變呈現(xiàn)出來的特點。由此考察某種地方性文化就應當認清其變化的主流,即主導其變化的內在推動力,方能相對客觀公允地得出關于地方性文化的系統(tǒng)評價,從而被更廣泛的認知與認同。
無錫作為江南文化名城,長三角區(qū)域的重鎮(zhèn),其歷史悠久、積淀深厚、文化綿長,應當如何構建無錫城市文化的文脈?長期以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太湖文化”說,有“吳文化”說,有“工商文化”說,也有“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文化”之說,當然,各種述論皆有理據(jù),但細究無錫文化的源流關系,在諸種復雜的文化要素交織在一起的背景下,上述的各種述論總有偏頗之感,缺失之虞,那就是各論述只是在顯性的關系上描述某一階段或某一時代的地方文化現(xiàn)象,而未深入探究其內在的動力源和該文化之所以如此的主脈。太湖,固然是無錫先民聚落之根,但太湖畢竟是自然形態(tài)發(fā)生的可供先人聚居的場域,具有濃厚的自然屬性,這與文化屬性(社會屬性)中更多的人類創(chuàng)造性還是有所區(qū)別,所以有觀點認為用太湖文化作為無錫地方文化標志是一個誤區(qū)[1];而“吳文化”說到底是無錫地方文化的一個片段。在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過渡時期,吳國爭霸盡管抒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章,但不足以代表無錫文化的整體。而且,吳文化的概念在空間地理上的覆蓋面是廣袤的,周邊城市與吳地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就此而論,吳文化在無錫并不具有獨特性。至于“工商文化”的符號化也是值得商榷的,若以“工商文化”作為城市文化的標識,必然會切割無錫地方文化沿革的歷史,因為工商文化形成的雛形始于明清時期“四大碼頭”的興起,成熟于民國時期家族性企業(yè)的發(fā)展壯大,無論如何也難以概覽無錫文化的全貌。如果僅僅以工商文化為主體,那么在這之前的無錫文化該如何解說?至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文化”自不待說,這只是特定歷史時期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因此,解碼無錫地方性文化的特質,探尋在其文化基因中具有共同特征的屬性,尚需有新的路徑。
二、以運河為軸,整體串接無錫地方文化之綱
關于無錫的運河,人們的觀念和印象大體上就是以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qū)為主體的古運河區(qū)域,這其實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行政區(qū)劃上看,目前無錫市下轄六區(qū)二市(宜興、江陰),所有城區(qū)的生息繁衍、文化累積、文明創(chuàng)造都與“水”相關,而運河作為連接不同水系的經脈,對不同城區(qū)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暫且不論古運河、京杭運河對無錫主城歷史風貌所產生的影響,先就無錫所轄的宜興和江陰而言,宜興似乎只談“紫砂文化”,鮮論運河,甚是遺憾。實際上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地之強大與宜興運河密不可分。吳國與楚國之間的戰(zhàn)爭,闔閭之所以能戰(zhàn)而勝之,依靠的是伍子胥開挖的胥溪,通過宜興荊溪經高淳而達巢湖。胥溪的開鑿,使得吳國有了一條可以快速到達楚地的通道,在吳楚會戰(zhàn)中,吳國正是憑借這條通道占據(jù)先機,從而取得大捷。退而言之,即便是后來宜興紫砂享譽海內外,但若漠視運河水在運送紫砂器物過程中的作用,恐怕也很難理解在陸路交通不發(fā)達的時代,紫砂何以能走出宜興,進而聲名遠揚?實際上穿過宜興的武宜運河、蕪申運河在當代宜興的社會經濟發(fā)展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至于江陰,憑據(jù)長江通途而成為近現(xiàn)代重要的開放口岸,殊不知,古代的江陰早已是因運河入江的要津。據(jù)《越絕書·吳地記》,戰(zhàn)國時開鑿的通江水道,通泰伯瀆,經梅亭,入楊湖(芙蓉湖),達漁浦(江陰利港)入江,[2]這恰恰是江陰與無錫血脈相通的佐證。而明代就開始挖鑿的錫澄運河更是江陰日趨繁榮的重要通道,而且由于運河的開通,江陰也真正成為了一個與江河湖海相通的城市。由此可見,宜興、江陰這兩個地轄市雖距無錫城區(qū)稍為偏遠,但運河是與其成長發(fā)展不可分離的脈絡。
無錫主城區(qū)內的梁溪、濱湖、惠山等區(qū)域,或直接瀕臨京杭運河、古運河水道,或是通過其他河浜與運河相接。京杭運河進入無錫的始點是惠山區(qū)洛社的五牧,因為運河經過,古代洛社是江南非常繁華的市鎮(zhèn),有“小無錫”之稱;新吳區(qū)的新安則是運河流向蘇州的出口;濱湖區(qū)因為有無錫重要的自然河道——梁溪河與運河連接,從而使太湖與運河貫通;錫山區(qū)則有錫澄運河與京杭大運河相連;至于梁溪區(qū),更是無錫運河文化的核心(后文詳述)??梢?,無錫的每一個區(qū)域空間都是與運河密切關聯(lián)。實際上,無論是有公路、鐵路以及航空的現(xiàn)代還是空白的農業(yè)文明時代,水路交通都是最具有實用價值且發(fā)揮出便利快捷功能的要道。這意味著運河是聯(lián)系整個無錫水網的總綱,成為推動無錫城區(qū)發(fā)展的主軸,也構成了理解無錫地方文化的一條主線。在歷史上,無錫一直是富庶之地、魚米之鄉(xiāng),但在城市的興起與發(fā)展過程中,始終不可忘卻的一個道理是“要致富、先修路”,只有道路通達,才能聚人氣、蓄財氣,人脈與財源的積聚才能帶來文化的昌盛。清代詩人楊倫有《槕歌》詩云:“萬斛龍驤銜尾開,檣烏檣燕喜徘徊。蜀山窯器明泉酒,個個船來買一回?!庇轴尩溃骸凹Z艘北上,必集湖尖,置買義興窯器及惠泉名酒?!痹谶\河南來北往穿梭的船舶,既帶來了外來的文化,也把無錫本土的物產與文化傳播到了域外,從而讓更多的人了解并認識無錫,如宋代詩人楊萬里在《泊舟無錫雨止遂游惠山》一詩中寫道:“天教老子不空回,船泊山根雨頓開。歸去江西人問我,也曾一到惠山來”。因為運河的貫通,無錫元代就開始成為官糧的集散中心,從而一改傳統(tǒng)的只有農業(yè)生產的模式,逐漸形成了農業(yè)、手工業(yè)與商業(yè)貿易互惠互利的發(fā)展格局,這為明代四大碼頭的發(fā)生與發(fā)展以及民國時期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實際上,無錫的文化基因與水息息相關,泰伯奔吳扎根梅里,開泰伯瀆,創(chuàng)人工開河之先,從漢代無錫依河而立縣建制,一直到明代的四大碼頭以及民國時期民族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再到改革開放時期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高歌猛進,運河發(fā)揮的作用功不可沒。所以,本文認為構建無錫整體性文化的骨架和路徑,應該在運河的流變過程中去追尋。
三、以梁溪為核,追尋無錫運河文化的根脈
無錫古城的主體是現(xiàn)代的梁溪城區(qū),梁溪區(qū)整合原來的北塘、南長與崇安三區(qū),恰恰是運河流經無錫的腹地,具有共同的文化基礎,也許這正是三區(qū)合并的理據(jù)。尋根溯源,梁溪因河而生、因河而興。梁溪與運河可謂是唇齒相依、存續(xù)與共,無錫之所以能因運河而開始擁有世界文化遺產,其內核盡在梁溪。梁溪區(qū)內的古運河因其歷史悠久,遺存眾多,風貌純正而成為大運河文化精華薈萃之地。
清名橋聲名遐邇,其精致、偉岸、凝重矗立在古運河與伯瀆河的交匯處,呈現(xiàn)出江南“小橋流水”的獨特風韻?;萆焦沛?zhèn)宏大的氣魄,純厚的祠堂文化讓人們可溯江南望族文化的根脈,而依惠山而建的寄暢園、惠山寺、天下第二泉,呈現(xiàn)出山水人文僧俗相融的格局,曾讓遍歷名山大川的乾隆流連忘返,六下江南皆在此駐蹕;靜穆地貯立在運河江尖的黃埠墩,留下的不只是“二帝二相一清天”在此駐足的明證,更像是見證錫城三千年風雨滄桑、城市巨變的厚樸老者;而西水墩,則譜寫著無錫民族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長篇史詩;至于深居城中,依傍運河的東林書院,留下的不只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經典名聯(lián),更重要的是作為“洛閩中樞”,它在傳統(tǒng)儒學存亡接續(xù)的轉換過程中立起了一座豐碑……在梁溪,彰顯出了“山水相望,街巷相接,路橋相通,河網縱橫”的獨特江南文化意象?;萆侥_下的三月廿八大出會,在“東岳行宮”祝賀神誕;北塘香燈,在農歷二月猶如繁星點點;南門金塘橋堍為紀念水神張渤舉辦的廟會所點燃的蠟燭三天三夜方才燃盡……[3]歲月悠悠,梁溪運河兩岸各種民俗風情生氣盎然。如今的梁溪,集中了大運河世界遺產在無錫的段點,同時擁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4處,各級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32項,現(xiàn)已成為國家大運河保護傳承規(guī)劃綱要中的核心區(qū),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重點區(qū)位。所以,無錫運河文化的形象和品牌塑造,以梁溪為核是理所當然的。
四、運河:匯通無錫的歷史與未來
運河之水滋養(yǎng)著民生、成就了歷史,運河與無錫唇齒相依,存續(xù)與共。在此簡單概述歷史,可知其非凡的價值與意義。縱觀歷史,無錫運河至少有以下幾部分是不可或缺的:(1)泰伯瀆:3000多年前,泰伯在吳地梅里泰伯瀆,長81里,寬二丈。(2)胥溪:公元前506年,闔閭王命伍子胥開胥溪,經宜興荊溪到安徽蕪湖。(3)通江水道:據(jù)《越絕書-吳地記》,戰(zhàn)國時期有通江水道,通泰伯瀆,經梅亭,至揚湖(芙蓉湖),達漁捕(江陰利港)入江。(4)蠡河:系范蠡所開,起點在新安,向東與泰伯瀆會合進漕湖。(5)江南運河:公元610年,隋煬帝命“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廣十余丈”,從無錫經過,錫城始有會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6)錫澄運河:明宣德年間,周忱圍墾芙蓉湖,重建黃田港、蔡涇河水閘,錫澄運河正式形成,無錫的水運交通更加通達。(7)護城運河:1554年,無錫知縣王其勤為抗擊倭寇,率眾建造磚城,在通向城內的運河兩端設置了水關,使穿城而過的運河主航道改為經羊腰灣繞城而過。以黃埠墩為叉口,護城運河與原來穿城而過的“直河”形成弓弦之勢,為明清時期無錫繁榮的黃金水道。(8)無錫新運河:從1958年制定方案建設到2012年達到3級航道標準,始于吳橋、黃埠墩,過錫山、穿梁溪,至下甸橋與古運河會合,全長11.24公里,可通千噸貨船。由此,無錫形成了中國大運河上獨具特色的三水環(huán)城的格局。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處,水是滋養(yǎng)人類生產、生態(tài)、生活的本源,而水道的存在正是保證水得以潤澤萬物的基礎。所以,解碼無錫地方文化以運河為軸方能更加系統(tǒng)全面完整。
歷史留下的寶貴遺產在現(xiàn)代城市發(fā)展的過程中如何得到發(fā)揚光大,這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與思考的課題。無錫是否能夠充分把歷史資源融入城市化進程的軌道,激發(fā)出運河千百年來積蓄的正氣與能量,這也是對當代人智慧與勇氣的考驗。逝水流波,時光遠去,運河不老,根脈綿長。無錫自從泰伯奔吳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曾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出現(xiàn)了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所有這些具有時代特征的文化烙印都會漸漸稀釋,但是運河卻依然發(fā)揮著它的功能,綿延它恒久的生命力。新時代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賦予當代人必須為運河“流動的文化”做好三篇文章——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無錫擁有運河文化的優(yōu)厚資源,著眼未來,當以博大的胸襟,宏闊的視野,為大運河的風華世代存續(xù),勇于擔當。
參考文獻:
[1]謝光前,應曉萍.無錫水文化與城市變遷發(fā)展——基于對太湖、運河、梁溪河的歷史考察[J].江南論壇,2021(7).
[2]陳璧顯.中國大運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1:25.
[3]富耀南.無錫古運河[M].無錫:無錫時代印刷有限公司,2011.
(作者單位:童佳穎 無錫學院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言省 江南大學學報編輯部)
【責任編輯: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