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張歡
[摘要] 目的 分析“定位搶救”對急診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生存狀況、搶救時間的影響。 方法 選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間湖北六七二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急診科進行搶救的嚴重多發(fā)傷患者70例,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搶救方式,觀察組采用定位搶救模式,比較兩組患者完成采集心電圖、采集靜脈血、開放靜脈通路、動脈氣血分析、呼吸支持、氣道清理、心電圖(ECG)監(jiān)測、留置導尿管需要的時間及兩組患者生存情況。 結果 觀察組患者完成采集心電圖時間為(2.66±0.87)min,顯著短于對照組的(3.14±1.09)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完成采集靜脈血、開放靜脈通路、動脈氣血分析、呼吸支持、氣道清理、ECG監(jiān)測、留置導尿管需要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完成所有的護理項目的時間為(27.43±7.22)min,明顯短于對照組的(36.17±7.82)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搶救,觀察組現(xiàn)存活人數(shù)(34例)與對照組(31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在急診嚴重多發(fā)傷搶救中應用定位搶救模式,雖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狀況,但可以有效地減少完成全部搶救護理項目的時間,減少搶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急救效率。
[關鍵詞] 定位搶救;嚴重多發(fā)傷搶救;生存狀況;搶救時間
[中圖分類號] R641? ? ? ? ? [文獻標識碼] B? ? ? ? ? [文章編號] 1673-9701(2022)08-0081-04
Influence of "location-based rescue" mode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rescue tim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WANG Li ZHANG Hua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Hubei 672 Orthopedic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uhan? ?43007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location-based rescue" on the living conditions and rescue time of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in emergency department. Methods A total of 70 patients with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who were rescued by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ubei 672 Orthopedic Hospital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from January 2018 to December 2019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escue method,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the location-based rescue mode. The time needed to collect electrocardiogram, collect venous blood, open venous access, analyze arterial blood,support breathing, clear airway, monitor electrocardiogram (ECG),and indwelling catheter and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time for ECG collec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2.66±0.87)min,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3.14±1.09) min,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time needed to collect venous blood, open venous access,analyze arterial blood, support breathing, clear airway, monitor ECG and indwelling catheter between the two groups(P>0.05).The time for patients in observation group to complete all nursing item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27.43±7.22)min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36.17±7.82)min,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After rescu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bservation group (34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31 cases)(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location-based rescue mode in emergency treatment of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cannot improve the production status of patients,but it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time to complete all rescue nursing projects, educe the blindness of rescue work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first aid.
[Key words] Location-based rescue; Rescue of severe multiple injuries; Living conditions; Rescue time
多發(fā)傷通常指在一次外力的作用下,對人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臟器或身體其他組織造成嚴重損傷[1]。有數(shù)據表明,每年約有580萬人死于創(chuàng)傷,創(chuàng)傷是排在心臟病、腦血管疾病和腫瘤之后的第四位死因[2]。特別是近年來交通運輸業(yè)、建筑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創(chuàng)傷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已經成為45歲以下人群的主要死因,創(chuàng)傷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3-4]。因此,努力降低創(chuàng)傷后的死亡率,提高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治療成功率,是目前面臨的難題。目前國內的急診醫(yī)學起步較晚,嚴重多發(fā)傷的搶救水平與國外相比較為一般,相關研究報道也較少。因而尋求最佳的救護方式對于急診科多發(fā)傷患者的快速救護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本研究分析救護70例急診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情況,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北六七二中西醫(yī)結合骨科醫(yī)院收治的70例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19~75歲,平均(35.6±4.2)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0 min~2 h;受傷原因:交通事故20例、高處墜落9例、刀刺傷3例、擠壓傷3例。觀察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20~77歲,平均(36.7±4.8)歲,受傷至就診時間15 min~2 h;受傷原因:交通事故21例、高處墜落8例、刀刺傷4例、擠壓傷2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已得到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患者或其家屬清楚并同意接受此次研究。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②創(chuàng)傷指數(shù)評分(TI)總分≥17分[5];③入院前已對創(chuàng)傷面進行止血處理。排除標準:①未成年傷者;②伴有惡性腫瘤者;③入院后無須進行急癥搶救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取傳統(tǒng)的搶救方法。首先確?;颊吆粑罆惩氨WC有良好的通氣,充分供氧,盡快開通靜脈通路,對活動性出血進行控制,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1.2.2 觀察組? 采用定位搶救模式。組織參與本次研究醫(yī)護人員進行理論學習,充分了解嚴重多發(fā)傷患者救治的相關措施、定位搶救模式的具體分工與操作。具體做法如下:(1)頭位護士? 由護士長承擔該項工作,站在患者頭部位置處,具體內容為:①傷情評估。在患者剛進入急診科救治的時候,頭位護士應主動上去迎接,通過觀察患者的意識、瞳孔和呼吸等情況,評估患者病情變化,有意識的患者,要詢問是否有同類受傷及受傷原因、處理情況等,倘若患者無法通過自述表達出來,則需要向護送人員進行詢問。此后,頭位護士還要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氣道和呼吸道情況,注意心電監(jiān)護,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病情評估,并盡快通知相關醫(yī)護人員到場救治。②給氧。確保呼吸道暢通是急救過程中的重點,首先要對患者的呼吸功能進行充分評價,仔細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是否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情況,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及時掌握病情變化[4]。一旦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氣道梗阻時,需要及時清理分泌物和其他異物,必要時可氣管插管接呼吸機。其次要為患者提供充分的氧氣,調試好呼吸機,及時吸痰;③嚴密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在急診救治過程中,頭位護士應對患者的意識、瞳孔、呼吸、脈搏、血壓、心率、心律、血氧飽和度、血氣分析等各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嚴密監(jiān)測,調整好吸入氧的濃度及呼吸機參數(shù)。(2)側位護士? 由治療班護士擔任該項工作,側位護士站在患者的左側。具體工作內容為:①輸液輸血:在醫(yī)生到來之前,側位護士應以最快的速度為患者開放2~3條靜脈通道,使血容量得到及時補充,最好采用上肢靜脈、頸內(外)靜脈、鎖骨下靜脈,臨床中多用16~18號留置針對患者進行靜脈穿刺,穿刺后及時做好抽血、配血、輸血工作。②心電監(jiān)護:將心電監(jiān)護儀連接好,密切關注患者呼吸和心率等重要體征,對可能出現(xiàn)的體征異常,能夠提供有預見性的判斷輔助提醒。③導尿:為患者留置好導尿管,及時更新記錄尿量,同時對血壓、尿量、靜脈壓等進行監(jiān)測,并將相關數(shù)據記錄好,觀察灌注量,為后續(xù)給予患者補液提供科學依據[6]。(3)足部護士? 由輔助護士承擔該項工作,足部護士站在患者的床尾,主要負責記錄重癥護理的相關信息,為醫(yī)生和其他護士提供救治過程所需要的各類搶救設備、物品,包括胸穿包、導尿包、靜脈切開包等,負責臨時搶救記錄和科室之間的聯(lián)絡工作;輔助做好止血處理,固定骨折肢體。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完成采集心電圖、采集靜脈血、開放靜脈通路、動脈氣血分析、呼吸支持、氣道清理、心電圖(electrocardiogram,ECG)監(jiān)測、留置導尿管所需要的時間;計算兩組患者完成所有護理項目的時間;記錄搶救前、后兩組患者的臨床死亡人數(shù)及現(xiàn)存活人數(shù)。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完成不同急救護理項目的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完成采集心電圖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在完成采集靜脈血、開放靜脈通路、動脈氣血分析、呼吸支持、氣道清理、ECG監(jiān)測、留置導尿管需要的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完成所有搶救護理項目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完成所有護理項目的時間為(27.43±7.22)min,明顯短于對照組的(36.17±7.82)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742,P<0.01)。
2.3 兩組患者生存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搶救前的臨床死亡人數(shù)、現(xiàn)存活人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搶救,兩組患者的臨床死亡人數(shù)、現(xiàn)存活人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多發(fā)傷是一種非常緊急的情況,是一種會危及生命的多處嚴重創(chuàng)傷,發(fā)生率較高,急診救治時非常緊急,且難度也相對較大,因此,對多發(fā)傷患者的搶救必須要快速、有效、準確[6-7]。因而,如何配合醫(yī)生進行急診護理,提高搶救成功率成為急診科護理人員必須重點關注的問題?,F(xiàn)如今,醫(yī)療體制不斷改革和深化,只有不斷更新急救模式和護理理念,才能適應競爭愈加激烈的醫(yī)療市場,才能滿足患者更加多的實質性需求,才能提高醫(yī)護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和搶救技能,讓患者得到即時、有效、安全的緊急救護[8-11]。
當前,臨床上對嚴重多發(fā)傷患者仍采用常規(guī)搶救模式,只是按照醫(yī)生的醫(yī)囑進行操作,沒有明確的分工,也沒有具體的內容,造成搶救場面比較混亂,影響搶救效果[12-13]。定位搶救模式是以構建搶救小組為基礎而開展的臨床新型工作模式,本次研究對觀察組采用定位搶救模式,先成立急救小組,明確職能分工和搶救站位,初步評估患者的傷情,了解具體情況,而后再根據患者的傷情程度進行創(chuàng)傷評分,根據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給予相應的處理,在多名急救護理人員主動、快速、高效、協(xié)調配合下,能夠確保搶救程序無障礙有序進行,為患者的成功搶救提供保障。本次研究結果中表1顯示,觀察組患者完成采集心電圖的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而在完成采集靜脈血、開放靜脈通路、動脈氣血分析、呼吸支持、氣道清理、ECG監(jiān)測、留置導尿需要時間比較,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在定位搶救模式的應用下,護士能夠熟練進行心電圖采集操作,證明該種搶救模式的有效性。而在其他項目所需時間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是因為各個創(chuàng)傷急救護士的急救基本技能、儀器使用能力等方面都已基本穩(wěn)定,不會因為搶救模式的改變而發(fā)生波動,因此在完成單項搶救護理項目時間對比上幾近一致。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者完成所有護理項目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急救護理工作時間得到有效縮短,這主要是因為在定位搶救模式下,分工明確,站位明確,減少了交叉重復操作的時間,避免護士來回走動所消耗的時間,節(jié)約體力,在很大程度上能促使急救護理工作時間得到有效壓縮,為患者搶救爭取時間。
現(xiàn)存活、臨床死亡是急診科常用的兩個概念,反映患者的生存狀況,現(xiàn)存活是指在經過臨床醫(yī)生的診斷后,認為患者尚有自主的呼吸及心跳,且存在相應醫(yī)學生理性反射的狀態(tài),而臨床死亡則是指在醫(yī)生診斷后,認為患者無自主呼吸、心跳停止,且各種生理性反應消失的狀態(tài)。一般來說,嚴重多發(fā)傷患者入院后會先進入急救室進行搶救,當臨床醫(yī)生判斷患者為臨床死亡時,則會終止臨床搶救[14-15]。本研究顯示,兩組患者搶救前及搶救后的臨床死亡人數(shù)、現(xiàn)存活人數(shù)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搶救模式的改變對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死亡率和存活率無明顯影響,也就是說,不管是常規(guī)搶救模式還是定位搶救模式,都無法改變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最終疾病結局,即使定位搶救模式已經將急救護理工作時間壓縮下來,但也無法扭轉最終結局。雖然積極搶救已無法改變最終結局,但不應否認醫(yī)務人員為此付出的努力。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情況危急,不應將進行急救后患者的死亡或存活狀態(tài)作為判定急救是否成功有效的唯一判斷依據。
綜上所述,在急診嚴重多發(fā)傷搶救中應用定位搶救模式,雖不能改善患者的生產狀況,但可以有效減少完成全部搶救護理項目的時間,減少搶救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急救效率。
[參考文獻]
[1]? ?譚文甫,何敏,符勇,等.創(chuàng)傷中心對提升嚴重多發(fā)傷患者救治效果的初步探索[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21, 23(2):138-142.
[2]? ?Rauch S,Marzolo M,Cappello TD,et al.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hypotension is a frequent and lethal combination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in mountain areas-An analysis of the prospective international alpine trauma registry[J].Scandinavian Journal of Trauma,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Medicine,2021,29(1):61-67.
[3]? ?蘭英,陳侶林,唐進,等.規(guī)范院內嚴重多發(fā)傷救治體系的臨床效果評價[J].現(xiàn)代臨床醫(yī)學,2019,45(5):321-323.
[4]? ?Khajoei R,Abadi M,Dehesh T,et al. Predictive value of the glasgow coma scale, age,and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and the new trauma score indicators to determine the hospital mortality of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J]. Archives of Trauma Research,2021,10(2):86-91.
[5]? ?剡海宇.實用急診搶救手冊[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7:6.
[6]? ?商璀,梁澤平,張晶,等.針對性護理干預在嚴重多發(fā)傷腸內營養(yǎng)不耐受患者中的應用效果[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9,16(24):3699-3701.
[7]? ?檀占海,朱光輝,陳建榮,等.定位救護模式在嚴重多發(fā)傷救治中的臨床應用 [J].南昌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6, 11(5):175-178.
[8]? ?蔡偉俊,謝揚,黃鏗.定位救護模式在嚴重多發(fā)傷搶救中的臨床應用[J].海南醫(yī)學,2020,24(9):56-59.
[9]? ?周愛華,殷迅,王修娣,等.護理創(chuàng)傷團隊在嚴重多發(fā)傷患者急診搶救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24):163-165.
[10]? 商志遠.創(chuàng)傷救治團隊在救治閉合性腹部創(chuàng)傷為主的嚴重多發(fā)傷中的作用[J].廣西醫(yī)學,2020,42(2):220-221, 237.
[11]? 張宜杰,夏飛,吳英夏,等.嚴重多發(fā)傷并創(chuàng)傷性主動脈夾層及創(chuàng)傷性膈疝1例[J].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20,22(6):480-481.
[12]? 陳國清,王斌.嚴重多發(fā)傷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危險因素分析[J].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20,18(18):1278-1281.
[13]? 宋超,蔡華忠,周峰,等.血清HMGB-1、Mb、CK、IL-6水平預測急性腹部多發(fā)傷病情嚴重程度的意義[J].中國現(xiàn)代普通外科進展,2020,23(1):27-30.
[14]? 韓成相,黃葉建.損傷控制性手術在多發(fā)骨折為主的嚴重多發(fā)傷中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9,25(20):152-153.
[15]? 胡守芹,丁關保.急診醫(yī)師應用創(chuàng)傷超聲重點評估法對腹部嚴重多發(fā)傷患者的評估價值[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9, 39(5):442-445.
(收稿日期:2021-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