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南 王曉辰(.河北金融學院;.邯鄲市委黨校)
藝術往往是相通的。中國書法作為一種視覺藝術,與音樂、文學也有相通之處,書法作品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體現在它的韻律美,體現在它有規(guī)律又富于變化的書寫節(jié)奏中。
“韻”,從音員聲,和也,本義和諧悅耳的聲音。“律”,從彳聿聲,均布也,本義法律律令。“韻律”意為聲韻和節(jié)律,常常指詩詞中的平仄格式與押韻規(guī)則,并廣泛應用于詩詞文學創(chuàng)作中。古代詩詞大多可以和樂演唱,文學作品的韻律美就通過歌唱與誦讀展現出來。而書法作品是無聲的,它的美感主要來源于視覺。書法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也是一種行為藝術,書法家運筆的輕重緩急、筆觸的騰挪變換,本身就帶有一定的節(jié)奏,甚至能夠進行和樂表演。即使看不到書法創(chuàng)作的過程,書法作品的筆墨形態(tài)、謀篇布局也能留下筆尖跳躍的痕跡,韻律感在字里行間滲透出來,打通視覺與聽覺。因此,書法作品不管是創(chuàng)作過程,還是靜態(tài)成品,都具有視覺上的音樂性與和諧的美感。這份美感中包含著優(yōu)雅美麗的節(jié)奏規(guī)律和活潑跳躍的生命動感,這也正是書法作品的靈魂所在。關于書法藝術也有“風韻”“氣韻”等說法,《藝概·書概》中提到“高韻深情,堅志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這里指書法創(chuàng)作離不開書法家的精神氣質和情感表達。因此,“韻律美”也可以是作品中展現的流動的情感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偟膩碚f,書法的“韻律美”從外到內,從形到神,兼而有之。
書法的韻律美是抽象的。書法作品中筆墨線條的有機組合往往產生“1+1>2”的美學效果,而韻律美雖然是一種整體的、抽象的美學印象,但它的形成有跡可循,其構成要素主要有線條、結體、章法。
漢字從甲骨文到現在最常用的楷書,其筆畫結構經歷了從象形到符號的轉變,但與西方表音文字比較,漢字仍然具有視覺化圖像化的特征,充滿了古老而鮮活的畫意。書法則為漢字增加了更多的韻味和律動,使得漢字能夠于畫意中展現韻律美。在一幅優(yōu)秀的書畫作品中,最基礎的零件是線條,這也是構成韻律美的基本要素。線條的粗細、曲直、長短、偏正等形態(tài)都會影響作品的基調,從而形成不同風格的韻律之美。篆書筆畫復雜,線條流暢圓潤,筆畫粗細一致,縱畫延長彎曲,充滿端正莊嚴的氣象和精細勻稱的韻律之美。隸書線條一波三磔,橫畫延長,蠶頭雁尾,整體端正敦厚,充滿溫潤端莊的氣象和不疾不徐的韻律之美??瑫€條干凈利落,橫平豎直,筆鋒有藏有顯,充滿端莊秀麗的氣象和靈動跳躍的韻律美。
漢字的韻律之美不僅在于一筆一畫,也在于字體的形態(tài)結構。除了筆畫,形成韻律美的還有結體這一關鍵要素。結體反映了一個漢字的形態(tài),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漢字面貌,單獨的一個字甚至可以獨立成為一幅書法作品,因此結體在韻律美的表達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結體指筆畫偏旁的組織結構,是由筆畫構成的更為復雜的要素。結體方式不同,所呈現出的韻律感也不同。以不同字體做對比,篆書結體上字形偏長,筆畫組合嚴密,間隔勻稱,中心位于上半部分,下半部分線條延長疏松,形似高腳杯,營造出勻稱和諧的韻律感。隸書結體上字形偏扁,重心穩(wěn)定,筆畫組合和諧,橫長豎短,撇捺點提斜度平緩,整個字體呈橫向擴展狀態(tài),營造出舒緩平穩(wěn)、不疾不徐的韻律感。楷書結體上字形方正,轉折處多見棱角,起筆收筆有停頓,筆鋒有圓有尖,整個字體端正而又富于變化,營造出活潑躍動的韻律感。
書法作品的內容大都是一首完整的詩詞作品或者篇章節(jié)選。字與字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單個的字是單個的審美單元,多個字的排布就構成了書法的審美群,形成一個有機的審美整體。
章法就是指字與字之間的排布規(guī)律。從一個字到另一個字也伴隨著書寫節(jié)奏的變化,影響著書法作品的韻律美。章法可以包含字與字的疏密排布,字與字的聯結方式,字與字的大小變化等多個維度。就楷書、草書而言,楷書端正規(guī)范,橫平豎直,字與字之間沒有聯結,且往往排布勻稱,間隔一致,韻律的美感主要體現在字體的筆畫變化中,例如:顏真卿的《多寶塔碑》。而草書瀟灑不羈,不拘一格,字形減省,字與字之間聯結順暢,牽絲連筆,勢如滔滔江水延綿不絕,字體張弛疏密有度,大小胖瘦變動不居,行文跌宕起伏,留白表現出作品的呼吸感,富有變幻莫測的韻律感,例如張旭的《古詩四帖》。
書法作品要表現生機活現的韻律感,往往需要注意一定的結字技巧,主要分為八個方面:
一是重心偏正。這一點是指字體的重心偏正與否。北莊子漢墓石刻文字中的一些隸變文字,重心參差傾倒,像小孩子尚不成熟正規(guī)的字體,充滿純真有趣之感。后來的成熟隸書的代表《曹全碑》則橫平豎直,重心穩(wěn)定,更富規(guī)律性。
二是修短變化。這一點是指筆畫的長短變化。長短變化中蘊含著字體的走向,如隸書的橫長豎短與篆書的橫短豎長帶來兩種不同的韻律感。
三是疏密勻停。這里指字體筆畫的疏密與否。字體的緊密與松散也會形成不同的韻律感。例如:北莊子漢墓石刻中有些文字不疏不密,勻稱有序,有體正弦和之感,有些文字中間緊密,周邊疏散,筆畫向外張開,表現出奔騰外放之感。
四是爭讓得體。這里指字體各部分有主有次,其空間排布,爭讓規(guī)律的不同也會影響作品的韻律感。例如“君”字,在楷書中上半部分“尹”部筆畫較多,下半部分“口”部筆畫較少,楷書中兩者占比相當,結合緊密又互相揖讓。若是將“口”字縮小占比,那么就會顯得頭重腳輕,不夠協調。
五是虛實互成。這里指字體各部分有虛有實,應合理排布,互相成就。例如“遠”字,坐車旁留出虛位,“元”聲部則填補虛位,雙方互相成就。
六是參差有致。這里指字體各層次排布要有變化,筆畫有橫斜、粗細、長短變化,筆畫排列有疏密、大小變化,要做到參差變化,寓和諧平衡于變化的動態(tài)中,方能使字體更富韻律美。與楷書相比較,行書橫不全平,豎不全直,瀟灑自如,變動不居,更富有參差錯落的韻律美。
書法作品中單字難成勢,多為詩歌文章等字數較多的作品,因此,謀篇布局就在其起著統(tǒng)籌全局、聯結造勢的重要作用。這里的謀篇布局就是書法中常說的章法布白。章法布白的不同會造成韻律美感的不同,同為行書,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章法較為勻稱規(guī)整,字與字間隔均勻,且字間筆畫勾連呼應較少,其韻律感主要體現在筆法的精致多變上,筆體俊秀靈動,章法上又顯得婉約自然,節(jié)奏有序。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則在章法上有了更多變化,橫排排布疏散,縱列排布緊湊,字與字間有筆畫的牽絲勾連,形成聯結之勢,豎畫直下逸出,有拔劍之勢,形成不規(guī)則的布局,但變化中又有和諧跳動的韻律之美。
章法包括疏密、斜正、曲直、方圓幾方面,他們的參差變化構成了作品變幻多樣的韻律之美。疏密指字與字之間的緊密程度,布局疏松,則字與字之間的空間感更容易營造出曠遠悠長的韻律美,布局緊密,則字與字之間空間感減少,更容易聯結成迫近之勢,營造出鼓點急促的韻律感。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往往疏密適中,變化參差,有跡可循,展現出靈動的神采;斜正指整篇文字的重心偏正與否,不同的行筆力道會產生斜正之分。有些書法家,慣于力道向左,那么作品中的撇畫往往勁力較強,延伸較長,反映在全篇作品里,左向的勁力就容易形成斜倚左邊的勢,如風吹草動,富有時時傾倒的自然和諧的韻律感。也有些書法家雖然字體重心有左有右,但參差錯落中保持著動態(tài)的正向穩(wěn)定,使得作品呈現和諧跳動的韻律感;曲直是指筆畫曲直變化從而影響整體的風格特色,即所謂以小破大。同一字體有較為一致的曲直規(guī)范,如篆書多曲筆,整體排布就顯現出圓轉順滑的韻律感,有端莊氣度。隸書曲直兼有,但因為其一波三磔的筆畫形態(tài),使得整體排布表現出溫潤緩和的韻律節(jié)奏,有敦和氣度?,F代書法作品往往曲直兼有,且富于變化,能夠使曲直元素在篇章中達到動態(tài)的平衡,形成和諧的韻律;方圓指字體中的方角圓角變化,會對篇章整體韻律感的營造產生影響。同為楷書,顏真卿《多寶塔碑》轉折與起筆收束多藏鋒,線條敦實圓滑,多頓筆,在篇章中給人以圓潤之感,形成了緩慢勻稱的節(jié)奏感。柳公權《玄秘塔碑》轉折處筆鋒較明顯,線條干凈利落,筆勢流動快,整體看,方角能顯現出清俊流動的韻律美。
書寫過程也是書法韻律感最直觀的體現。書法家通過行筆速度的快慢來把握整篇作品的節(jié)奏,形成書法作品的韻律感。書寫過程中行筆有快有慢。行筆迅疾處,如江流一瀉千里,毫無阻滯,呈破竹之勢,行筆緩轉緩處,如平沙雁落,沉靜穩(wěn)健,無爭搶之態(tài)。書法行筆的過程也極具觀賞性,落筆的疾徐往往可與音樂節(jié)律暗合,甚至可以成為一種和樂表演,富有和諧跳脫的節(jié)奏感和流動感,動靜相和,首尾呼應,呈現出更為動人的韻律美。因此,在書法創(chuàng)作中,要掌握好動靜的規(guī)律,直線處健筆疾行,形成動勢,轉彎處緩筆圓轉,以靜襯動,做到動靜相宜。
篆書的韻律美主要體現在線條上。由于秦代書法創(chuàng)作沒有發(fā)展出現代多種多樣的成熟技法,故而只有線條上的變化。雖然沒有運用筆法墨法,書寫方法較為單一,但線條粗細勻稱,蜿蜒曲折,富有裝飾性,形態(tài)精細復雜,展現出一種高貴古雅的美感,富有平和圓轉的韻律美,代表作品有《泰山石刻》《驛山石刻》。
隸書的韻律美主要體現在結體和筆法上。隸書變圓角為方角,橫平豎直,撇捺橫豎筆畫已經規(guī)范化,接近今天的形態(tài)。結體扁平工整,但筆法又一波三磔,橫捺筆畫尾部上揚,又不顯輕浮,落筆敦厚溫潤,毫不滯澀,富有節(jié)奏上的變化,呈現出抑揚頓挫,平緩舒泰的韻律美,代表作品有《熹平石經》。
楷書的韻律美主要體現在筆法上??瑫钱斀裆鐣钔ㄓ玫淖煮w。楷書因書法家的不同寫法而演化出不同的書體,其中最為人熟知的即是顏體和柳體??瑫鴷r期,各種筆法技巧已經發(fā)展成熟,橫畫有藏鋒露峰,頓筆回旋技法,豎畫有垂露式、懸針式之分,點鉤撇捺有提按、回鉤等筆法,不同的是,顏體更注重藏鋒,行筆圓潤,線條柔和沉穩(wěn),有一種黃鐘大呂的韻律美,柳體更注重露峰,行筆清俊,線條干凈利落不板滯,有一種靈秀輕健的韻律美。
行書的韻律美主要體現在筆法、布局上。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少了橫平豎直,端正規(guī)范的限制,多了筆畫間的聯結互動,行書書寫速度較快,筆法多講求流利灑脫,變化有序,不拘于每一筆的行筆規(guī)范,而是從結字整體著眼,筆畫間跳躍變幻,呈流動之勢,著墨濃淡適宜,虛實相生,多了瀟灑靈動的氣韻。行書代表作品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蘇軾《黃州寒食帖》。
草書的韻律美體現在筆法、墨法、章法等各個方面。與行書相比,草書更加張狂不羈,它信息傳遞功能發(fā)生弱化,更偏向審美功能,因此草書更像是畫畫,作品的筆法、墨法都服務于全篇的章法布白,是最具有整體性的一種書法體裁。草書筆法墨法與行書類似,但是,筆勢更加連綿不絕,筆法墨法更加變幻莫測,行筆速度也更加迅疾,節(jié)奏跳躍而不凌亂,狂放而不失高雅。草書的名作有張旭《斷千字文》(無真跡)、懷素《自敘帖》。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書法從篆隸時期萌芽到行楷時期發(fā)展成熟再到現代書法家們不斷發(fā)揚追求創(chuàng)新,已經經歷了2000 多年。書法作為一門書寫文字的藝術,每一畫、每個字、每幅作品中都藏著行文運筆的美學,都藏著節(jié)奏韻律,藏著書寫者的感情流動,藏著書法家的精神氣質和個人風格。從這一意義上說,書法是無聲之韻,是富有韻律之美的視覺藝術。因此,我們更應繼承發(fā)揚書法藝術,在筆墨技法的運用中,在對藝術的追求中,銳意創(chuàng)新,展現書法內在的韻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