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要:后疫情時代是具備較強特殊性的時代,在該階段社會主體需要通過新聞傳播獲取更多信息,當前多元化的媒體傳播形式為社會主體獲取疫情信息帶來了極大方便。然而媒體傳播信息的形式多元化發(fā)展也使后疫情時代輿論引導變得更加困難,如何正確解讀后疫情時代下新聞輿論工作開展的價值以及存在的困境,從而探析出有益的策略來應對挑戰(zhàn)和困境,成為當前的新聞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后疫情時代;新聞輿論;價值;困境與策略
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在后疫情時代下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效用,其能夠在自媒體快速發(fā)展的實踐中化解謠言的同時保障公眾知情權,同時穩(wěn)住民心,疏導公眾情緒。后疫情時代下抗疫形勢仍然嚴峻,在如此形勢下需要新聞工作者擔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并且發(fā)揮自身的社會影響力,積極引導社會公眾,讓公眾能夠在輿論的引導下保持應有的抗疫警惕性,同時保持并不斷增強對黨和國家的信心。這樣能夠凝聚起全社會的力量,在后疫情時代下團結一心,最終打敗疫情。
一、后疫情時代的特點分析
后疫情時代是世界各國期盼經濟快速復蘇的時代。疫情時代給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為有效抗疫,各國本身的經濟采取一些控制性措施,減少人員密集接觸與流動是較為明顯的措施。同時商品之間的交換以及輸出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很多國家因此而導致經濟斷層式下滑。[1]后疫情時代,經濟復蘇成為各國積極追求的目標。
二、后疫情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價值解讀
新聞輿論工作的開展對推動社會輿論往正面積極的方向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后疫情時代,新聞工作者發(fā)布輿論的方式和評價事件的角度對輿論走向具有極大影響,正面的輿論引導既可以保障公眾知情權,還可以穩(wěn)定民心,讓社會公眾團結一致,對抗疫保持應有的信心和支持。
(一)化解謠言,保障公眾知情權
隨著網絡媒體的不斷發(fā)展,自媒體等媒體形式為信息傳播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很多負面影響。某些自媒體會利用網絡媒體來發(fā)布信息,但是很多信息缺乏真實性,或僅僅是信息中的片段,這就給某些不法分子制造謠言和虛假信息的機會。此時,新聞輿論工作的開展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如果新聞工作者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的職業(yè)素養(yǎng)、擔負起更多的責任,深挖事件的來龍去脈從而講清楚事實原委,讓公眾能夠真正知曉事件是如何發(fā)生的、導致這種事件的原因是什么,從積極正面的角度來引導社會公眾,則整個輿論會發(fā)生轉變,避免因為謠言而導致事件往負面方向發(fā)展。
(二)穩(wěn)住民心,疏導社會情緒
在后疫情時代,人們的生活已經走上正軌,各國經濟也在復蘇,但抗疫工作仍然不能松懈。如果某個省或者市出現(xiàn)個別病例,而該個別病例在被發(fā)現(xiàn)之前活動范圍比較寬泛,難免會引起公眾恐慌。新聞工作者對于防疫工作的及時發(fā)布能夠讓公眾掌握形勢走向,從而從緊張的情緒中走出來,避免某些網民因為過激的言語煽動公眾不滿情緒,引起社會恐慌。
新聞輿論工作在后疫情時代依然有著重要的價值,新聞工作者發(fā)布新聞的方式以及言辭表達都可能會給公眾情緒變化帶來重要影響。[2]在后疫情時代,新聞工作者不能忽視輿論工作所能夠發(fā)揮的價值,應當對其高度重視,有序、有效、有利、正面積極地開展輿論工作,真正發(fā)揮輿論工作在后疫情時代的作用。
三、后疫情時代下新聞輿論工作開展的困境解讀
后疫情時代,新聞輿論工作的開展并非盡善盡美,由于受到各方因素的影響,依然存在一定的挑戰(zhàn)和困難。媒體傳播的普遍性會讓公眾接收到較多負面虛假的信息,導致輿論引導出現(xiàn)更大的困難;而某些媒體在進行輿論引導時掌握不好自身的“度”,反而適得其反。從整體上而言,部分新聞工作者自身的職業(yè)技能以及職業(yè)素養(yǎng)仍然需要加強。這些困境的存在使新聞輿論工作依然需要針對實際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從而提升新聞輿論工作開展的質效。
(一)媒體傳播形式的多元化,導致輿論引導困難
自媒體等新興媒體的產生,能夠讓個體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傳播最新的信息,從而為公眾帶來便利。但是實踐當中,很多人甄別信息的能力相對比較弱,某些網民為了吸引更多的關注和流量,會通過裁剪的形式將完整的視頻或者文字、圖片、錄音上傳到網絡媒體平臺當中。這種片段性的視頻或者文字、圖片、錄音往往是比較容易引起公眾共情的,同時極其表面化。網絡上大部分公眾都能夠保持應有的理性,但是某些網民缺乏甄別能力和判斷能力,容易被這種片段化的信息帶偏,從而產生負面影響。
總體而言,媒體傳播形式的多元化能夠為社會主體帶來便利,但是也會加大新聞輿論工作者的輿論引導困難,某些不法分子會借機發(fā)揮,從虛假的角度來解讀事件原委,擴大事件負面影響范圍,此時正面的輿論引導變得極其重要,但這些問題的存在也提高了新聞工作者輿論引導工作的難度。[3]
(二)輿論引導仍然需要掌握“適度性”
輿論工作需要加強準度。網絡輿論的產生并非是一時興起的,其往往要經過產生、討論、高潮、低迷、消失幾個階段。在后疫情時代,社會公眾同樣更加關注社會熱點、道德事件、民生新聞等,當前新聞工作者對于新聞輿論的掌握仍然缺乏一定的準度。在發(fā)布新聞輿論時并不能很好地抓住公眾關注的焦點,也不能完整回應公眾的關注點,極其容易導致負面問題的產生,結果往往適得其反。
另外,對于輿論工作的程度也難以有效掌握。很多新聞工作者在日常輿論工作過程當中,針對社會熱點事件以及公眾關注的問題進行輿論引導,當其觀點能夠很好地回應公眾的想法時,其便會將該觀點當作是輿論工作的核心,針對該觀點進行瘋狂“營銷”,采用同樣的內容換不同的形式進行發(fā)布,反而會讓公眾反感。[4]
(三)新聞輿論工作者職業(yè)能力素養(yǎng)需加強
當前,部分新聞工作者在輿論工作當中沒有形成系統(tǒng)性的工作習慣,某些新聞工作者本身具有很強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搜集能力,但是信息編輯能力較弱。但是新聞工作本身需要具備很強的系統(tǒng)性,從新聞的獲取到新聞編輯再到新聞報道,而對于事件的評論更是要恰到好處,保持客觀中立。但是部分新聞工作者因為自身職業(yè)素養(yǎng)和能力的欠缺,導致其在開展輿論工作時很難保持客觀性和中立性。例如,在后疫情時代,針對某些個別病例導致的排查工作,某些新聞工作者在發(fā)布新聞時容易在標題上不夠恰當,在近日的疫情防控當中,便有某些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故意將個別病例導致的傳染事實利用標題表露出來,將過錯引導至病例處。[5]新聞工作者本身工作的不專業(yè)性容易引起網絡暴力,如果網民甄別能力較低,會導致更加嚴重的社會事件出現(xiàn)。
四、后疫情時代下新聞輿論工作開展的策略解讀
后疫情時代抗疫壓力已經減輕很多,但突發(fā)性個別病例的出現(xiàn)仍然可能引起恐慌,如何有效平衡社會公眾的情緒,從多個角度來引導正面積極的輿論發(fā)展,是當前新聞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同時,針對當前已有的挑戰(zhàn),新聞工作者以及有關部門不應當將其當作不可戰(zhàn)勝的困境,而是要反思自我,日常工作當中存在哪些關鍵性問題,并且不斷在實踐當中提高自我能力,做到真、準、積極,真正發(fā)揮新聞輿論引導的作用。
(一)強化新聞輿論引導的使命
新聞工作者應當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報道新聞時做到真實客觀,避免給公眾帶來恐慌,同時要讓公眾能夠在公開透明的環(huán)境當中尋找到事實真相。即便是疫情時代,但是面對致命的病毒,公眾保持必要的小心謹慎是應當?shù)?,面對突發(fā)性病例的出現(xiàn),人們做出過激的恐慌反應也要加以理解。但是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分析出現(xiàn)這種恐慌的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公眾在面對自媒體發(fā)布的片段性信息會做出過激的反應。很大程度上而言,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事件真相不了解,這便需要新聞工作者秉承客觀、真實的態(tài)度去完成整個新聞輿論引導使命。
同時,新聞工作者在開展新聞輿論工作時要注意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將全民族的團結意識有效激發(fā)出來,讓整個民族在后疫情背景下能夠保持團結互助。當某個自媒體或者網民發(fā)布不實信息時,新聞工作者要以自身的職責為準,在工作當中深入挖掘事實真相,在開展新聞報道時有效融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社會自媒體以及網民從更加宏觀的角度看待制造謠言的危害。同時,可以報道更多因為造謠而承擔法律責任的真實事件,從法治的角度來評價某些在后疫情時代造謠疫情消息的主體需要承擔的法律后果。
總之,新聞工作者作為傳播信息、引導輿論的重要主體,其在工作當中應當要具備更多的使命、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在謠言當中澄清事實,以積極正面的態(tài)度來引導社會輿論,讓公眾能夠感受到信息傳播的透明度,當公眾增強對新聞工作者的信任后,后疫情時代的輿論引導工作也能夠開展得更好。
(二)把握輿論引導的“度”
輿論引導本身也是需要掌握住“度”的,要在新聞輿論內容上掌握好時間以及程度,否則報道的次數(shù)過多就會引起公眾的反感情緒。因此,在開展新聞輿論過程當中,新聞工作者要把握好引導的適度性。
首先,在時間上,要能夠準確、及時地對已經發(fā)生的輿論事件作出反應,同時第一時間組織人員進行深入調查,查清事件原委后進行新聞編輯并發(fā)布,讓公眾能夠在輿論還沒有往更嚴重的方向發(fā)展之前能夠看到事情真相。在整個過程中,新聞工作者之間要具備良好的默契,在對事件評論上能夠做到正面客觀,而不是以引起公眾情緒的方式達到傳播目的。
其次,要注意新聞輿論工作開展的準度。在獲取事件信息的過程中,要能夠做到清楚、真實,盡可能地還原疫情事件的真相,避免公眾因為虛假的疫情信息而做出更加過激的反應。新聞工作者想要發(fā)揮新聞輿論引導的價值,就必須嚴格要求自身,在評價新聞事件時做到客觀公正,從積極的角度來分析事件,而不是為了引起公眾的關注過度解讀。
最后,在進行新聞輿論引導時,要秉持適度的原則。當前很多新聞工作單位在傳播正能量、弘揚社會良好事件時把握不好度,往往容易過度地進行報道,甚至在某段時間內頻繁發(fā)布有關的事件,這種信息如果適度發(fā)布,確實能夠引起很好的輿論引導效果,讓公眾在此過程中感受到正能量,但是若久而為之,便容易適得其反。因此,新聞工作者在開展輿論工作時,要注意適度,避免產生不良后果。
(三)加強培訓,提高新聞工作者職業(yè)素養(yǎng)
加強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就要加強新聞工作者知識的深度和廣度。在對社會熱點事件進行報道并且給予相應的評價時,需要新聞工作者能夠準確抓住事件的焦點,并且從多個角度進行正面分析,這便需要新聞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斷提升自我知識面,避免淺層次化的評論起不到應有的積極引導效應。
同時,新聞媒體應當給予新聞工作者,尤其是新進的新聞工作者更多培訓的機會,通過系統(tǒng)完整的培訓來幫助新聞工作者找到自身的弱點和短板,然后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高自我職業(yè)技能和素養(yǎng)。在開展培訓時,可以培養(yǎng)新聞工作者本身的大局觀念,讓新聞工作者切實體會到事件當事人存在的問題,看其是否對事件的發(fā)生有重大過錯,然后再開展評論,不能以犧牲個體利益的形式達到引導輿論的效果。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聞的傳播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但是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新聞工作者要具有更專業(yè)的技能和素養(yǎng)來面對融媒體時代的挑戰(zhàn),不能停滯不前。要時刻發(fā)展自我,在自我學習與整體培訓當中提高職業(yè)素養(yǎng),從而在后疫情時代下的新聞輿論工作當中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同時,除了強化自身的專業(yè)技能以外,還要提高自我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不能為了完成本職工作而將事件的矛頭引向事件當中無辜的人身上,反而讓新聞輿論工作失去了原有的價值。
五、結語
后疫情時代下,新聞輿論工作的開展仍然在社會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于公眾情緒和想法的引導至關重要。后疫情時代不能放松對待疫情的態(tài)度,更不能放松在該階段突發(fā)病例能夠給公眾帶來的影響。新聞工作者要做好自身的本職工作,在不斷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的基礎上,強化對新聞輿論工作的認知,積極發(fā)揮其在后疫情時代下引導輿論正面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丁柏銓.后疫情時代的新聞輿論工作與社會治理[J].新聞愛好者,2021(5):4-9.
[2] 陳輝.后疫情時代新聞輿論融合生態(tài)的轉型與重構[J].視聽界,2020(6):47-50.
[3] 董立人,李婷.后疫情時代如何提升網絡輿情引導力[J].城市黨報研究,2020(4):48-53.
[4] 鄭輝燦,董澤揚.后疫情時代的新聞出版:現(xiàn)狀、問題與實踐進路[J].東南傳播,2021(11):113-116.
[5] 馮宏良.輿論場變遷中的輿論引導問題探論[J].理論導刊,2014(4):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