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志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 110034)
在線研修共同體是在以互聯網為基礎的虛擬網絡環(huán)境中,由教育專家學者、學校教師、教育行政人員和技術支持人員等構成的學習型組織或團體。他們利用網絡學習平臺相互交流、彼此協(xié)作,共同探討或解決問題[1]。在線研修共同體能夠容納并傳播海量的學習資源,擁有特殊的內部約束機制,促進情境交互和意義共生,為教師提供有效的多維發(fā)展路徑。在線研修共同體已經成為廣大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新范式、新路徑[2]。
目前,各級政府、企業(yè)及學校等紛紛構建在線研修共同體,促進各級各類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教育部和財政部全面實施“國培計劃”,打造了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共同體(平臺網址:www.teacher.com.cn),由顧明遠、胡玲、王海燕、程郁華、戈向宏等教學名師擔任授課專家。幼兒園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參與在線研修,提升了廣大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yè)素質,大幅提高了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創(chuàng)建20 年來,該共同體成功實施了多個遠程培訓項目和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惠及10 萬余人。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聯合中外教育界人士傾力打造了外語教師智慧研修共同體(平臺網址:http://ucourse.unipus.cn),涵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小學教師發(fā)展部分包括教育治理與發(fā)展、職業(yè)素養(yǎng)與師德、語言知識與技能、教學理念與實踐、科研方法與能力、信息技術與應用等六大領域。目前,該平臺用戶已達8000 萬人,覆蓋全國1700 多所學校。正如上海市教育研究院顧泠沅教授所說:“在共同研修中,每位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再也不是單打獨斗的過程,而是在長期的共同行動中逐漸實現個體和群體的專業(yè)發(fā)展?!盵3]
2020 年8 月,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利用釘釘云端平臺組織了全國規(guī)模的高校外語教學研究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暑期研修班。超過4 萬名大中小學外語教師同聚“外研社·U 講堂社區(qū)”,聆聽專家講座,并與專家互動交流,與其他教師分享學習心得和個人見解,共享研修智慧。在這次有溫度、有思想、有情懷的暑期線上研修中,筆者有幸結識了多位來自其他高校的外語界同人。本研究邀請了上述研修活動中結識的六位志同道合的外語教師和本課題組的四位教師,通過微信和QQ 構建了一個在線研修共同體,命名為“我們一起研修”。研究參與者情況詳見表1。
表1 研究參與者背景信息及信息來源匯總表
1.研修資源。本研究學習資源主要來自“外研社·U 講堂社區(qū)”的在線課程,涉及師德教育、教學方法、科研方法、科研專題、測試評估和教育技術六大主題。課程主講專家有孫有中、文秋芳、韓寶成、楊魯昕、戴曼純等國內教育界名師,還有Patricia Duff(the 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Michael Byram(Durham University)和Gerry Connelly(York University)等來自世界各國的專家和學者。除此以外,所有成員可以在QQ 群或微信群上傳各種有價值的文字、音視頻資源。
2.研修模式。本研究主要采用“U 講堂課程學習+在線研討”的方式。所有成員協(xié)商要學習的內容,然后登錄“U 講堂”學習相關課程。課程學習結束后,通過“線上+線下”的方式進行研討,交流學習心得,分享學習經驗。在線上,所有成員可以通過微信或QQ 交流學習心得、個人感想與反思;在線下,主要是課題組的四位教師召開小組會議,交流學習心得,進行集體教研,開展觀課等活動。
3.研修活動。每周開展一次在線研修活動,所有成員針對某一教學或科研主題進行研討或學習。本研究選取持續(xù)一個月的四次在線研修(包括主題討論、課程學習、主題研討和協(xié)同教研四個環(huán)節(jié))作為研究樣本。
第一周:主題討論。每名成員可以提出當前某一教育熱點話題或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發(fā)表個人見解,然后集體協(xié)商,選取大家有共鳴的一個主題,決定接下來要在“U 講堂”中學習的在線課程。
第二周:主題學習。根據協(xié)商的主題,每名成員自行登錄外研社“U 講堂”,選擇相關的一門或多門課程(由于經費問題,通常以免費課程為主)進行在線學習。
第三周:主題研討。所有成員登錄QQ,進入群課堂或群直播,匯報自己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習內容、學習時長、學習心得、學習困惑和學習反思等,然后大家開展集體討論,相互交流經驗。
第四周:協(xié)同教研。根據前面學習與研討的主題,集體開展實踐教學或科學研究。如果近期在線研修的主題是教學的相關課程,那么協(xié)同的內容就是教學。大家根據所學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策略等,開展集體備課,提出學習或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共同尋找可行的解決途徑。大家也會分享個人的教學設計或教學視頻,其他成員提出自己的見解、意見或鼓勵。如果近期研修的目標是科學研究,那么協(xié)同的內容就是科研。大家在經驗交流的基礎上,就某一主題展開探索研究,查找資料,設計研究方案,嘗試申報相關課題。
從2020 年8 月至2021 年8 月,筆者全程參與了共同體所有活動,與所有成員一起進行線上研修。這期間,筆者利用問卷調查、面對面或電話訪談、反思日志和課堂觀察等方式,記錄了共同體成員研修過程中的真實聲音和鮮活體驗。研究發(fā)現,在線研修共同體在思政理念、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層面對教師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4],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每位教師提出的思政要求。在一年的研修中,所有成員一起聆聽思政課,堅定了課程思政理念。我們聆聽、學習、討論了文秋芳教授主講的“高校外語課程思政的理念和實施建議”、韓震教授主講的“做新時代鑄魂育人的好教師”、王定華教授主講的“新時代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與策略”、楊魯新教授主講的“外語教學中的課程思政:理念與實踐”等課程。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大家理解了新時代背景下的教育理念和要求,明確了要在培養(yǎng)什么人上下功夫,深刻意識到外語課程思政需要注意的問題,極大地提升了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能力與水平。另外,所有成員在研修中發(fā)揚、傳承了奉獻精神。共同體成員一直奉行以老帶新、互幫互助的原則,資深的年長教師積極發(fā)揮傳幫帶作用,帶動了年輕教師的成長。在此過程中,所有人都深深地理解了“支持與奉獻”的含義。在被問及“如果能力所及,你是否愿意幫助別人”時,10 位教師全部表示“十分愿意”,其中年紀較小的唯一老師這樣說:“在過去一年的研修中,我是一個受益者,得到了各位老師的巨大幫助,獲得了家一樣的感覺。我應該把這種獲得跟所有成員共享。我愿意盡我的努力來幫助其他人?!?/p>
北京大學孫有中教授曾經說過,大力提升科學研究能力是廣大高校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5]。為提升共同體成員的科研素養(yǎng),我們一方面聆聽和學習“U 講堂”中的相關課程,從教育專家的講座中汲取營養(yǎng);另一方面認真關注教育熱點問題,積極尋找可行的科研方向,設計科研方案,開展科學研究。“我們一起研修”的成員中,青年教師較多,他們的科研經驗還需要積累,距離成為研究者還有一段較長的路要走。參加研修以來,所有成員共同聆聽、學習了徐浩研究員主講的“實驗研究入門:‘是什么’與‘怎么做’”、何偉教授主講的“科研項目選題、設計與申報”、張威教授主講的“人文社科項目申報:問題與反思”、楊魯新教授主講的“外語教學中的質性研究:方法與案例”等15 門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大家感覺收獲頗多。在研修的一年時間內,所有成員共發(fā)表高質量研究論文12 篇,獲批科研課題6 項。在共同體成員中,小毓老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21年成功獲批3 項科研課題(詳見表2)。她對此深有體會:“我之前覺得科學研究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概念,我也從來不敢申報各種課題,但是通過這一年的共同研修,我已經學習和掌握了一些科研方法,積累了一些研究經驗,具備了一定的研究能力?!?/p>
表2 研究參與者獲批科研課題情況表
在一年時間里,共同體成員在線聆聽和學習了與教學相關的14 門課程,如“產出導向法驅動、促成、評價環(huán)節(jié)的教學設計”“大學英語線上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人機合作與寫作教學設計——學術英語教學案例分享”等,涵蓋了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教學案例等層面。所有成員在微信群和QQ 群上傳課件、教案、補充材料、反思日志等20 萬余字,共集體備課12 次,開展全員教學研討8 次,積極分享教學理念、教學設計、教學錄像、教學反思、教學經驗,提升了教學設計與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與教學反思能力和教育技術應用能力。在調查訪談中,海會老師告訴筆者:“過去,我主要利用PPT講課,根本不懂其他信息技術手段?,F在,經過這一年來的努力學習以及各位成員的幫助,我熟悉了‘學堂在線’,學會了使用‘云班課’‘超星學習通’等APP,掌握了基于產出導向法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我的外語課越來越受學生的歡迎,我很自豪?!?020 年11 月,來自沈陽師范大學的綿綿老師獲得了省級高校教學大賽三等獎。她這樣總結自己的在線研修經歷:“名師講座和示范課更接地氣,名師如何組織教學,怎么運用好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目標,都可以借鑒。專家們純理論的講座,時間長了容易忘記,需要經常溫習。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協(xié)同備課時其他成員的思路給了我極大的啟發(fā),交流討論幫助我形成了最優(yōu)備課方案。讓我最難忘的是,在參加教學大賽過程中其他成員給予我的鼓勵與支持?!?/p>
信息素養(yǎng)是21 世紀教師的必備素養(yǎng)。為更好地培養(yǎng)新時代大學生,我們認真學習了“U講堂”中的“人工智能賦能外語智慧教育”“大數據驅動下的新型學習生態(tài)系統(tǒng)構建”“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構建與學術能力發(fā)展”“信息技術發(fā)展與教育變革”“技術創(chuàng)新助力開放教育質量提升”“混合式教學設計與課堂實踐”等12 門課程。全體成員了解了教育信息化理論和發(fā)展趨勢,接受了新的教育觀念,自覺樹立了信息化教學意識。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和提升,需要在實踐中體驗、反思和總結。我們在日常教學中展開了信息技術與大學外語課堂深度融合的探索,實踐了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課內課外翻轉課堂模式、“云課堂+PBL”智慧教學模式。得益于一年多的共同研修,團隊成員的信息化教學素養(yǎng)獲得了極大提升:大智若愚老師主講的新時代大學英語課程受到了學校領導的高度贊揚,獲評為“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示范課”;遠山老師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申請了全國社科基金課題“學習共同體視域下的信息技術與大學外語課程深度融合研究”,得到了校內外專家的一致好評;元老師原本是一個不熟悉電腦操作的生手,在共同研修后一下子蝶變?yōu)閷<遥趯W校禮堂做了一場題為《智慧教育時代大學外語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的學術報告,其對信息技術的理解與掌握令我們深感震撼。
本研究以一個由10 位外語教師構成的在線研修共同體為例,探討了在線研修共同體對教師思政素養(yǎng)、科研素養(yǎng)、教學素養(yǎng)和信息素養(yǎng)的積極影響。由于時間、精力、經費、資源等多方面限制,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之處。第一,研究深度不夠。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應該是心理、情感、道德、知識、科研、教學、生活等的全方位、立體化發(fā)展。在歷時一年的研究中,由于時間有限,我們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顯性層面(如知識和技能),對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隱性層面(如道德和情感)關注不夠。第二,研究對象不夠廣泛。本課題研究原打算在外研社“U 會員”中選取有代表性(不同地域、年齡、學歷、職稱)的教師會員為研究對象,突破以往研究大多局限于同一教研室或同一院系的狀況,利用“U 會員”這個智慧研修平臺,將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由線下延伸至線上,從院系區(qū)域擴展至全國范圍。但由于涉及教師個人信息及個人意愿等原因,最后只選取了來自三所高校的10 位外語教師,研修共同體成員的普遍性與異質性未能得以充分體現。第三,研修資源不夠理想。我們原本計劃讓所有研究人員加入外研社的“U 會員”,全程參與“U 會員”在線研修,但由于研究經費的不足,我們只參與了“U 講堂”中的免費課程。未能與外語教育界專家大咖進行線上“零距離”接觸,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核心參與研修共同體的機會。
我們堅信研修共同體對高校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基于“U 會員”的在線研修共同體是培養(yǎng)和促進高校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腳手架”。我們期待早日成為“U 會員”,一起開展智慧研修,進一步探索在線研修共同視域下的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