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志國,毛建梅,趙詠梅,浦文靜,李文靜,楊萬超
(1.維西縣科技局,云南 迪慶 674600;2.迪慶州科技局,云南 迪慶 674400;3.維西縣林業(yè)和草原局,云南 迪慶 674600;4.維西倮貢雪山農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云南 迪慶 674600)
大球蓋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ex Murrill)為球蓋菇科(Strophariaceae)球蓋菇屬(Stropharia) 真菌,營養(yǎng)豐富,口感脆嫩,鮮味濃郁,且具有預防冠心病、助消化、緩解精神疲勞等功效[1]。
大球蓋菇子實體單生、群生或叢生。菌蓋直徑為5.5 cm~15.0 cm,初期近半球形,后平展,葡萄酒紅色至暗紅褐色,表面平滑,有細纖維狀鱗片,濕時稍黏。菌肉肥厚,白色。菌褶直生,近白色,后變深褐色或紫黑色,稍寬,褶緣有不規(guī)則的缺刻[2]。大球蓋菇為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為5℃~35℃,適宜生長溫度為23℃~27℃,10℃以下和32℃以上菌絲生長速度迅速下降[3]。低溫下菌絲生長緩慢,但不影響其活力[4]。溫度超過35℃后,菌絲停止生長,持續(xù)高溫會導致其老化死亡。子實體生長發(fā)育溫度為5℃~30℃,菇蕾分化最適溫度為14℃~25℃[5]。在適溫范圍內,隨溫度升高子實體生長加快,朵形較小,易開傘,A級菇比例降低;在較低溫度下,子實體發(fā)育緩慢,朵形較大,且菌柄肥厚,不易開傘,A級菇比例上升。
大球蓋菇培養(yǎng)料的適宜含水量為70%~75%,含水量過高會使菌絲生長不良,甚至出現(xiàn)菌絲萎縮[6]。出菇期間要求空氣相對濕度為85%~95%。菌絲生長階段無需光照,子實體生長要求有500 lx以上的光照,散射光可促進菇蕾分化,促進子實體健壯生長,提高商品菇品質[7-8]。大球蓋菇菌絲可在pH 5~9的環(huán)境下生長,pH為6時,菌絲的生長速度最快,且最健壯[9-10]。子實體生長時,培養(yǎng)料pH以 5.0~6.0為宜,覆土材料pH以5.5~6.0為宜[11]。栽培場地應選擇質地疏松,保水透氣,肥力中上等的土壤環(huán)境和栽培用覆蓋土[12]。
大球蓋菇可利用玉米秸稈、稻草、癟谷、稻殼等農業(yè)生產廢棄物進行栽培,對減少農民因焚燒秸稈等帶來的煙塵排放具有重要作用,對降低森林和民房火災具有現(xiàn)實意義。大球蓋菇適應性強,栽培技術簡單,夏季利用高海拔地區(qū)溫涼的氣候和廣泛的農業(yè)生產廢棄物進行大球蓋菇栽培,對增加市場供應,提高邊遠山區(qū)群眾收入,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解決高海拔地區(qū)大球蓋菇錯季栽培的技術問題,依托維西倮貢雪山農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在維西縣攀天閣鄉(xiāng)美洛村、維西縣保和鎮(zhèn)臘八底村進行了大球蓋菇錯季栽培技術研究。利用簡易平棚栽培大球蓋菇,取得了鮮菇產量達30 t·hm-2的喜人成效,產量和A級菇占比與大棚栽培相比無差異?,F(xiàn)將高產栽培技術的方法及技術要點進行總結分析。
取桑木粉1 000 g、蕎麥500 g,加水4 000 mL,大火煮開,轉小火煮30 min,煮至水量約2 000 mL時關火,過濾。用濾液代替水制作PDA培養(yǎng)基,按常規(guī)量分裝試管,在壓強為0.15 MPa的條件下滅菌30 min,獲得試管培養(yǎng)基。
試驗場地為維西倮貢雪山農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設立在保和鎮(zhèn)蘭永村的栽培大棚內。選擇個大、顏色較好的新鮮子實體,采用組織分離法,將組織塊置于試管培養(yǎng)基上25℃培養(yǎng),獲得初始菌絲體。用變溫培養(yǎng)提純的方法,在試管培養(yǎng)基上對初始菌絲體進行純化,獲得純菌絲體。
在超凈工作臺上,將純菌絲體在試管培養(yǎng)基中擴大培養(yǎng),25℃培養(yǎng),獲得母種。
短木簽用清水浸泡48 h,撈出瀝干水分備用。
培養(yǎng)料配方:蕎麥殼40%、玉米芯粉20%、桑木細粉19%、石膏1%。
培養(yǎng)料加水預濕48 h,使其含水量為65%。取長5 cm楊樹枝條,用0.5%石灰水浸泡48 h,瀝干水分。取15 cm×30 cm聚丙烯菌種袋,將枝條平鋪在案板上,按一層培養(yǎng)料一層枝條的方法,擺放好枝條。抓起枝條連同培養(yǎng)料一起放入菌種袋內,至帶內枝條相對緊實,再用培養(yǎng)料填充緊實,袋口留厚度為3 cm的培養(yǎng)料。在壓強為0.15 MPa條件滅菌6 h,無菌強冷室強冷至袋中心溫度為30℃。于超凈工作臺上接入母種,無菌恒溫室25℃培養(yǎng)至菌絲滿袋。
栽培種培養(yǎng)料配方與1.4培養(yǎng)料相同。
培養(yǎng)料拌勻,加水至含水量為65%,靜置48 h,靜置期間用塑料薄膜覆蓋,防止表層失水。將培養(yǎng)料裝至15 cm×30 cm的聚丙烯菌種袋內,用菌種蓋封口。在壓強為0.15 MPa條件下滅菌6 h,無菌強冷室強冷至袋中心溫度為30℃。在無菌室內百級潔凈度下接入原種,每袋接種一條原種枝條。無菌恒溫培養(yǎng)室25℃培養(yǎng)至菌絲滿袋。試驗共接種栽培種3 000袋。
根據我國氣候情況,每年“五一”后即進入夏季,上海、廣州、北京等大城市氣溫普遍較高,不適宜球蓋菇等中、低溫型食用菌的生長和出菇。據實地調查,維西海拔3 000 m以上地區(qū),夏季最高氣溫低于20℃;海拔2 600 m左右地區(qū),夏季最高氣溫約25℃,均適合進行大球蓋菇錯季栽培[5]。
栽培場地是大球蓋菇錯季栽培取得效益的關鍵因素。錯季栽培大球蓋菇,應選擇在如保和鎮(zhèn)臘八底村華爭迪組等海拔3 000 m以上地區(qū)。這些地區(qū)夏季氣溫低,降水較多,錯季栽培中A級菇占比較高。若鄉(xiāng)村振興需要,可以降低到攀天閣鄉(xiāng)美洛村果咱底組等海拔為2 600 m的地區(qū)。但應注意,隨著海拔的下降,A級菇比例會降低。在海拔為2 300 m~2 600 m的地區(qū)雖然也能出菇,但是A級菇比例太低,經濟效益差,不建議栽培。
栽培場地盡量靠近水源,以便在雨季前出菇。維西6月開始進入雨季,全年85%的降水集中在6月~9月[13]。為避免降水集中造成栽培場地積水,應選擇坡地、緩坡地等利于排水的地塊進行栽培。若水源較遠,可等待雨季來臨時出菇。
作物秸稈34%、玉米芯40%、稻殼20%、麥麩5%、石灰1%。
對于作物秸稈,麥秸、青稞秸稈需要在收割后避雨存放,其他秸稈秋收后自然晾曬,待來年4月小旱季粉碎后使用。玉米芯要求上年秋收的玉米芯,無霉變,粉碎成直徑約1 cm的顆粒。稻殼為精米廠下腳料,若無亦可用粗米糠、癟谷替代,經多次試驗證明,癟谷替代稻殼可獲得較高產量。麥麩為飼料級麥麩,在各飼料商店有售。
將玉米芯、作物及稻殼秸稈堆放在場地上,邊澆水邊拌料并加入石灰,含水量為70%以上。堆高為1.5 m、寬2 m、長不限的料堆,發(fā)酵之前每隔30 cm用鐵锨打一通氣孔,通氣孔要直達地面,靜置發(fā)酵。當堆內溫度達到60℃時進行翻堆;翻堆后待堆內溫度達到60℃時進行第二次翻堆,繼續(xù)靜置發(fā)酵;當堆內溫度上升至50℃時即可進行播種。
培養(yǎng)料準備應注意:1)預濕階段,培養(yǎng)料越濕越好,多余的水分會在發(fā)酵過程中自然排出,若培養(yǎng)料濕度不夠,將影響到后期生產。2)一旦開始發(fā)酵,不可向培養(yǎng)料澆水,發(fā)酵過程中若遇陰雨天氣,應在培養(yǎng)料上面覆蓋塑料薄膜,防止雨水進入堆內。
視情況對栽培地塊進行灌水,灌水后靜置幾天,待土壤濕潤不粘連時,即可進行耕作,若土壤濕潤,亦可不灌水,直接進入下一工序。先在栽培地塊撒上地蟲清,后深翻耕土壤,再用旋耕機打碎土塊,按床寬1 m、步道寬0.5 m的標準拉線,使栽培床在栽培前與土壤表面平齊。
在栽培床上鋪一層培養(yǎng)料;按照間距8 cm接入一塊核桃大小的菌種,再鋪上一層培養(yǎng)料的標準播種;另在培養(yǎng)料表面撒一層黃豆粒大小的菌種,覆土1 cm~2 cm;蓋上地膜,地膜用土塊壓實。
播種時應注意:1)培養(yǎng)料厚度根據海拔不同而改變。在海拔3 000 m以上地區(qū),每層培養(yǎng)料厚度為8 cm,栽培床培養(yǎng)料總厚度約為15 cm;海拔2 600m地區(qū),每層培養(yǎng)料厚度約5 cm,栽培床培養(yǎng)料總厚度為10 cm~12 cm。2) 菌種在運輸過程中不能讓陽光照射,否則易引起袋內溫度升高而燒死菌種,導致播種后不萌發(fā)。3)菌種在播種前,需用75%酒精擦拭菌種袋表面,再用經過酒精消毒的剪刀剪開菌種袋,取出菌種,置于經酒精消毒的盆內,可有效防止綠霉菌的發(fā)生。4)菌種不可搓揉,只能用手掰成核桃大小或黃豆粒大小的塊,搓揉后的菌種菌絲體受到損害,播種后萌發(fā)情況不佳。5)地膜上每隔60 cm用手指打一通氣孔,地膜用土塊壓實,不能密封,以利于培養(yǎng)料透氣。
播種后,立即在栽培床內插入一根溫度計,溫度計入土深度約6 cm,每天觀察溫度。當料溫上升到25℃時,在地膜上撒一層松針,遮擋陽光照射,實現(xiàn)栽培床降溫。若溫度繼續(xù)上升,可繼續(xù)撒松針,直至溫度不再上升。當料溫下降至22℃,可適當減少松針覆蓋量,讓陽光透入地膜內,即可實現(xiàn)栽培床升溫。
播種后,禁止向栽培床澆水,若遇天氣連續(xù)干旱,可在播種后20 d~25 d向步道內澆水,增加步道內土壤和栽培床的濕度。
當菌絲體生長至土壤表面,形成塊狀白斑,白斑占床面40%以上,即可進入出菇管理。
進入出菇期,應撤去地膜,床面覆蓋一層厚度為1 cm的松針,用殼斗科植物枝條、榛子樹枝條、箭竹等搭棚。枝條、竹竿兩頭插入床邊,形成高為1 m的小拱棚,在拱棚上覆蓋6針(1英寸范圍內由6根緯絲組成)遮陽網。搭棚時,可將一邊深埋入土,另一邊在地表處拉一根鐵絲,后在遮陽網相同一邊安裝小掛鉤,將掛鉤鉤在鐵絲上,便于采菇時拆裝。
當市場缺貨、價格上漲時可進行催菇,增加收益。催菇時對栽培床澆一次透水,澆水最好選擇早晚進行,因為高海拔地區(qū)水溫較低,澆水能形成很好的溫差刺激,同時給菌床補足了水分,可誘導出菇。
若無特殊需要,可等待雨季來臨,自然出菇。
經多次實踐證明,自然出菇菌絲體營養(yǎng)儲備更多,產量更高,A級菇比例更高。
大球蓋菇A級菇比例與溫度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當溫度約為15℃時,A級菇比例最大,后隨著溫度的上升,A級菇比例減少。
栽培中,當溫度超過20℃時,可再增加一層6針遮陽網,可有效降低溫度。海拔為2 600 m的地區(qū),若覆蓋雙層遮陽網后溫度仍然高于20℃,可在步道與栽培床結合處插上松枝等遮陽物,有效降低溫度;晴天可在栽培地塊安裝噴霧設施。
在覆蓋遮陽網時,覆蓋雙層6針遮陽網是極限,若遮陽網覆蓋超過2層,將降低栽培床的光照強度,不利于出菇,造成鮮菇顏色較差。
6月以后進入雨季,自然降水較多,栽培中可忽略增加濕度,要注重排水,防止菌床出現(xiàn)澇害。
經多次實踐表明,在出菇1個月左右,向床面澆灌0.3%的尿素水溶液,能增加鮮菇產量,提高A級菇比例。
目前市場上將大球蓋菇商品菇分為A級、B級、C級,其中A級菇價格最高,開傘后即失去商品價值。因此,生產中應及時采摘,提高A級菇比例,實現(xiàn)經濟效益最大化。每天早上和下午需檢查床面,發(fā)現(xiàn)達到A級菇標準的子實體立即采摘,以免開傘后等級降低,影響收入。
采收應使用竹籃、帶孔的塑料筐等容器,采摘的鮮菇應在筐內擺放整齊,禁止使用水桶、塑料袋等不透氣容器采摘鮮菇,注意保持鮮菇整潔。采摘后的鮮菇應立即送至冷庫,降溫時不可將鮮菇從容器內倒出,以防泥沙污染鮮菇。
菇體溫度降至2℃時,即可裝箱。裝箱應在冷庫內進行,禁止在冷庫外裝箱。包裝物應在包裝前一天放入冷庫,使箱體溫度不超過2℃。包裝過程中應按照一層報紙、一層鮮菇的方法進行裝箱,避免鮮菇沾水,避免箱體過熱。
在生產中對不同地區(qū)的大球蓋菇主栽品種進行了引種試驗,發(fā)現(xiàn)不同地區(qū)的主栽品種在鮮菇形態(tài)上表現(xiàn)不同,產量參差不齊。本試驗未能進一步驗證,有待在今后繼續(xù)進行相關試驗,對各品種的產量進行比較。
試驗證明,后期補充氮源對產量及鮮菇質量有明顯影響。本試驗未能就配方進行進一步的探討,特別是用化學肥料替代氮源上未能進行進一步試驗,在后期營養(yǎng)補充中化學氮源或有機氮源補充上未能進行充分比對。
通過平棚試驗發(fā)現(xiàn),在維西高海拔地區(qū),遮陽能有效降低溫度,覆蓋遮陽網能有效提高床面濕度。針對維西夏季空氣濕度較高的特點,可對林下特別是以退耕還林為主的經濟林下栽培進行研究,有望通過覆蓋樹枝的方法,實現(xiàn)栽培床的降溫和濕度控制,進一步降低投資成本。