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敬畏對自殺意念的影響: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的鏈式中介效應

    2022-04-29 18:48:09張潮劉敏楊洋
    中國心理學前沿 2022年8期
    關鍵詞:心理韌性敬畏

    張潮 劉敏 楊洋

    摘 要|目的:探討敬畏對自殺意念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方法:采用特質(zhì)性積極情緒量表、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生命意義感量表和青少年自殺意念量表對751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果:(1)敬畏與生命意義感、心理 韌性呈正相關(r =0.41,0.30),自殺意念與敬畏、生命意義感、心理韌性呈負相關(r =-0.35,-0.44,-0.57);(2)敬畏對自殺意念的直接效應顯著,敬畏通過三條路徑影響自殺意念:一是生命意義感的單獨 中介作用,效應量為22.86%;二是心理韌性的單獨中介作用,效應量為17.14%;三是生命意義感—心理韌 ? 性的鏈式中介作用,效應量為20.00%。結論:敬畏可以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自殺意念水平,也可通過生命意 義感和心理韌性影響大學生的自殺意念。

    關鍵詞|敬畏;心理韌性;生命意義感;自殺意念

    Copyright ? 2022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9 年全球自殺狀況》中報道,自殺仍是全球范圍內(nèi)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在15 ~ 29 歲年輕人中,自殺是繼道路傷害、結核病和人際暴力之后的第四大死因[1]。在中國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現(xiàn)象分析中,自殺死亡為首要原因[2]。每一例自殺事件都是一場悲劇,自殺行為的發(fā)生是各種 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其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復雜性[3]。在眾多風險因素中,自殺意念是驅(qū)動自殺行 為產(chǎn)生的前期心理活動,其發(fā)生率遠遠高于自殺行為,它是指個體在思想或認知上想要結束生命的想法, 但不涉及實際行動[4]。從這一角度來看,自殺意念的形成是導致自殺死亡的動機階段,擁有自殺意念 的個體進一步實施自殺行為的風險概率已經(jīng)遠大于未產(chǎn)生自殺意念的個體[5],其對于自殺行為的發(fā)生具有重要預測作用。大學生處于人格發(fā)展和品行塑造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可為高校進行生命教育提供有效的理論參考。

    敬畏是指當個體面對廣闊、浩大或超越當前認知結構的事物時,產(chǎn)生的驚異的情緒體驗[6]。目前, 積極心理學方興未艾,以塞利格曼為代表的心理學家開始將關注點轉向人類自身具有的一些積極品質(zhì)上, 敬畏由此作為一種積極情緒逐漸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多項研究表明,敬畏與自殺意念密切相關。例如, 斯泰勒等人(Stellar et al.,2015)發(fā)現(xiàn)[7],積極情緒,特別是敬畏,會降低一種生物學物質(zhì)——促炎細胞因子的水平,潛在影響人體的健康狀況,降低焦慮、抑郁癥等發(fā)生率,而這些心理問題或疾病均是引發(fā)自殺意念、自殺行為的危險因素。此外,還有研究指出[8],積極情緒在青少年自殺意念中具有重要作用, 積極情緒越強烈,自殺意念越弱,且積極情緒對自殺意念的保護作用大于抑郁情緒對自殺意念的消極作用。根據(jù)自殺緩沖假說[9],在形成自殺意念最終導致自殺行為的過程中,個體內(nèi)部具有的積極彈性因 素可以緩沖或減弱風險與不良結果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減少或阻斷自殺行為的發(fā)生。近年來,大學生自殺或他殺事件頻發(fā),反映出當代大學生缺乏敬畏,尤其是對生命的敬畏[10]。因此,有必要去探究敬畏這 一積極情緒對自殺意念的影響,特別是其內(nèi)部的發(fā)生機制。通過上述論述,本研究提出假設 ?1:敬畏對自殺意念具有負向預測作用。

    基于對既往研究的綜合梳理,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可能是影響二者關系的關鍵性因素。生命意義感是指個體對自己生命存在意義的領會,以及覺察到自己的人生目標或使命[11]。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敬畏對于生命意義感具有正向預測作用[12],擁有生命意義感的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主觀幸福感更強。倪旭東等認為,在漸趨利益化、目標化的時代,高度聚焦自我使大學生忽略了與他人、世界的連接,導致自我超越的缺失,進而對生命意義的感知變?nèi)鮗13]。敬畏作為典型的自我超越情緒,會使人們超越對日常和世俗的關注,減少自我聚焦,將注意力轉向外界[14],產(chǎn)生更多的社會聯(lián)結和歸屬感,促進生命意義感的提高[15]。諸多研究表明,作為衡量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之一,生命意義感與自殺意念顯著相關,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缺失會使其陷入“存在空虛”,失去生活的信心,感到無聊和孤獨,容易產(chǎn)生自殺意念以緩解精神痛苦[13];張藝琳等對醫(yī)學院的學生進行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高的學生更能克服負性生活事件,人生目標更加明確,善于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命價值,自殺意念的產(chǎn)生率更低[16]。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2:生命意義感在敬畏與自殺意念中起中介作用。

    心理韌性,是個體在遭受生活逆境、創(chuàng)傷時產(chǎn)生的良好適應[17]。心理韌性的形成,與彈性因素的 保護作用密不可分,比如,人際關系、和父母的親密關系、參與親社會組織等[18]。諸多與敬畏有關的 研究表明,敬畏促使人們樂意花費更多的時間在慈善機構上,為人更加慷慨,持有親社會價值觀[14]。 敬畏體驗下的個體會產(chǎn)生小我、謙卑感,感到自己從屬于更大的集體,與他人緊密相連[19],這些心理 后效對于心理韌性的形成和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實證研究也表明,相比于愉悅情緒,敬畏體驗更能顯著增強個體的心理韌性[20],有效降低挫折任務帶來的負性情緒。此外,心理韌性本身作為一個保護因子, 可以有效抑制自殺意念的形成。已有研究顯示,心理韌性與自殺意念顯著負相關,且能顯著預測自殺意念, 在經(jīng)歷負性生活事件時,心理韌性較強的個體能更快地產(chǎn)生心理適應以應對挫折情境[21]。在抑郁或焦 慮癥狀水平較高的臨床患者中,高水平的心理韌性可以防止中重度的自殺意念,緩沖個體因遭受消極事件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22]。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3:心理韌性在敬畏與自殺意念中起中介作用。

    從生命意義感的作用出發(fā),高生命意義感對于面臨挫折時的積極適應與應對、促進創(chuàng)傷后心理修復與成長都具有重要作用[23],而這個過程恰恰會提升個體的心理韌性[18]。以某次恐怖襲擊中的幸存者 為被試的研究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感在社會支持與心理韌性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感知到社會支持給這一群體以歸屬感,有助于生命意義感的提高,從而進行積極的心理調(diào)整,重新評估創(chuàng)傷性事件,從中獲得積極意義,最終導致心理韌性的增強[24]。不僅如此,生命意義感也是心理韌性的顯著預測因子,高生命意 義感的大學生對生命意義的尋求動機更強烈,在壓力事件中善于從積極的方面去解釋,更快地適應壓力, 進而提高心理韌性水平,促進個體的身心健康[25]。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設 4: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在敬畏與自殺意念中起鏈式中介作用。

    綜上所述,本研究欲探討大學生敬畏與自殺意念的關系,以及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在其中的作用, 以期為引導個體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提供有價值的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通過問卷平臺向全國在校大學生發(fā)放問卷 780 份,刪除無效問卷后,保留 751 份有效問卷(96.28%)。其中, 男生 363 人(48.34%), 女生 388 人(51.66%), 被試年齡20.35±2.01 歲。大一207 人(27.56%),大二281 人(37.42%),大三67 人(8.92%),大四118 人(15.71%), 研究生 78 人(10.39%);文科類 314 人(41.81%),理科類 325 人(43.28%),工科類 98(13.05%),

    其他 14 人(1.86%)。所有被試均自愿參加本次研究。

    方法

    特質(zhì)性積極情緒量表

    該量表包含 7 個分量表,采用敬畏分量表對大學生的特質(zhì)性敬畏情緒進行測量[26],共 6 個條目, 采用 7 點計分??偡衷礁撸砻鱾€體的敬畏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α 系數(shù)為 0.78。

    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修訂版

    由王鑫強在施特格(Steger)編制的基礎上修訂[27],用于測量個體感知到的生命意義感高低。共 ?10 個條目,采用 7 點計分??偡衷礁?,表明個體的生命意義感越高。本研究中全量表α 系數(shù)為 0.79。

    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

    由胡月琴和甘怡群編制[28],共 27 個條目,采用 5 點計分,其中 11 道題反向計分??偡衷礁撸韨€體的心理韌性水平越高。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 系數(shù)為 0.86。

    青少年自殺意念量表

    該量表由奧斯曼(Osman)等編制、王學志等修訂[29],共14 個條目,分為積極和消極自殺意念2 個維度,采用 5 點計分??偡直硎緜€體自殺意念的高低程度。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 系數(shù)為 0.91。

    統(tǒng)計處理

    采用 SPSS 22.0 及 Process 插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與分析。

    2 結果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本研究采用自評量表收集數(shù)據(jù),采用 Harman 單因素法進行共同方法偏差檢驗。結果顯示,共有 13個特征根大于 1 的因子,首個因子的變異解釋率為 20.90%,小于臨界值 40%,說明未出現(xiàn)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描述統(tǒng)計及相關分析

    各變量的描述性分析和相關分析如表1 所示。結果顯示,敬畏與生命意義感、心理韌性顯著正相關, 自殺意念與各變量顯著負相關。

    鏈式中介效應分析

    敬畏、生命意義感、心理韌性及自殺意念兩兩之間均顯著相關,可進一步分析中介效應。將性別、年齡作為控制變量,采用 Process 的模型 6 分析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的中介作用,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 模型圖如圖1 所示。同時,使用 Bootstrap 法檢驗中介效應顯著性。

    中介效應檢驗結果如表 3 所示,由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中介的三條路徑 95% 的置信區(qū)間均不包含 0,表明中介作用顯著,總中介效應值為 -0.21。具體來看,總中介效應包含了三部分: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的單獨中介及二者的鏈式中介作用,效應值分別為 -0.08,-0.06,-0.07,中介效應占比分別為 22.86%,17.14%,20.00%。

    3 討論

    首先,本研究發(fā)現(xiàn),敬畏與自殺意念顯著負相關,且能負向預測大學生的自殺意念,證實了研究假設, 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7]。敬畏體驗能增強個體的認知靈活性,打破認知僵化,有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 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30]。自殺行為的認知模型認為[31],問題解決能力不足等易損因子會使個體否認 自身應對困難的能力,陷入自殺是唯一出路的漩渦,并且不斷強化這一認知模式,進而激活自殺圖示。因此,敬畏可以通過影響認知靈活性提高個體創(chuàng)造力,使其在面對消極事件有更廣闊的思路,破除思想束縛,避免自殺意念的出現(xiàn)。同時,此結果支持了約翰森(Johnson)等提出的自殺緩沖假說[9],對自 殺緩沖因子做了擴充,敬畏可以作為保護因子,增強個體抵御負性事件的能力,與消極因素進行抗爭, 降低個體自殺意念水平,從源頭上減少自殺行為的發(fā)生概率。敬畏作為一種積極情緒,可以激發(fā)人們對于生活的熱愛與投入。壯觀的自然景象、藝術杰作,宏大的理論等,都可以喚醒敬畏,通過逐步累積形成穩(wěn)定的特質(zhì)敬畏。敬畏水平高的大學生善于以積極的態(tài)度面對生活中的不確定,表現(xiàn)出奮發(fā)向上的生命狀態(tài),以積極的方式體驗生活[32],從而使個體產(chǎn)生更低的自殺意念。

    其次,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生命意義感在敬畏和自殺意念間起中介作用。這與以往敬畏會提升生命意義感[33]、生命意義感會降低自殺意念[16]的研究結果一致。敬畏是一種自我超越情緒,體驗敬畏會使 我們感知到與更宏大的事物相連接,有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這種社會集體聯(lián)結是生命意義感的主要來源[34]。在敬畏體驗中人們傾向于摒棄世俗去追尋精神信仰[35],思考人生價值以求新的理解,領悟生 命意義以重評人生目標,將理想自我與現(xiàn)實自我進行整合,促進自我同一性的建立,以此獲得更高水平的生命意義感。大學生處于自我意識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個體在這一階段中不斷尋求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當探尋無果時,便會引起生命意義感缺失等問題[36]。生命意義感缺失產(chǎn)生的迷茫感使大學生在挫折面前更加脆弱,“存在空虛”使他們對生命中的不幸感到無所適從,缺少堅定的生存信念,容易在壓力情景下萌生自殺意念[16]。高生命意義感是自殺的彈性因素[37],生命意義感高的人擁有明確 的人生目標,追求滿足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xiàn)需求,在日常生活中能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和幸福感,會以樂觀的態(tài)度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享受苦難帶來的成長意義,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研究結果還表明,心理韌性在敬畏與自殺意念間起中介作用。弗萊德里克森(Fredrickson)提出的積極情緒拓展—建構理論可以對此做出一定的解釋[38],敬畏是一種積極情緒,具有積極情緒的作用和 功能,能夠提高個體的心理韌性,建設大學生的心理資源,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相一致[20]。敬畏體驗 下的個體會感知到時間寬裕,這讓他們面對困難時沉著冷靜,感覺有更多時間采取系統(tǒng)化的信息加工方式來分析遇到的問題[32],積極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路徑,快速適應逆境,而且敬畏水平高的個體會以 崇敬、喜悅的心態(tài)看待周圍事物,在消極環(huán)境中發(fā)現(xiàn)積極意義,主動適應壓力以增強自己的心理韌性。自殺的動機—意志整合模型認為,自殺意念發(fā)生于動機階段,是由挫敗體驗引發(fā)受困而形成的[31]。當 個體心理韌性水平較低時,會對壓力、挫折感到不知所措,認為沒有出路可走,任由壓力“主導”自己的生活,失去與其斗爭的信心和動力,由此產(chǎn)生更多的挫敗體驗,促使自殺意念的形成。心理韌性的提高會有效緩沖挫折、創(chuàng)傷帶來的負面影響,采取理智的方式進行應對,加速個體從創(chuàng)傷事件中恢復[21], 使個體所受傷害最小化,成長與適應最大化,進而降低自殺意念的產(chǎn)生風險,有效預防自殺行為的發(fā)生。

    最后,本研究還證實了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的鏈式中介作用。在積極心理學思潮的影響下,對 于自殺的預防,一方面要減少與危險因素接觸,另一方面是要尋找個體自身具備的積極品質(zhì),發(fā)掘個 體應對逆境的潛能。本研究結果同樣擴充了約翰森等提出的自殺緩沖因子,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這 樣的積極品質(zhì)均能作為保護性因素弱化個體的自殺意念水平,減少自殺行為的出現(xiàn)。生命意義感分為 擁有意義、尋求意義兩個維度,作為一種重要的壓力應對資源,在面臨生活困境時,擁有意義是個體 戰(zhàn)勝挑戰(zhàn)的力量源泉,尋求意義是個體主動克服挫折的動機,在生命意義感的引導下,個體產(chǎn)生積極 或適應性的認知、行為方式,以促進心理韌性的增強[23]。所以,生命意義感可顯著正向預測心理韌性, 與既往研究結果一致[24]。當大學生的敬畏水平越高時,更能頻繁、強烈地體驗到當下的敬畏情緒。 敬畏會使人們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39],迫使個體置身于更永恒、更偉大的事物之中,深感渺小與謙卑, 促使人們思索更深層次的問題,激發(fā)個體對于生命意義的思考,使人生目標更加明確,擁有積極的生 命態(tài)度,在面對挫折時能積極調(diào)動心理資源以產(chǎn)生良好適應和應對,促進心理韌性水平的提高,最終 減少自殺意念的產(chǎn)生[40]。

    本研究以自殺緩沖假說、積極情緒的拓展—建構理論為基礎,揭示了大學生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在敬畏和自殺意念中的作用,為減少大學生自殺意念的產(chǎn)生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思路。首先,應培養(yǎng)與啟發(fā)大學生的敬畏情緒,多為學生創(chuàng)造與自然、藝術等接觸的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中激發(fā)敬畏情緒,逐漸培養(yǎng)成為穩(wěn)定的特質(zhì)敬畏。其次,可以通過生命主題的團體輔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等,幫助學生樹立積極健康的生命觀。最后,應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韌性水平,使其在挫折、壓力面前,擁有與之抗衡的勇氣和信心,產(chǎn)生良好的適應性,減少不良想法和念頭的出現(xiàn)。

    參考文獻

    [1]Brunier A.One in 100 deaths is by suicide[EB/OL].(2021-06-17)[2021-12-02].https://www.who. int/News/Item/17-06-2021-One-in-100-Deaths-Is-by-Suicide.

    [2]楊振斌,李焰.大學生非正常死亡現(xiàn)象的分析[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5,13(5):698-701.

    [3]張平,張?zhí)m鴿,涂翠平.大學生自殺行為的保護性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20,41(6): 939-942.

    [4]Bonner R L,Rich A R.Toward a Predictive Model of Suicidal Ideation and Behavior:Some Preliminary Data in College Students[J].Suicide and Life-Threatening Behavior,2011,17(1):50-63.

    [5]肖水源.自殺危險性的臨床評估[J].中國醫(yī)師雜志,2001(2):87-90.

    [6]Keltner D,Haidt J.Approaching awe,a moral,spiritual,and aesthetic emotion[J].Cognition and Emotion,2003,17(2):297-314.

    [7]Stellar J E,John-Henderson N,Anderson C L,et al.Positive affect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Discrete positive emotions predict lower levels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s[J].Emotion,2015,15(2):129-133.

    [8]Lee C Y,Chiang Y C,Li A,et al.Influence of humor expression on suicidal ideation among adolescents: mediating effects of depressive emo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J].BMC Psychiatry,2020,20(1):421.

    [9]Johnson J,Wood A M,Gooding P,et al.Resilience to suicidality: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Clin Psychol Rev,2011,31(4):563-591.

    [10]董蕊.大學生敬畏情緒與主觀幸福感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6,30(5):31-40.

    [11]Steger M F,Dik B J.If One is Looking for Meaning in Life,Does it Help to Find Meaning in Work[J].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 Well-being,2009,1(3):303-320.

    [12]Huanhuan Z,Heyun Z,Yan X,et al.Why Are People High in Dispositional Awe Happier? The Roles of Meaning in Life and Materialism[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10):1208.

    [13]倪旭東,唐文佳.生命意義的缺失與追尋[J].心理學探新,2018,38(6):497-503.

    [14]Piff P K,Dietze P,F(xiàn)einberg M,et al.Awe,the small self,and prosocial behavior[J].J Pers Soc Psychol,2015,108(6):883-899.

    [15]Tongeren D V,Green J D,Davis D E,et al.Prosociality enhances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6,11(3):225-236.

    [16]張藝琳,王超,鄒廣順,等.醫(yī)學生生命意義感與自殺意念的關系[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 2021,59(11):93-99,107.

    [17]Steger M F,F(xiàn)razier P,Oishi S,et al.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53(1):80-93.

    [18]馬偉娜,桑標,洪靈敏.心理彈性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 版),2008(1):89-96.

    [19]Shiota M N,Keltner D,Mossman A.The nature of awe:Elicitors,appraisals,and effects on self-concept

    [J].Cognition & Emotion,2007,21(5):944-963.

    [20]陳奕妙.敬畏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D].呼和浩特: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20.

    [21]李小靜.生活事件對中學生自殺意念的影響:心理韌性的中介與調(diào)節(jié)作用[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 ?育,2021(35):10-14.

    [22]Min J A,Lee C U,Chae J H.Resilience moderates the risk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on suicidal ideation in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nd/or anxiety disorders[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2015(56): 103-111.

    [23]張榮偉,李丹.如何過上有意義的生活:基于生命意義理論模型的整合[J].心理科學進展,2018, 26(4):744-760.

    [24]Aliche J C,Ifeagwazi C M,Onyishi I E,et al.Presence of Meaning in Life Mediat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Support,Posttraumatic Growth,and Resilience in Young Adult Survivors of a Terror Attack[J]. Journal of Loss & Trauma,2019(2):1-14.

    [25]張玲玲,徐晶,朱安宏.領悟社會支持對大學生應對方式的影響:生命意義感和心理韌性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1,29(5):758-761.

    [26]Shiota M N,Keltner D,John O P.Positive emotion dispositions differ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Big Five personality and attachment styl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6,1(2):61-71.

    [27]王鑫強.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修訂版在中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5):763-767.

    [28]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的編制和效度驗證[J].心理學報,2008,40(8):902- 912.

    [29]王學志,宮火良,康曉然.青少年自殺意念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應用的信效度分析[J].中國健康心 理學雜志,2011,19(8):964-966.

    [30]張潮,安彥名,劉金蕙.敬畏情緒對創(chuàng)造力的影響:認知靈活性的中介作用[J].中國社會心理學評 論,2020(2):153-176,241.

    [31]陳星,鄧歡.自殺行為理論模型比較分析[J].心理研究,2022,15(2):132-140.

    [32]董蕊,彭凱平,喻豐.積極情緒之敬畏[J].心理科學進展,2013,21(11):1996-2005.

    [33]Zhao H,Zhang H,Xu Y,et al.Why Are People High in Dispositional Awe Happier? The Roles of Meaning in Life and Materialism[J].Frontiers in Psychology,2019(10).

    [34]劉亞楠,張迅,朱澄銓.生命意義研究:積極心理學的視角[J].中國特殊教育,2020(11):70- 75.

    [35]Saroglou V,Buxant C,Tilquin J.Positive emotions as leading to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J].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8,3(3):165-173.

    [36]胡知仲,賴雄,余慧娟.意義療法對預防和干預大學生自殺意念的啟示[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21,29(12):1916-1920.

    [37]Kleiman E M,Beaver J K.A meaningful life is worth living:Meaning in life as a suicide resiliency factor[J]. Psychiatry Research,2013,210(3):934-939.

    [38]Isgett S F,F(xiàn)redrickson B 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4,359(1449):1367-1377.

    [39]Bonner E T,F(xiàn)riedman H L.A conceptual clarificat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awe:An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J].The Humanistic Psychologist,2011,39(3):222-235.

    [40]譚華玉,黎光明.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無聊狀態(tài)的關系: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J].教育學術月刊, 2019(2):92-97.

    Relationship between Awe and Suicidal Ideation: The Chain Mediation of Meaning in Life and Resilience

    Zhang Chao1,2 Liu Min1,2 Yang Yang1,2

    1.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2. Institute of Applied Psycholog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 Taiyuan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we on suicidal ideation and its mechanism. Methods: A sample of 751 college students was recruited to complete Dispositional Positive Emotion Scal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Resilience Scale for Chinese Adolescent and Positive and Negative Suicide Ideation. Results :(1) Awe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meaning in life and resilience (r=0.41, 0.30), while suicidal ideation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awe, meaning in life and resilience (r=-0.35, -0.44, -0.57); (2) Awe had a direct effect on suicidal ideation, with three pathways: first, the independent mediation of meaning in life, with an effect amount of 22.86%, second, the independent mediation of resilience, with an effect amount of 17.14%, and third, the chain mediating effect of meaning in life and resilience, with an effect amount of 20.00%. Conclusion: Awe influences suicidal ideation not only directly, but also indirectly through meaning in life and resilience.

    Key words: Awe; Resilience; Meaning in life; Suicidal ideation

    猜你喜歡
    心理韌性敬畏
    學習三個敬畏,踐行當代民航精神
    文教資料(2022年1期)2022-04-08 22:18:22
    敬畏自然 敬畏設計
    一些敬畏
    海峽姐妹(2019年9期)2019-10-08 07:49:00
    敬畏一粒米
    文苑(2019年14期)2019-08-09 02:14:06
    基于工作要求—資源模型的新生代產(chǎn)業(yè)工人工作倦怠的研究
    軟科學(2016年12期)2017-02-07 02:02:12
    中國留守兒童研究趨勢述評
    卷宗(2016年10期)2017-01-21 02:36:16
    敬畏先烈
    紅土地(2016年12期)2017-01-15 13:46:59
    通過體育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耐挫力的策略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91期)2016-12-08 22:16:11
    高職貧困生的心理韌性研究及其培養(yǎng)策略
    東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 09:31:21
    高危學生心理韌性研究
    求知導刊(2016年25期)2016-10-17 00:05:42
    衢州市| 当涂县| 大同市| 宽甸| 沧源| 桃江县| 汉川市| 玉树县| 江阴市| 淄博市| 古丈县| 南木林县| 江山市| 香河县| 宜川县| 收藏| 射洪县| 湘阴县| 天长市| 连城县| 乌鲁木齐县| 武冈市| 满洲里市| 鄢陵县| 平陆县| 伊金霍洛旗| 吴川市| 五常市| 阿拉善左旗| 天台县| 湘阴县| 工布江达县| 云霄县| 长垣县| 沙湾县| 陆良县| 柳江县| 顺义区| 新巴尔虎右旗| 宁津县| 元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