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鈺(廣西大學藝術學院)
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于每年春秋兩季進行的“歌圩”,是一種自發(fā)性很強的民間聚集歌唱活動,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雖于20 世紀80 年代隨社會文化生態(tài)的急劇改變受到沖擊,但在21 世紀,歌圩同時得益于當?shù)厝嗣竦臒釔酆彤數(shù)卣闹С郑鱾魇⑿兄两?。廣西壯族自治區(qū)也因此被稱為“歌的海洋”?!案枸住边@一音樂事項在某種程度上也成了誕生于廣西這一古老土地、并且能代表這片廣袤大地的“文化符號”。歌海之上,浪花千層。廣西壯族自治區(qū)柳州市的“魚峰歌圩”經過多年的沉淀,毫無疑問成為這片浪花之上最美的一朵。
2001 年以來,隨著柳州市政府的介入和當?shù)厝罕姷呐浜?,魚峰歌圩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范項目創(chuàng)建為切入點,順利向外界展現(xiàn)了“歌圩”這一獨特的地方文藝事項。作為音樂學專業(yè)的學生,筆者出于傳承民間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與四位同好一起,造訪了柳州市魚峰區(qū),目之所及,有魚峰山、魚峰山公園等地。在這趟短暫而美好的旅程中,不僅領略到了柳州市的市容,柳江江畔的風光,更令人難忘的是規(guī)模盛大,場面難忘的歌圩。有機會親臨現(xiàn)場觀看這一豐富多彩的大型歌詠活動,親身感受它的現(xiàn)狀,了解它與當?shù)厝嗣裆畹年P系,于筆者而言,實在是一件莫大的幸事。
接下來,本文將從歷史流變與發(fā)展現(xiàn)狀出發(fā),以文化符號意義研究與借鑒價值為主闡述筆者拙見,故分述如下:
關于歌圩的歷史流變,學界已有了較為系統(tǒng)地梳理,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據(jù)潘春見所著《歌墟源流——壯族歌圩與其他民族歌場之比較(一)》,遠古時期,駱越人大規(guī)模的群體歌舞極為盛行。人類社會尚處在群體勞動階段,為了協(xié)調動作、提高生產力、激發(fā)斗志,人們遂在勞動時集體創(chuàng)作,集體詠唱,產生了“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最初歌舞形式。而我國古代社會是以農耕文明主導,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因此,“祝愿豐年”“風調雨順”等關于生活的樸素向往成為這一時期先民歌詠的主題。
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人群的增加以及社會結構的組織形式變更,歌圩的內容也在不斷發(fā)生改變。原先要集體勞動中“邊舞邊唱”的故事,已逐步以歌為形式口頭承傳,人們以更簡單的唱誦形式來進行敘述和抒情。在這一時期,歌圩產生了質的飛躍。娛樂和悅已成為歌圩的主要目的,而愛情則成為歌圩的新主題?!澳纺锷礁枸住焙汀皠⑷恪钡葌髡f故事也側面地反映了這兩點。
據(jù)潘春見《歌墟源流——壯族歌圩與其他民族歌場之比較(一)》一文,現(xiàn)代歌圩萌生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目的為團結群眾,宣傳新思想。“歌會”成為現(xiàn)代歌圩形成的標志。相較于古代歌圩的“倚歌擇配”“以歌悅己”,現(xiàn)代歌圩的精神色彩則更加豐富?,F(xiàn)代歌圩發(fā)展至今,隨著政府的加入與扶持,歌圩的范圍正逐漸擴大,功能也逐漸完善。從原始社會的“三位一體”,到古代的“歌舞分離”,再到現(xiàn)代時期,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演變中,早期群體性的共同創(chuàng)作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由更簡單的在特定時期集會唱歌取代,并得到相對穩(wěn)定的延續(xù)、發(fā)展與輻射,慢慢成為廣西最重要、最突出的習俗。
根據(jù)我校學生的學習基礎制作《模擬電子技術》視頻,但是錄制視頻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團隊的分工與協(xié)作,制作精美的實驗過程多媒體教學材料,并及時發(fā)布,給學生帶來方便。
經由遠古時期的集體歌舞、再由人民口口相傳的傳說,群眾性的唱歌活動逐漸發(fā)展成今天這種在特定周期對歌的集體性活動,有了“圩”的特征。而柳州的魚峰山則是傳說中劉三姐傳歌飛升的地方,毫無疑問為柳州歌圩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也讓柳州歌圩的影響力不僅僅局限于當?shù)?。每逢三月三、中秋、國慶等重大節(jié)日,都有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的游客慕名而來,只為一睹柳州魚峰山“這邊唱來那邊和”的空前盛況。筆者有幸于2021 年國慶節(jié)期間參與魚峰山公園的一場小型(幾十人)“歌圩”,此情此景,迄今難忘。
根據(jù)筆者所見,參與魚峰山公園國慶歌圩集會的主體人群為附近的居民,其對歌活動的突出特點是集中、即興。魚峰山公園歌圩場參與者大抵幾百人,唱歌內容既有傳統(tǒng)山歌,也有地方戲曲,甚至有時下的流行音樂;有單純演唱的,有自帶樂器為歌伴奏的,還有拿著一個白盤子一根筷子作打擊樂的……踏進公園,處處可見豐富多彩、妙趣橫生的對歌景象。歌者通常是退休的居民,較少見對歌隊伍中有年輕人的身影。
根據(jù)筆者對唱歌群眾的采訪可知,柳州市魚峰山的歌者們于周末、節(jié)假日的正午十二點左右集中,自主選擇對歌地點,隨后根據(jù)性別排成兩隊,三三兩兩成為一組,彼此酬唱。踏進魚峰山公園大門,每走兩步就可以看見一群一群的對歌人群,聽見來自四面八方的歌聲。其唱詞皆為現(xiàn)場即興,曲調則大多取自歷史曲調。例如,筆者在此次出行中,聽到了本地調“來賓調”。對歌形式為男女歌手各坐一方,三人(男)起唱,對面三人(女)酬唱,就這樣酬和數(shù)次。在調查當?shù)厝罕妼Ω枸椎膽B(tài)度時,他們表達了極大的熱情:
“有時候天氣下雨,沒有辦法過來,我們自己在家也唱,我們有一個唱歌的群。群主一吆喝,大家都上線對山歌?!薄捌綍r這里晚上很熱鬧的,唱到晚上十點的都有?!彼麄冏院赖卣f。
文章中譜例一、譜例二(見圖1、圖2),便是小組成員在魚峰山采集時,根據(jù)當?shù)孛癖姼柙伒男伤浀淖V,根據(jù)對唱歌群眾的采訪,該譜例為廣西本地調“來賓調”。歌詞為“今日來到魚峰腳,等著望哥哥,等啊沒來哥,等啊,哥逢著妹,妹逢著哥?!比赘枰陨钋榈目谖歉璩艘晃还媚锏却龕廴说慕辜毙那?。它的特征是:節(jié)奏悠長自由,句讀篇幅不等,旋律主要由民族調式中宮、徵和羽組成,音調類似說話,自然流暢。
圖1 譜例一:柳州魚峰山公園對歌樂譜(男聲)(圖片來源:鄒思若(記譜))
圖2 譜例二:柳州魚峰山公園對歌樂譜(女聲)(圖片來源:鄒思若(記譜))
從旋律來看,全曲由宮、商、角、徵、羽共同構成,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宮-羽-徵-宮的進行,它的音調非常類似生活中的對白,同時又不失音樂性,樂句大多由宮或徵起音,經過羽音行至宮音,增加旋律的裝飾性,最終落在宮音,予人以質樸真摯、單純活潑的審美感。
該曲調“來賓調”是柳州當?shù)鼐用裨趪鴳c對歌中使用的一種本地曲調,在這一流傳地區(qū)所舉行的歌圩集會上,它有很多變化形式,也被填進很多種不同含義的歌詞,幾乎每個歌手對這一本地調式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總體是以宮-羽-徵-宮進行為主,中間可加入不同的經過音,較為靈活、即興和自由。
文化符號意義是指一類文化事項對一個群體的精神文明內涵,是一個群體對外表達文化的重要載體。柳州歌圩也不例外,其不僅僅具有音樂本身的含義,還包含了人民的生活與信仰。至于柳州歌圩的文化符號意義外化在哪幾個方面,筆者認為有以下三點:
作為柳州市的文化符號,柳州歌圩盛行的背后,離不開每個柳州人對其精神上的認同,反過來講,柳州歌圩也使柳州當?shù)厝嗣竦拿褡迥哿Φ靡栽鰪?。究其原因,通常是由一個群體特定的心理和傳統(tǒng)文化特性所造就。劉錫蕃在《嶺表紀蠻·歌謠》中寫:“無論男女,皆認為唱歌為其人生之切要問題,如不能唱歌,即枯寂寡歡……而為一蠢然如豕之頑民。”因此,善于唱歌對于古駱越人而言,是聰敏、受歡迎的標志。因此有了魚峰山腳下“這邊唱來那邊和”的盛大與恢宏,有了魚峰歌圩的如火如荼,有了劉三姐的美名天下傳揚。這種群眾性、普遍性的活動方式與“詩性”的思維,是歌詠文化社會化的固有形式與鮮明特征,也是民族凝聚力的集中體現(xiàn)和精神支撐。于柳州人民而言,在特定的日子聚集唱歌早已成為其生活稀松平常、卻又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歌詠文化在社會上蔚然成風,那代代相傳的、珍貴的事物與經驗也就在這種社會化中傳承。不管歌中唱的內容宏大或渺小,都能在歲月中承載時間的重量,成為一份歷久彌新的精神食糧。
“歌圩”作為一項綜合類文藝事項,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社會意識和審美價值的產物。因此,作為分支的柳州歌圩同樣帶有深刻的歷史性、社會性和集體性,其歌唱活動的過程,便是文學與音樂的創(chuàng)作、傳承的過程。柳州有很多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歌,從短小的歌謠,到創(chuàng)世的史詩,再到愛情的詠嘆、風俗的物語、歷史的記錄、對生活勞作的歌頌,一應俱全。之所以這些多姿多彩的民間歌謠能夠在世間代代相傳,就是得益于每年的“歌圩”盛會。
柳州歌圩承載了柳州民間厚重的文學與藝術底蘊,又是象征柳州這片土地的靈魂,即使現(xiàn)在年輕人有多種方式和載體去傳播各自的地方文藝,但歌圩社會化的影響力已然超過了其他。柳州歌圩對于柳州的民間文藝,毫無疑問正以一種依托的方式存在,以人民口授的方式流傳,并在潛移默化下影響著柳州人民的生活方式與生產勞動,從而構建了柳州人民樂觀、活潑、善良的生命底色。而在歌中流傳的文學與藝術,也在歲月中隨歌流動,熠熠閃光。
“歌圩”是人們了解柳州,讓柳州山歌文化走出柳州,走向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文化與組織形式的變更,這種古老的習俗逐漸由“三位一體”到“歌舞分離”,最終演變成今天這種在特定日期集會唱歌的“圩”,歌唱內容也逐漸演變成以歌唱自己的愛情、生活、勞作、風俗為主,與柳州當?shù)厝罕姷纳罹o密相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柳州歌圩”是柳州人民生活的縮影。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生產方式的改善,年輕人選擇了進城務工代替了曾經日復一日的田間勞作,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口流動性增加,娛樂方式也日趨多元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歌圩的形式,內容都在不斷地發(fā)生新的變化,不僅僅在三月三、中秋等傳統(tǒng)節(jié)日,新的節(jié)日(如國慶節(jié)、青年節(jié)等)也會有大型的對歌集會,這些新的節(jié)日遂變成新的會期。與此同時,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推廣,歌圩的傳播媒介也有了新的形式,不僅僅局限于口耳相傳,新的媒介(如抖音、微信公眾號等)正如雨后春筍般勢不可擋地出現(xiàn)。這無疑為柳州歌圩的傳播推廣帶來了新的力量。
柳州歌圩作為近年來開展較好的音樂事項之一,其文化符號意義已經深入柳州人民的靈魂,歌圩場上的對唱,不僅豐富了當?shù)厝说纳?,而且增強了群體認同感與民族自豪感?!棒~峰歌圩”更是作為柳州歌圩的文化符號,成功向外界打響了名號,若論“魚峰歌圩”對其他處在類似處境下的文化事項提供的借鑒價值,筆者認為有三:
從傳統(tǒng)的“三月三”歌節(jié)到新歌圩的宣傳,媒體都是一股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首先,在活動舉辦前,通過社交網絡與媒體的有效跟進和宣傳,魚峰區(qū)找準著力點,擦亮品牌,成功將自己的文化“打響”了第一炮。
其次,在活動舉辦時,通過短視頻平臺或社交網站的直播,成功吸引其他地域群眾的目光。
最后,在活動結束后,通過網絡群眾的口口相傳,將自己的歌圩文化做到初步的傳播與推廣,從而向外界通過媒體宣傳自己的文化。這些做法無疑為外界提供了一個了解柳州歌圩的契機,為柳州歌圩“走出去”鋪墊了基石。
2016 年底投入使用的魚峰區(qū)文化館新館,毫無疑問地成為群眾性歌舞藝術的大舞臺。
與此同時,江濱社區(qū)文化廣場的改造,也將其打造成了一項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連續(xù)舉辦“壯族三月三魚峰歌圩”“全國民歌邀請賽”等活動,吸引年輕人參與,提高品牌影響力……地方政府出臺的這一系列措施,毫無疑問為“魚峰歌圩”的“活起來”“走出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高青年人對柳州歌圩的興趣,緩解柳州歌圩老齡化的問題,另一方面,這一做法為歌圩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傳承平臺,為柳州歌圩的長期健康發(fā)展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民眾既是“歌圩”活動的參與主體,也是歌圩當下處境中不可缺少的能動力量。對于一項民俗音樂事項來說,“民”是本源。無論是自發(fā)的“歌圩”中,還是當前政府舉辦的“全國民歌邀請賽”中,普通民眾都是不可或缺的參與主體,因此,歌圩期間無論是舞臺中間的對歌者,還是周圍“觀戰(zhàn)”的傾聽者,均以自己到場的實際行動默默支持著“歌圩”的各項活動,在客觀上促進了歌圩的傳承與延續(xù)。
“歌圩”這一傳統(tǒng)的音樂藝術形式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近些年隨著政府的介入,有愈唱愈盛之勢,這是因為它賴以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得以恢復。柳州歌圩作為廣西歌圩中的“浪花”,更是立于濤頭,經久不衰。現(xiàn)在,我們走進柳州,能夠看到的一番景象是:無論是舞臺上的山歌比賽,還是舞臺下的自發(fā)聚集,這種表達主流與傳統(tǒng)情歌之間的相互影響,構成了柳州歌圩一道互競、互合的靚麗風景。
千百年來,柳州歌圩之所以能穿越歷史的風雨,傳承與延續(xù)到現(xiàn)在,一方面離不開民眾賦予它的“草根”屬性,另一方面離不開政府的扶持。柳州歌圩不僅僅是柳州人民閑暇時的精神娛樂,其更是作為一個城市的象征符號與歷史縮影的重要存在,以魚峰區(qū)的“魚峰歌圩”為例,當下處在同樣環(huán)境下的民族民間文藝事項學習其模式,可以采取官方與民間雙管齊下的方式,促進文化自身的傳承與延續(xù),讓民間音樂的土壤煥發(fā)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